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进高校转型发展

2016-03-16 19:06张穗萌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张穗萌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进高校转型发展

张穗萌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的情况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意义和现状,并以皖西学院升本后转型发展的探索为例,深入探讨了一大批像皖西学院一样的新升本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存在的9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及应对之策。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人才;皖西学院

一、高校转型的背景、意义和现状分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尤其是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而广受社会诟病。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企业里大量技术、技能型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些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经济建设的转型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提了出来,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投入型、粗犷式发展,现在几乎所有支撑要素投入型增长方式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眼下中国的发展方式不转型就难以为继。因此经济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十三五规划的主线。作为为经济建设培养劳动者的高校又如何应对经济建设的转型?

面对社会的诟病,面对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的局面,高教战线的人们也一直在苦苦地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自从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来,转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界使用最频繁的词;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尤其是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更是把高校的转型发展推向了高潮。转型发展是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1]。转型应该转什么,怎么转?这已经成为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

回顾这些年安徽省高等教育走过的办学道路,我们认为: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办应用型高等教育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早在2008年,安徽省教育厅就提出了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新建本科院校自愿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以下简称行知联盟),大家抱团取暖,共同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为了支持行知联盟的探索,2009年,在省教育厅的主导下,从新建本科院校中遴选了5所条件相对好的学校,作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进行重点建设。所以说,在安徽省高教界,转型发展的探索早在2008年就已经启动了。经过近8年的探索,效果如何呢?

二、皖西学院在转型发展中的尝试

2000年升本的皖西学院作为安徽省首批确立的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这些年来,同其他新升本院校一样[3-4],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作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办学定位,引领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

皖西学院地处安徽西部的六安市。近年来,六安市一系列发展战略,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审时度势地确立了“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同时,自“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创造性地提出了省级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新建本科院校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学校进一步坚定了走“应用型本科”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省、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学校也有义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此,学校确立了“立足皖西、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地方性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学校“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是全校上下的广泛共识,是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规章制度的核心依据,同时也是学校自身内涵建设与特色培育彰显的前提与基石。学校自升本以来,换了多位领导,但在学校定位上,历任领导达成了共同的默契。

(二)坚持发挥两轮省级应用型大学建设龙头作用,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作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以此为龙头作用,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5大领域,统筹推进,重点出击,该项目于2013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进入第二轮分类发展建设期,学校又成功跻身首批省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行列,学校进一步提出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发展道路,协同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8大举措,全面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内涵,上水平,争一流。

(三)坚持发挥新世纪两轮本科教学评估杠杆作用,推进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

2006年12月,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经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历练,使学校成功实现了由师范专科向合格本科、从以师范教育为主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的初步转型发展。2013年4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全面加强“五个度”建设(即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学校四大职能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吻合度,学校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通过“五个度”的建设,应用型本科内涵进一步提升。前后两轮评估,学校实现了从办像一所本科院校到办成一所有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变和提升。

(四)坚持深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

为科学搭建校院两级转型发展平台,从2012年开始,学校全面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上,在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实验室与设备管理、财务与审计、学生管理和党建工作等7大领域,明确了校院两级各自的权限与职责,着力打造校院两级转型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以来,学校以分配制度的绩效改革为契机,以综合改革为抓手,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行政管理上,构建了二级单位和个人的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在教学科研上,通过设立“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和“科研创新特区”,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五)坚持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引领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落地生根

为拓展并搭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的生长点,学校以服务地方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出重拳深度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一是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资源整合,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近年来20多个新发展的金融、材料、电子信息、管理、文化创意类新专业,全部为对接国家与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安市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应用型专业;二是果断停招11个传统长线专业,撤销3个专业;三是招生向地方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倾斜。学校无缝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专业群日见成效。“以文理为基础,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赢得了当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考生报考率和报到率逐年攀升,六安市主要领导亲切地把皖西学院称为“六安自己的清华北大”。

(六)坚持深化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

学校积极探索适应多元社会需求的“多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确立了“能力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具有全面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从顶层设计上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要求,并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定期组织修订;二是搭建“平台+模块”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之路越走越宽;三是从制度上提出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要求;四是深入推进“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国际合作教育”“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多样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学校在顶层设计上搭建了“二二分段”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平台,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后,跨二级学院、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或进行创业实践,或进行专业深造,或辅修第二学位;对各种选择均承认并纳入毕业学分。多种出口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赢得了学生的广泛赞誉;五是深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特区”的创新性探索,不拘一格地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人才;六是积极参与国家与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搭建“3+4”“3+2”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主动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七)坚持以锻造“双能型”师资队伍为突破口,推进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能力强,产学研结合、资政咨询、服务社会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强”的“双能”目标,工程化推进“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来说:一是源头把关,在人才引进、培养中注重对考核培养对象“双能”素质的考核与培育;二是注重规范,制订标准,并严格对照认定标准与认定程序,使近300名教师通过“双能”认证;三是选派干部、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定期挂职锻炼制度化、常态化;四是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激励政策,在产学研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转化与实践教学中培育教师的“双能”素质;五是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公派到欧美应用型大学定期交流研修,学习国外高校的办学理念,在交流合作中按照国际标准打造应用型师资。

(八)坚持深化拓展“大别山道路”办学特色,在政产学研合作中推进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

