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2016-03-16 11:35方铁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疆域

方铁(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



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方铁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中原王朝以及边疆王朝、边疆政权,共同缔造了中国的历史疆域。历代王朝疆域与边疆的演变,可划分为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疆域与边疆的演变有扩展或收缩的变化,并发生控制程度的改变乃至统治权的变更。中原王朝的疆域与边疆,还出现边疆内外关系的改变,经历了边疆与内地关系渐趋紧密、最终结为整体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中原王朝;边疆王朝;边疆政权;疆域;边疆

中国的历史疆域,是中原王朝以及边疆地区的王朝和政权共同缔造的。①本文说的历代王朝,包括中原王朝以及边疆王朝和边疆政权。②疆域、边疆密切相关,但其内涵则有差别。一般而言,“疆域”主要是指历代王朝以及边疆王朝、边疆政权管辖的区域范围,“边疆”则是指统治地区之腹地的外缘部分,由“边疆”衍生出诸多的复杂关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不仅有扩展或收缩的变化,而且经历了控制程度的改变乃至统治权的变更。另一方面,中原王朝的疆域与边疆,还出现了边疆内外关系的改变,以及边疆与内地关系渐趋紧密、最终结为一个整体的嬗变过程。以下将秦至清代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分别叙述各个阶段历代王朝疆域与边疆演变的大致情形。

一、秦汉晋时期的疆域与边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首次出现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统一六国后七年,秦始皇派50万军队逾过五岭,统一南越和西瓯之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范围包括今广东、广西、云南的东南部与越南北部。以后又派将军蒙恬率30万人北攻匈奴,取得河套以南地区。后令蒙恬率军渡黄河进至阴山一带,并沿黄河筑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迁徙内地罪人充实其地,匈奴势力被逐至阴山以北的地区。秦朝开通由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五尺道,在今滇东北设官守,但未能深入今云贵地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朝的疆域东至海及朝鲜,西至临洮(今甘肃岷县)、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以(黄)河为要塞,并达阴山、辽东一带。[1]

汉朝初立,中原战乱不止,北部边防因此松懈。匈奴乘机渡黄河南下,重新占有秦朝夺据的地区。匈奴以今宁夏固原、陕西榆林、山西左云至大同一线与汉朝分界,河套内外地区复为其所有。[2] 99秦亡,镇守官吏赵佗割据南海郡,西并桂林、象郡之地,建立割据岭南的南越国。汉武帝即位,先后击败匈奴,平定南越,开拓西南夷(今云贵地区)之地,使汉朝的疆域空前扩大。西汉的疆域东抵日本海和黄海,东至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地区,西南至云南的高黎贡山和哀牢山,南面达今越南中部与南海。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率兵进攻匈奴,收复陇西、北地、上诸郡的北部,又收复河南之地,于上述地区置朔方、五原二郡,将汉朝的北部疆界推进到河套、阴山以北的区域。汉朝用兵河西走廊,驱逐诸羌和匈奴,先后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金城五郡,首次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在南面汉朝攻灭闽越,迁闽越的一部分百姓于江淮一带。汉军突袭南越国,在其地设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象八郡。以后又在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二郡,后因经营困难而撤消。乘攻南越回军之机,汉军突袭并平定西南夷(今云贵及川西地区),于其地置犍为、牂柯、越巂、沈黎、汶山、武都、益州七郡,南部疆界达今云南保山的东部。在东北部,西汉攻灭卫氏朝鲜,在其地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疆界推至朝鲜半岛的中部。在西北地区,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流域的乌孙、今阿姆河上游的大月氏抗击匈奴;以后打败大宛,西域诸部遣使朝贡。朝廷在一些地区设立交通亭站,并驻军屯田。以后天山北路诸部脱离匈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设西域都护,辖地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部分地区。

西汉末年国势衰弱,亦因王莽应对匈奴失误,匈奴联合乌桓、鲜卑经常袭击边郡,西汉的疆界被迫内收。东汉初年,东汉将今河北、山西北部的百姓移入今河北唐县倒马关、居庸关以东的地区,匈奴势力进入塞内。东汉末年,鲜卑不断侵扰边疆,成为继匈奴之后东汉北部面临的严重威胁。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无暇顾边,今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长城以北的地区被鲜卑、羌胡占据。以内城(今吉林集安)为都城的高句丽,东汉初年据有朝鲜半岛北部及附近地区。东汉西南面的疆域则有所拓展。公元69年居今云南西部的哀牢夷内附,东汉割益州郡西部数县,连同哀牢夷旧地于不韦(今保山)置永昌郡。[3]永昌郡为东汉所置郡国范围较广阔者,西面至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带。

