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方法研究

2016-03-16 13:52李志祥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

李志祥, 黄 播

(1.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处,江苏 南京 210023; 2.上海师范大学 天华学院,上海 201815)



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方法研究

李志祥1,黄播2

(1.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处,江苏南京210023; 2.上海师范大学 天华学院,上海201815)

摘要:科研评价是科研发展的指挥棒。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是解决我国科研评价不科学问题、推动我国科研工作繁荣发展的根本出路。具体可以采取六大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开透明全国共享的评审专家库;实施同行评议专家信誉制管理;扩大代表作制适用范围;建立独立的社会评价机构;完善科研分类评价制度。

关键词:科研评价; 质量导向; 科研管理

科研评价是科研发展的指挥棒。重数量轻质量,以数量代质量,是制约我国科研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唯一的出路是要正确理解和不断地推进教育部提出的“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1正确理解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方法

1.1“质量导向”与“数量导向”

在对多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科研评价时,“质量导向”主要区别于“数量导向”。此种情况常见于各种人才、团队或单位的科研考核和评选场合,需要根据已获得的科研成果对个人、团队或单位进行综合评价。“数量导向”的做法是:先规定一个质量标准,大多为期刊、奖项、项目的等级标准;再提出一个数量要求,主要是给每一等级的科研成果规定一定的数量。“质量导向”的做法是:先提出一个数量标准,每一个被评价者只能提供指定数量的成果;再对限量成果进行质量考评,确认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质量高低。“质量导向”与“数量导向”的根本区别在于:“质量导向”强调在数量固定的基础上以质量制胜,而“数量导向”强调在质量固定的基础上以数量制胜。

1.2“质量导向”与“量化导向”

在对单项科研成果进行科研评价时,“质量导向”主要区别于“量化导向”。单项科研成果的 “质”,可以体现或转化为相应的“量”,但并非所有的“质”都可以被“量化”。“量化导向”的做法是:偏重或者只注重可以“量化”的部分,以被转化出来的“量”说明或代表科研成果的“质”。一位学者概括了这种思想:“综合了发文量、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的定量化评价方法能够很好地践行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评价思想。”[1]“质量导向”则首先强调那些不能被量化的东西,然后才是以那些量化数据为佐证。“质量导向”与“量化导向”的主要区别在于:“质量导向”强调内在品质,要求量化数据为辅;“量化导向”偏重外在影响,要求以数据取代质量。

2实施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方法的问题与困难

2.1评什么: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明晰可辨

一是评价的具体要素。“质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内在质量,即科研活动和成果的内在学术原创性,包括“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新对策等”。[2]第二,外在质量,即科研活动和成果的外在社会影响度,包括理论影响和实践影响。也有学者强调,衡量科研成果质量水平高低的准则在于“科研成果的质量特性满足其特定科研顾客要求的程度”。[3]

二是要素的明确指标。指标要求进一步明确每一个分值区间的明晰标准。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要求过于含糊、过于笼统,区分度不高。很多评价指标中仅仅只用几个程度词来做区分,如“重大”贡献、“重要”贡献、“一定”贡献和“较小”贡献,而无法给出区分“重大”“重要”“一定”和“较小”的具体标准。

三是要素的指标体系。简单地说,就是给每一个评价要素赋予多大的权重。它要求搞清楚质量的每一个方面在质量总体中分别占据多大的比重。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具有充分理由的精确比例。正如有学者指出:当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等还存在探讨的空间”。[4]

2.2谁来评:如何保证科研评价主体德才兼备

问题之一,如何保证评审专家的专业性。专家的评审能力取决于两点:专家的研究领域与评价对象的相近度,以及学识水平的高低。前者决定他是否熟悉评价对象所属的研究领域,后者决定他是否站在该领域的最前沿。如何去找高水平的同行专家,专家愿不愿意评议,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问题之二,如何保证评审专家的责任心。评审专家的责任心,就是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负责地对待每一个评审对象。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行业的顶级专家都非常少、非常忙,很难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评审中来。尤其是限量时间内面对巨量对象时,他们很难全力以赴地对待评审工作。

问题之三,如何保证评审专家的公正性。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处世哲学都离不开人情。评审专家同样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在面对熟人的请托时,他们能否顶住巨大的压力,这无疑是一个问题。

2.3如何评:科研评价方法怎样才能科学有效

第一,个体独立评价与集体会议评价。个体独立评价能够充分表达个人的主观态度,但会受限于个人的狭窄视野;集体会议评价能充分参考各人的意见,但会干扰个人的主观判断。现实中的集体会议评价往往会将非学术因素带入评价中,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影响,不仅仅基于其学术见识,还基于其威望、地位、权势乃至利益,后者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前者。

