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领域内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2016-03-16 06:48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舆论引导互联网

张 美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互联网领域内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张美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摘要]21世纪,谁掌控了互联网,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输出意识形态的新型工具。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特质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处于困境,而要走出这种困境,取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成效,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体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建立品牌网站,提高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立法,丰富意识形态内容,实现互联网和传统媒介之间的整体联动。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舆论引导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其本质特征在于其阶级性,它“从精神方面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合理化,把与统治阶级利益内在统一的生产关系合理化,并以知识、观念和信念等形式保证这种利益的实现”。[1](P2)概括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对阶级统治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合法性合理性论证。”[1](P62)这种意识形态,总是与国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而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意识形态的性质。当今世界存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两大体系之间的激烈竞争。我国作为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必然从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列。意识形态斗争向来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一旦失守,就很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而要夺取这个阵地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可以说,任何意识形态都只有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传播,才能发挥其教化功能和导向功能,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内化于心并不断外化于形,进而保证党执政的群众根基与思想基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最新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较2012年底提升了5.8个百分点。”[2]同时指出,“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1个小时,较2013年底增加了1.1个小时。”[2]从整体上看,我国网民数量和上网时间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互联网已经成为21世纪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表达意见、传递情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平台。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力图凭借他们强大的技术优势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能力,使互联网成为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有力工具,这必然会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一、互联网领域内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所处的困境

互联网领域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都是与互联网这种新型传播媒介的特质密不可分的。

(一)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交互性必然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阵地的转移

通过互联网这个受众面甚广的途径,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不受任何地域限制的充分交流,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向来是国家之间相互争夺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互联网以其发布信息的便捷性以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信息的交互性,恰好满足了国家层面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工作的需要。所以,互联网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各个国家输出意识形态的新选择。我国要把宣传意识形态的战略阵地放到互联网这种新型媒介上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处置不好是‘心头之患’,处置得当就是党和政府‘公共治理’和基层民主的新平台”,[3]就会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取得胜利。

(二)互联网的全球性和多元性加剧了外来威胁,必然干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网络体系,它可以容纳来自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只要让他们出现在网站或网页内,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对这些多样资源的针对性搜索,甚至是自由弹出来迫使人们阅读。这是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互联网尤其是受众面甚广的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微博的多样性、广泛性和碎片性使得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主流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完整性均受到威胁。”[4]总之,互联网领域内各种意识形态,如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宪政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的传播及其对网民思想产生的影响,严重干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领导地位。

(三)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必然引起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消减

鉴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网民们可以放心地发表评论和表达意见,但这种放心有时会演变成毫无顾忌地随意发表言论谩骂或攻击他人,随意发表与国家主流背道而驰的思想观点。而且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缺少规范的检查系统,所以散布出来的一些负面消息,往往更能吸引民众的注意和热烈讨论,激发他们的“非理性情绪”和“非理性舆情”。而这些负面消息的迅速传播,极易造成政府的信任危机,若不坚决遏制必将不断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群众认同。

当然,互联网的这些特质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例如:它有助于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有助于实现传播主客体之间的充分交流,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有助于扩大网民的民主政治参与等。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应当学会如何把上述这些挑战也转变成发展机遇。

二、互联网领域内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变挑战为机遇的具体措施

(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互联网文化阵地,建设自身话语体系,这是总方向

江泽民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这个阵地如果我们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去占领,一旦资本主义占领了思想文化的阵地,必将阻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发展。毛泽东也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5](P230)当今互联网时代下,这种斗争仍在进行,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斗争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实质性的内容并未做任何变化,变化的也只是控制方式愈显多样化、渠道日益多元化、形式凸显隐蔽性。”[6](P449)可以说,网络领域内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加尖锐。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文化高地,进而构建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

我们之所以“强调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强化自身话语体系,其根源在于话语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而且“只有在自身话语体系范围内才可能宣传、传播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6](P449)在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内,必然会通过互联网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其为更多的网民所熟知与认同。

(二)提高互联网领域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能力

调查显示,“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其中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其中10-19岁的网民网上发言积极性最高,有50.2%的比例。”[2]这些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如果不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他们进行引导,必然会使他们受到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侵蚀,形成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观念。即使是成年网民还可能被蒙蔽思想,更何况青少年网民,所以,我们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7]换句话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上的思想舆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8]

