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16 06:45侯彦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侯彦杰,吴 比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侯彦杰,吴比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摘要]文章深刻认识了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后,认真解读了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明确地分析了造成学生价值观偏离、主流思想淡化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新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互联网+”有效嫁接的合理对策,从而为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出科学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解读

移动互联时代造就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现实,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不仅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也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一,移动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快捷性、自由性、开放性,要求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续关注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网络给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特别是社会交往带来的变化。其二,要注意移动互联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困境与影响,不断研究网络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三,要学会利用机遇,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革学生教育工作的方法,充分发挥移动网络的积极作用,使网络成为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手段。其四,要应对挑战,想方设法消解各种网络及其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可能造成的负作用,从而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更好地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影响

由于移动网络自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特质,不仅平台内容多样、信息庞杂,而且移动用户可以比较自由地在网络上制造讯息、发表言论,并跨越时空的屏障实现传播。因而“把关人”角色的丧失,不可避免地导致网络中不乏充斥着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充斥着色情暴力与违法犯罪等负面信息,甚至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中伤我国的主流价值,并形成了强烈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再加上大学时期是生理长成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均不成熟。当接触到西方国家所鼓吹的自由法治与民主人权时,难免受其诱导,会出现不理智应对,甚至散布谣言的现象。这对于抗干扰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易形成较强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淡化,进而动摇青年人的社会主义信念。

(二)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受到冲击

移动互联网时时互动的强大功能,在拓展了交往手段,增进了人际情感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单向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了交际范围,并已经成为了维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们越来越依赖移动网络,甚至逐渐形成了“手机强迫症”,由于对网络的依赖,而表现愈来愈脱离现实生活,疏离于现实存在的人际交往,回避真实可感的情感交流,进而较大程度上地削弱了大学生面对面的交际能力,甚至会因缺乏人际关系的磨练,而形成焦灼的心态和孤僻的性格,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与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及信息素质产生了严峻挑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受到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里,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显著的信息优势和绝对的个人权威,这种通过提前的课程预设,将教学内容严格筛选,并充分保证资源独占和传播可控的“居高临下”式的灌输教育,已被移动互联时代的平等对话和信息共享所打破。学生不仅能和老师同步获取教育资源,更由于网络信息的包容性与即时性,使得学生在接受课堂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信息的负面干扰,并对主流价值产生质疑,使教育者难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难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思想工作陷于被动的境地。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理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受到挑战。由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受到自身年龄及精力的限制,对手机上网的接受能力和对移动网络的驾驭能力明显要滞后于青年大学生。再加之,教育工作者所担负的日常教学工作与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缺少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了解新事物。因此导致高校思政教师对移动网络认识不足,更难以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反而加大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排斥

移动互联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高校作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前沿阵地,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1]

其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有待革新。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全球资讯,而不仅仅是教育者和其周边的环境所传递的信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丰富、空间开放的网络平台,其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并通过移动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的人机交流。最重要的是,与网络上图文并茂、可视可感的信息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则明显枯燥。所以,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如果教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就难以吸引学生、说服学生,达到思想教化的终极目的。

其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和手段需要创新。现阶段,依托于课堂启发、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的分级传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网络信息时代时时获取信息、时时交流互动的沟通方式的巨大冲击。移动互联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多元与方式多样的特性,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换言之,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无论是从方便性、快捷性,还是从感染力和实效性来说,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保障移动互联网有效运行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上网方式,发展势头强劲且潜力巨大,与其普及率和渗透率同样日益高涨的,还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诸多消极影响。譬如,网页上流传的不健康信息,依然有增无减,黑客攻击网站等突发事件,仍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由于现阶段有关移动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关于散布不良讯息的惩治力度不够,以及各高校的校园网络运行规则尚不明确。

因此,要做好移动网络的舆情检测,就必须以完善的运行规则为前提,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健全网络运营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移动网络的健康发展,有效降低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并最终实现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网络素养教育欠缺

网络素养教育,是指网络使用者在知晓网络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网络为自身服务的能力,[2](P25)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网络素养主要包含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判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修养与伦理道德。网络素养教育重在教会青少年用批判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以独特的视角实现网络功能与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如今,我国网络技术迅速崛起,但网络素养这一西方舶来品,在我国民众中的普及程度较低,人们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和曲直评判,仍有待提高。这就使得网络素养的培养已远远滞后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因而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人际关系疏离、文化观念冲突等问题,所以,网络素养的欠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三)教育主体运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普遍偏低

