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 金融科技公司“乘风”IPO信披问题仍是监管关注重点
    的飞速发展,开科唯识、用友金融、邦盛科技等公司纷纷开启IPO之路。从监管问询情况来看,IPO公司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准确性仍是其关注的重点。随着IPO相关政策越来越完善,审核要求越来越具体清晰,大多数IPO公司信息披露简明准确,质量越来越高,但表述晦涩,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准确的现象也仍然存在。开科唯识是财富管理和支付清算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及产品供应商,其核心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技术平台和技术方案,包括JGray分布式微服务技术平台、KitKing-Mo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3年43期2023-11-28

  • 宋《复唯识廨院记》考论
    (1051)《复唯识廨院记》镌刻于《皇甫诞碑》碑阴,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雍州金石记》有记述①,鲜见于其他金石著述。此碑宋时尚在咸宁鸣犊镇,后移至西安府学文庙。碑长314厘米,宽97.5厘米。有界格,全文14行,行30字,现存380字,留空未刻者27格,人为铲损13字。碑额为魏碑楷书四字“复唯识记”,正文右起首行《复唯识廨院记》题名及镌刻者姓名“张遵刻”。末行落款显示为黄庭坚之父“豫章黄庶”撰文、“琅琊王□□(宗元)书朱”。碑左为唐代《皇甫诞碑》碑右原刻花纹

    中华书画家 2023年5期2023-05-23

  • “一体两现”:熊十力思想核心之分疏
    京支那内学院学习唯识论的机缘,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了解和掌握唯识思想,从而将其引入儒家思想系统之中。《新唯识论》是熊十力的代表作,他写作该书的直接动因是不赞成佛家唯识思想的立场,这单从《成唯识论》与《新唯识论》对于“唯”“识”二字的不同解释即可明了。窥基在《成唯识论述记序》中说:“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引用了其对“唯识”的解释:“唯字,是驳斥的词,对执外境实有的见解而加以驳斥,因为如世间所执为那样有的

    江汉论坛 2023年3期2023-04-15

  • 熊十力的“熊”脾气
    相生气了,起因和唯识论有关。梁漱溟保守,讲课时按照唯识论的本身来讲;熊十力则来个《新唯识论》,还有《破〈破新唯识论〉》。这可把梁漱溟给气坏了,说:“我介绍你去,你不是学佛学很有名嘛,怎么来这一套?”熊十力则回击说:“你干你的,我干我的,碍你什么事了?”争完之后,熊十力乘梁漱溟转身之际,跟上去打了梁三拳,口头还骂他是个“笨蛋”。梁漱溟了解熊十力的个性,没有理会就走开了。虽然两人经常吵嘴,但都是因为学术上的意见不一致。至于平时在生活方面,梁漱溟较宽裕,而熊十力

    领导文萃 2023年7期2023-04-10

  • “摄用归体”与“摄体归用”:论熊十力形而上学的两个步骤*
    ,前者出现于《新唯识论》 的语体文本(1953年印行)和《体用论》 (1958年印行),后者出现于《乾坤衍》 (1961年印存)。郭齐勇教授认为这种区别反映了熊十力哲学建构的矛盾,其核心是“心性本体”和“现象真实”之间的矛盾,“熊氏历来两面开弓,一面固然强调遮拨、扫荡法相,一面又不能不安排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地位;一面摄用归体,遣相证性,一面融体归用,举体成用”①郭齐勇:《熊十力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2页。,换而言之,“摄用归体”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4-05

  • 认识如何产生 ——胡塞尔现象学视野中的唯识学“五心论”*
    哲学尤其是后期的唯识学中,认识论问题同样得到了细致的研究。对于“认识如何产生”的问题,唯识学既构建起一套有关意识结构的严密理论,由此而得以阐明认识产生的主体条件,同时也给出了关于认识产生的实际过程的描述与解说。前者即是唯识学对眼、耳、鼻、舌、身、意及末那、阿赖耶等八识功能的分析以及“心王—心所”的理论,而后者则是唯识学有关认识生起次第的“五心”学说。唯识学的“五心论”与胡塞尔后期的“被动综合分析”均是从发生论或生成论的角度亦即从认识活动产生过程的角度出发对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11-28

  • 论《新唯识论》中的科学观
    002)一、《新唯识论》其书简述《新唯识论》代表着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成熟,其书创作并非一帆风顺。1922年,熊十力进入北京大学讲授唯识学,在讲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先后创作了《唯识学概论》的讲义印本。1923年,熊十力开始创作新论。至1930年时,熊十力的印本已经有了《新唯识论》文言文本的雏形,新唯识学与旧唯识学就此划分。1932年,文言文本的《新唯识论》由浙江省立图书馆出版发行,熊十力“新唯识论”观点一经面世就在学界引起极大轰动。熊十力在《新唯识论》首章就开门

