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史学与文献学取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评陈子善《中国现代文学史实发微》

2016-03-16 03:54
关键词:文献学发微现代文学

王 贺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实证主义史学与文献学取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评陈子善《中国现代文学史实发微》

王贺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自黄人著《中国文学史》(1905)以降,国人编纂文学史的历史已有百余年矣。百余年间,文学史的叙述与建构不绝如缕,而具文学史性质的专题研究之作亦相当丰硕,学界有目共睹,至于文学理论、批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但比较传统的看法仍然以为,只有借助于理论、批评,不断地进行一系列专题、个案的研究,文学史的叙述与建构才能较为符合历史实存。此后这种看法遭到后现代史学的严重挑战,但就连最保守的史学家们也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包括文学史在内的一切历史的书写、叙述,与建基于充分的文献史料的辩证、精深的语文学(philology)的研判之上的史学研究之间,虽无高低贵贱之分别,也不存在先来后到的程序,但两者之间互相攻错、协商、支援且互为依存,似亦无容置喙。

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与专题研究之间的关系亦复如是。自现代文学诞生之日起,因应着大学中文系教学需要,文学史的编纂如火如荼,而诸种实证主义史学与文献学取向的专题研究之作,则有力地纠正、补正了文学史的宏大叙述(grand narrative)之误舛与疏漏。以鲁迅研究领域尤为显著,如唐弢《鲁迅全集补遗》(1946)、林辰《鲁迅事迹考》(1948)等导夫先路;1949年以后,尽管受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与意识形态的宰制,现代/新文学史的叙述、研究中“以论代史”的路数长期盛行,几乎不容严肃的专题研究的位置,仍有一些研究者反对这种空疏的、过分政治化的学风,积极投身于考镜源流、搜求版本、考释史料的研究,贡献出了一批严谨求实、持论精审的学术作品,如唐弢《鲁迅全集补遗续编》(1952)、李何林主编《鲁迅年谱》(1981)、马蹄疾《鲁迅讲演考》(1981)、王景山《鲁迅书信考释》(1982)等。这些作品信而有征,允称不易之论,至今仍令人钦佩不已。30年后,这一深植于中国人文学术传统的研究取向,在解构意识形态的普遍主义诉求中,蔚为大观。受惠于这一学术潮流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第二代、第三代学人*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36~538页。守正创新,亦成长为中坚力量,出版了诸多论著;而由它所孕育出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学科史、思潮史、社团史、理论观念史等众多的研究方向,以及呼之欲出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这一新的专业领域,在在彰显出实证主义史学与文献学取向的现代文学研究的魅力。

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第三代学人,陈子善教授夙以精研“张爱玲学”而驰名海内外,然在“张学”之外,其有关“五四”以来的文学史与文献史料之研究,亦颇多精深见地。自1976年参加《鲁迅全集》注释组工作以来,对周氏弟兄、郁达夫及创造社、梁实秋及新月社的研究,更构成其现代文学研究的另外三大领域。在周氏弟兄研究方面,陈教授以辑佚和考释作为重点,先后发现鲁迅《娜拉走后怎样》手稿与题跋、为“增田涉文库”所作题词、若干鲁迅书简与周作人佚文佚诗,其文献价值自不必赘述,而对鲁迅书信、日记所涉有关人物与事件的考释,着实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鲁迅其人其文。为海内外学人熟知的《郁达夫研究资料》《回忆郁达夫》及12卷本《郁达夫文集》等书,皆出自其手,初步建立了郁达夫研究的资料保障体系,*陈子善:《跋》,见《沉醉春风——追寻郁达夫及其他》,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16页。至于郁达夫生平交游、著述情况的考证,对创造社诸子如郭沫若、叶灵凤等人的研究,也自有其一得之见。梁实秋及新月社诸子的研究,则延续了辑佚和考释的特色,且以编辑其文集、推动前此横遭权力干涉或作家亲属阻挠之作品重见天日、报道海外研究成果、重新推动学界讨论为使命。凡此,学界、出版界、文化界自有公论。

在实证主义史学与文献学的学术取向之下,不发表专著而撰写专题研究论文,或以序、跋、札记等传统的述学文体发表研究心得,成为陈垣、陈寅恪、樊骏等前辈学人的必然选择。陈教授对此心有戚戚,四十余年的学术生涯并无一本目今的学术生产、评价体系所推崇之“专著”,其学术成果皆为单篇论文、文章。借用已故的夏志清先生的话,如果说“长达四百五十多页”的《文人事》乃陈教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二十年的光辉成果。所集文章六十多篇,篇篇言之有物,内行读者看了,只有点头称善的分”,*夏志清:《序》,见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台北:远景出版公司,2001年。那么,最近在新加坡出版的“国际汉学研究论丛”第八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实发微》则堪称其新世纪以来的代表性论文之精选。手此一编,有心人既能鸟瞰其近期研究业绩与学思历程,同时,以陈教授作为第一线学者的代表性,海外读者犹可从此管窥晚近实证主义史学、文献学取向下的现代文学研究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中国大陆学者在此领域深耕有年的治学经验。

