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对老子“孤独”的关注

2016-03-16 11:43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孤独老子

郭 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雅斯贝尔斯对老子“孤独”的关注

郭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摘要]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其作品《大哲学家》中,囊括了中外数十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中国的老子和孔子也在其中。在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时,为了使老子本身显得更为真实和感人,雅思贝尔斯对老子其人在世间的命运,即“孤独”,给予了独特的关注,这与雅斯贝尔斯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学术背景有密切的联系。文章首先简要概括了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这一世界哲学思想,而后阐述了他在《大哲学家》中对中国思想家老子的关注,最后分析了他关注老子是否“孤独”这一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雅思贝尔斯;老子;孤独

1937年,雅斯贝尔斯①开始构思写作哲学的世界史,在其导论性著作《哲学的世界史序言》中,他建议用三种方式来编纂历史,其中一种便是“撰写哲学名家的历史,因为哲学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产生出这些哲学思想的大师们自然在哲学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1]《大哲学家》便是这一构思的产物,当然,他本人也未把这本书当作是哲学历史的全部,而只是把它作为哲学探索的一个方面,毕竟哲学整体是必须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方式才能逐渐认识并接近的。在雅斯贝尔斯的巨著《大哲学家》中,中国的孔子和老子被纳入世界大哲学家的行列。其中,孔子荣登世界四大思想范式创造者之一,老子亦被列为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之一,和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罗丁、安瑟尔谟、斯宾诺莎以及龙树并驾齐驱。

雅斯贝尔斯在对老子哲学的阐述中,主要论述了老子的哲学精髓——“道”。他通过三方面来阐释“道”的哲学内涵:第一,道是什么;第二,宇宙万物是如何从道中产生,又如何回归于道的;第三,作为个体的人以及在国家统治状态下生活的人,是如何在道中生活的,又是怎样失去道,复又重新赢得它的。正是在这一部分中,雅思贝尔斯先生对老子个人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状态做了论述,并对老子是否孤独给予了关注。最后,雅斯贝尔斯分析了老子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局限性。

雅斯贝尔斯对老子哲学的解读,有其自身独特的视角。比如,李雪涛先生在其文章《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老子的认识》中,就曾经论述到“雅斯贝尔斯从老子的‘道’中看到了他自己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统摄’,他不仅认为这两者可以相互比较,甚至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两者可以互为理解……表面上雅斯贝尔斯在这里叙述先于世界生成而存在的‘道’,实际上这一切正是暗合了他的‘统摄’的观念。”[2]同样,在“道与个体的人(生命的实践)”这一部分中,雅斯贝尔斯对老子在世间的命运——“孤独”的关注,与他的哲学思想和自身的经历以及学术背景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雅思贝尔斯的世界哲学思想

雅斯贝尔斯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个概念,轴心时代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所谓的同步性,几乎是在同时,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欧洲,亦即在从希腊至东亚这一地理轴心上,在思想上出现了类似的成就;其二是历时性,这一时期所出现的大哲学家之思想发展,又是其每一特定文化圈其后发展之轴心;其三是普遍性,轴心时代第一次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解释了人类共同的未来。”[1]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黑格尔—韦伯之西方哲学至高无上论,使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以及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大哲学家》中对东方哲学家思想的纳入正式基于这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想。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我们可以将‘轴心时代’的观念带入现代:像以往分散在地球所有重要地区的大思想家创立了具有鲜明性共同特点的学说一样,东方和西方的人们今天也有必要为了世界的共同体建立一个新的‘轴心时期’,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是由人而非民族来决定人类的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雅斯贝尔斯创造了他的几个重要哲学概念,而这些词汇又都是以‘世界’作为开头的:世界方向,世界哲学,世界市民,世界意识,世界历史。让人们在阅读的行为之中与传统的、与‘其他’的以及与‘他者’建立起交流来,从而进入一个‘世界时代’,一个不再依据‘自己’和‘异己’来区分人类的时代,这正是我们的哲学家留给我们的使命。”[1]顾彬先生在这里所提到的“交流”,也就是雅思贝尔斯所倡导的“交往”理念。因此,西方哲学并不是唯一的真理,雅思贝尔斯对东方哲学的关注,正是基于“交往”的理念和世界哲学的思想。

同时,要想感受这些已经逝去的哲学家们的伟大,无论他来自东方还是西方,都要理解他们思想的真谛,那就必须关注哲学家本人,了解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在世间的命运,分析其遗留下来的文本,根据这些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同哲学家们一起思考,并对一些他们曾经谈论过的哲学命题进行交流,扩展自身的哲学视野,更深刻地认识个人与世界。雅思贝尔斯对东方哲学家老子思想的分析,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阐释的,尤其是对老子本人的关注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二、老子的“孤独”