移动网络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空间,同时也对教育主体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校教育主体的队伍建设,明显落后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首先,表现为多数高校运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优势,丰富教学内容;不能使课本与网络形成有效互动,来解决实现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其次,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心理上,并未完全意识到移动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在思想上,没有完全适应在移动互联时代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在行动上,也没有完全接受网络技术的发展优势。最后,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教学成果进行评判的标准,尚没有清晰地将教育主体是否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来开展教学纳入其中。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教育者进行网络教学的积极性。所以,拥有一批立场坚定、理论扎实且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移动互联时代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

(四)高校对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认识不足

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革新,带动了社会规则和价值标准的不断变化,但是,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没有充分认识到借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导致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其次,未能准确掌握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和技术特点,没有实现对利用移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与合理规划。最后,未能充分整合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方力量,导致目前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教育工作的规划不清、力度不足、目标不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采取相应对策,破解相应难题。

四、移动互联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移动互联网安全保障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信息渠道的监管,严密管理网络入口。在做到监控信息不良源头,做好信息审查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立法监督,依法严管发布不良信息的行为,加大制造负面信息的法律成本,完善移动互联网的管理体制,并从根源上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营造健康创新的高校精神文化风貌,实现对内优化育人环境,对外树立学校形象的双重目的。

其次,要做好对移动互联网的舆情监控工作,在保证及时清除不良信息的基础上,发布正确完整全面的信息,来降低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将正面教育与负面批判相结合,提高正面信息的吸引力,丰富正面信息的表现形式,并通过挖掘“舆论领袖”,来充分发挥正面信息、主旋律信息的引导作用,通过大力培育移动网络的技术人才,来实现技术保障。

最后,要不断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架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即用创造性的思维,形成高水平的文化财富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情景,并积极培育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校学生社团,挖掘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有效引导,以提升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整体水平。

(二)构建移动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网络素养,是现今移动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移动互联时代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与伦理规范。现阶段,网络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等多渠道的教育合力来实现。

首先,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主渠道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作用。即通过设置网络素养教育的通识课程,全面普及媒介素养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识水平和网络交往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管控意识,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来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提升大学生使用讯息及创造讯息的能力,从而实现网络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

其次,将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在网络媒介素养培养中的支撑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的熏陶与社会教育的影响,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不断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宣传力度,把网络素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以启发探究、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让广大学生在家庭中形成明是非、知善恶的个人素养;通过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有效引导民众在使用移动网络时的个人动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水平与思想觉悟。

(三)增强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教育的效果,而且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首先,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即要不断熟悉网络发展趋势,更新互联网科技知识,并充分挖掘移动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提升自身应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素质,从而准确地掌握教育客体的思想脉搏,以便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化。因而,培养出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复合型”教育者,是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举措。

其次,移动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教育者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移动互联时代,知识的灌输已不再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唯一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为自己所用,也是现阶段教育主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要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靠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健康的价值观和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思想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水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艰巨任务,从质的方面促进社会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

(四)创新移动互联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移动网络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以及给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凸现,它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之路。我们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大力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内容。在加大高校“两课”改革力度的同时,以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并借用新媒体技术,丰富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内容,融合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于一体,增加信息的可视性,努力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略显单一与呆板的缺陷,使喜好新鲜事物的学生群体,能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信息。与此同时,以大学生群体关心的内容,作为课堂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将走红于移动网络上的热点信息带进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并通过教师的评论与引导,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获得知识、明辨是非,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成因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2).

[2]朱美燕.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紧迫性刍议[J].当代青年研究,2011,(10).

责任编辑:思动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t the Mobile Internet Time:Problems and Solutions

HOU Yan-jie,WU Bi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erious problems at the time of mobile Internet,it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new conno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high education. The root reasons that make their value deviation and low level of acceptance of the mainstream though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get united with the “Internet +”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civilized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campus atmosphere.

Key words:the mobile internet;college students;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5-07-2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社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4B30;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2544025。

[作者简介]侯彦杰(1970-),男,黑龙江克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吴比(1991-),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6—0133—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6.030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