    今古文创 2022年41期2022-11-01

  • “缘起性空”与虚无主义问题 ——一个现象学的方法谈
    识现象学与中观—唯识之间进行。而这里的论题更应当是:“现象学还原与无自性或空性”。笔者后面会展开论述这个论题。佛教中“无心”的主张和要求在许多方面与胡塞尔于1905年期间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相一致,而且彼此可以用来相互诠释。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是指“超越论现象学还原”。它相当于胡塞尔的另一个术语“现象学的悬搁”,胡塞尔在1913年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对它们做了详细的说明。这里的问题都涉及被悬搁的是什么,或被还原的是什么?它们与

    哲学分析 2022年1期2022-10-31

  • 唯识学“刹那”义在近代的再中国化* ——兼论唯识学、儒学与西方哲学的交融
    唯识学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由根本识阿赖耶识变现而成,阿赖耶识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功能是因为它储藏了生成宇宙万法的各类“种子”,所以它又叫“一切种识”。而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是“刹那灭”的,或说刹那生灭的,因此种子现行所显现的宇宙万法似乎看上去具有延续性,其实是虚妄分别的结果,它们也是刹那生灭的。由这种刹那生灭的学说,唯识学建构起了它独特的无常观和因缘观。近代唯识学的重新兴起在中国哲学界重新激活了这种独特的因缘观,对近代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文杂志 2022年2期2022-10-14

  • 基于意识谱理论对佛教唯识观和康德认识论的比较分析
    郝陆平佛教唯识观与康德认识论分属东西方对于人类意识领域探索的重要成就,其理论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又同时涉及和跨越了多个意识状态,但二者之间在理论建构上存在根本矛盾。康德认识论认为形而上的信仰部分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接触,隔绝了人与上帝的连接,上帝仅作为信仰对象出现;而佛教唯识理论认为人可以转识成智、由染及净,通过佛教修行来直接成佛,人和佛之间没有界线。这种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由于文化背景、概念设定范围和符号背后心理印象的区别,以其中任何一种理论来包括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2022-08-08

  • “支那内学院精神”之汇聚
    师特地做的“《成唯识论》之八段十义”系列讲座。参与此讲座的除梁启超外,还有吕澂、王恩洋、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邱晞明、聂耦庚、蒙文通、李石岑、景昌极、缪凤林等,真是“学人毕至”“群情踊跃”“激动一时”。9月2日—9月22日欧阳大师先作了“唯识抉择谈”的十次讲座,相当于一个导论,随后在10月23日—12月15日讲二十二次,1923年7月5日—7月19日讲八次。如果我们去考察这个唯识讲座的缘起及听讲者们在此前后的研学经历,就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聚众讲学。“近代

    书屋 2022年6期2022-06-21

  • 熊十力的境不离识论
    要依据熊十力《新唯识学》中的《唯识》部分,尝试论述新唯识学的重要命题——境不离识。一、认识对象的地位熊十力在《佛家名相通释》中说道,“夫境非他,即识所变之相也。” (《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认为识乃针对境立言,如果没有甄别境的识,境亦不会自在能存。唯识学认为,有情众生各有八识,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境为识之所变之相分,什么是相分呢?相分即识之所变,相当于扶尘根(肉眼)中产生的质碍现象。比如,我们看见一朵盛开的

    华夏文化 2022年1期2022-06-10

  • 蔡元培与《新唯识论》
    方继孝《新唯识论》是熊十力著作,他在北京留下了不少印记,例如在执教北大时,常到积水潭北岸小铜井胡同的梁漱溟家,探讨佛学,同游广化寺、净业寺等京城名刹,足迹遍布什刹三海……1922年,受梁漱溟等人的揄扬与举荐,熊十力被蔡元培聘为北大主讲佛家法相唯识的特约讲师。在主讲《唯识学概论》的过程中,他对唯识论逐渐由怀疑而至展开批判,并开始构造他独出心裁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十年磨一剑”,1920年 ,由梁漱溟推荐,熊十力赴南京支那内学院,从学欧阳竟无大师。次年草撰

    北京纪事 2022年8期2022-05-30

  •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相通看哲学的世界性
    的?进而以东方的唯识学与西方的现象学为例,展现与揭示二者的相通之处,以一个案例来显示哲学问题的普遍性。最后基于案例,阐明哲学在本性上是世界性的。一、从一场东西方哲学的对话谈起1954年春,在弗莱堡大学访学的日本学者手冢富雄(以下简称“手”)与海德格尔(以下简称“海”)进行了一场对话,其中有这样一部分:手:从欧洲回来后,九鬼伯爵曾在东京做过一些关于日本艺术和诗歌的美学讲座。讲课稿汇成一本书出版了。在这本书中,他试图借助于欧洲美学来考察日本艺术的本质。海:但在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4-16

