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法象似性理论与对外汉语语序教学

2016-03-16 11:43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序对外汉语教学

李 薇

(黑龙江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汉语句法象似性理论与对外汉语语序教学

李薇

(黑龙江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要]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序是表达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语序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汉语本身的形式就是复杂多样的,语法规则不但枯燥乏味,而且不易掌握。文章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角度去分析汉语语序形成的客观机制,并将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序教学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关键词]语序;象似性;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有着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尤其句法更体现着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其结构映射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句法理据性教学却很少见。了解中国人思维模式,了解汉语,关键是了解句法结构。认知语言学家们提出了语言象似性的理论,认为“句法构造是来自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而典型事件的模型又是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验”。[1](P28)也就是说,句法构造来源于人的体验,是对现实世界的临摹。汉语句法的理据性主要体现在象似性上,包括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本文主要从顺序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语序教学,因为这两者所体现的汉语语序的象似性原则与留学生在语序方面出现的错序相联系的最多。

一、顺序象似性与汉语语序教学

顺序象似性主要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语言和概念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顺序象似性相似于时间象似性,与汉语语序有着密切联系,“汉语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表达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含义是,不同的语序一定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2](P90)所以,在解决留学生学习汉语语序问题时,可以借用时间象似性的原则,而且这种时间象似性在汉语句法结构层面体现的更加突出。例如,在教留学生“他走进来笑着对我说了声谢谢”“他笑着走进来对我说了声谢谢”“他走进来对我笑着说了声谢谢”这三句话时,我们可以利用时间象似性来解决语序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意义:第一句是他先“走”进来,然后做出“笑”的动作,最后才对我说“谢谢”;第二个句子则是“笑”是伴随“走”的动作同时发生的,而在“走进来”之前,他的内心首先要有“笑”的打算,所以时间上“笑”置于“走”之前,“走进来”这一动作又置于“说”之前;第三个句子则是“走进来”这一动作先发生,进来之后才做出“笑”的动作,最后才“说话”。所以这三个句子只是动词顺序不同,但却表达了三个不同的语义关系,时间顺序原则完全可以解释其区别,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

时间顺序原则同样可以用来解释说明补语错序的句子。例如,“我好久被他打”,学生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句子,可能是受到目的语知识不足引起的,因为在学习时间状语之后,学生会记住汉语中的时间状语要放在动词前。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死记这种语法规则,不但记起来很麻烦,而且很多地方还可能会出现错误。倘若能够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告诉学生汉语语法规则,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这句话:我首先是被他“打”,然后才能出现打的时间是“好久”,也就是说“打”这一动作是在“好久”之前发生的,按照时间顺序原则,“好久”应置于“打”之后。学生若能知道这样的规律,能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学习语法规则,就不会做出“我好久被他打”这样的句子了。在一些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用这一原则来给学生进行讲解。

时间顺序象似性是解释汉语语序的一种方法,汉语语序还可以用时间范围原则来阐释。时间范围原则可以表述为“如果句法单位X表示的概念状态在句法单位Y表示的概念状态的时间范围之中,那么语序是YX”。[3]时间范围原则的具体要求:(1)时空早的先说,时空晚的后说;原因条件先说,结果推理后说。例如,昨天、今天、明天/他吃完饭去散步了。(先吃饭,后散步)/他病了,没来上课。(生病是原因,没来上课是结果)(2)时空大的先说,时空小的后说;地位高的先说,地位低的后说。例如,1997年1月13日上午9点/一个冬天的早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四道街131号/总统和总理出席了开幕式。/老师和学生一起去看展览。(3)旧知信息先说,新传信息后说;次要信息先说,重要信息后说。例如,大家的汉语水平提高了。/下雨了,运动会不能举行了。/他虽然病了,但他还坚持来上课。