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呢?首先,可以组成一支专家团队,致力于在网上发表各种正面言论,及时对网民出现的错误苗头加以纠正,避免网络上传播被歪曲的马克思主义,同时普及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次,充分利用网民对官方网站的信任,以政府主办的主流网站“来影响和引导公众舆论,促使网民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化”。[9]直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就相关解决方案征求网民意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正面事件,以情动人;再次,创新网络思想文化的表现形式,以绝大部分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视频、纪录片、动漫等,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呈现在网络上,汲取群众语言,尽量少套用文件式的“八股文”;最后,成立一个网络部门,专职负责对互联网平台网权力的直接管理。在周小平看来,互联网真正对舆论造成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制造团队,也就是谣言的编造者;二是网权力,包括推荐权和筛选权。“‘网权力’才是制造和引导舆论的最核心,谁拥有了‘网权力’,谁就拥有了‘网络中宣部’,可以直接覆盖6亿网民,间接覆盖13亿中国人。”[6](P446)所以,要掌握互联网的舆论走向就必须掌握“网权力”,控制网络思想的筛选权与推荐权。

(三)建立品牌网站的权威,赢得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有54.5%的网民表示对互联网信任,相比2007年的35.1%,有明显提高;2014年,有60.0%的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13.0%,比较愿意的占47%。[2]由此可以看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大多数人民群众还是愿意选择去相信网络,愿意去分享自己觉得可靠的信息材料。所以政府要利用网民这种对互联网的信任态度和对网络分享的积极态度,积极建立官方的品牌网站,以党自身的意识形态建立骨干队伍,积极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积极推动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宣传普及,时刻保证网站内容的可靠性与亲民性,内容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和易于接受性,以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效应去赢得更多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心认同。总之,党和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建立品牌网站,塑造网站在网络领域的权威性,紧紧把握意见的表达权和话语的引导权。

(四)成立专门机构来培育网络技术人才,提高互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网络领域内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是不同于一般意识形态的工作规律的。其特殊性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属性和本质特征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意识形态的工作成效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成正相关的,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发与应用是意识形态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要推动网络领域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必须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力度和应用力度。为此,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机构。其组成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和扎实的网络技术才能,其主要任务在于培育网络技术人才和研发新型有效的互联网技术;在于软件和硬件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过滤和剔除有害信息的侵入和干扰;在于向全体网民普及如何防止自身电脑被外部不明系统恶意攻击的相关知识与建议;在于净化网络环境,能够在保证网民个人隐私的同时及时寻找国内外恶意消息的散发源头,其目的在于打破美国对互联网技术的垄断,净化和监管网络环境。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物质基础在于其对网络技术的垄断,所以我们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也应当从发展科学技术入手。总之,只有在技术上不断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彻底打破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态势,进而维护互联网领域内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五)加强网络立法,强化对网络秩序的监管

坚持依法治网,是我国依法治国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应对互联网领域提出的挑战,“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从立法的高度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以制度化手段实现对网络安全和正常网络秩序的保障”。[10]就必须加强网络秩序的监管,加快网络法治进程,要做到有法可依,明确职责、联合执法。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立法有益经验,积极酝酿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六)与时俱进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

互联网领域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困境,不仅与网络特质和管理方式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关,还要注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调整。我们要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新性地丰富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华,保留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民族特色;还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表现形式,增强意识形态内容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以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网民的兴趣与共鸣。

(七)形成互联网与传统传播媒介之间的整体联动,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在加强网络领域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传统媒介的作用,应该致力于实现二者之间的联合互动。当互联网领域出现对某一事件的热烈评论时,党报、党媒也应及时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实现二者对群众的共同影响,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造就网上网下的正面舆论强势。

总之,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领域内的领导地位对于国家政权的更迭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挑战,并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法与措施,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3]李兴选.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J].理论导刊,2015,(2).

[4]夏玉凡.微博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2).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李慎明.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8]杨永志.增强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正面影响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1).

[9]贾克卿.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机遇、挑战与反思[J].长白学刊,2015,(2).

[10]袁其波.互联网时代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责任编辑:谷晓红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8—0032—04

[收稿日期]2015-12-10

[作者简介]张美(1991-),女,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3;D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8.008

Ideology Work in the Domain of Internet:Dilemma and Strategy

ZHANG Me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In the 21stcentury,the one,who controls the internet,has the most right of speech. Internet has become a new weapon for ideology output in all countries. This special character makes the socialistic ideology work in China difficult. To walk out of this dilemma requires a discourse system of socialistic ideology to improv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internet technology,strengthen internet legislation and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radition media.

Key words:the internet;socialistic ideology;discourse system;public opinion guidance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舆论引导互联网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