  • 太虚对“真如熏习”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
    起信论》,在近代唯识学复兴运动中,围绕这一概念能否成立,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王恩洋与太虚法师之间曾发生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性宗”“相宗”之争在近代的延续,彰显了双方对于唯识学与《大乘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的不同立场。太虚的“真如熏习”观体现了圆融开放的佛教观,对我们思考中国佛教的思想特质和佛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不无启发。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以欧阳渐(1871-1943)为首的支那内学院与太虚(1890-1947)建立的武昌佛学院在推进中国佛教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11期2022-02-16

  •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六个理论分野
    100871]唯识学含藏佛教哲学中最精致的认识论思想,胡塞尔现象学作为20世纪影响力最广泛的欧洲大陆哲学流派,其认识论开拓了当代最新锐的哲学认识论视野。近几十年来国际国内学界展开了关于唯识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不仅拓展和深化了佛教哲学尤其是唯识学哲学研究,也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哲学现象学的研究。由于很多缘故,本文不想具体评述学界对于唯识学和现象学比较研究的成败得失,只是从六个核心问题上论证唯识学与现象学理论上的似是而非,即根本的理论差异,以期推进学术的发展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1-17

  • 唯识学的“转依”对朱熹理欲的“存灭”进行再思考
    出于这一点来借由唯识学“转依”对朱熹理欲的“存灭”进行的再思考,以期能够对朱熹的理欲论有一个新的认识。一、唯识学的“转依”“转依”是唯识学重要的修行观。“转依”即是转所依,而所依是阿赖耶识。简而言之就是转舍劣法之所依,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唯识学转所依的对象即是阿赖耶识,是其所立心法八识中的第八识,也是根本识。唯识学认为此识是物质世界和自身的本源,也是轮回果报的精神主体和由世间证得涅槃的依据。阿赖耶识“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1]卷三。也就是说阿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12-28

  • 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窥基
    名高僧,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由于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也称灵基,《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故以窥基法师之名流誉后世。他二上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将门之子 玄奘高足窥基出身于声势显赫、武功盖世的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九岁时逝世。伯父尉迟恭,字敬德,为

    前进 2021年3期2021-12-28

  • “以庄济佛”与“以易济佛” ——章太炎与熊十力两种“新唯识学”比较初论
    1968)都是以唯识学入手而构建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就他们对唯识学的部分摄纳、部分扬弃而言,都可谓是新唯识论者。熊十力自不待言,他将自己的著作径称为新唯识论;章太炎虽未直接以新唯识论标榜,但其哲学著作《齐物论释》实则也是一部新唯识论,它对唯识学的不满和改造显而易见。具体而言,章太炎是以庄子的世间法对唯识学的出世间法进行改造,以此岸的逍遥取代彼岸的涅槃;熊十力则以易学的生生之道改造唯识学无为无造、性相相分的本体论,最终构建起厚德自强、健顺好生的主体论人生哲学。

    现代哲学 2021年4期2021-11-25

  • 船山心性学与唯识心学的辨析会通
    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王夫之《相宗络索》、太虚《法相唯识学》等佛学著作, “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以玄奘唯识心理学为基本架构,以正见觉知、心灵引导、精神慰藉、开启智慧为特色,形成有关心理、生理机制、心灵抚慰、心理疏导、转识成智等方面的完整论述[2]11-18。唯识宗的心性论、心理学、认识论、智慧学,可称为唯识心学。可是,船山入佛老、出佛老、辟佛老,又传佛老,其心性学与唯识心学有不少矛盾之处,似乎 “两位船山打架”[3]3,但也有不少可融通之处。本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7

  • 《新唯识论》之《唯识》章初探
    性的哲学著作《新唯识论》从体用不二的本体论、翕闢成变的宇宙论、天人不二的人生论三个维度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语体本的《新唯识论》中《唯识》章在驳斥窥基“境空识有”的基础上提出“境空识空”阐明唯识之含义,揭示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元来不二的天人合一之境。关键词:熊十力;唯识;境空识空;体用不二“平生学在求真,始而学佛,终乃由疑而至于攻难,然对于释尊及诸菩萨之敬仰则垂老不渝。”1 熊十力深感从世亲迄护法诸师学说的悬空构画以及出佛教出世精神之流弊,以《易》入佛,又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2020-12-14

