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和无意识的解剖
——从佛教唯识学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解析

2016-03-16 21:54阮功信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4期
关键词:唯识荣格情结

阮功信

意识和无意识的解剖
——从佛教唯识学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解析

阮功信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的意识与唯识学中的第六识之比较;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个人无意识与唯识学中的末那识之比较;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与唯识学中的阿赖耶识之比较。通过比较,有望澄清两个理论体系对意识和无意识概念认识上的异同。

唯识学;意识;无意识;分析心理学

佛教在东方被视为心性学,即特别关注人心的状态和净化心的方式。十几年来,国内学者一向重视对唯识学和心理学关系的研究。刘耀中,李以洪在《荣格心理学与佛教》中将荣格心理学与佛教思想进行了比较,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个部分。无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强大,是人内心的大海,它汇集了一切思想情感的涓涓细流,容纳了各种心态观念的山川江河,是形成我们一切思维的源泉。荣格的意识阈下的心理内容属于无意识的范畴,而唯识学的第七识、第八识和种子以及处于率尔心、寻求心状态的前六识,也属于无意识范畴(林国良,管文仙,2008)。人类无意识的现象是非常复杂和深广的,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佛教唯识学的第六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与荣格心理结构意识和无意识特征的异同。

一、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意识与唯识学中的第六识之比较

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思维、情感、感觉、直觉等功能都由它负责,它的统一感和连续感让我们整个心理发展过程逐渐完善(郭永玉,2007)。唯识学中,能被意识到的部分(意识)对应于前六识,它向外通过五种感官将外在物质世界作为认识对象,向内将内在经验作为对象。大部分内在经验属于无意识领域,而且意识以那些经验为对象,所以意识常被无意识支配。像荣格所说的意识,第六识主要的功能也是直觉、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五种感官的作用就是直接接触对象但还没对对象生起分别,只有第六意识的了别作用参与,对象才被深入细微认识。其次,荣格认为意识是由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唯识学中的第六识也是阿赖耶识和末那识之间变现的。另外,荣格分析心理学和唯识学理论都承认意识有直觉的功能,它可以对内外在事物直接观照。第六识在与前五识(五种感官)一起生起,即“五俱意识”的时候,意识就将外在事物作为对象而观照;在独立活动时,即“独头意识”意识就直接将阿赖耶识内在种子作为对象而观照。

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在荣格心理分析中意识常被自我控制,自我属于意识的范畴。而在唯识学中,自我常跟末那识生起而末那识属于无意识的范畴。荣格把意识界定为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自我一边向外部世界取得各种印象,一边向无意识活动取得各种心理内容。各种内容和印象进入心灵以后和自我互相作用,从而形成意识。如果就自我的任务来说,在唯识学中,自我属于末那识的领域,而不属于意识的范畴。现代心理学将上述“独头意识”中的意识内容当“潜意识”;把意识的功能界限于直觉,荣格说理性意识是有时隐有时显、不是常恒生起,所以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唯识论的意识生起作用比较大,所有八识都是意向的意识,都有见分(幻现的外界对象反映在人们认识中的形式)、相分(自己对于形相的认识能力或作用)、证分(证知、鉴定自己如何认识形相的了别作用)三个因素。第六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构造起自己的对象并将这些对象看作是外在于心识,所以第六识被称为“了境能变”即心识构造自己的对象。那么,心识的对象从哪来的,它们就是阿赖耶识的一切种子。第六识将阿赖耶识自身进行鉴照而生起作用。从意识发生的顺序来看,最初是深藏细密的意识活动,而后是非对象化的自我意识的显现,最后是对象意识或客体意识的出现。