第二,网络评价与实物评价。网络评价信息往来方便,可由评价者自由掌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网络评价通常使用PDF版电子材料,这种材料在阅读、查找和转换等方面不如纸质打印材料方便。对于大多数更习惯于纸质材料的评审专家来说,网络评价往往会增加评价困难,降低评价责任。

第三,客观数据基础上的评价与主观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客观数据能部分真实地反映科研成果的各种外在影响,如对学术界、政府、社会或者企业的影响,但这种反映往往不全面;主观判断更侧重于科研成果的学术创新和学术前沿的内容与程度,但又带有强烈的个体主观性。

3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方法的主要路径

3.1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在我国大多数科研评价活动中,评价指标体系往往是由科研管理或组织部门自行制定的。这种做法很不严谨,既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也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普适性。为了解决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不专业、不统一的问题,笔者建议:由教育部出面,设置重大委托招标课题,组织全国专业研究人员,围绕各种类型的科研成果,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这些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公开,供各级各类科研评价活动参考。

3.2构建公开透明、全国共享的评审专家库

除了少数政府部门组织的评价活动之外,我国大多数科研评价活动,都不是建立在大规模优质评审专家库基础上。评审专家的遴选和决定,大多具有浓重的人为色彩。为打破地域局限和人员局限,为所有科研评价活动提供广泛的评审专家,笔者建议:面向所有的教学科研单位,集中所有高水平的评审专家,建立信息齐全的评审专家库,然后,向全国所有科研评价管理或组织部门开放,任何组织都可从中随机挑选评审专家。

3.3加强学风道德建设,严格科研评价纪律,实施评审专家信誉制管理

评审专家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是责任心问题、是人情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解决:第一,加强学风道德建设,尽可能提高评审者的道德素质。不让评价者从内心抵制“人情”,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人情”问题。第二,严肃评价纪律,对在评价过程中的违纪人员进行严格处理。评价纪律必须对所有参与人员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三,实施评审专家信誉制度。[5]全国评审专家库负责纪录每位评审专家在每次评审活动中的表现,对乱打人情分的专家实行一票否决制。

3.4在对评价对象进行科研能力综合评价时,适当扩大代表作制的采用范围

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走过了盲目处延扩张阶段,步入了内涵发展阶段。现在最关键的不是有多少项科研成果,而是有多少有影响、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笔者建议:在对科研个体或团队进行评价时,要尽可能地采用代表作制。目前,我国有部分科研评价场合(如职称评审、重大项目评审等)采用了代表作制度,但使用的领域比较狭窄。建议在更多的科研评价场合使用代表作制,同时注意防范评审专家打“人情分”。

3.5建立独立的社会评价机构,大力推广第三方评价,促进评用分离

目前的科研评价活动,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评用统一方式,即谁采用评价结果,就由谁来组织评价活动。这种组织方式,既可能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而滋生不正之风,又可能因为责任过于繁重而导致评价活动不专业。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实行评用分离,即“评”的组织只负责进行科研评价,“用”的组织只负责采用评价结果。其前提是建立若干独立的、专业的社会评价机构[6]。独立,要求社会评价机构与采用组织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专业,要求社会评价机构组织必须专门从事科研评价活动的专业组织。

3.6区分不同性质的科研对象,进一步推进分类评价制度

我国科研评价中存在着科研评价标准单一化的倾向,尤其是将主要适用于传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提升为普遍的科研评价标准。笔者建议:根据不同性质的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大力推进科研分类评价制度。目前,教育部和地方有关部门已经就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等四类评价对象进行了类型区分,并分别提出了评价侧重点及具体评价指标[7],现在需要做的是,细化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予以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温芳芳.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中数量与质量关系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8(2):112-116.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A].教社科〔2011〕4号.

[3]周文泳.论支持改进的科研质量评价[J].科研管理, 2012, 33(1):96-102.

[4]陈承,刘在洲,徐红.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5(8):57-61.

[5]雷朝滋,高俊山, 王维才.关于高等学校科研评价问题的几点认识[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17(5):92-96.

[6]胡社荣.关于建立科研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的讨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18(5):117-118.

[7]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A].教技〔2013〕3号.

责任编辑陈桂梅

On how to promote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quality-oriented scientific research

LIZhixiang1,HUANGBo2

(1.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210023, China;2. Tianhua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1815, China)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bat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 promoting quality-oriented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Six measures can be taken: we can buil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lassifi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 can establish open and transparent database of experts which can be shared throughout the nation; we can implement the mechanism special for managing the reputation of these experts; we can exp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representative work; we can build an independent social evaluation institution; we can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oriented;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 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880(2016)01-0001-03

DOI: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1.001

作者简介:李志祥(1971—),男,湖北罗田人,教授,研究方向:伦理学、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5-12-03

项目来源: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专项(13JDXF005)

黄播(1982—),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研究方向: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
构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
高职科研管理中量化考核的局限与人文反思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究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如何做好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
论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