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校学生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及其意义

2016-03-16 14:16戴明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现实意义必要性

戴明月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1156)



论民办高校学生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及其意义

戴明月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1156)

摘要:在阐述习惯养成对提高学生 “ 知、情、意、行” 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分析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并进一步从养成教育原则的主体性与被动性的协调, 养成教育计划实施的系统性、有序性, 以及在操作上如何把握针对性和具象性等几个方面提出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路。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学生养成教育的缺失表现对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重塑、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进行探究,并且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作出阐释。

关键词: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必要性;现实意义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又包括行为习惯如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特点

1.基础差,底子薄弱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专科注册批次,按照高考分数,本科有本一、本二、本三批次,专科有专一、专二批次,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高考最后的专二录取批次,在之前尚有分数线录取的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已大多基础相对较差,底子薄弱,那么随着2011年以后江苏省不少专科院校(包括民办专科院校和部分公办专科院校)响应江苏省教育厅的要求,采取注册入学模式,加之近年来高考生源数量不断下跌,各高校都在积极抢夺生源,这种情形让处于最后录取批次的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无疑雪上加霜。各民办高职为了生源的数量已战斗得精疲力尽,显然对生源的质量已无暇顾及,民办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一降再降,不论从学生的教学方面还是管理方面,对学校而言都是新的挑战和难度[1]。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习功底薄弱,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其他不良反应。虽然教育界一再强调学生的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是从各种不争的事实不难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行为偏差、个人素养、自我管理约束、甚至在心理、行为障碍倾向方面容易存在更多问题。

2.行为习惯比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弱

民办高职院校的不少学生在遵守日常常规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行为表现往往也比较差。学习差、行为差这种“双差”现象在注册批次入学的学生中尤为常见。虽然成绩不代表学生一切,因为成绩不好,可能是各方面的原因,比如个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氛围不够,父母教养方式不正确,自卑心作祟,等等,但是往往成绩差的学生在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不服从辅导员、班委的管理,上课迟到早退,无故缺勤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堂听耳机、吃东西、聊天、玩手机、看视频,等等。“双差”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互依互存,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因为自己成绩差而放弃学习,继而放弃作为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鉴于生源特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大多对学生“严防死守”,因为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他们自我行为约束力差,缺乏自觉性,必然导致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这样一来,辅导员就要充当这个“严防死守”的“警卫”角色。24小时全天候“保姆式”的管理,无疑这种高压式工作让辅导员心衰力竭。

3.学习动机匮乏,精力、时间投入不够,偏差行为多

民办高职的学生大多入学成绩差,甚至没有高考分数,这些学生从高中甚至从初中以来,就没有好好上过一堂课,没有认真学习过一天;即便入了大学,觉得自己起点低,没有学习基础,无法适应大学的课程学习,觉得学习无望。于是在学习放弃自己之前,先放弃了学习。因而在这些学生身上呈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动机明显不足就不难理解了,甚至部分学生受到家长、社会不良影响,认为学习没有用。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学习心理扭曲导致在学习上投放的精力和时间不够或微乎其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学习上投放的时间精力变少,那么用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增加,如沉迷网吧、谈恋爱、赌博、喝酒打架闹事、与社会不良分子混迹,等等,造成偏差行为增多,甚至上升到违法行为。如前所述,这正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日常行为表现方面也往往不尽如人意的道理所在[2]。

4.个人素质较低,文明素养欠缺

当前国民教育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即以对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提高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大学生是国家栋梁,社会未来的主人,他们身上呈现的是一个国家将来的希望。但是,就笔者从事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为期不短的时间来看,亲身体会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个人修养状况整体令人堪忧!学生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校园街道、教室课桌上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教室课桌墙面乱涂乱画;在校园抽烟;不会使用文明用语,爆粗口、骂脏话、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男女生搂搂抱抱;进办公室不主动敲门;对老师不用尊称,直呼其名,不尊重老师,同学之间不懂得互相尊重、理解;穿着随意,夏天里背心超短裙拖鞋在校园、教室随处可见……实在很难让人把此情此景与当前学生该有的精神风貌联系起来。

5.缺乏成功的品质和心理素养,自我抱负水平低

由于高考分数低,录取批次靠后,大部分学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学生会因为觉得自己未进入到理想的大学而在家人、同学、社会上毫无颜面,对学校产生不满情绪,出现心理上的抵触情绪甚至是自卑感、厌学心理。他们会觉得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变得自暴自弃,整天浑浑噩噩混日子,得过且过,上学盼着放假,平时不认真学习,临考抱佛脚,奉行60分万岁,甚至有些学生对基本的及格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论是补考还是重修,最后拿到那一纸毕业证即可。抱着这些消极想法和心理的学生伴随着消极认知、消极行为以及消极情绪,对人生对职业理想毫无规划,这样的学生不仅自我抱负水平低,而且自我实现感、自我存在感、价值感更无从谈起!缺乏学习兴趣、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学习自制力低的学生身上本身就缺乏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每天不睡懒觉按时上课,天天不迟到早退,也需要付出个人的意志力,需要去克服一些困难和阻碍,但是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及时督促自己,约束和反省自己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呢?意志力、自我督促反省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都是成功必需的品质,由于各种因素造成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欠缺这些品质和心理素养。

