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内涝探索武汉建设海绵城市路径研究

2016-03-16 15:52
关键词:内涝湖泊武汉市

许   渊

(湖北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基于城市内涝探索武汉建设海绵城市路径研究

许 渊

(湖北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武汉,百湖之城,近年来一直遭受着城市内涝的困扰,经常出现内陆城市“看海”的尴尬情况。从武汉的地形与气候、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成区以及政府等角度分析内涝的原因,基于内涝的情况从城市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和提高防洪排涝工作方面提出武汉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路径及方法。

城市内涝;武汉;海绵城市

近年来,洪涝灾害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据统计,2016年第一季度,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全国1 397.2万人次受灾,51人因灾死亡,2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2.5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21.5万人次;房屋倒塌4 000余间,20.2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 605.7千公顷,其中绝收145.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4.5亿元。对于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形北高南低、河湖众多、雨量颇多的武汉市来说,内涝之苦实属平常,近几年内涝情况更是严重。要想武汉发展得更好,建设海绵城市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首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到:“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随后住建部也发布了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用)》(以下简称《指南》),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根据《指南》,海绵城市建设不在于新建,而在于下渗,将天然降水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其措施不再是利用化学技术参与帮助下渗,而是强调利用大自然本身的“绿色”措施,例如植草沟、雨中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环保措施来组织下渗排水,主要遵循“缓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的设计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依靠多建设能吸水的“海绵体”。“海绵体”不仅包括能盛水蓄水的河、湖、池塘等水系,还包括能蓄水集水的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利用机械式的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它们的指导理念主要是“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它增加了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同时快速的径流雨水把地面上大量的污染物带入了河流中,这也间接污染了河流,影响了水环境的质量。另外大量的雨水通过水泵外排,没有很好地利用天然水,也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传统的雨水利用可能只注重了最后存留下来那一部分,而海绵城市建设的是对雨水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进行控制的雨水系统,它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2 武汉市内涝的情况

武汉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主要是得益于它位于两江——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较为平坦。由于长江、汉江和府河穿过武汉,由此将武汉分成了四片相对独立的水网区域——汉口东西湖片、黄陂新洲片、汉阳片、武昌江夏片,一个内陆城市的水域面积如此之大,让人吃惊。武汉现有主要河流165条、湖泊166个、水库269座,水域总面积2 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5%,素有“百湖之城”的美称。另外,武汉位于北纬29°58′20″,东经113°53′29″,受大陆性气候影响,雨热同季,暴雨多集中在6到9月,这段时期的降雨量可占武汉市全年降雨量的3/4。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16年6月1日,武汉遭遇了今年最强暴雨,部分城区降雨量高达115毫米,导致武汉数十处地段出现内涝,使得交通大面积瘫痪,居民出行困难。2013年7月5日到7日武汉也遭遇了一场持续强降雨,大雨中,长江隧道临时关闭,数百条公交路线中高达82条因为暴雨改线或短时停运,占公交线总数的1/3;另外有49个路段渍水严重,其中29个路段小轿车无法通行。市内一片混乱,民警为救被困市民不得不驾船救援。

3 武汉市内涝的原因

3.1地形与气候因素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地势较为低洼。汉口地区大部为平原,较为平坦,而汉阳和武昌地区却有丘陵地区,起伏较大。武汉三镇的海拔大约为20到24米,而长江的洪水水位大约为23.87米,所以部分地区是低于长江洪水水位的。武汉受大陆性气候影响,雨热同季,夏季降水颇多。长江和汉江的汛期也在夏季,所以在汛期出现短时间的强降雨,部分低洼地区的积水只能通过抽水泵抽排出去,极易形成内涝。

3.2城市基础设施——排水系统落后

武汉市城区总共有22个排水系统,汇水面积约为198平方公里,其中外排系统14个。在近30年间,只实施过2次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建设。全市共有38座水泵站,总抽排能力为903立方米/秒,而规划排渍能力是1 687.8立方米/秒,只相当于规划的54%,因此排水系统的抽排能力严重不足。另外我国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多是雨污合流式的,武汉市也有部分是采用这种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共有雨污合流区域面积86.5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位于汉口地区,雨污合流,管道淤塞严重,使得当暴雨来临时不能及时排出雨水;同时还存在污水管和雨水管错接的现象,这样污水就直接排到了内河中,极易造成水体污染。

