海南灾害史研究述评

2016-03-16 05:41史振卿吕金伟赵星
关键词:海南岛鼠疫疟疾

史振卿,吕金伟,赵星

(1.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2.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上海 200240;3.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海南灾害史研究述评

史振卿1,吕金伟2,赵星3

(1.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2.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上海 200240;3.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历史时期海南岛的灾害并不严重,且它长期处于中华帝国核心统治圈层之外,属于“内地的边缘”地区,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不高。在灾害史研究领域之中,学者们并未过分关注过历史时期海南岛的灾害问题,留下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目前,有关海南灾害问题的研究,在时间上分属建国之前、建国之后,在问题上集中于台风、旱涝、蝗灾、地震、传染病等领域。深化海南灾害史的研究,是一项必要、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海南岛;灾害史;台风;地震;传染病

海南岛位于我国南部,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在气候带上属于热带地区,降雨量充沛,夏秋季节台风频发。自西汉开始,海南岛已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但因路途遥远,时常被作为贬官之地,也时常被视为瘴疠之地。相对于灾害频发的大陆地区而言,历史时期海南岛的灾害并不严重。明清以前,除了正史中偶有记载的灾害之外,海南岛灾害爆发的时间、地点、季节、灾害种类、受灾程度、灾害应对措施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明清以降,海南岛灾害的情况多因地方志、文人诗词、官方档案、报纸书刊等得以保存下来。不过,学界对海南灾害史的研究依然比较匮乏,存在着深入探研的必要。

目前,学界对海南灾害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之前,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尤以1988年建省之后为多。因为建国以前有关海南岛灾害问题的研究非常零散、匮乏,并不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所以笔者在此不以时间为标准来区分前后两段时期内有关海南灾害问题的研究成果,而是按照专题研究的内容来介绍有关海南灾害问题的研究成果,借以探究海南岛发生灾害后的政府应对和调适。

(一)总论

(二)台风

台风作为海南岛爆发次数最频繁、危害性最广泛的灾害,受到学界的关注度也较高。王元林等人对明清海南岛的台风灾害以及政府救助措施进行了研究*王元林、孟昭锋、杨杰:《明清琼州府飓风灾害与政府应对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吴志锋等对明清广东省的台风灾害进行系列研究,其中对海南岛台风灾害的特点、预防措施、救灾机制有初步探讨。*黄燕华:《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研究》,华南农业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同时,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模型对台风展开定量分析也是一种研究路径。李剑兵运用气候统计与气候变率分析、方差周期叠加分析、递阶周期分析等方法,对1884年至2000年之间在粤西、海南岛登陆的台风进行分析,认为百余年间台风登陆具有周期性。*李剑兵:《百多年登陆粤西海南台风的频次分析》,《广东气象》2001年第3期。周光益等人利用海南岛西南部尖峰岭地区1972-1993年间的暴雨统计资料,从台风路径与地形两个方面对尖峰岭的暴雨成因展开研究。*周光益等:《不同路径台风或热带风暴对海南尖峰岭强降水的影响》,《生态学报》2004年第12期。张凯荣等人还利用1957-2006年之间海南岛东部的台风资料,综合灾情指数与灾害损失率两项指标对台风灾害等级进行定量划分。*张凯荣、宋长远、陈钰祥:《近50年来海南岛东部台风记录及其灾害性评价》,《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23期。

(三)旱涝

干旱是海南岛上仅次于台风的第二大灾害。自宋代开始,有关干旱的记载日渐增多,且类型多样。贾仙茹对1943年广东大旱灾的研究就谈到海南岛旱灾的问题。*贾仙茹:《1943年广东省大旱灾研究》,广州大学2007硕士论文。

洪涝是历史时期海南岛比较频发的灾害。陈德超记述了1927年崖县(今三亚)的一次大水灾。*陈德超:《丁卯年大水灾目历记》,《三亚文史(第1辑)》,1986年,第142-143页。左晓丽在其对近1500余年来广东地区水旱灾害的研究中,就把海南岛单列为一个子区域并与其它子区域展开对比分析。*左晓丽:《历史时期(公元383-1949年)广东水旱灾害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年2005年硕士论文。海南岛多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台风会带来大量降水,时常爆发洪涝灾害。刘少军等人以台风过程中暴雨危险性指数、地形因子和社会经济易损度为主要指标,绘制出海南岛洪涝灾害风险图。*刘少军等:《台风过程引发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以海南岛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第3期。

