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图像系统导学策略(人教版)

2017-07-24 16:31陈远志
地理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疆域行政区图文

陈远志

一、图像系统结构分析

人教版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编排特点是结合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紧密分布在两者当中。本节“疆域”教材中有5幅地图、1幅示意图、3幅景观图、2幅表格,共计11幅图表组成本节的图像系统,分布在3个活动式课文的“活动”和3个叙述式课文的“正文”中(如图1),加强对教材的图像系统进行解读和整合,对达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展知识等起着重要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需要克服经常出现的两个极端:一是过分依赖教材图像,缺乏加工,拿来就照搬使用;二是完全抛开教材图像,直接用课件或网络图像替代使用。

二、图像系统导学策略

1.先整体扫描再局部聚焦

读图能力是最基本的地理实践力,要求正确读图并准确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能使用地理術语进行描述、分析、评价等。地理位置的描述、分析和评价是区域认知能力的基础,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要将中国区域当做一个空间单位整体地放到比中国更大并且包含中国的空间中去研究。通过对区域尺度大小的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区域空间尺度大小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空间尺度大小决定对中国区域“整体”与“局部”的把握,学会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即“先整体扫描看中国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再局部聚焦看中国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整体扫描”从世界角度看中国

图像信息:教材图1.1“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帮助学生学会准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半球位置。地理位置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对中国区域地理位置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描述中国区域的地理位置,成为本节教学重点。

图文转换:简单描述半球位置,图中黄色区域为中国全图,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放到相应的更大一级区域空间中,关键在图中找出分界线(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根据分界线判断中国在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中所处的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导学策略:先明确中国的大致范围,可将陆地轮廓特征形象比喻为雄鸡,管辖海域轮廓特征形象比喻为鸡窝或鸡蛋。接着创设问题情境,把中国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全球范围内读图分析研究,通过估算东西和南北的距离大小认识中国区域。形象直观的数据可帮助学生建立中国区域空间大小的概念,通过整体扫描查找中国这一空间区域的位置信息,反复读图分析、整合提取并归纳地理位置的特点,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中国区域的空间位置概念(如图2) 。

“局部聚焦”从大国角度看中国

图像信息:教材图1.2“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结合活动一,选择与俄罗斯等五个代表性国家比较,抓住我国地理位置的有利条件,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读图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要抓住重点,分别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进行,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国家进行比较,以辩证思想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评价,从而得出我国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的结论。建议补充校本作业:中美都是大国,列表比较中美两大国地理位置异同。结合活动一第2小题的小论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

图文转换:从地图判断纬度位置关键是找出重要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先根据国家和重要纬线的位置关系描述国家的纬度位置,后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进行国家间对比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比较,纬度较低,没有寒带,光热条件好。中国和巴西比较,突出的是“适中”,纬度的优越性导致我国光热条件好,没有酷寒和酷热。

从地图判断海陆位置的关键是先在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七大洲和四大洋,再判断本国与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中国为例,先判断中国与最大陆——亚欧大陆的相对位置关系,再判断中国和最大洋——太平洋的相对位置关系,接着从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组织地理学科专业术语描述海陆位置就顺理成章了。中国与岛国日本、内陆国蒙古比较是海陆兼备的国家,通过国家海陆位置对比分析,突出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导学策略: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角度选择比较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准确描述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从正反两方面展开综合评价活动,突出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八年级学生已学习世界的部分国家地理,熟悉部分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比中国和部分国家的地理位置就轻车熟路。读图指导关键是读图获取准确地理信息所要采用“先整体扫描再局部聚焦”的方法,即先整体扫描找一致性“我国海陆兼备”,再局部聚焦找差异性“我国东西部差异明显—东海西陆—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2.先问题导向再任务驱动

问题导向

问题1:读教材图1.4“中国领土南北部的气候差异”,什么因素导致中国领土南北部的气候差异?

问题2:读教材图1.5“中国邻土东西端的时间差异”,什么因素导致中国领土东西端的时间差异?

