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困境与前景

2016-03-16 11:43蒋利龙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中美关系

蒋利龙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困境与前景

蒋利龙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要]东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国家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在全球经济重心不断东移的背景下,东亚一体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东亚一体化进程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受到区域内部矛盾和外部干涉的影响,经济一体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在矛盾错综复杂的东亚地区,一体化建设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各方相互理解、共同协作、循序推进。

[关键词]东亚合作;区域一体化;周边矛盾;中美关系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浪潮中,欧洲和北美的一体化发展走在其他地区的前列,尤其是欧盟高度发达的一体化程度,成为一体化的典范。一体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减少贸易摩擦,消除地区矛盾,增强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一体化的优势日益明显。东亚各国地理位置相连,各国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相互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体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但由于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加剧了各方的不信任,以及美国对地区合作的介入使得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困难重重,进展缓慢。

一、东亚经济一体的历史进程

东亚经济一体化起步较早,伴随着东盟的成立逐步形成以东盟为中心,围绕“10+X”合作机制的拓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由于东亚各国国情复杂多样,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东亚一体化在曲折中缓慢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东亚一体化的发源阶段——东盟的创建与发展。在冷战的背景下,为了在美苏两大阵营中增强自主性,更好的协调各方矛盾,在1967年8月8日,东南亚五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共同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随后在1984年1月8日文莱加入,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1997年7月老挝和缅甸同时加入,1999年柬埔寨加入,至此,东南亚十国形成东南亚国家联盟。[1]东盟成立之初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成员国经济规模较小,对外开放不足,地区影响力有限。

二是东亚一体化的启动阶段——“10+3”机制的建立。1997年发源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突如其来的危机使人们看到金融危机的破坏性以及东亚经济的脆弱性。美国等西方国家袖手旁观,国际组织为援助提出苛刻条件,这让地区国家意识到加强地区国家间合作,协调各国力量应对危机的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值稳定,对其他国家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为减少地区国家的汇率波动,稳定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改善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增进了区域内国家间的互信。突来的经济危机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机遇,在东盟的推动下,从1997年到2000年间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先后举行四次非正式会议,以东盟为中心,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共同参与的“10+3”机制最终形成。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对话机制的形成标志着东亚区域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10+3”为东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一体化的发展也随着“10+3”机制的扩展而不断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一机制还很不完善,“10+3”合作机制比较松散,议题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其他领域涉及较少,但就经济方面的合作而言,目前也主要以东盟与中日韩双边经济合作为基础,对建成覆盖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东亚一体化的拓展阶段——“10+X”机制的发展。随着各国贸易发展,各国间人员往来密切,交流频繁,东亚一体化建设也逐步提上日程。2001年,在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的倡导下,东亚展望小组向“10+3”第五次领导人会议提交了名为《迈向“东亚共同体”——和平、繁荣与发展》的地区报告,正式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并主张把此目标作为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2]东亚共同体的提出为东亚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表明东亚一体化的思想不断发展,受到相关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在东盟的推动下,“10+X”机制得到发展,除了“10+1”“10+3”等长效机制外,逐步向“10+6”的东亚峰会演变。2005年12月,在原有东盟十国加上中日韩的基础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应邀参加了首届东亚峰会,“10+X”机制开始打破地区限制,2010年第五届东亚峰会,美、俄两国的参加正式形成“10+8”的合作框架。[2]“10+X”机制不断扩展,表明东亚合作的开放性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更多国家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但同时也应看到域外大国的加入打破了地区合作的界线,稀释地区国家间的合作,使得表面上看东亚地区合作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但各方势力的介入也带来更多的矛盾,势必会减弱地区的整合程度,产生规模和效率的悖论,使一体化只有过程而难以产生预期成果。

就目前来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经济合作上。东盟的建立降低了东盟内部的国家间的关税,贸易自由化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2010年,经过长期谈判,中国与东盟间的自贸区正式建成,双方削减了大部分商品的关税,贸易成本下降,双边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中国与东盟自贸区是发展中国家间形成的覆盖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自贸区。2012年8月,由东盟倡导,在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和新西兰经济部长会议通过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目前,东盟已经与6国签署5份自贸协定(FAT)(其中东盟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签一份)。[3]在WTO谈判受阻的背景下,RCEP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对于打破区域贸易壁垒,削减关税,推动区域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除东盟与6国签订的5个FAT外,中国与新加坡,中国与新西兰,日本与菲律宾等两国之间纷纷签署自贸协定,中、日、韩自贸谈判也在进行。2014年11月17日,中韩两国达成重要协议,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化谈判,并进入初始化阶段。[4]同时,韩国与日本也与东盟开展自贸谈判,东盟自身也争取在2015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AEC),如果东亚区域内三大自贸区形成必将推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三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整合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将为东亚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缓慢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区域内部矛盾和外部干涉的影响,东亚一体化发展受到诸多制约。