另外,薛积彬等人通过建立湿润指数系列并在聚类分析上运用最远距离法,对1480-1940年之间广东省的旱涝分布区域进行研究。*薛积彬等:《历史时期广东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2005年第4期。虽然他们并未对该时期海南岛的旱涝灾害展开专题研究,但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四)蝗灾

Schmuhl等[6]采用微波加热预处理低品位铜矿考察对后续浸出铜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式微波加热预处理后的铜浸出比连续式微波效果好,说明脉冲式微波比连续式微波加热预处理后所产生的助磨效果更好。Omran等[7,8]研究微波功率、微波加热时间对高磷鮞状铁矿助磨的影响。试验显示,微波热处理比传统热处理产生更多的裂隙、裂纹,并且微波热处理所消耗的能量也比传统热处理消耗的能量少。

海南岛的蝗虫属于东亚飞蝗系,与黄淮海流域地区的东亚飞蝗相比,海南岛的蝗虫可以在一年之内繁殖4代,一般不会出现滞育现象。在1403-1963年之间,海南岛的蝗灾发生较少,学界目前未见有专题研究。*丁岩钦曾提到1403-1963年之间海南岛爆发9次蝗灾,但并未展开,参见丁岩钦《中国东亚飞蝗新蝗区——海南热带稀树草原蝗区的研究》,《生态学报》1995年第1期。1987年以来,海南岛的蝗灾数次爆发,危害程度与波及范围越来越大。黄光斗等人针对1987-1989年之间在海南岛西南部大规模爆发的蝗灾,指出岛内东亚飞蝗的成虫和蝗蝻都有群居为害与迁徙的特性,其防治对策是重点防治第三代以及控制第四代成虫。*黄光斗等:《海南岛西南部东亚飞蝗的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热带作物学报》1991年第2期。刘举鹏等人也认为海南岛东亚飞蝗年产4代以及森林破坏严重是造成1987-1988年大蝗灾的重要原因,根治海南岛蝗灾的重要手段在于恢复森林植被、兴修水利、提高复种指数与充分利用撂荒地。*刘举鹏、龙庆成、李鸿昌:《东亚飞蝗在海南岛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昆虫知识》1996年第2期。

至于海南岛蝗灾为何在历史时期较少爆发却在近些年频繁爆发,数位学者已经指出是原始森林破坏、森林覆盖率锐减、气候日益干旱、农田总面积持续增加等所造成的影响。*刘举鹏的《海南岛的蝗虫研究》(天则出版社,1993年)有较多的内容,此外,卢芙萍等《海南岛蝗虫研究现状与展望》(《热带农业科学》2006年第1期),唐小村、卢芙萍《海南东亚飞蝗的发生与防治》(《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27期),也均有涉及。换言之,在历史时期,海南岛热带森林面积广大,并不适合东亚飞蝗的生长与繁殖,蝗灾爆发较少且危害不大。随着人口的激增,大规模伐林造田运动使得热带森林变成农田*关于历史时期海南岛森林面积的变迁状况,参见颜家安《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第三章《海南岛的森林变迁》,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7-109页;关于历史时期海南岛土地开发的问题,参见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森林的蓄水能力降低,气候日益变得干旱,生态环境的变迁向着适合东亚飞蝗生长与繁殖的方向倾斜。

(五)地震

在历史时期,海南岛的地震并不频繁。不过,琼州府琼山县东部1605年爆发的大地震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姚梅尹全面收集涉及此次地震的史料,并对地震类型、地震危害、地震基本参数予以评定。*姚梅尹:《1605年琼山地震考》,《华南地震》1984年第3期。陈恩民、黄咏茵着重分析琼州大地震的极震区与主压应力轴。*陈恩民、黄咏茵:《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及其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地震地质》1979年第4期。彭承光则认为此次地震中部分地区陆陷成海的原因,在于地震诱发了滨海地带第四纪软弱土层的砂土液化、软土流滑,以致出现地基失效、场地不均匀沉陷的情况。*彭承光:《1605年7月13日琼州历史地震陆沉原因》,《地震地质》1983年第3期。