二、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个人无意识与唯识学中的末那识之比较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有两种内容,处于意识阈限以下但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被提升到意识层面,另一部分是不能被意识觉察的部分。其实,这些心理内容是暗指记忆。记忆指人对过去经验的反应,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再现四个基本过程(林国良,1999)。有些记忆不能再现,对于此情况的记忆,难以克服的,只能通过催眠或者特殊方法才能解决。唯识学中,记忆就是念心所。念心所是依靠意识而形成同时留下全部种子的信息。这些信息可分为善、恶和无记的性质,与荣格所说那些没有注意的心理活动形式的记忆在无意识比较接近。唯识学的八识系统中,末那识从藏识中形成出来,相状微细,很难认识到。它具有烦恼、本能、冲动等心理内容,具体的是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济群,2006)。唯识学把它作为“情识”是因为常将阿赖耶识的相分为实体,将阿赖耶识的相分产生爱染、执着而造成各种烦恼的心理状态。和荣格的个人无意识的情结相比,这种末那识的隐匿、痛苦情调的心理特征比较相近。末那识主要的内容是习气,习气的性质是欲性。无始以来我们造作各种恶业都存下在隐藏形式,这些能量无知无觉地支配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与我们的本能、冲动的性质一样。这一特点和荣格所说的情结特点是接近的。

同时,个体无意识与末那识之间也存在区别。首先,对于自我有不同的看法。唯识学认为,末那识有倾向保护我们的“我”,爱着我,区分我们的“我”和“他人的我”,所以任何因素触犯到自我就发生心理矛盾。要么,寻找办法消除其他的我,要么自己发生各种苦恼。末那识的充能很强,无始以来我们积累各种习气,到近,这些能量表现出来我们无法控制,无法自我调节,所以唯识学把末那识归于无意识的范畴,而荣格即认为“自我”是意识的中心。情结是个人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指某一种执着的心理活动,如自卑情结、崇拜情结等。荣格认为,情结由个人获得经验而造成,而唯识学认为末那识是先天遗传,在我们出生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情结虽然有自己的动力但还是片断,不完整。其实,荣格说的这种情结和唯识学的自我没什么区别,意识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自我情结为中心的一种心理内容的结合。因为,意识的统一感理论在基础上是模糊的,所以才被无意识加以支配。这说明我们的无意识的力量非常大,支配我们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使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了解非常有限(张海滨,2005)。

三、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与唯识学中的阿赖耶识之比较

荣格发现精神无意识的基础绝不是丑恶可耻的性质,而是崇高,超越个体,并且可以自主调解的。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形成由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经验储存下来,逐渐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那些遗传经验只能通过“原始意向”(Primordialimages)我们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唯识学也认为,阿赖耶识的本质是无记,即无善、无恶,它像仓库一样,能藏着一切事物,从外在事物的印象到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一切心理内容在阿赖耶识中以种子的形式存在。和集体无意识先天固有遗传的共同的特点相比,唯识学则认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的现有共有一个特点就是爱染,即凡夫性。这种先天固有共同的凡夫性无始以来被含藏在阿赖耶识中与种子的形态。阿赖耶识沿袭并继承的,是自身生命延续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种子,种子具有一切生命经验积累。在很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内在的种子又可以变成外在事物。因此,《成唯识论》讲:“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有根生,外变为器”。集体无意识积累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形成的心灵形象,所以那些荣格说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共同的遗传产物,把那些原始意象叫“集体无意识”以区别于个人无意识。其次,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没有含藏理性内容,他说集体无意识与意识没有关系,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是混沌的,没有被分化,意识就不能意识到。而唯识学中,第六识和阿赖耶识是有关系的,第六识是从阿赖耶识发生,它的活动会熏习自见分和相分的种子,同时还能为阿赖耶识留下种子。阿赖耶识的见分包含理性的内容,如感觉,判断等理性内容,在第六识运行时,所有功能从阿赖耶识中取得,所以第六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佛教修习者通过修炼禅定的方法,进入无意识的大海,清除一切烦恼并获得完全清净的智慧。此与荣格所说,如果我们对于无意识全部开发起来,使无意识的一切内容被意识起来,那么人们的智慧会发扬很大(刘烨编,2005),是完全相同的。

[1]刘烨,编.荣格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刘耀中,李以洪.荣格心理学与佛教[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3]张海滨.荣格人格心理学与唯识学的比较研究[M].北京:宗教学,2005.

[4]林国良,管文仙.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之异同[J].上海大学学报,2008(3).

[5]济群法师.认识与存在——唯识三十论解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7(第2版):90-94.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21

猜你喜欢
唯识荣格情结
遍计·依他·圆成——唯识典籍中的音乐审美文献探赜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荣格 厚积薄发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
菲林唯识 神凡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