秦汉时期较强大的边疆王朝,有匈奴、鲜卑和乌桓。匈奴始见于战国记载,最早活动在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匈奴的单于驻头曼城(在今内蒙古包头)。[4]战国后期匈奴与东胡并强,经常扰掠秦、赵、燕的北部,此三国筑长城以拒之。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匈奴由族名兼为汗国之名。冒顿执政时期匈奴对外扩张,其境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秦国所筑之长城。秦汉之际,匈奴南下夺取秦的九原郡(今包头及河套地区),与汉朝在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分界,势力达今甘肃平凉、陕西榆林等地。汉初与匈奴和亲,与之开关市。匈奴屡犯汉朝边郡,汉朝处于防御的地位。武帝即位,组织对匈奴的多次反击。匈奴大败,退出河套及其以西地区,从此“漠南无王庭”。以后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率众降汉,汉与匈奴开关市,友好交往60余年。王莽掌权侮辱匈奴,至东汉初年双方关系乃有缓和。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于南匈奴之地置匈奴中郎将,允许南匈奴居云中郡之地,以后进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等地游牧。北匈奴经常攻扰南匈奴与汉朝边郡,东汉联合南匈奴合击,连年大破北匈奴于大漠南北与今新疆东部。北匈奴战败西迁,残部先后融入鲜卑和柔然。

鲜卑、乌桓活动在匈奴以东的地区。乌桓被匈奴打败,迁至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西汉击败匈奴,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的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滦河上游地区,令其为汉朝打探匈奴的动静。东汉初年,乌桓迁居今辽宁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的中北部,西抵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以后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

鲜卑分为东部鲜卑与拓跋鲜卑。东部鲜卑原居鲜卑山,即今内蒙古科尔沁旗西哈古勒河地区。汉武帝时乌桓附汉,鲜卑随之西迁至西拉木伦河流域。拓跋鲜卑原居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部。东汉初年,东部鲜卑经常联合乌桓、匈奴侵扰边郡。东汉中期北匈奴衰弱,东部鲜卑联合丁零、南匈奴与西域诸国攻之。北匈奴迁往中亚后,东部鲜卑据有其地。拓跋鲜卑也迁至呼伦贝尔草原,以后又迁到蒙古高原西部。公元2世纪中期,鲜卑诸部被东部鲜卑的首领檀石槐统一,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蒙古草原。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漠南地区的鲜卑分裂为三个部分。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建国,史称“北魏”。北魏统一北部中国,疆界至阴山、河套一带,略同于秦汉两朝的北部疆域。

东汉末年,曹魏、孙吴、蜀汉三国鼎立,在三国的周边地区,夷狄、蛮夷的势力十分活跃。东汉后期,南匈奴有不少人口迁入今陕西、山西北部,主要聚集地在今山西汾河的中游地区。曹魏时鲜卑再次统一并占据漠南地区,一些人口继续向南迁徙。南迁的夷狄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史籍贬称为“五胡乱华”。事实是南迁夷狄与当地居民经历了深度的融合。南迁夷狄的旧地均在北方,这些夷狄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北界大都有所扩展,如后赵统治河套地区,前燕攻灭鲜卑宇文部,将疆域扩展至老哈河流域,这也是历史疆域形成的一种途径。蜀汉占据巴蜀地区,称今云南、贵州与川西南为“南中”。[5]东汉末年,外来移民中的豪强大姓是南中的强大势力,山区则被称为“夷帅”的蛮夷首领控制。蜀汉在南中虽设郡县,但管理松懈,凡事须察大姓及夷帅的脸色。[6]刘备征吴失败后病死,大姓、夷帅乘机反叛。诸葛亮率军亲征,平定南中后严加治理,对西南部疆域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西晋有过短暂统一,疆土仅维持三国的规模,未能恢复两汉王朝的旧貌。东晋十六国时期全国分裂,东晋与十六国的疆土,合计范围略同于西晋。北魏统一北部地区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疆域虽时有盈亏的变化,但大致以长江为界,与北朝隔江对峙。北朝各代的疆域,其北、东、西三面均未达到汉朝版图的规模。