1984年初,因洋浦港的选址建设工程,国家地震局部署广东省地震局的相关科技人员,赶赴海南岛北部地区进行地震烈度的复核工作。到1985年底,琼北地区地震烈度复核工作基本完成。结集出版的工作报告《海南岛北部地震研究文集》从地震地质、深部构造、地震活动性、1605年琼山地震和地震区划五个方面对此次工作进行总结,相关学者又对1605年琼山地震的记载、烈度和规模进行重新评估。*丁原章等编:《海南岛北部地震研究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年。与此同时,1985年4月,国家地震局在海口市举办“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与会的50余位专家、学者对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发震构造、陆陷成海现象展开了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关于此次会议,参见姚彦之《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在海口市召开》,《地震地质》1985年第3期;王志东《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在海南岛海口举行》,《中国地震》1985年第3期;卢寿德《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概况》,《国际地震动态》1985年第8期。。上述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可以视为学界对1605年琼州大地震展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之后,部分学者又对1605年琼州大地震中陆陷成海问题与余震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一,陆陷成海问题。徐起浩认为东寨港的形成与大地震之后至今该地区陆地大幅度缓慢下沉有关。*徐起浩:《海南岛北部东寨港的形成、变迁与1605年琼州大地震》,《地震地质》1986年第3期。近年来,他进一步强调大地震中出现陆陷成海现象,甚至伴有海啸的发生。*徐起浩:《1605年琼山强地震导致的同震海岸快速下沉、可能紧随的海啸及其证据》,《华南地震》2006年第1期;徐起浩:《1605年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和可能的海啸》,《海洋学报》2007年第3期。其二,余震问题。李治矩指出大地震之后至少发生7次余震,且余震的发生符合“倍九时间”特征。*李治矩:《1605年琼山大地震后强余震发生的时间特征》,《西北地震学报》1988年第2期。谢明富、廖小琼则针对1995年由地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对1605年琼州大地震后5次余震地区的更改提出质疑,指出在没有可靠证据的前提下,根据事实求是的原则,不应该随意改动以往著作中的余震分布图。*谢明富、廖小琼:《1605年琼山大地震余震分布质疑》,《华南地震》2001年第4期。

除了对琼州大地震的研究之外,学界对海南岛的地震区划也有少量研究。胡久常曾将海南岛及邻近地区划分为雷琼地震活动区、琼南地震活动区、北部湾地震活动区等三个地震活动区。*胡久常:《海南岛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华南地震》1994年第3期。谢振福则重点揭示出海南岛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地质构造特点,并将雷琼地区分为琼北地震活动小区、琼南地震活动小区、北部湾地震活动小区、雷州地震活动小区。*谢振福:《海南岛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震灾防御技术》2006年第4期。李建生、张寿祺以历史时期广东地区的地震和地质构造为依据,将雷州—海南区列入广东八大地震区之一。*李建生、张寿祺:《广东地震区划初探》,《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刘敏捷根据《琼山县志》全面梳理这场大地震给海南人民带来的灾难,并分析了当时政府采取的措施。*刘敏捷:《明清广东地震灾害研究》,暨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六)传染病

在历史时期,海南岛的传染病爆发并不多,危害也并不严重。目前,学界对海南岛传染病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疟疾、霍乱、鼠疫、麻疹、天花等方面。