任务驱动

任务1:读教材图1.3“中国的疆域及邻国”,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我国四至点的经纬度(最东点、最西点的经度;最南点、最北点的纬度)。估算南北所跨纬度,根据纬度差估算南北最大距离与南北年温差,结合教材“认识我国的疆域及其优势” 活动1(1)任务,帮助学生分析纬度因素是导致中国领土南北部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估算东西所跨经度,根据比例尺估算东西最大距离,根据经度差估算时差,结合教材“认识我国的疆域及其优势” 活动1(2)任务,帮助学生分析经度因素是导致中国领土东西端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

任务2:读教材图1.3“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并填表1.1“中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有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岸线,邻国众多,陆上邻国多达14个(包括朝鲜、越南2个海陆邻国),有6个海上邻国。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依次在图上找出濒临的海洋,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依次在图上找出14个陆上邻国、6个海上邻国。进一步按方位逐个指出,明确它们分别在我国的什么方位,培养学生有序读图的良好习惯。

图文转换: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东西时间差异大。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是海陆兼备的世界大国。

导学策略:查找补充材料说明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记住我国领土面积等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国家疆域空间大小,建议通过列表对比各国面积大小,引导学生得出我国疆域辽阔的结论。补充大陆架海洋划界图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海洋国土构成。通过国家版图和领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国家情怀、国家认同)、领土意识、海洋意识。

3.先图文结合再图文转换

?誗图文结合

通过教材图文说明叠加(图1.4、图1.5、图1.6)、景观图与分布图叠加(图1.3、图1.4、图1.5)、图表组合(图1.7、表1.2)等形式,做到图文结合。

图文转换

结合教材“活动”,充分运用地图开展教学活动,采取读图描述、读图填空、读图简答、读图绘图等方式实现图文转换。先选择读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再引导读圖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培养学生“以图释文,以文释图,以图释图”的基本技能。

导学策略:地理是一门关于空间充填的科学,认识区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充填34个省级行政区,课标要求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熟悉各省级行政区在祖国的位置。要记住约100个具体名称,需要在接下来学习中国地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并掌握。

4.先立足教材再借助学材

?誗立足教材

针对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课程标准主要就一些基本地理图表明确提出要能“阅读”和“绘制”。教材中地理图表的阅读,在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中都有分布。教材中地理图表的绘制或填充,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才能掌握,全部安排在活动式课文中。如利用教材图1.6 “张力与阿依娜尔关于家庭住址的对话”情景导入三级行政区划。从区域行政属性着眼,使学生体会到“行政区划”方便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国现阶段基本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行政区域各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区划”作为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方法,为今后学习中国区域地理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

?誗借助学材

立足教材图像系统开展教学活动,还要重视辅助教材和学材图像系统的作用。《地理图册》和《地理填充图册》是遵循课程标准的辅助教材和学材,它们的图像系统与课本配套,本身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系统性,是能够脱离课本独立使用的图像教材,发挥好它们辅助课本内容的功能。教材“行政区划”内容结合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通过游戏、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熟悉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征。还可以设计学材以动物、植物果实等形象特征帮助学生认识记忆省级行政区名称和轮廓特征,如台湾省——香蕉,海南省——菠萝等,列表归纳(如表1)。本节熟悉省级行政区在中国的空间位置是难点,通过以点(知识点——省级行政区)带面(系统的知识结构——行政区划)先熟悉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再逐渐向外扩大;或按地理方位排列省级行政区或沿线(陆地边界线、大陆海岸线、黄河、长江等)分别找出各省行政区(如图3)。

导学策略:利用教材或借助学材进行填图、绘图,有助于提高学生空间观察定位、综合判断思维、地理审美能力。可以设计校本作业“绘制中国轮廓简图”或游戏、竞赛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升读图、填图、绘图的能力。▲

猜你喜欢
疆域行政区图文
京字头
画与理
封、疆、界:中国古代早期对于域界的表示
唇亡齿寒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Aischool云课堂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看图识省份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