二、隋唐宋时期的疆域与边疆

隋唐五代时期长达380年。这一时期中原王朝、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激烈角逐,所面临的政治形势,以及疆域和边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 117安史之乱是重大改变的转折点。以安史之乱为界,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的变化,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隋与唐代前期,中原王朝的疆域有较大的扩展。隋朝建立,击破在今青海与新疆东部活动的吐谷浑,在吐谷浑旧地置伊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诸郡,隋在西部设置郡县之遥远,超过以往的中原王朝。隋朝又向突厥攻取河套地区,置五原、榆林等郡。史称:“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7]在前代经营的基础上,隋朝在今川西南、滇中等地设南宁州、西宁州、恭州、协州、昆州等统治机构,任命当地首领为诸州官吏,大致恢复前朝在西南部的疆域。不久昆州刺史爨玩反叛,波及云南各地。隋朝两次出兵镇压,获胜后舍弃其地。隋炀帝派军讨平林邑国(在今越南中部),置比景、海阴、林邑三郡。但隋退兵不久,林邑又复其国。隋文帝封岭南首领冼氏为谯国夫人,先后收复岭南和海南岛。

因致力于“拓境为大”,唐朝前期的疆域拓展明显,唐朝在边疆各地广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隋末东突厥势力发展迅速。公元630年唐朝出兵击败东突厥,后者成为唐朝的属国,唐朝取得阴山以北至大漠的广大地区。唐朝又攻灭漠北的薛延陀,于其旧地设安北都护府(在今蒙古杭爱山以东),统管漠北铁勒诸部的都督府州;并于漠南地区设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以北),统辖漠南突厥诸部的都督府州。公元682年突厥复国,唐朝的势力退出漠北地区。公元7世纪中叶,回纥崛起并占据突厥故地,辖地东至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唐灭东突厥之后,西域的伊吾七城降唐,唐于其地置西伊州(治今哈密)。以后又据有西域的多处地区,先后置龟兹(今库车)、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北部)四镇,并将西域都护府移至龟兹。唐朝攻灭西突厥,在东起阿尔泰山、西至咸海的西突厥旧地设数十个羁縻府州。唐朝的势力还进入阿姆河流域,势力极盛时远至波斯(今伊朗)。公元751年,唐军被大食军队打败,唐朝的势力退至葱岭以东地区。在东北部,唐朝攻灭高丽,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下辖一些羁縻府州,辖境包括今乌苏里江以东及黑龙江下游,南及朝鲜半岛的北部和西南部。以后因统治不稳,唐朝将安东都护府移至辽东(今辽宁辽阳)。天宝以后唐朝废除安东都护府,放弃了辽东地区。公元698年,靺鞨首领大祚荣在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建“震国”。以后被唐朝封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乃改称“渤海国”。唐朝与高丽争斗两败俱伤,渤海国乘机向四周拓展,极盛时在南面与新罗分界,西面与契丹相接,西南面在辽东与唐朝相邻。

在西南部,唐朝招降甘南、川西等地的党项部落,设数十处羁縻州县,西面达今四川阿坝与青海的阿尼玛卿山。以后党项人俯仰于唐朝、吐蕃之间,叛服不常。6世纪中叶吐蕃势力崛起,松赞干布在位时,统一青藏高原建吐蕃王朝,至赤松德赞时期达至鼎盛。唐朝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与吐蕃有过多次联姻。吐蕃王朝存在210余年。在今川西南与滇东北一带,唐朝先后置南宁州都督府(治今云南曲靖)、戎州都督府(治今四川宜宾),随后向云南西部推进。[8] 378公元664年唐置姚州都督府(治今云南姚安),下辖57处羁縻州,疆域扩至今缅甸的东北部。吐蕃崛起后,派兵南下云南西部的洱海地区。唐朝派军征讨,但撤回后吐蕃卷土重来。唐朝转而扶持当地势力南诏,令其组织洱海诸部抵御吐蕃。南诏由此坐大,在奉命平定东部爨氏势力的反叛后,与唐朝的矛盾逐渐尖锐。天宝初年,南诏攻下姚州都督府治地,唐军三次征讨均告失败。

由此可见,隋与唐朝前期努力开拓周边的疆域,虽然取得可观的成绩,但遭到周边夷狄的顽强抵抗;所开拓的疆域亦时有变动,大致呈逐渐内收的态势。其中既有唐朝经营失当的原因,也反映出周边的夷狄逐渐壮大,与隋、唐为争夺控制地域展开的斗争,出现了犬牙交错的复杂形势。