  •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初探及启示
    蒙学派泰州学派、唯识论、及伯格森的生命哲学。他的思想实现了由佛到儒的转变。以儒学为主导,伯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他的文化哲学思想起补充说明作用。(一)泰州学派梁先生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他说“得门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1]可见梁先生学得入门的还是王守任的心学,梁先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阐释,离不开的“良知”理论。孔子对待人生的态度靠直觉,而直觉和“良知”相类似,良知和良能很好的解释直觉。王守仁学派属泰州学派,号称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思想启蒙学派,是儒学佛学和道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2020-11-18

  • 唯识生态批评:佛教唯识学与生态批评跨学科探索①
    50)一、前言“唯识学”源出原始佛教里面的十二因缘法,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佛门各宗的必修功课。唯识学又称为有宗或法相宗,由唐代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大师(632—682)创立,对华严宗、天台宗与禅宗皆有深刻的影响。唯识学具有完整的体系和精密的理论,可与西方哲学分庭抗礼,因而成为近现代中国佛学的显学。民国思想家如熊十力、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无不研究唯识学。关怀生命最终极问题(如众生因果相续、生死流转)的唯识学,在世俗的层面上,呈现出心理学、认识论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9期2020-09-10

  • 狂生熊十力
    个名相最为繁多的唯识宗,一头扎进去。从1920年到1932年,《四阿含经》一百八十一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经》一百卷,《大智度经》一百卷……他屋中的藏书很少,他脑中的藏书很多。一目十行,熟读成诵。1932年,在杭州,他付梓刊成了一卷《新唯识论》。算是对这段勤读精研佛典籍的总结。此书一出,即引起轩然大波。同时,也是在这本书的署名上,他正式启用了那个掷地有声的名字:熊十力。他为自己新取了“十力”之名。这不是个新词,来自佛经,是如

    醒狮国学 2020年4期2020-01-04

  • 唯识比量与佛学论证
    曾昭式1 “唯识比量”研究述评“唯识比量”1“唯识比量”也称“真唯识量”,在唐代其它文献里也有出现,本文只选取唐代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中的“唯识比量”研究。本文将《因明入正理论》简称《入正理论》、将《因明正理门论》简称《正理门论》、将《因明入正理论疏》简称《因明大疏》使用。(有些学者亦称“真唯识量”)是在《因明大疏》里释“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故’,又如说言‘人顶骨净,众生分故,犹如螺贝’”([15],第11页)句而出现的。学界、佛教界对唯识比量

    逻辑学研究 2019年1期2019-12-14

  • 汉传因明研究专栏:编者导语
    宗的证成。论文《唯识比量与佛学论证》依据窥基《因明大疏》的唯识比量内容,认为唯识比量是解释《因明入正理论》“世间相违”句而以一个正确例证出现的。窥基在解释唯识比量时提出的三比量说(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是对陈那二比量说(为自比量、为他比量)的发展,二者的不同在于划分的根据不同:三比量说是从论证者出发、二比量说是从论证作用出发的。唯识比量是正确的共比量,关键在于“真故”、“极成”和“自许”这些简别语,如“自许”表明是就正量部对唯识派的批判而立量的,就正量部

    逻辑学研究 2019年1期2019-12-14

  • 庄子生死观与唯识学生死观的对比探究
    文主要就从庄子和唯识学的生死观念入手,分析关于生死问题的不同看法。一、庄子的生死观(一)关于生死的看法庄子极力称赞所谓“真人”的完美人格,而“真人”在对待生死上应该“不知说生,不知恶死”①。此处“说”当“悦”解,也就是说,关于生死的态度,庄子首先肯定了生死的一致性,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不应有所分别,因而不应有喜好或厌恶的偏向。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②人的形躯产生就是气之聚集,人的死亡也不过是形躯消散回到了最本原的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2019-11-15

  • 那是两码事
    出了哲学大作《新唯识论》。这天,熊十力来到梁漱溟家,寒暄两句后就递上《新唯识论》,請梁漱溟指教。梁漱溟接过书,匆匆浏览了几页后,脸上顿时多云转阴:“这类书籍,我是绝不看的。”熊十力见梁漱溟对自己的新书毫无兴趣,还大为指责,也不无好气地说:“不管你看是不看,我就是送给你了。”说完,转身就走。第一次送书就遭遇一瓢冷水,并没有浇灭熊十力送书的热情。此后,熊十力陆续写出了《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新书付印后,熊十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21期2019-07-12