以写作及发表时间为序,《中国现代文学史实发微》(以下简作《发微》)选录了陈教授悉心结撰的力作,凡三十余篇,所涵括的范围不惟相当广泛,且大多数讨论却能倚重于其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如手稿、信札、书刊的稀见版本等,得以具体而深入地展开。书中所讨论的作家计有胡适、周氏弟兄、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梁实秋、张爱玲、叶灵凤、邵洵美等人,而其研究议题、领域则更形深广,既有作家笔名之考证、文学故实之钩沉、新文学书籍版本及批评研究资料之发掘,又有社团研究、手稿研究、出版文化研究,亦不乏翻译研究、文学思想观念、中外文学关系比较等领域的补充论述,涵盖了较早期现代文学研究的畋域和近来学界正在戮力深耕的重要方向,并在许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要而言之,其赓续乾嘉朴学、实证主义史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传统,因此得以专擅的辑佚与考据、版本之学,与新的学术议题、问题意识、思想资源相配合,终于“获得有效而可信的成果”*吴小如:《陈子善著〈发现的愉悦〉》,《书品》2004年第4期。,是其关键所在,读者不可轻轻放过。

《发微》中论及张爱玲的文字只3篇,或许说明陈教授对“张学”专家之称誉的有趣态度,但仅仅这3篇掷地有声的文字,犹可见其研究功力之一斑。《张爱玲文学视野刍议——兼谈〈异乡记〉》对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中所展示的广阔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视野首度予以系统论说。我曾听陈教授的老友、原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陈建华教授不止一次谈起此文对他本人的研究的启发;而《范思平,还是张爱玲?——张爱玲译〈老人与海〉新探》则以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个案,细致入微地讨论了张爱玲翻译此书的缘起、经过及其版本、文本情况,以及《老人与海》在两岸三地的接受史,提示学界同行张爱玲的翻译文学成就斐然,且其来有自,有待重新认识。《张爱玲与上海第一届文代会》再次利用新发现的文献史料,聚焦1950年代中共建国后张爱玲与海上文坛的离合关系,为理解《秧歌》《赤地之恋》的创作动因提供了一个令人不那么愿意接受的解释:张在1950年代初备受中共礼遇,因此受邀参加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与此时左翼文人主导的海上文坛甚相得,惟其如此(至于其是否曾参加苏北地区土改运动尚属疑问),她以后写下这两部“反共小说”之外,还一再写到她前此并未触及的农村生活经验,委实耐人寻味。

陈教授尽管擅长实证研究,吝于理论探讨,自谦不过是发表一些“研究心得”,但对自家的学术进路、方法——实证主义史学与文献学——也有相当的自觉,而这正与贯穿着其学术工作的一个恒久的信念——对当前主流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的反思、批判精神——息息相关。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对宏观的文学史的叙述与建构兴趣缺缺,着力于现代文学文献史料的挖掘、整理与现代作家生平行谊及著译译作的考证辨析,进行专家研究、专题研究, 时常有新的发现,“对一些长期有争议或真相不明的文学史悬案多少有所澄清,对若干被忽略和被歧视的重要作家的研究也多少有所推动。”*陈子善:《文人事》,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但实证主义史学与文献学取向的现代文学研究,与宏观的、整体的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书写之间不无关联,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其文学史观究竟如何?他在《发微》的《楔子》里如是说:“读者也许会发现,我撰写研究心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几分证据就说几分话,绝不拖泥带水。而且,我所讨论的话题又大都非宏观解析,而只是微观爬梳,所以书中长篇大论不多,短制小章不少,我想这没有什么不好。当然,从本书仍可把握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我力图以小见大,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各种不同的个案,探幽烛微,对多元、丰富而又十分复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出新的阐释。”*陈子善:《楔子》,《中国现代文学史实发微》,新加坡:新加坡青年书局,2014年,第1~2页。上举诸文取精用弘,自可视之为这段话的最佳例证,不过,《楔子》尚未语及全书在传统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之外开发新议题的努力。事实上,这是考验第一线学者足否表率群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书所涉新议题包括讨论现代文学家与音乐之关系的《徐志摩、林徽因与克赖斯勒》,现代文学与视觉文化、都市文化之关系的《竹久梦二的中国之旅》《郭建英其人其画》等等,既折射出陈教授对人文学术、艺术所拥有的广泛兴趣,也预示着现代文学研究迈向跨越国界、族群、语际、学科的新境,后之来者适可踵事其华。

(责任编辑:毕光明)

On Chen Zishan’sAProbeintoHistorical

FactsofModernChineseLiteraryHistory

WANG He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1-0065-03

作者简介:王贺(1986— ),男,甘肃定西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5-09-27

猜你喜欢
文献学发微现代文学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意象”的美学历程发微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现代文学源头下的韩国文学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教堂书写的空间叙事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喜剧美学的知识考古与时代精神发微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标题党
秦简“识劫 案”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