疟疾。自汉代开始,海南岛就被认为多生瘴气,人们时常身染瘴疠。最早对海南岛疟疾病者作出科学检测是在1926年,由美国人Feast和Olpp等主持。而后,侵琼日军和国内部分专家亦进行过疟疾的调查与防治工作。1962年,海南岛热带病防治研究所通过对历年来的调查报告展开研究,对海南岛的疟疾流行状况与致病因素进行了分析。*海南岛热带病防治研究所:《海南岛的疟疾流行情况及流行因素》,内部资料,1962年油印本。同年,周怀鸿等人还对海南人民医院1955-1959年之间收治的千余例疟疾病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周怀鸿等:《海南岛1150例疟疾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62年第11期。1983年,海南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琼中县毛阳公社1959-1980年的疟疾防治工作进行梳理。*海南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海南岛琼中县毛阳公社疟疾防治概况》,《广东卫生防疫资料》1983年第2期。此后,由该单位1985年编著的《海南岛疟疾防治研究资料综合(1950-1983)》既对海南岛疟疾流行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又对20世纪50-80年代海南岛疟疾防治的各项工作进行较为深入总结。*海南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海南岛疟疾防治研究资料综合(1950~1983)》,内部资料,1985年油印本。林诗泉在回顾海南岛抗御疟疾史的同时,将其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前、疟疾防治研究和培养防治骨干时期、全面开展抗疟工作时期、开展疟疾防治科研工作时期。*林诗泉:《海南岛抗疟史况》(上、下),《海南卫生》1986第2期、1987年第1期。蔡贤铮指出1952-1992年之间海南抗疟运动的部分经验与不足之处。*蔡贤铮:《海南抗疟四十年(1952-1992)》,《海南医学》1993年第8期。钟汉书对1985年至1987年之间三亚、文昌、儋县、澄迈等市县新的疟疾局部爆发点进行调查。*钟汉书:《海南岛沿海、平原丘陵地区1985-1987年疟疾爆发点调查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89年第4期。陈安培与陈波更对1950-1989年之间海南岛疟疾的发病率、各年代病发例数、发病日期、发病季节、发病周期有详细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疟疾的措施。*陈安培、陈波:《海南岛四十年(1950-1989年)疟疾发病时态特征分析》,《旅行医学科学》1997年第4期。另外,陈文江等人选取海南岛内三个疟疾流行地区的数据,对疟疾进行血清分析。*陈文江等:《海南岛疟疾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海南医学》1986年第2期。可以看到,对历史时期海南岛疟疾流行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建国之后,且多采用医学分析方法。

霍乱。海南岛霍乱自1881年之后,开始有明确的记载。1881年、1882年、1889年、1912年直至1936年之间,海南岛都有霍乱爆发,海口是主要流行地区。林诗泉已对海南岛的霍乱流行有过一些研究。*林诗泉:《海南医学史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45页。陈锡礼还对三亚地区1926年秋的霍乱流行与救治之法有所描述。*陈锡礼:《丙寅瘟疫》,《三亚文史(第2辑)》,1987年,第137-138页。林筱海也对1937年海口市的霍乱流行与救治措施有所描述。*林筱海:《海口市的一次霍乱大流行》,《海口文史资料(第3辑)》,1986年,第172-173页。

鼠疫。海南岛鼠疫最早应爆发于1882年。洗维逊的《鼠疫流行史》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编《中国鼠疫流行史》二书均对海南岛的鼠疫流行情况有很好记载。*洗维逊:《鼠疫流行史》,广东省卫生防疫站1988年油印本,第194-200页。林诗泉曾对海南岛北部地区的鼠疫流行状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梳理。*林诗泉:《海南岛北部地区鼠疫流行发生史料》,《海口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第159-163页。谢琦在其对晚清时期广东瘟疫问题的研究中也罗列一些海南岛鼠疫的史料。*谢琦:《瘟疫与晚清广东社会》,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0页。赖文、李永宸也在其有关岭南瘟疫史的研究中对海南岛鼠疫状况作过分析。*赖文、李永宸:《岭南瘟疫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0-127页。吕金伟对明清时期海南岛瘟疫时空分布的研究,也注意到该地区清末以来鼠疫多发的现象。*吕金伟:《明清时期海南地区疫灾探略》,《琼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不过,赖文、李永宸与吕金伟的研究都没有能够利用《中国鼠疫流行史》的资料,也没有对海南岛的鼠疫类型(鼠疫或者肺鼠疫)以及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问题进行探讨。另外,李玉尚对近代广东地区鼠疫应对机制的研究也提到海口、儋县中医治疗鼠疫的外敷之法以及海口民众避疫的行为。*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麻疹。在历史时期,海南岛的麻疹流行状况并不明确。建国以后,学界对海南岛麻疹的研究尚有少量成果。史金端等人对1951-2001年之间海南岛麻疹年均发病率以及麻疹防控进行分析;林明和等人对1952-2012年之间万宁市麻疹流行的历史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评估。*史金端等:《海南省1951~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第9期;林明和等:《海南万宁市麻疹流行史及预防控制策略效果评价》,《中国热带医学》2013年第7期。邓海英、许蕴碧分析1993年海南岛的麻疹疫情,认为免疫力度小、易感人群增多、人口流动加剧是造成此次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邓海英、许蕴碧 :《1993年海南省麻疹流行因素探讨》,《海南医学》1995年第3期。