二、学生养成教育缺失的表现

了解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后,不难看出,这些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大多与其养成习惯密切相关,但是学生自己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点。纵观民办高职院校整体上下,学生的养成教育缺失表现可以从学生本体和学校主体两个层面来分析:

1.从学生本体上看,养成教育缺失表现在

首先,学生自身的养成意识很淡漠、匮乏。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平时行为表现差,偏差行为多,这些只是表象,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基础是学生的各种不良的养成习惯所致。例如,学校规定学生早起做早操,一个学生早操基本缺勤,他自己认为只是每天起不来,想睡觉,觉得自己只是喜欢睡觉而已,并没有其他问题。但实际上,这个学生每天不出操,表面来看是起床困难,但事实上问题出在其生活作息习惯上,深入了解也许就会发现,他每天都是半夜睡觉,当然早上无法按时起床出早操。这些学生大多呈现出有问题而不自知,知问题却不以为然的意识淡漠状态。民办高职学生的不良养成习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表现在其平时的遵规守纪、举手投足、文明礼仪、社交礼节等方面,有些学生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让人无法与当代大学生该有的风貌相提并论,或追求非主流,或一味地追求个性、另类,偏离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在校园,随处乱丢垃圾,随意破坏教室公共设施,看见老师熟视无睹,与同学交谈满嘴脏话,不会文明用语,动辄用暴力去解决矛盾,与老师说话,缺乏基本的尊重和礼节,没有守时观念,缺乏纪律意识……这些不良的行为司空见惯。这些不良行为已然成为学生的习惯,使其大学生形象和个人素养大打折扣。

(2)不良的学习习惯

主要指学生平时与学习相关的一些不良的养成习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仅会产生方法上的不当,而且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所欠缺,比如拟定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随时随地做笔记,做个学习记录的留心人,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等等这些好的习惯在学生身上比较少见。学习习惯往往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紧密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不良的学习方法,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特别对学习动机比较高的这部分学生而言,尤为突出。

(3)不良的生活习惯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习惯,从走访学生宿舍就可窥见一斑。不少学生宿舍卫生脏乱差,垃圾随处丢放,私人物品乱放,有些学生宿舍状况夸张到让检查人员的脚已无处安放……宿舍本应该体现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理状况,但从每次宿管人员、辅导员检查抽查的情况来看,民办高职的不少学生在生活卫生和自理方面让人汗颜。90后的学生,离开父母的呵护,面对陌生环境独自生活,便承担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父母的督促、监管,没有父母的帮助,学生表现出来的一方面是生活的自由主义,另一方面便是生活环境的邋遢脏乱。

2.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来看,养成教育意识缺乏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绝大部分的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对常规要求比较高。对学生从早操、早自习,到上课、晚自习各种检查各种考勤各种严抓,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学生各种常规行为进行“堵”,那么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实际上检查下来是器官的内部病变导致外显病症或并发症。学生各种无序的行为规范,其症结大多在其养成习惯上,如果管理者能在日常管理的同时,把重心转向其养成习惯的培养和重塑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各种行为便会走向有序行列。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民办高职院校并没有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有些院校意识到学生的养成习惯差,但想到由于其从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即便有心去改变,也觉得自身教育有心无力很难去改变学生身上的这些“臭毛病”。但是,作为学校和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明确认识到,只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严抓死管,用“堵”的方式,出了问题就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这样不仅徒增辅导员的工作量,而且对于学生而言,毕业走向社会,他们依然带着自己一身“臭毛病”而不自知。所以,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养成教育必须提上日程!

3.养成教育缺失的原因

对学生而言,养成教育从孩童时代开始,到今时今日的大学阶段,他们身上的各种行为习惯问题是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交织下的产物。造成学生养成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教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校园氛围、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影响、个体素质,等等。学校并不是学生教育的唯一主体,“学校的影响只能是整个影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功能绝不会大于整体功能”[3],如果“只抓直接的、可见的、显性的、来自教育者传授的影响而不顾其余,就会使学校内部教育影响失调,这也是教育影响不能实现预期效果的一个原因”。但是,大学生在校三年,如果说最有希望重塑或修正其养成习惯的教育,其主要职责非大学院校莫属了,不过,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结合学生家庭、个体因素等方面综合治理。

三、重塑、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然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从孩童时期的养成教育是失败的,那么大学阶段重新强调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是有现实作用的,不论从学生自身修养到院校和谐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塑造民办高职大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个人素养

高职大学生属于技能型人才,要担负起国家的建设发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使命和职责。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责任感、有科学文化知识、高素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些都需要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对民办高职大学生进行重塑或加强养成教育,会使学生自觉规范其言行举止,具有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作息,整洁的生活环境,遵纪守时,文明的行为用语,真诚地做人做事,学会尊重、关心别人,谦让、理解别人,与同学、老师融洽相处,这些是个人良好的文明修养、个体良好的养成习惯所致。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个人风貌的精神状态。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日常行为的“管”和“堵”来修正和塑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成习惯的重塑和加强。