一是东亚经济、制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阻碍了一体化进程。美国著名的东亚问题专家斯卡拉皮诺曾说:“东亚地区像一块绚丽多彩又令人迷惑的马赛克,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地区能比这一地区更鲜明地说明在千差万别之中求得一致所会遇到的各种问题。”[5](P18)东亚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文化复杂多元,这一切阻碍着东亚一体化进程。

其一,东亚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大小、贫富差异巨大,出现了明显的“经济鸿沟”。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后就开始进入工业化,经过长期发展,国家经济力量强大,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中国、印尼等新兴市场国家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对外贸易,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但人均占有量还比较少;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发展比较缓慢,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仅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经济规模也差别巨大,不同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目前,中国和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占据东亚经济总量的大部分,韩国、印尼和泰国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其他国家经济规模就更小。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国家间大小、贫富差别巨大,所以,在一体化过程中既要保证大国的利益得到维护,也要考虑小国的利益,使得小国利益不被大国所侵蚀,既要照顾穷国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到富国的福利不受损害。如何协调各国间关系,使得各国能够达成共识?如何保证各国利益不受侵犯又能相互协作取得共同发展?这些都增加了协商的难度,阻碍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其二,东亚各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冷战时期,东亚处于美苏两大阵营激烈交锋的前沿地带,受到各方控制和影响较大,冷战遗产负担沉重。东亚各国国内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冷战遗留下的意识形态差异依然严重。东亚国家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制度的差异,就是相同的政治制度其类型也不尽相同。比如,中国、朝鲜、越南同属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形式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但其相互之间也存在很大不同;同样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其制度类型也不相同。政治制度的多样,意识形态的多元,增加政治整合的难度,政治制度的难以协调使得东亚一体化在政治合作方面难以取得进展。

最后,东亚地区存在丰富多元的文化。东亚地区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处,受到古代宗教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殖民文化的影响,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流文化和价值理念,出现多种文化共存的多元局面。历史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东亚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韩国等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柬埔寨、泰国、缅甸在地理上接近古印度,所以,多信奉佛教;而马来西亚和印尼主要信奉伊斯兰教;菲律宾由于近代特殊的经历,国民多信奉天主教。宗教信仰的多元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产生了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导致各国民众对地区合作缺乏认同。目前,东亚一体化合作是由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的,普通民众对一体化缺乏认知,很少参与,大众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更加侧重于关于地区冲突的报道,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在民众对一体化缺乏认同的背景下,仅有官方的推动而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一体化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民间力量的薄弱制约了一体化的发展。

二是东亚一体化主导力量不足,领导权争夺激烈。透过欧洲一体化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地区大国强有力地推动。因为“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需要一个有兴趣,有能力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领袖”。[6](P392)目前,东亚一体化进程主要是以东盟为主导,围绕“10+X”机制来展开的,东盟在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大国竞争激烈的东亚,东盟的主导作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大国为争夺主导权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但是东盟整体力量的薄弱也造成东亚一体化动力不足,制约了一体化进一步发展。2010年,中日韩三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9.6%,约占“10+3”机制中13个国家的81%。[7]也就是说东盟十国的经济总产值仅占13个国家的13%,经济总量的不足无疑制约了东盟在推动一体化方面的作用。

东亚一体化不仅主导力量不足,而且始终伴随着激烈竞争。虽然东盟在东亚的经济力量薄弱,但为了维持自身的主导地位,东盟充分发挥自身在一体化建设方面的经验,通过控制“10+X”合作机制,牢牢把握着一体化进程的主动权。中国和日本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前两位,对地区合作进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两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东亚一体化的未来。然而,由于受到历史原因和现存领土争端的影响,中日两国没有走向合作,两国关系却趋于恶化。日本警惕中国主导地区合作,认为如果中国主导地区合作必将谋求地区霸权,从而对日本的利益构成威胁。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之后,日本自战后以来长期保持的经济领先地位受到威胁,加剧了日本的担忧。在感到在经济总量上无法追赶中国的背景下,日本利用中日由于钓鱼岛的争端,强化中日竞争,渲染“中国威胁论”,为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日本政坛开始集体向右转。中日两国关系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亚一体化进程。

一体化过程中伴随着主导权之争,在各方面缺乏信任的前提下,各方很难经过妥协达成一致的意见,为了平衡大国的力量,小国更加倾向于引入外部力量,以使各方力量达到平衡。先是澳大利亚、印度和新西兰的加入,后来美国和俄罗斯的加入,东亚合作机制也由“10+3”扩展到“10+6”再到“10+8”不断扩大。虽然地区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张,但各方力量却更难协调一致,使得一体化更难开花结果。