安史之乱爆发,成为唐朝疆域政策的转折点。战乱使唐朝蕴藏的深层矛盾暴露,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统治者应付不暇,初期锐意进取的朝气丧失殆尽。在这一时期,唐朝治边的特点是力求务实,处理边疆事务多属就事论事,前期所置的羁縻府州纷纷丧失。周边的夷狄则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与唐朝分庭抗礼的局面,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的疆域也不断扩大。

据有漠北的回纥汗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及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唐朝待之礼让三分。9世纪初回纥攻破吐蕃,成为雄踞漠北的强大汗国。以后回纥内乱,在黠戛斯的攻击下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南迁入塞接受唐朝安置,其余部分分别西迁,一支进入河西走廊,史称“河西回鹘”;第二支迁至新疆东部,史称“高昌回鹘”;第三支迁至新疆西部与中亚,以后建立黑汗王朝。安史之乱后,活动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摆脱唐朝的控制,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10世纪初建契丹国。契丹又先后征讨回鹘、党项、吐谷浑等部,攻灭渤海国。契丹后改国号为辽。辽朝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连西域,划分河北白沟河、山西内长城与中原王朝为界。

安史之乱爆发后,又出现朱沘之乱与藩镇之祸,唐朝将防守吐蕃的军队东调平叛,西面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向东面和北面扩展,先后夺取唐朝的川西北、甘东南等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又占据北庭、安西地区。吐蕃对唐朝在西部、西北部的统治形成严重威胁,肢解了唐朝在上述地区的疆域,并一度攻占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对付吐蕃,南诏与唐朝决裂后转与吐蕃结盟,数十年后又弃吐蕃归唐,经常摇摆于唐朝、吐蕃之间。吐蕃王朝极盛之时,疆域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至今甘肃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至天山山脉以南,南界喜马拉雅山脉与天竺(今印度)接壤,史称:“西戎之盛,前所未有”[9]。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讧,赞普遇刺身亡,吐蕃王朝趋于瓦解。

南诏打败唐军的三次征讨,自知惹祸,乃立德化碑于宫前,上刻受唐朝官吏欺压被迫反抗的经过,称以后欲归唐朝,面对使者可指此碑,“足以雪吾之过也”[10]。次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无暇西顾,南诏乃发展为强大的地方政权。数十年后,南诏王异牟寻不堪吐蕃欺压,与唐朝重修旧好。唐朝遣使至南诏都城,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国王,实则承认了南诏的统治地域。[8] 473南诏极盛之时,辖有今云南省、贵州省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的部分地区。[8] 458唐朝在今越南北部设安南都护府(治今越南河内)。唐朝三次出兵征讨南诏,安南驻军曾两次北上参与。五代时期,安南权贵曲承美等割据其地。宋初丁部领削平安南十二使君,建“大瞿越国”。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演变为全国性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十国的出现,固然有政治势力博弈、局势复杂演化等方面的原因,与唐朝过度拓边,以及蕴藏的深层矛盾长期未解决也有关系。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形成与周边王朝及政权对峙的局面。北宋的疆域东面、南面至海,北部以今天津海河、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界,西北面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吐蕃相接,西南面以大渡河、岷山一带与吐蕃、大理国相邻,南与安南接壤。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的京城开封,北宋上层仓皇南逃,在临安(今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南宋的疆域较北宋更小,北面以淮河、秦岭与金朝分界。总体上来看,两宋的疆域仅占中国基本版图的约1/5,周边地区则被边疆王朝与政权所据有。

两宋时期,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的疆域和边疆得到很大发展。既表现在其疆域和边疆有较大的扩展,也反映在其疆域和边疆因积极经营而获得较快开发,逐渐形成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单元,为以后元朝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两宋时期长达约320年,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宋代的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主要有:

党项和西夏。唐初,党项羌活动在四川松潘、甘肃河曲等地,受唐朝所设羁縻府州管辖。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把党项羌部落迁至银州(今陕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的地区。唐代末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参加镇压黄巢起义,唐朝赐以李姓,封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后周时形成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宋初,党项首领李继迁率众迁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势力进一步发展。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其辖地包括今宁夏、甘肃及陕西、内蒙古的一些地区。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