一是全面加强校市、校县(区)、校企合作,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需求,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协同创新”,从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开启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先河;二是积极促进成果转化,以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为研发基地,推出了一批以霍山石斛产业化开发为典型代表的标志性成果。2014年,学校在中草药方面的应用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分层分类打造省、市、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四是深度融入六安大学科技园建设,全面履行建设主体责任,以高水平成果转化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五是发挥学校多年积淀的人文社科综合优势,在服务地方政府提出的“五色六安”建设中引领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培育打造大别山发展智库。

皖西学院自升本以来近15年的探索,使其从一所学科单一的师范类院校,转变为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并在办学内涵上有了极大的提升。虽然升本之初没有明确提出转型发展的口号,但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始终没有动摇过。那是不是说这就叫转型呢?能不能认为这就完成了转型呢?

三、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像皖西学院一样,一大批已经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建本科院校,还需要转型吗?如果要转该怎么转呢?事实上,办应用型高等教育与现在所说的转型发展是不矛盾的。著名教育家,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先生曾经说过:对于已经坚持走应用型办学道路的高校来说,实质上是一个“定型”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定型本质上就是转型。黄先生还说[5]:“现在提出‘转型’,实际上是针对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停留在口号上。名义上是走应用型道路,但在实际上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做法没有太大差异。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简单地理解为培养一线的操作工人。”

皖西学院和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一样,虽然在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但是很多方面的工作是没有做到位的[6]。这些年来的办学经历使我们感受到,转型发展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应用型人才,什么是技术型人才,什么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对这些问题在认识上存在着混乱和误区。不少人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简单地理解为多上几门专业课的一线操作工;或是在传统本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删减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增加一些实践、实训类课时。

(二)观念上转变不彻底,行动上落实不到位。虽然高校的领导层都声称要走应用型办学道路,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并不是太高,导致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评价标准到考核手段,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做法没有太大差异。

(三)师资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建设具有教学和实践两种能力的“双能型”师资队伍虽然提了很多年,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动手能力;有的教师虽然有过到企业挂职的经历,但应用能力锻炼不充分,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严重不足,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致命的弱项。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在理工科各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安排有不少于30%的实践类课程,但是在具体落实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一是学校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往往模仿综合性大学的验证性、研究性实验室进行建设,各类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很不到位,从而导致实验教学中验证性、仿真性实验多,真实场景的实习、实训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校内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二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企业往往把学生当劳动力使用,学生在流水线上从事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机械、重复劳动,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专业训练。校内、校外的实践、实训教学均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技术、技能训练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在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中,这种情况尤其突出。

(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停留在表层,实质性融合与合作的深度远远不够。在有行业背景的院校,这方面会做得好些。在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虽然不少专业形式上与企业签订有合作协议,但很多都是停留在表面上,充其量双方有些互访,送些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的考察,或到流水线上顶岗实习。根本没有达到深度融合,协同培养的程度。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教师应用性研发能力不强,不能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二是企业在合作中不能受益,积极性不高。

(六)课程内容改革上,观念上很先进,行动上很滞后。早在2009年皖西学院就提出了要按照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在相关行业、企业的协助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认真梳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但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做实,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多样化人才培养上,改革成效不明显。皖西学院从2007年就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试图在学生个性化培养上作一些新的尝试,但受制于教学资源,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随着办学条件的好转,在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学校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但各二级学院认识不统一,步调不一致。有些二级单位领导观念陈旧,按经验办事,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八)很多一线教师应用性科研能力不强,产学研项目量小、面窄,应用性学科水平不能有效地支撑应用型专业建设,从而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些年来,皖西学院个别二级学院在农、林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受益的专业和学生很有限;大多工科类专业却得不到相应的应用性学科的有效支撑,从而严重影响了这些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九)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皖西学院是从师范类专科学校发展起来的,大量本科专业都是升本后从无到有新建的,尤其是一些应用型工科专业,没有行业背景的支撑,只能尝试着模仿其他工科类院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因此很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一问题在一大批没有行业背景的新升本院校中十分突出。

由前面的讨论可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口头上声称在走应用型办学道路,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很多关键环节,没有做实,没有做到位,从而导致了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差,竞争力弱,社会认可度不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首先必须在学校上上下下深入扎实地开展教育观念大讨论,使全体教职员工真正从灵魂深处认同走应用型办学道路。在此前提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顶层设计。从资源配置到管理模式,从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真正落到实处,把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实、做到位。这既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全力以赴的努力,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周绍森,张阳.适应新常态,大力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28-29.

[2]程艺,储常连,方明.大力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 服务引领安徽奋力崛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7-10.

[3]沈忠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48-49.

[4]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5]唐景莉,刘志敏.高校转型,重构高教核心价值[J].中国高等教育,2015(7):24-35.

[6]程光文,龚园.面向行业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31-34.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Attitude of being Truthful and Practical

ZHANG Suimeng

(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demand for the applied technique-oriented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article takes West Anhu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nine asp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upgraded from specialist to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level like West Anhui University.

Key words:newly-built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applied technique talented people; West Anhui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1-0139-05

作者简介:张穗萌,男,安徽舒城人,教授,研究方向:量子理论物理、高校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振兴计划项目课题(2014gx007);皖西学院2016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16wxxy67)。

*收稿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