三是周边国家领土争端引发“安全困境”,导致各国信任缺失。东亚地区存在错综复杂的领土争端,单从东亚领土争端引发的各种安全困境来看,东亚一体化的难度远大于欧洲,甚至超过非洲和拉美。东亚存在冷战遗留的最沉重的遗产,朝鲜半岛尖锐的南北对立以及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僵持状态,中日之间存在的关于东海划界以及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日本与韩国关于独岛(日本称竹岛)的领土争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的南海地区的争端。复杂的领土争端涉及东亚多数国家,长期困扰着地区合作的进展,由于各国在主权争端方面很难通过协商做出让步,所以这一矛盾将长期制约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争端各国在争议海域经常发生冲突,引发地区紧张,在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各国纷纷增加了本国的军费开支,购买新式武器装备,东亚地区军备竞赛加剧。东亚已是全球军备竞赛的一个集中场所,按照规模讲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八支军队有五支分布在东亚,最先进的武器有相当一部分部署在这一地区,同时东亚也是世界上军费开支增长最快的地区。[8]由于领土争端引发的矛盾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东亚国家间合作面临信任危机,各国都把对方的发展视为对自身的威胁,把对方提出的地区合作建议理解为另有所图。在缺乏信任的背景下,各方很难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所以,东亚一体化建设只有概念化的理念和学理上的可行性,却很难达成实质性的成果。另外,领土争端也引发地区民族主义高涨,在民族主义推动下,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凸显了主权和利益的竞争性,这与以合作为基础的地区一体化产生了对立,一体化进程受到民主主义的影响很难取得进展。

四是美国的介入增加了一体化的不确定性。受历史环境的影响,美国作为超级大国长期介入东亚事务,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对东亚的地区合作发挥着重要影响。与欧洲一体化形成的外部环境不同,当时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的考虑,希望能有一个繁荣稳定的西欧与自己分担安全责任,同时也是出于遏制德法崛起,实现欧洲均势的考虑,所以,美国对欧洲的一体化持欢迎的态度。然而,对于东亚而言,美国认为一个强大的东亚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担心在东亚利益整合过程中被边缘化。所以美国对东亚盟友没有像对西欧那样采取联合的方式,而是采取“分而治之”的双边同盟政策,来处理与盟友的关系,希望东亚各大国能相互牵制而不是走向联合。对于东亚多边合作机制,美国也从一开始的冷漠到现在积极介入,正如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所说:“对于亚洲地区合作机制,美国的利益不能被忽视,涉及安全、经济、商业的重要机制,都不应该将美国抛在门外”。[9]为了避免在地区合作中被边缘化,美国开始把战略重心东移,通过多种方式介入东亚地区多边合作。在政治上,改变以往对东亚多边合作的不关心,开始参加东亚等多边合作机制,并且通过频繁的外交活动加强与传统盟国和非盟国的联系。在军事上,利用东亚国家对其的安全依赖,宣扬“中国威胁论”,把诸多先进装备分派到亚太地区。在经济方面,面对东亚国家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为了主导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美国积极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10]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介入,离散了地区合作,使得现存的地区合作机制越来越松散,延缓了一体化进程;同时美国的介入也加剧了已有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东亚地区成为大国力量角逐的战场。

三、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困境的认知与前景

对待东亚一体化的发展,存在着悲观和乐观两种不同的看法,悲观者看到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阻碍,认为东亚经济一体化不可能取得实质性发展;而乐观者却有着相反的看法。近期来看,一体化取得进展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放在全球化发展大趋势背景下,欧盟已为一体化发展树立了榜样,一体化从根本上看符合参与国的利益,所以,对待现存矛盾应该辩证看待,对一体化前景也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一是客观看待一体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毫无疑问,东亚各国存在巨大差异,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大小、贫富差异很大,思想文化复杂多样,政治制度不尽相同,领土争端日趋紧张以及美国的介入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复杂化。在看到一体化现存的各种矛盾的同时,也因当看到矛盾的另一面。

其一,虽然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存在差异性说明东亚各国也存在很大互补性。目前东亚各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与他国相互取长补短,加强区域内的经贸联系,国家间相互依赖增强日益形成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