契丹和辽。唐初契丹首领窟哥率部归属,唐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唐武后在位,契丹起兵反抗唐朝官吏的欺压,虽被打败,却显示了较强的实力。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契丹国,以后改国号为“大辽”。公元902年,阿保机率骑兵40万侵入长城以南,在山西、河北一带大肆掳掠。辽朝疆域辽阔,南面以山西雁门山、河北大茂山和白沟(在今河北巨马河下游)与北宋分界;北界在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边界以北,东面沿外兴安岭至海,一度据有渤海国故地;西面辖有阿尔泰山地区的粘八葛部,东北面统辖黑龙江下游的室韦诸部。辽后来被金所灭,契丹人多附于金。部分人口于辽亡前随首领耶律大石西迁,建立“西辽”。延至元代,北方的契丹、党项等族人已被普遍视为汉族人,而归入蒙元四等人制之中的汉人。

女真和金。活动在东北松花江支流阿什河流域的女真人,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朝。金先后灭辽和北宋,成为南宋的强大邻国。金先后以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大兴(今北京)、开封(今河南开封)为都城,与南宋不断进行战争,并经常取得胜利。金较稳定的疆域,是南面以淮水、秦岭与南宋分界,东至海,东南逾鸭绿江、图们江与高丽相接,西面的疆界略同北宋,与西夏、吐蕃相邻,北边东段达外兴安岭,西段与蒙古高原诸部相接。13世纪初蒙古崛起,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古所灭。

唐末南诏灭亡。经过三个短暂政权的过渡,白蛮首领段思平于公元937年建大理国。大理国仍以大理为都城,基本上沿袭南诏的疆域,《元史》说忽必烈率军征大理国收其旧地,“东至普安路之横山(在今贵州镇宁),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在今缅甸杰沙),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指今越南北部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指今四川汉源的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11]其疆域包括今云南和川西南,缅甸东北部、老挝北部与越南西北部。两宋北有强敌,又有“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的误解,③乃与之隔大渡河为界,视大理国为外藩,将其与安南、占城等邻国同列。安南自五代时权贵割据,自立为大瞿越国。北宋建立,大瞿越国遣使朝贡,宋封其主为交趾郡王。公元980年其国王位更替失序,北宋进讨失败,复以之为外藩如故。南宋初期大瞿越国入贡,孝宗赐名“安南”,沿袭北宋以其为邻邦的做法。

三、元明清时期的疆域与边疆

元朝实现了新一轮的全国统一。元朝的统一较之汉唐两代,不仅疆域更为广阔,民族融合的水平更高,而且疆域的巩固以及边疆内外区域联系紧密的程度,也都超过了汉唐时期。元代出现全国持续统一的趋势,被明清两代所继承,在清代还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元明清三代约650年。中国疆域在这一时期渐趋稳定和巩固,对中国疆域与边疆的最后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南宋后期,在中国基本版图的范围,先后形成南宋、蒙古诸部、西辽、金、西夏、大理国、吐蕃等部等七个王朝和政权。这些王朝和政权在所管辖区域完成局部性的统一,较之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与分裂割据,南宋后期的局部统一不但是历史性的进步,也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蒙元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先后攻灭鼎立的王朝与政权,实现了自汉唐以后对中国的再次统一。

蒙元的历史包括蒙古汗国、元朝两个部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公元1206年建蒙古汗国,随后势力进入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灭西夏、金朝、大理,与南宋争夺疆土长达半个世纪。蒙古人对中国的统一过程,应包括蒙古汗国与元朝两个时期,史学界称为“蒙元”。

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除以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周围区域为“腹里”,受中央直接统辖外,元朝在全国设立河南江北、江浙、云南、湖广、陕西、四川、甘肃、江西、辽阳、岭北、征东等11处行省。行省初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以后成为常设的地方军政机构。行省管辖的地域范围甚广,军政兼管而且权力很大,适应南宋后期各地实现局部统一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行省执行统一政令,尽管施治方法可以适当变通,但边疆与内地实行大体一致的政令,有助于缩小边疆与内地的差距。在边疆基本形成、发展水平与内地趋于接近的情况下,元朝的行省制度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仅巩固了王朝的疆域,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北部据有今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部,以及中国内蒙古的北部、东部与黑龙江西部。辽阳行省东面临海,占据辽东半岛,东南面与高丽相接。西南面的云南行省,统治今云南、川西南、贵州西部以及中南半岛的部分地区。在吐蕃地区,元朝设朵思麻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和乌思藏宣慰司,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理。元朝在疆域方面的重要贡献,不仅表现在对全国实现了更高水平的统一,而且首次将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为中国疆域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2] 139