  • 唯识学与道学思想关系嬗变的四个历史阶段
    350108)唯识学与道学[1]在中国佛道关系史上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隋唐道佛之争”中,曾讨论过玄奘翻译《老子》为梵文本引发争论的话题,折射出唐代唯识宗与道教有过一段思维火花碰撞的历史。这触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索,如果把佛道思想关系置于历史的长河中,用学术史的眼光去考察,二家的相互关系不仅仅发生在唐代,上可追溯到南北朝佛教唯识学的初传,下至近代佛教唯识学的复兴。目前学界缺乏对唯识学与道学的思想关系作出系统的历史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3-25

  • 20世纪中国唯识学视域中诸子人性说释义之辨
    世纪中国,在佛教唯识学复兴思潮的背景下,唯识学者们热衷于以唯识学教理释义国学经典等诸学,例如,章太炎作《齐物论唯识释》,太虚作《大乘起信论唯识释》。而诸子人性说的唯识释也是引人瞩目的学术现象,又如,章太炎作《诸子学九篇》(1910年)、《诸子略说》(1935年),太虚作《论荀子》(1915年),王恩洋作《荀子学案》(1945年),其著述中均涉及到以唯识学阐释人性善恶说。1924年,太虚的弟子唐大圆模仿了《三字经》文风体例著有《唯识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3-05

  •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
    李佩桦摘 要:唯识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源于阿赖耶识。每一种认识都有其具体的因缘(原因和根据)。第八识作为一切认识的本体,因受末那识(意志)的执着和污染,影响第六意识(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和前五识(感性认识)。一切污染和错误认识由此产生。世界的本原、轮回的主体和证悟的根本依据在第八识。关键词:唯识;因缘;阿赖耶识;十二因缘;世界本原【原文】八识前五识① “眼”,九缘②生。“耳”,八缘生,不择明暗,故不缘明缘。“鼻”“舌”“身”三,俱七缘;香、味、触俱合境方

    船山学刊 2018年2期2018-05-09

  • 浅析《般若思想史》中“空义”的发展
    山口益教授在瑜伽唯识章中提到“龙树——提婆虽然在龙树——提婆的历史地位中完成了显扬中道的历史使命,但其结果却令人们犯下了堕入空见的过失。因此就需要通过瑜伽唯识而尽龙树——提婆说中未尽之处,诠其未诠之处,从而令中道之义得以完成。”(《般若思想史》,23)所以唯识和如来藏也是施设,目的在不同角度開显“空义”。二、唯识和如来藏“空性之智中的空性就是慧(般若),所有,空性之智中的空性就是慧的智的展开……当慧停滞于空时,它已经是取空见,而不是慧,为了慧实现作为慧的意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2017-10-15

  • 糖饼
    再问:“能够讲说唯识论吗?”学僧谦虚的答道:“不敢。”禅师拈起一块糖饼,分作两片,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怎么说法?”学僧无语为对。禅师追问:“这个东西叫糖饼对呢?还是不叫糖饼才对呢?”学僧紧张,汗流浃背地回答道:“不可不叫作糖饼。”禅师看看,随即轻松地问一个侍立在旁的沙彌道:“一块糖饼分作两片,你怎么说法?”沙弥毫不犹豫,说道:“两片留在一心。”禅师再问道:“你称它作什么?”沙弥回道:“糖饼。”睦州道明禅师哈哈大笑,“你也会讲唯识论。”学唯识和学禅

    中老年健康 2017年5期2017-06-02

  • 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历程阐发及审视
    70)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历程阐发及审视徐路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本体”是熊十力哲学的最高范畴,他通过出佛原儒、会通中西的方式创立“新唯识论”体系,而其骨架是体用论。学界对于熊氏的研究多停留于静态、粗线条地研究其哲学思想,或者是单一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来思考熊十力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很少深入探索其历程,且对其“新唯识论”的理论突破和创造之研究仍需深化。鉴于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问题意识及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历程和内容,进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0

  • 章太炎的唯识学研究
    300)章太炎的唯识学研究惠兆阳1,2, 杜珍妮2(1.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2.哈尔滨理工大学 荣成学院,山东 荣成 264300)章太炎继承、吸收了中外很多哲学流派的思想观点,以法相唯识宗的理论为其哲学体系的基础和主干,建立了自己的“真如”哲学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始于善恶俱分进化论,经过无神而逐渐到达“真如”,万法唯识所现。通过批判吸收印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章太炎把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融于法相唯识一家,构建了以“真如”为本体

    武陵学刊 2017年6期2017-03-10

  • 唯识比量”中“自许”简别的作用与局限
    茅宇凡“唯识比量”中“自许”简别的作用与局限茅宇凡“唯识比量”论辩的主题是色境(对象)是否脱离眼识而存在;它针对的立敌双方是唯识论者与实在论者。它的因支满足因三相,特点是使用了简别语。对于因支中简别语“自许”的解释传统上以窥基为代表,他认为“自许”是意许了唯识宗的“不离眼识色”。窥基的解释颇为牵强,因为色境是否不离眼识本身就是双方争论的所在,不需要“自许”为“不离眼识色”,否则就有乞求论题之嫌。另外,“自许”也不是对因支中“眼所不摄”的简别,因为“摄”字应