1.国内外学者对老子“孤独”的忽视

在国内,给《道德经》注译的学者数不胜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国学大师都将老子的思想研究品味一番。如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老学时代》中主要分析了老子思想的消极性,蔡元培的《老子》、胡适的《老子》和冯友兰的《道家第二阶段:老子》等都着重关注老子“无为”的思想以及“道”的含义。这些学者关于老子思想的论述,较多的是对老子生活时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勾勒,并没有关注过老子本人在世间是否孤独这一命题。比如,胡适在对老子进行分析时写道,“老子时的小国,如宋、如郑、处列强之间,全靠柔道取胜……他要小国下大国,大国下小国……暂时吃亏忍辱,并不害事……强梁者不得其死……我们尽可逆来顺受……”[3]胡适除了说明当时社会的总体精神思想,即大多数小国之民大都是逆来顺受,以柔取容,而老子也是其中的一位,因此也说明了老子本人在当时的时代过得不如意。胡适正是通过这种推理来理解老子的思想。纵观国内学者研究老子的视角,多是从研究老子生活的那一时代中国的精神世界这一角度入手,这对了解老子思想当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老子个人是否孤独这个问题从未有过探讨。

雅思贝尔斯在研究老子思想时,采取了和以往国外汉学研究者不同的角度。他写道,“为了理解老子,对老子生活的那一时代的中国精神世界以及在他之前的传统作一番了解是必须的。在这里我们放弃这样的做法,亦即依据汉学家们的研究成就来重复描述那一时代,这是为了证明老子这一位形而上思想家超时代的意义,如果我们把视线仅集中在他个人身上,那他将会更加真实,更加感人。”[1]看来,不只是国内学者不注重老子个人的研究,国外汉学家们亦然。而雅思贝尔斯开始研究老子之前,就将焦点放在了老子个人身上,他想要读者感受到更加真实的老子,使读者更好地与老子展开思想上的对话。

2.雅思贝尔斯对老子“孤独”的关注

在《英汉哲学术语词典》②当中,将“孤独感”解释为:solitariness,将solitary individual解释为“孤独个人”。在英英词典③中,solitary共有6种解释,分别是:(1)Existing,living,or going without others;alone.(2)Happening,done,or made alone.(3)Remote from civilization.(4)Having no companions;lonesome or lonely.(5)Zoology Living alone or in pairs only.(6)Single and set apart from others.

老子的“孤独”到底是属于哪一种呢?雅斯贝尔斯认为,“当集体的世界颠倒为由强权和法律构成的秩序之时,便使那些本真存在的人产生了孤独感。在老子生活的时期,众人的兴趣和快乐,目的和动力都走上了背离道的歧途,而老子始终是道的追随者,所以老子便是那些早期孤独者中的一员。”[1]雅斯贝尔斯引用了《道德经》第二十章和第七十章分别来描述老子在世间的生活和他在精神上、行动上都不被人所理解的事实。

根据林语堂的解释,《道德经》第二十章主要表述了老子在所处时代中的独特个性,他不与众人为伍追逐名利,虽是孤独一人,却并不觉得悲伤,因为他深知自己所追求得是真理,老子将这个真理命名为“道”。

《道德经》第七十章,老子描述了他在思想上无人理解,行动上亦无人跟随的生活状态,“我的话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行。大家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是由于大家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取法我的就很难得了。”[4]

雅思贝尔斯在叙述老子的生平时写道,“他(老子)的志向乃是隐姓埋名,过隐居生活。”[1]雅斯贝尔斯所引用的《道德经》章节中对老子在世间命运的描述,并没有关于老子总是一个人孤独生活的论述。而且,雅思贝尔斯对效法老子的隐者提出了批判,他认为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读。他认为,“老子不愿意与现世分离,他既没有否定世界,也没有陷入弃绝世界的境地……他的思想在其意义萎缩变形之后,便为隐士和出家人所采纳。作为隐者他们躲进了深山,居住在山洞之中……”[1]所以老子的孤独应该是第二种意思,就是独自去做某一件事,对老子来说,当然是独自对道的不断追寻。所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本是庄子在《逍遥游·内篇》中对宋荣子的评价,笔者认为用这句话来评价老子也不为过。无论有无世人理解,有无第二人跟随,老子始终傲然于世,追求自身所认为的真理。自古以来,因为不被人理解而郁郁寡欢的人比比皆是,选择走上绝路的人更是层出不穷。然而老子却在无人理解,无人跟随的状态下,选择了对真理的不断追寻,并乐在其中。这是一种逍遥的生活,是一种超然的思想,使人感动。雅思贝尔斯说关注老子本人,是为了使他更真实更感人。由此看来,雅思贝尔斯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三、雅思贝尔斯对老子“孤独”关注的原因

1.雅思贝尔斯的生活经历

雅思贝尔斯自幼患有支气管扩张和心脏代偿失调。他因体弱多病而不能劳累过度,这使他不能过多地参加室外活动,因此他无法和同龄人走得很亲近,也不能长时间会友,疾病所带给他的孤寂,使雅思贝尔斯形成了孤独、阴郁、拘泥的性格。他在自传中曾经写道,“我天性沉默寡言,很难与人亲密相交。从上学读书起,虽说有几个人与我关系较好,但我一直为孤寂所苦恼。”[5]