明朝统治277年。明朝继承了除北部草原之外元朝的大部分疆土,这些地区原为南宋、大理、西夏和金所统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与吐蕃地区,明朝采取羁縻的方式经营,北面则遭遇退据漠北元朝残余势力的挑战。元顺帝率众退回漠北,史称“北元”,以后改称“鞑靼”。鞑靼与另一蒙古势力瓦剌经常南下,给明朝造成很大的压力。由于鞑靼、瓦剌经常侵扰明朝的北疆,明朝依靠九边重镇与积年修建的长城与之对峙。明朝在土木堡战役遭受惨败,英宗被俘。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第二次南北朝,即南方王朝与北方夷狄对峙的时期。

自从安南脱离,中原王朝失去统治西南边疆的一处屏障。为确保云南联系内地的交通要道湖广道的安全,公元1413年,明朝在湖广道所经之地建贵州省,为西南边疆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从公元1441年开始,为制止今云南西南部麓川土司的扩张,明朝在九年间三次征讨,最远打到今缅甸北部的伊洛瓦底江流域。“三征麓川”维护了明朝西南部疆域的完整,同时留下土司长期纷争的祸根。缅甸的东吁王朝插手南部土司的争斗,形成渐次进逼之势。云南巡抚在今腾冲以西、以南的地区置八处关隘固守,关隘之外的区域乃被东吁王朝吞并,明朝在西南边疆的疆界内收。[8] 395

明朝面临维护海疆安全的问题。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地区出现由倭人、海盗等组成的“倭患”,明朝对倭寇进行了坚决打击。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岛北部,公元1642年击败西班牙人占据台湾。公元1661年郑成功将荷兰人逐出台湾,随后设置承天府与州县,大陆沿海地区的百姓大量移居台湾。1553年以后,葡萄牙人在取得泊船权的基础上,在澳门修建教堂、炮台等建筑,逐渐取得对澳门的实际经营权。

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复和捍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初,称明代瓦剌为“厄鲁特蒙古”,以后成为西蒙古诸部的统称。在厄鲁特蒙古诸部中,以噶尔丹为首领的准噶尔最为强盛。准噶尔先后征服南疆的回部,进兵青海笼络西藏,侵扰甘肃地区。准噶尔部控制的地域,地跨葱岭东西两地与天山南北,东抵哈密,西及中亚,成为清朝经营西北边疆的劲敌。公元1696年康熙帝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进入西藏,驱逐了准噶尔的势力。清朝统治者还与内外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内外蒙古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

公元1757年,清朝彻底平定准噶尔,统一了天山北路,清军随即进入南疆。公元1759年,清朝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乱,统一了南疆地区,在新疆建立巩固的统治。在西藏地区,自公元1720年驱逐了准噶尔的势力,清朝委康济鼐主持藏政,设驻藏大臣监督。公元1750年平定西藏的叛乱,清朝制订《西藏善后章程》,改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在西藏长年驻扎官军。公元1791年,清朝驱逐进犯的廓尔喀军队,并制定《钦定西藏章程》,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力,确定西藏地方官员的职权与品级,同时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在西南边疆地区,通过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清朝对南方蛮夷建立有效及深入的统治。乾隆年间又发动大小金川战役,沉重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平定“三藩”之乱后,清廷致力于收复台湾。在公元1683年的澎湖战役中,清军击败占据台湾的郑氏势力,攻下了台湾。次年,清朝在台湾设置由福建省管辖的统治机构,台湾东北面的钓鱼列岛也属于中国的领土。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前,清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明确了边疆地区的归属。在构建国家疆域与巩固边疆方面,清朝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边疆政权与反叛势力外,威胁清朝的疆域、边疆安全的还有西方列强。清朝对西方列强虽进行过抵抗,但由于国势渐衰,一些疆土先后被西方列强割据。公元16世纪末 17世纪初,俄国向东面扩张,进入西伯利亚地区,侵入中国的蒙古和东北。公元1685发生在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之战,俄国哥萨克军队被全歼。因进犯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连遭失败,俄国同意在尼布楚举行谈判。双方就中俄东段边界划分达成协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北段边界,俄军不断入侵蒙古地区。公元1727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西至沙宾达巴哈为两国的北段边界。公元1864年,中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清朝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约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英国和法国也提出领土要求。英国为打通缅甸至云南的道路,派近200人的探险队进入云南,遭到民众抵抗,英国译员马嘉理被杀。英国公使乘机勒索,以发动战争相威胁,迫使清朝签订《烟台条约》。除赔款、开放云南边境贸易、英人享有外交特权等外,条约还准许英人进入西藏。清朝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引发西方列强参与瓜分中国。《马关条约》议定将辽东半岛和台湾割让给日本,赔款银二亿两。由于分利不均,俄国纠集法国和德国,要挟日本放弃上述要求。日本乃放弃割让辽东半岛的计划,但索取赎地银3000万两。