    哲学分析 2017年6期2017-01-27

  •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新唯识论》之争评议
    力与内学院的《新唯识论》之争评议黄 敏《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现代哲学 2017年4期2017-01-26

  • 译经与元魏齐周隋佛学演进之关系探析
    位学者。一、元魏唯识学佛典的译传兼与真谛译经的比较元魏时期,从勒那摩提到瞿昙流支是一个传承有序的译经团队,因而比较系统地翻译了唯识学经典,而元魏译经后不久,在岭南由真谛主导的译场也系统地翻译了唯识学的一些经典[1]按,真谛所译经参见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2卷第4章第4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40页。,耐人寻味的是二者所译的唯识学佛典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侧重点上都有较大的不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下面拟从“唯识学译作”及与此相关的“如来藏、

    中国中古史集刊 2017年1期2017-01-04

  • 所知障(jeyāvarana)是无明(avidyā)或无知(ajāna)? ——以印—藏中观学为例
    论是梵、藏、汉的唯识学、中观学和如来藏—佛性说,基本上都承认并重视此说,尽管在细节的诠释上,还是各有差异。不同诠释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是本文探讨的所知障的体性何属,这是指以下子题:一、所知障的性质染、非染孰是?二、所知障若为污染,是哪一个意义下的污染,与无明和不染无知之间是什么关系?关键是它会否导致无明与流转?三、所知障体性和大、小乘佛教宗教原景的差别的关系是什么?本文沿着以月称为主要代表之一的中期印度中观学,到以宗喀巴和格鲁派为代表之一的藏传教派中观所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9-09

  • 熊十力和学生较真
    课,有一次谈到新唯识论,他大发议论,认为佛学唯识论和儒学其实是一体的。不料,他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一个张姓学生认为他说的不对,站起来反驳他的观点。为了说服这个学生,熊十力引经据典,耐心地开导和启发他。不过,这个学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熊十力怎么也说服不了他。两个人互不相让,争辩个没完。就这样,整整一个学期,熊十力和那个学生时不时爆发论战,各执己见,毫不妥协。期末考试,熊十力偏偏就出关于这个学术问题的考题,因为这不仅是课程重点,同时也有点为难那个学生的意思。不料

    知识窗 2016年4期2016-05-14

  • 意识和无意识的解剖 ——从佛教唯识学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解析
    解剖 ——从佛教唯识学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解析阮功信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的意识与唯识学中的第六识之比较;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个人无意识与唯识学中的末那识之比较;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与唯识学中的阿赖耶识之比较。通过比较,有望澄清两个理论体系对意识和无意识概念认识上的异同。唯识学;意识;无意识;分析心理学佛教在东方被视为心性学,即特别关注人心的状态和净化心的方式。十几年来,国内学者一向重视对唯识学和心理学关系的研究。刘耀中,李以洪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4期2016-03-16

  • 夏同龢与唯识
    学佛,晚年曾自学唯识学之《成唯识论》和《成唯识论述记》。那么,夏同龢是为何自学唯识学的呢?是何因缘促使他去研学唯识学的呢?他学了唯识学以后又做了什么与大乘菩萨行相关的弘法利生之事呢?由于在学界从未有论著涉及此事,故本文专此对之进行论述,以期能引起更深入的研究。一、夏同龢晚年自学唯识学之经典在夏同龢晚年,他回到了北京,专心学佛。台湾慈明佛学研究所教授于凌波居士(1927—?李炳南居士的受业弟子)曾在《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中说:“清末状元夏同和语人,他初读《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11-25

  • 唯识“四分说”之发展
    提出“四分说”是唯识学认识论思想的主要体现。唯识学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识”所变现的,所谓“一切皆空,万法唯识”,“识”是本真的存在,其他一切都不是实有。如果说一切唯识,“内识”只能以自身为对象,但是正如“眼不能自见,刀不能自割”一样,如果“内识”没有“境”怎么可能认识自身呢?对此疑问“四分说”的提出就变得很有意义了,因为“识”变现出虚幻的境将其作为认识对象,通过认识结构中的四要素(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对识所变现的境进行认识。对“唯识无境”做出了一种