二、距离象似性与汉语语序教学

距离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之间的距离象似与概念距离,概念距离越近,语言符号的距离就越近。这种思想在解决汉语中“的”字结构与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方面作用明显。在讲解结构助词“的”的用法时,有些名词修饰中心语需要加“的”,有些名词修饰中心语则不需要加“的”。例如,老师的书/北京的名胜古迹/木头桌子/玻璃杯子,前两个结构“老师的书”和“北京的名胜古迹”,从象似性角度来看,“老师”和“书”、“北京”和“名胜古迹”在概念上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而“木头”和“桌子”、“玻璃”和“杯子”则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而概念上的距离较近,从而表达在语言符号上,其距离也是比较近的,所以可以不加“的”。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往往可以加“的”,也可以不加“的”,但是有些词加与不加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例如,“我的朋友”和“我朋友”,前者往往指的是普通朋友或好朋友,两人关系相对较远;而后者往往指“男朋友”或“女朋友”,两人的关系比较亲密。汉语教学中,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直也是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教师能够从距离象似性角度来给学生讲解多项定语的顺序,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得多。当一个名词同时被它前面的多个形容词修饰时,一般情况下越主要、越本质、与中心词关系越密切的越接近中心词。例如,“一张黑色的木头桌子”,由于木头对桌子来说是最本质的特征,因而最靠近中心词,首先有个木头桌子之后,才能涂上颜色,最后才能确定数量,因而从离中心语最近起,它的排列顺序是“木头—黑色—一张”。再如,“一张破旧的、黑色的木头桌子”,“黑色”是一种外在的、明显的特征,人们从外表上可以看出来,“破旧”不是桌子的本质特征,因为桌子不是一开始就是破旧的,是经过一段时间才破旧的,因而应该置于“黑色”之前。再来看一个例子,“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轻的英国商人”,“身材高大、年轻和英国”这三个词都是用来修饰“商人”的,从距离象似性的角度来解释,它们与被修饰的中心词的距离是不同的。当我们看到这个商人时,首先看到的是他最显性的特征,也就是“身材高大”,而后拉近距离,我们会注意到他是否“年轻”,当再一次走近时,我们才能认识到他的国籍,即是“英国”人。所以从距离象似性的角度可以看出,“身材高大”这一特征是最容易注意到的,距离中心词最远;“年轻”是其次会被注意到的,因而置于“身材高大”之后,离中心词较近;而“英国”是最后才能被观察到的,它是比较本质的特征,所以离中心词最近。

在讲解动宾错序的句子时,也可以从距离象似性的角度进行讲解。在动宾搭配上,动词的直接搭配对象应该紧邻动词,因为动词所要表达的概念意义与宾语所传递的概念距离是最近的。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点,就不会做出“我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进入”、“父母自己的女儿希望最顺利”这样的句子来了。

三、数量象似性与汉语语序教学

数量象似性是指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形式更长、更复杂。[1](P32)在语言表达中,如果语言符号的数量越多,传递的信息就越多。例如,在讲解汉语的强调句“他的汉语很好”与“他的汉语是很好” 时,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表示强调的词“是”,那么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了,第二个句子的语符增多,多了表示强调说明的部分,更强调“好”这一情况。数量象似性原则还可以体现礼貌性原则,在表达“给我一支笔”和“请给我一支笔,好吗?”这两个句子中,随着语言符号的增多,礼貌的程度完全不同了。前者给人一种生硬、很没有礼貌的感觉,而后句多了几个字符,其礼貌程度大大增加。

这些语序的规则,都是在一定理据之下形成的,并不像时间象似性那么明显。由早到晚、由大到小、由高到低、由旧到新、由次到主、由先到后的语序,可由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儒家思想得出理据。因为中国从古代开始就以尊、大为先,以集体、整体为先。我们还可以看到,汉语的语序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确定到不确定,这也符合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可见,汉语语序的规则是有理据性的。在进行汉语句法理据性教学时,必然会遇到可推理据和不可推理据,无论哪种理据,都应以教学为首要目标,一切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众所周知,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由于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没有形态变化,因而语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对外汉语教学,又因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汉语语序教学成为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四、结论

汉语语法具有很强的理据性,这在汉语语序中更能有效地体现出来,汉语的语序是遵循象似性原则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靠枯燥的语法讲解向学生传授汉语语法规则、讲授汉语语序问题,那么学生只会对汉语语序问题生搬硬套,而不会对汉语语序有更深入地理解、更系统地掌握。象似性理论为汉语语序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理论去讲授汉语语序,学生接受起来更形象、更直观,理解起来也会更容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语言学的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解决所有的语言问题,象似性理论也是如此。但由于教学中的需要,教师应该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石毓智.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3]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98,(1).

责任编辑:谷晓红

Syntactic Iconicity in Chinese and the Teaching of

Word Order in TCSL

LI We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Chinese is not a language with morphologic changes. Word order is a very important means to express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Therefore,the study of word order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domain. Chinese is formally complicated with difficult grammatical rules. The Chinese word order is analyzed with iconicity theory from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This may help in TCSL in terms of word order teaching.

Key words:word order;iconicity;TCSL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1.31

[作者简介]李薇(1981-),女,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03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1—0142—03

猜你喜欢
语序对外汉语教学
10—14世纪法语语序演变及动因
汉语“把”字句、“被”字句否定式的语序研究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