注释:

① 关于中国的历史疆域与边疆的若干理论问题,参见方铁《论中国的历史疆域与边疆》,载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② “中原王朝”指以传统农业为基本经济形态,以儒家文化为主要意识形态,以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为核心区域的古代王朝。中原王朝既包括全国统一王朝,也包括具有以上特征的宋朝、东晋等局部王朝。“边疆王朝”“边疆政权”指以边疆为中心区域的古代政治实体。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的主要区别,为边疆王朝普遍具有古代国家的性质;边疆政权虽具有某种独立性,但与中原王朝仍保持臣属一类的关系;或虽割据自守,但古代国家的特征并不明显。

③ 两宋统治者认为唐朝灭亡,是由于防备南诏的桂林戍军发动兵变,引发了黄巢领导的大起义造成。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 秦始皇本纪[M]//史记:卷6.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239.

[2]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南朝宋)范晔. 西南夷传[M]//后汉书:卷86.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2848.

[4] (汉)班固. 匈奴传[M]//汉书:卷94上.中华书局1962点校本:3949.

[5] (晋)常璩. 南中志[M]//华阳国志:卷4.巴蜀书社1984年校注本:333.

[6] 方铁. 西南通史[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163.

[7] (唐)魏徵,等. 西域・吐谷浑传[M]//隋书:卷83. 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1845.

[8] 方铁.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 张云,林冠群.西藏通史:吐蕃卷上[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

[10](唐)樊绰. 六诏[M]//蛮书:卷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校释本:115.

[11](明)宋濂,等. 地理四[M]//元史:卷61. 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1457.

(责任编辑 杨永福)

主持人语:本期刊载的四篇论文,选题较有新意。《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从中国历代王朝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疆域的视角,简要叙述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三个历史阶段,中原王朝与边疆王朝、边疆政权的疆域和边疆的情形,以及中国历史疆域逐渐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对清代后期团练等组织与基层社会的关系,过去所知甚少。《近代云南团练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变迁》,探讨晚清云南团练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情形。赛典赤・赡思丁是元代重要的官员与政治家,近数十年研究较多。《近十年来国内赛典赤・赡思丁研究综述》,介绍了近十年来国内较新的研究,收集材料全面、思考认真是该文的特点。清咸同民变情况复杂,波及面广。过去有关的论著,大都避谈战争之残酷与造成的破坏。《镇宁官寨〈白骨塔序〉碑跋记》以同治十二年的碑刻《白骨塔序》为切入点,揭示了咸同民变时期鲜为人知的一些情形。后三篇论文出自青年学者,从字句间感受到年轻人的求真与锐气,令人欣喜。

主持人简介:方铁,男,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山学院客座教授。2000年主持筹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任中心主任两届。主要从事中国西南边疆史、民族史与边疆历史地理研究。

On the Territories and Frontiers of Chinese Dynasties

FANG Tie
(Research Center of Southwest Minoriti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Dynasti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frontier dynasties and frontier regimes forms historical territories of China together. The evolution in Chinese dynasties and frontier can be divided into Qin-Han-Jin period, Sui-Tang-Song period and Yuan-Ming-Qing period. The evolution takes the form of expansion, shrink, changes of governing force and shift of regimes. The territories and frontiers of the dynasties of central plains see the change of frontier inside and outside relations, experience the increasingly close relationship and fi nal integration between frontier and central plains.

Key words:dynasti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frontier dynasties; frontier regimes; territory; frontier

作者简介:方铁,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山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边疆史、民族史与边疆历史地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 - 12 - 25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6)02 - 0001 - 07

猜你喜欢
疆域
《疆域》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封、疆、界:中国古代早期对于域界的表示
唇亡齿寒
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从领土到疆域转变的法理分析
探究宋初西南边疆思想形成的原因
Aischool云课堂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试析辽朝的疆域观
“疆域”图像系统导学策略(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