2.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自我抱负水平

行为或许可以偶然为之,但一旦上升到习惯问题,却是长期以往形成的惯性反应,所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差、底子薄弱,很可能是由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因素所致。其中也不乏在高中没有好好学习,但进入大学以后下定决心想要学点东西充实自我的学生,但是由于其之前的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良,方法不当,即使再怎么下定决心,总觉得在学习上事倍功半,长久以往,必然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下降。所以,对民办高职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还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思维,结合学习方法的改变,良好的作息习惯,正确的用脑方法,勤于用脑,善于思考,科学拟定学习计划,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等,提高其学习效果,增强自信心,减少自卑感,提升自我效能和自我抱负水平。

3.重塑学生的个性品质,增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基本是辅导员对学生日常规范等各方面的“严抓死管”,把学生的各种言行都限制在学校可管控的范围内。表面看来,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平时表现大致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一片“和谐”,但这些都是表面的“祥和”,因为辅导员“天天盯,时时管”的良好成效,一旦没有辅导员的管理,学生的表现可能又会回到无序状态。因为这些学生大多缺乏基本良好的养成习惯,之所以能作出表面的规范行为,是因为辅导员在后面盯着、看着、管着,所以一旦失去辅导员这个角色管理,学生们甚至整个班级就容易处于松散的自由状态,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无限弥散。缺乏基本养成习惯,必然毫无自觉性可言,学生所散发的行为都是他律的结果,而非自律的表现,“辅导员查操我出操,辅导员不查我就不出;辅导员查课我上课,辅导员不查我就不上课”这种现象在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相当的普遍性。所以,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又从何体现?反之,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加强养成教育,其直接效果就体现为,学生形成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自觉的行为,而不是迫于外在管理力量被强迫出来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提升服务。

4.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全完善人格

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不仅成绩差,而且心理和行为上偏差也多。这些学生会存在自卑心理、自负心理,自我意识膨胀导致过度自我为中心,心胸狭窄,自私偏执,行为乖张,人际交往缺乏基本尊重和理解,不合群,新环境适应障碍,人格偏差,等等。90后的学生在家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王子”,是在“非常六加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家庭呵护溺爱模式下长大的。他们将这种“溺爱”带到宿舍的小环境中,必然会造成人际交往矛盾增加,人际关系的紧张。虽然这些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教养模式密切相连,但是到了大学环境,就必须从家庭模式切换到学校模式了,很多学生由于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刷牙洗脸换衣都有父母监督和打理,依赖性强的学生到了学校,还不能成功切换到学校模式,身上就呈现出各种不良适应症状,内心极度脆弱,挫折承受能力差,动辄因为一些小事想不开自伤自残或愤怒伤人。这些都是心理亚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典型表现。对民办高职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培养,有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人格的健全[4]。行为习惯好的学生,个人修养也比较高,这些学生往往文明礼让,懂得尊重别人,人际关系和谐,作息规律,生活有度,学习娱乐两不误,敢于承担责任,有面对挫折困难的心理素质,对自己的未来有想法有规划,并向目标不断努力前进,这样的学生其身心状态自然健康有序。

5.给学生管理者减负,促进师生关系融洽,校园氛围更加和谐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特点,大多采取“严抓死管”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辅导员平时和学生一起住校,每天24小时全天候围着学生转,随时准备应对学生各种突发状况。每天的日常管理,更是毫不松懈,这样的工作强度,长期下来,作为学生主要的管理者——辅导员很容易心力交瘁。辅导员作为管理者,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双方始终处于对立的矛盾立场,其关系也容易紧张、冲突。在这种高压管理模式下,学生的自觉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养成,辅导员还忙得精疲力尽。如果能以学生养成教育作为抓手,培养起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把一切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辅导员在与不在,学生都一样自觉遵规守纪,那么不仅给辅导员工作减负减压,而且很容易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因为辅导员的角色更多的不是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朋友、亲人、长辈的身份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随着学生自觉行为的显现,校园文明现象比比皆是,大家都按照诚信、尊重去交往、对待,那么校园氛围必然更加文明和谐有序。

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特质不难看出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各种缺失,而学生的各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又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和抓手,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其实施有其现实意义。不仅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抱负水平提升、健康人格塑造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学生自觉行为的表现能为管理者工作减负减压,对校园和谐建设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1.

[2]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5.

[3]甄瑞.大学新生的理性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8.

[4]刘晓萍.大学生养成教育刍议[J].绥化师专学报,2002,(3):23.

(责任编辑:朱岚)

Realistic Necessity of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Significance

DAI Ming-yue

(Jinken Colleg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56,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habit cultiv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knowledge, emotion, awareness and behavio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the ways of carrying out development education from aspects of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and passiveness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 principle, the systemeticness and order of implement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how to be targeted and concrete. 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xhibition of the lack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listic necessity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shaping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demonstrate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mplement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evelopment education; necessity; realistic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2-0001-04

作者简介:戴明月(1983—),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教育、心理咨询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2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现实意义必要性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