3.3城市透水性面积减小

据相关数据统计,2005年武汉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20.22平方公里,到2015年,10年的时间增长到694.38平方公里。自然土壤具有吸水性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使雨水下渗到地下,与地下水汇合,回归到自然。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使自然土壤不断硬化成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这些路面几乎是不透水的,使得雨水下渗路径减少或被阻拦,大幅减少了土壤下渗的水量,这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3.4政府减灾应急能力不足

首先,防洪排涝的意识不足。武汉本就为暴雨多发地区,定期的防汛演练是非常必要的,政府部门对于这方面做得不够。当暴雨来临时,相关部门都存在被动应付的情况,一些必备的应急措施和应急常识都不具备,防范能力较差。同时市民在应对突发性暴雨时,缺乏相应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与能力。常出现内涝的地段缺乏必要的警示标识,当突发暴雨时,这些地段极易发生事故。其次,应急能力和快速处理的能力不够。在如何健全防汛指挥能力,增强洪涝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调控能力,完善各部门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组建快速反应和处理的专业抢救队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4 武汉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

4.1充分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

在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进程中,要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充分与城市水资源配置、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相结合,科学制定城市的发展底线,不能一味地以牺牲环境来换取高额的经济效益,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已有的生态系统。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提到要严格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加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同时坚持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并重原则,划定生态用地,尽力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着力将武汉打造为具有滨水特色的园林生态城市。这些都是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另外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和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作出调整,及时更正,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得到最大限度的落实实施。同时对于内涝多发和严重的区域,要严格控制城市的开发力度,限制开发,鼓励低影响开发,优化资源配置,对于多发地区要详细确定开发措施和设施布局。

4.2充分保护武汉市原有的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并不等于城市的重新建设,而是在城市原有的设施基础上,将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开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现有的湖泊、河流、湿地及森林等生态系统,在这些敏感区域内不进行污染性、破坏性的开发活动。历史上,武汉拥有众多湖泊,仅中心城区湖泊数目就多得惊人,超过100个。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湖泊面积和数量锐减,目前中心城区湖泊仅有38个。湖泊就像一个个天然水库,它具有强大的调剂作用。在丰水期,湖泊起到蓄水作用,减轻洪涝灾害;而在枯水期,水量减少,湖泊就可以将储存的水放出来用于灌溉和饮用。所以在武汉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湖泊就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在武汉市出台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通过采用排污口截污及综合整治、湖泊连通工程、引江济湖工程、湖滨带生态修复、湖泊水体修复、污染底泥控制和湖泊藻类控制等系列综合手段来改善武汉市湖泊、河流的水环境质量。这就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在生态保护方面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有利于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

4.3充分落实内涝防治综合管理工作

建设海绵城市要与内涝防治工作相结合。城市的内涝防治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全国各大城市的防治能力参差不齐,武汉作为二线城市,其内涝防治工作还不完善和先进,但是作为内涝多发城市,武汉的内涝防治工作就刻不容缓了。主要应从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两部分着手:一方面要制定全市统一的排水系统标准,新城建设的地区应严格遵照标准建设;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旧城地区的改造和重建。但改造和重建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困难,所以在旧城排水系统的改造和重建的过程中要由点及面,逐步完成。应该充分结合武汉城区内涝风险图(它是基于GIS的暴雨洪涝淹没模型和武汉市区排水管网数据、武汉市地形地貌以及近年来武汉市内涝数据,根据内涝点所在淹没区域、淹没深度和在不同强度暴雨中出现的频率,最终确定的内涝点的风险等级。它指出武汉市有20处一级内涝高风险区、15处二级内涝中风险区和31处三级内涝低风险区),首先将资金投入到这20处一级内涝点高风险区,然后逐级改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内涝防治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武汉市内涝发生的风险,同时也保证了综合防治工作的效果。

5 结语

应对气候突变暴雨来袭,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武汉作为深受内涝困扰的城市,要想摆脱内地城市“看海”的尴尬,就必须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的步伐,从而提高城市的柔韧性和承受力,增强城市的自然净化力,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建设能力,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Z].2014-10-22.

[2]项久华,等.湖北武汉市应对城市内涝灾害探讨[J].中国防汛抗旱,2013,(1).

[3]容艳媚.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探究[J].房地产导刊,2015,(1).

[4]邹林,等.武汉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

[6]贺战锋,刘伟.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J].中州建设,2014,(24).

责任编辑:富春凯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4.004

2016-06-14

许渊(1992—),女,湖北宜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K928.5;TV8

A

1674-6341(2016)04-0007-02

猜你喜欢
内涝湖泊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构建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探索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你相信吗?湖泊也可以“生死轮回”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奇异的湖泊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老旧小区内涝防治策略研究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