天花。林诗泉简要梳理清代以来海南岛的天花流行状况。*林诗泉:《海南医学史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35页。通什文史组的研究人员也记载了1927年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地区番阳峒开示村的一次天花流行。*通什文史组:《番阳峒发生的一次天花病疫》,《通什文史(第3辑)》,1993年,第35-36页。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林诗泉对海南岛的麻风病防治*林诗泉:《海南第一所麻风院》,《中华医史杂志》1999年第3期。、林筱海对海南岛的医药卫生事业与部分传染病和地方流行病的防治*林筱海:《海南岛医药卫生史略》,《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第4期。都做过一些研究。

目前,学界对海南灾害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改革开放以后才渐渐掀起研究热潮,大部分研究的时间段都集中在建国之后,研究群体以理工科学者和医学工作者居多,研究方法以数理分析法和医学分析法居多,研究领域中对灾害的应对机制研究不足。另外,因1988年前海南岛在行政建制上隶属于广东地区,所以一些有关广东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也会提及海南岛的灾害问题,但并未深入。*目前有关广东灾害史研究较早的代表作是梁必骐主编《广东的自然灾害》,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但是,该著并未把海南岛纳入历史时期广东的行政建制中,未对海南岛灾害有所涉及,实为一大憾事。

除了研究成果不多之外,学界对海南灾害问题的史料也并未深入发掘,至今没有出现一部完整的海南灾害史著述。陈寒松主编《海南省千年自然灾害史料集》*陈寒松主编:《海南省千年自然灾害史料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可以视为此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海南省千年自然灾害史料集》出现之前,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该著最早编印于1961年,后经1963年、1970年两次增订,这三次都是内部刊印,1999年才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也是研究海南灾害史的学者们案头常备之作。另外,2008年出版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吴岩峻主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也对海南岛历史上的热带气旋、暴雨洪涝、低温冷害、旱灾、雾灾、强风、强对流天气、气象次生灾害的史料进行了整理。不过,这三部史料汇编作品依然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对调查报告*可资利用的调查报告有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内部刊印本,1983年。、档案*可资利用的档案有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珠江韩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报纸、家谱与碑刻都搜罗较少。这是将来从事海南灾害史研究的学者们需要多多努力的地方。

应该指出的是,加强海南灾害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其一,学界研究的匮乏状况,也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去弄清楚一个与大陆地区隔海相望的热带岛屿的灾害流行、环境变迁以及生活在其上的人们如何应对灾害爆发与环境变迁,甚至可以同台湾岛展开对比研究。其二,以便更为透彻地理解这些“内地的边缘”地区是如何融入中华文明体系,分析其中存在着的围绕灾荒而展开的各种调适或者冲突的活动。其三,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海南省的经济建设与政治重要性正在稳步提升,加强对海南灾害问题与环境变迁的研究,可以为海南省当前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的人文关怀。其四,海南史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但是对一个岛屿来说,灾害的频繁发生业已是常态,在这样的常态下,中央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考虑如何加强预告的准确率,减少受灾的面积和人口。同时,灾后重建等一系列问题,会随着自然环境无规则地变化而更加复杂。2014年威马逊台风的出现警示我们:政府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如何在突发灾害面前调适,是特别重要的。

(责任编辑:王学振)

On the History of Disaster Research in Hainan

SHI Zhen-qing1, LV Jin-wei2, ZHAO Xing3

(1.SchoolofLiberalArts,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2.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ofScience,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240,China; 3.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In the past, the disaster on Hainan Island was not serious, and as Hainan Island had long been beyond the core ruling circle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d fallen within the edge of “the mainland are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d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it. As such, as regards the history of disaster research, scholars have no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disasters on Hainan Island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thus having left behind few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in disasters on Hainan Is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pre-New China and post-New China—in terms of time and into various types such as typhoons, draughts and floods, locust plague, earthquak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make a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disasters on Hainan Island.

Keywords:Hainan Island; the history of disasters; typhoon; earthquakes; infectious disease

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2-0107-05

作者简介:史振卿(1977-),男,河南柘城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和海南史研究;吕金伟(1990-),男,湖北钟祥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医疗社会史和海南灾害史研究;赵星(1991-),男,山东邹平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和海南文化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06

猜你喜欢
海南岛鼠疫疟疾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重新认识鼠疫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世界卫生组织帮助各国评估消除疟疾的可行性
关于海南岛战役作战方针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