    长江丛刊 2015年34期2015-08-15

  • 现象学与唯识学具有“同构性”的跨文化省思
    陈群志现象学与唯识学具有“同构性”的跨文化省思陈群志*胡塞尔曾经指出,如果按照由希腊所创造并在近代得以发展的科学思维方式来理解东方的哲学和科学,那么其结果必然会造成意义的歪曲而误入歧途。这个看法即在说明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倘若要比较公正地阐明异质文化的思维形态与基本精神,站在同等的高度进行跨文化省思,那么首先就需要换位思考。从胡塞尔本人的跨文化省思出发,本文力图探究现象学与唯识学的三重同构性(构造原则、直观原则与内在原则),是对胡塞尔观点

    现代哲学 2015年4期2015-02-07

  • 唯识学对叔本华哲学认识结构的可能影响 ——叔本华哲学中东方哲学元素初探
    550025)唯识学对叔本华哲学认识结构的可能影响 ——叔本华哲学中东方哲学元素初探王晓龙(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通过分别阐释唯识学和叔本华哲学的认识发生论,显现出两种认识发生论的异同。并借助海德格尔的存在学来阐释“根据律”这一对叔本华哲学具有奠基意义的逻辑定律,从而证明了唯识学认识发生论对叔本华哲学认识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八识;意志;根据;认识结构叔本华哲学进入中国已超过百年,其传播历史本身就蕴含着深意:为什么清末的知识份子会选择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11

  • 正本清源 返本开新——吕澂唯识学思想路径探踪
    ,但所主专在法相唯识”。[1]目前学界对吕澂及其佛学的侧面研究是很丰富的,而专门对吕澂唯识学思想进行的研究还有待于不断展开。吕先生的唯识学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又具有明显的现实关切。我们在此选取吕氏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唯识学作为考察的契入点,意图围绕着唯识学为中轴,以厘清印中佛学的源流关系,及探究他是如何把唯识学理论推展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探明吕先生唯识学的根本思想路径。其特征是:“正学”是根柢;“清源”是途径;“返本”是手段;“革新”是目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4-13

  • 性智、量智与涵养 ——熊十力量论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推衍
    一。他创建的“新唯识论”体系会通儒、佛两家哲学,同时从本体论、认识论等层面对西方哲学的东渐作出了积极回应。熊十力没有写出关于量论的系统性著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关于量论的系统性思考。实际上,熊十力终生都在思考量论问题,已经形成了实质性的量论体系。熊十力关于量论的思考是在中与西、儒与佛比较融通的学术语境下展开的,将其梳理清楚,不仅可以破除关于熊十力作不出量论问题上的一些疑惑①,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智慧,回应西方哲学认识论的挑战。一 熊十力量论思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4-13

  • 吕澂先生对唯识学与印度佛学关系之探赜
    生治学却专在法相唯识,这承接了以复兴护法——玄奘唯识今学为宗旨的南京支那内学院的学苑法脉。目前学界对吕澂及其佛学的侧面研究还是很丰富的,全面研究未能有效展开,而专门对吕澂唯识学思想进行的研究则有待挖掘。我们这里,选取吕氏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唯识学作为研究的契入点,意图围绕着唯识学为中轴,以厘清唯识学与印度佛学的源流关系,从而探明吕澂先生佛学思想的神髓。一、唯识学与小乘佛学之渊源大乘唯识学与小乘佛学有着密切的亲缘血脉,吕澂先生试图把唯识学追溯到原始阿含学和部派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2-19

  • 中国近现代唯识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会通研究
    动的学术思潮——唯识学。唯识学源出于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唐朝由玄奘系统地译传了护法系唯识今学,然而传承不久,唯识宗即告绝嗣。近现代,唯识学因为受到西方之学的刺激,才碰到了复兴的最佳时机,因为唯识学特有的融摄性、思辨性、逻辑性,被一批杰出人士选为最堪以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法宝,近现代出现了三系唯识学鼎立与多家论唯识的兴盛局面。三系唯识分别指“南欧”(欧阳竟无、吕澂的支那内学院)一系,“北韩”(韩清净的北京三时学会)一系,以及“太虚”(武昌佛学院)一系。另外,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12-09

  • 欧阳竟无与“唯识古、今学” ——20世纪汉语唯识学史探微
    海虎欧阳竟无与“唯识古、今学” ——20世纪汉语唯识学史探微■丁海虎玄奘;唯识古今学;欧阳竟无;吕瀓20世纪初,欧阳竟无提出“法相、唯识分宗”的论断曾经引起晚清知识界的赞赏、“惊怪”、“驳议”等种种不同反应,影响十分广泛。吕瀓是著名佛学家欧阳竟无弟子辈中最杰出的学者,也是当代著名佛学家,其“唯识古、今学”之说也曾得到现当代知识界的热忱回应。[1](P294)程恭让曾指出:“吕瀓不仅从欧阳继承了佛学思想发展流变的观念,以理性精神治理佛学的观念,更直接继承了欧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4期2012-02-18