文化的多元和制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体化的发展,但这种阻碍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东亚文化和制度存在多样性,在一国内部也一样。比如,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已不是苏联式的单一的革命教条而是包含丰富且变幻的“中”“西”“马”三大不同底色所组合而成的特殊框架,这种多元性或许有利于形成东亚特色的多元文化结构。[8]有学者就主张在多元文化体系下,建立一种新型跨国共同体,各国人民既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以维护共同体的正常运行,同时又保留各国人民在政治、文化、生活方面的多样性,从而建立起各种文化相互包容的,“和而不同”的新模式。

由一体化过程中的主导权之争,产生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东盟主导一体化进程,虽然显示出其动力不足,难以带动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但东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以缓解大国关于主导权的争夺,从当前看对一体化发展是有利的。从长远看,东亚一体化发展需要大国合作才能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需要中日两国的合作。所以,中日需要从长远考虑,加强交流,增进合作,化解而不是加深已有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东亚一体化有赖于的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

其二,领土争端是长期困扰地区合作的主要障碍,解决领土争端目前主要有协商、战争和“搁置争议”等方式,但都有其局限。协商解决理论上是处理领土争端的理想方式,但其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对于主权争端,各国间妥协让步的空间很小,很难达成一致。战争是解决争端的传统方式,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依赖增强,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民主的发展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发动战争的可能性。“搁置争议”是缓解争端的一种方式,并不能最终解决争端,这种方式也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所有问题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解决的条件会越来越成熟,会更容易解决,也有可能会产生更多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当传统方式在解决领土争端上存在局限时,通过各国彼此联合建立“东亚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化解各种矛盾,探讨解决领土在争端的可行办法,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正确看待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虽然美国不属于地理意义上的东亚国家,但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中,美国与东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在东亚的特殊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将长期发挥重要影响。东亚现存的各种矛盾包括朝韩问题、两岸统一以及东海、南海问题大都与中国相关,而问题的另一方都会发现美国的影子,东亚地区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中美良性互动。中国的发展,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调整了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以“平衡”中国日益扩大的地区影响,中美进入了新的战略磨合期,这一时期也是两国矛盾的多发期,这就需要两国更好的管控危机,加强协作,消除误解。

由于美国在东亚存在巨大的利益,一体化过程需要考虑到美国的影响,如何看待美国的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着一体化的范围和领导权的归属。如果美国参与到东亚一体化中来,那么一体化将打破东亚的地理范围,同时其他域外大国也会加入,规模的过度扩大就会产生规模和效率的悖论。美国的加入也会使得东亚领导权争夺更加复杂化,这种争夺在大国彼此认同之前将长期存在,美国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亚一体化的未来。

三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景。由于东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和外部干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东亚一体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东亚一体化将在曲折中走下去,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一,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欧洲的一体化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东亚多边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其二,从长远看一体化符合东亚国家的利益,最终将会得到相关国家的支持;其三,面临诸多的矛盾与争端,一体化是化解区域矛盾保障东亚长治久安的可行途径;其四,日益强化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为政治和安全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几点原因最终将推动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四、结语

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在曲折中艰难发展,经过各方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得到部分学者和政府的支持。但由于受到区域矛盾和外部干涉,东亚一体化注定会充满挫折,经济一体化的前景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各国都在克服困难,积极推进一体化建设。就目前而言,一体化建设受到诸多矛盾的影响停滞不前,但从长远来看,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东亚经济一体化也将在重重困境中曲折前进,这需要有关各方理性看待、共同努力、积极协作、循序推进。

[参考文献]

[1]李丹.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与特点[J].学术评论,2014,(2).

[2]方长平.东亚一体化与中国的东亚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2011,(2).

[3]许宁宁.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EB/OL].http://www.cafta.org.cn/show.php?contentid=65652.

[4]中韩自由贸易区年内完成前部谈判[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1/17/c_1113281188.htm.

[5]〔美〕斯卡拉皮诺.辛耀文.亚洲及其前途[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6]〔美〕罗伯特·吉尔平.杨宇光,等.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具天书.“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障碍与出路:韩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1).

[8]王逸舟.“东亚共同体”概念辨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0,(1).

[9]刘学成.东亚共同体构想与美国的东亚战略[J].亚非纵横,2009,(6).

[10]蒋利龙.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两岸关系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11).

责任编辑:思动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Process,Difficulty and Prospect

JANG Li-lo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The East Asia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economic zones globally.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s close ties for counties. The economic focus is moving eastward.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integration of East Asia has been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ough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there are some challenges due to the interior conflicts and exterior intervention. The prospect is still uncertain. Considering the confliction and complication,the integration would not smoothly advance and thus it requires all parties’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East Asia Cooperation;regional integration;the conflicts around bordering regions;China-US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D829.1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1.004

[作者简介]蒋利龙(1990-),男,河北大名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亚国际关系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05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1—0023—06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中美关系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