1933年纳粹上台,随即展开了罪恶的反犹活动。由于雅思贝尔斯太太的犹太身份,他从1933年起就被排斥和大学行政方面的任何合作,1937年起,他的教授职位被剥夺,1938年以后他的出版权利也被剥夺,他曾一度提出“什么是德国人?谁是德国人?”这些问题。雅思贝尔斯被德国彻底地抛弃,失去了在自己国家中的法律保护,并最终陷入了绝望,在反犹活动期间,雅思贝尔斯和妻子的生活一直处在极度的恐怖中。

所有这些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遭遇,都使雅思贝尔斯对孤独、绝望有了强烈的生命体验。他的生活经历也许使他更能理解同样生活在孤独状态中的老子。但是,雅思贝尔斯是被抛弃的,老子是对世界失望后,主动抛弃了世界,但却依然在追寻着真理。无论如何,两者都对孤独有深刻的体会。毫无疑问,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与他在世间的命运和社会的大思潮是密不可分的。总之,雅思贝尔斯对老子是否孤独的关注使老子的形象更为真实,也更令人感动。

2.雅思贝尔斯的学术背景

从1908年到1915年,雅思贝尔斯在海德堡的精神病医院工作,1911年,他出版了《精神病理学》一书。他认为,人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认识自己,正因为如此,要想更多的了解人,需要多种方法和多角度的观察,任何一点由此获得的知识都不可以遗漏,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精神病学的研究和治疗对象是人,包括人的身体和精神两部分。他说:“相信使方法进一步发展就能使我们了解整个的人(他的体质、性格、身体类型和疾病实体)这一信念,以各种新的形式为人所坚持。尽管它们确实在一定限度内是有效的,但这种假设的整体始终都只是包容一切人性存在的大整体中的一个整体,而决不是这个整体本身。因为人的整体远在任何能设想的客观化的事物之外。人不能圆满地既作为自为的存在又作为认识的对象。人的存在可谓是‘敞开’的。人总是超过了他对自己所知或所能知的一切。”[5]但是人还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去认识自身,这种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任何一种方法,即使通过它得到的知识极少,也不应该遗漏。

精神病理学这种对人的自身的关注,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尝试,都可以使雅思贝尔斯形成一种研究习惯。即使他后来将研究方向转向哲学,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模式也绝不会立即消失殆尽。他在阐释老子思想时,对老子在世间的命运所给予的关注,也与他自身精神病理学学术背景有一定的联系。

四、结论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一直有对孤独的阐释。有人提出,也许雅思贝尔斯对老子孤独的关注也是因为他受西方哲学关注孤独这样的传统的影响。笔者对此观点持保留态度。仅有一点就可以驳斥这一论述,在《大哲学家》中,雅思贝尔斯分别将中国的老子和孔子都收录在内,孔子周游列国,却无人采纳他的治国之道,孔子亦是孤独,但是,雅思贝尔斯在对孔子思想进行阐释时,并未对他是否孤独产生兴趣。当然,雅思贝尔斯对每个哲学家所采取的研究角度都有所不同。所以,笔者认为雅思贝尔斯对老子在世间孤独的关注,除了能使老子本人更真实更让人感动,同时也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学术背景有关,即从精神病理学到哲学,他依然保留着精神病理学中对人全方位关注研究的治学习惯。雅思贝尔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老子思想进行了阐释,这种阐释并不只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有对老子本人的关怀。这样做的目的,让读者不仅能体验到老子的哲学思想,更能接近他的人生经历,从而与他真正地展开思想交流。

注释:

①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主要著作:《存在哲学》《大哲学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和《时代的精神状况》等。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译丛》编辑部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③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李雪涛.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雪涛.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老子的认识[J].国际汉学,2012,(2).

[3]梁启超,章太炎,闻一多,等.国学大师说老庄及道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3.

[5]卡尔·雅思贝斯.王立权,黄颂杰.雅思贝斯哲学自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张庆

Analysis on Jaspers’ Understanding of Laozi’s Solitary

GUO P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Karl Jaspers,a German philosopher,wrote dozens of philosoph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his book “The Great Philosophers” where Laozi is also included. Jasper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Laozi’s idea of solitary while elaborating his philosophy. This is closely due to Jaspers’life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Jaspers’ philosophy of “Axial Era” is introduced briefly and then his understanding of Laozi in “The Great Philosophers” is expounded. In the end,the reason why he is interested in Laozi’s idea of “solitary” is analyzed.

Key words:Karl Jaspers;Laozi;solitary

[中图分类号]B516.5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1.002

[作者简介]郭平(1985-),女,河南辉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外汉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13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1—0015—04

猜你喜欢
孤独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