  • 大乘唯识能成立之心理相
    10062)大乘唯识能成立之心理相肖 建 原(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陕西 西安 710062)唯识学为玄奘继承印度瑜伽大乘正义而依真了幻之学,以其对诸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的成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消除学者对佛教的诸多误解与误读,需要从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其“正理”。依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之心理相说一心二门与无相无元之心理观,通过显示三能变相与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心理相,成立大乘唯识之心理相,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12-08

  • 浅谈唯识学的梦境言说 ——以《唯识二十颂》为文本
    61021)浅谈唯识学的梦境言说 ——以《唯识二十颂》为文本陈 昊(华侨大学,福建 厦门,361021)佛教最终目标指向个人开悟与众生解脱,因而有种种言说法门,如说人生如梦、梦境非实有,则不必执迷此一期生命因缘际会。尤其是唯识学,主张“万法唯识”,认为外境俱非实有,皆为阿赖耶识所变现,于是,“做梦”的譬喻就很贴切地表达了唯识学的内涵,也恰到好处地回应了外道小乘对唯识学的责难。分析《唯识二十颂》中做梦、关于梦境的责难与辩说,可窥唯识学理论展开向路之一二。唯识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2011-08-15

  • 景海峰教授著《熊十力哲学研究》出版
    学,第二章 “新唯识论”源流探析,第三章 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最后归趣,第四章 体用观点形而上学终结,第五章 本体论架构,第六章 量论索迹,第七章 现代三圣:熊十力与梁漱溟、马一浮,第八章 熊十力与柏格森。该书系统深入地评价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从中国哲学波澜起伏而又复杂多样的背景出发,对“新唯识论”的理论渊源及其演变过程做了全面而细密的分析,梳清了熊十力哲学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潮及近现代佛学之间的关系。【学术信息】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04-12

  • 忆熊十力先生
    年,后来增讲佛家唯识之学,写出《唯识述义》第一第二两小册。因顾虑自己有无知妄谈之处,未敢续出第三册。夙仰内学院擅讲法相唯识之学,征得蔡校长同意,我特赴内学院要延聘一位讲师北来。初意在聘请吕秋逸()君,惜欧阳先生以吕为他最得力助手而不肯放。此时熊先生住内学院约计首尾有三年(一九二○——一九二二年),度必饫闻此学,我遂改计邀熊先生来北大主讲唯识。岂知我设想者完全错了!错在我对熊先生缺乏认识。我自己小心谨慎,唯恐讲错了古人学问,乃去聘请内行专家;不料想熊先生是才

    读书 1987年9期1987-07-15

  • 玄关有钥,智炬增明
    基《述记》等,依唯识思想体系,述评诸多名相。条分缕析,提纲挈纪,使玄关有钥、智炬增明,而学子称快。佛家宗派众多,疏释名相,为何只取法相、唯识?按法相、唯识同属大乘有宗。法相学专注于分析世界的各种现象;分析到最后,即有唯识学的以为一切现象皆由识所变现出来。二者其实是一脉相承。强分法相、唯识为二家,以无着一派为法相,世亲一派为难识,笔者未敢苟同。但以“唯识法相,渊源广远,资藉博厚,而其为书也,又条件分明,统系严整,佛家哲学方面名词,盖亦大备于唯识法相诸要典,撮

    读书 1986年4期1986-07-15

  • 一个独特的唯心辩证法思想体系
    子真心书》、《新唯识论》(文言文本)、《破破新唯识论》和《新唯识论》(语体文本)。除《心书》系作者早年不成熟的短文集外,其余全都是熊氏哲学体系的主要代表作。《心书》是作者的处女作,一九一八年自印行世。是书汇集了一九一六至一九一八年间作者的二十五则短札,其中有为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日知会战友立的小传,有研究儒释道的心得,有关于道德哲学的议论,也记载了轮回转胎的迷信传说。蔡孑民(元培)先生为是书作序:“今观熊子之学,贯通百家,融会儒佛。其究也,乃欲以老氏清净寡欲之

    读书 1986年1期1986-07-15

  • 熊十力与《新唯识论》
    家。冷落多年的新唯识哲学又有人问津了!熊十力先生的女儿熊再光和儿媳万云娇高兴地接待了我这位不速之客。面对十力老人的遗像,我以极浓厚的兴趣听取了她们关于这位老人生平治学经历的生动叙述。熊十力,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原名升恒,字子真,自号黄冈逸翁、漆园老人等,生于一八八四年,卒于一九六八年。解放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熊十力的童年,是在没落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度过的。他年幼丧母,家境困厄,从小

    读书 1985年4期198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