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中的译语话语权

2016-03-16 22:50周柳琴亢新月
梧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译语话语权译者

周柳琴,亢新月

(1.2.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外宣翻译中的译语话语权

周柳琴1,亢新月2

(1.2.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当今社会,国际化进程加快,各个国家都在以不同形式谋求国家利益。在这一背景下,话语权这一概念开始进入各国的视野。是否拥有话语权深刻的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在国际化背景下把握对外传播过程中“译语的话语权”对于传播本国文化,实现自身诉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国际化发展背景下的外宣翻译为落脚点,从文化传播角度出发对译者的话语权展开研究。

翻译;权力与译语;话语权构建

在国际化背景下,实现有序高效的国际交流依赖于翻译活动的进行,而译语话语权就是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向受众传递信息,实现说话意图。在交流过程中拥有话语权,就能更好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最大化维护国家利益。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译语必须突出“中国风尚”,通过语言的翻译活动展现中国文化之美,实现中国发展诉求,扩大译语中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的地位,赢得世界的认可。

一、译语话语权的定义以及重要性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建立一切人类文明以及世界发展的传播中介。在人类历史中,话语的发展过程衍生出权利,两者互为依托相互渗透。当然,权力话语的产生也需要一定的时机并且具有流动性。在当今的国际背景下,话语权已经成为各国之间进行角力的代表,获得话语权就获得了向世界发声的权利。在国际化背景下,话语权尤其是翻译活动中的译语话语权,已经影响到国际交流的方方面面。话语语言与文化、对外交流与发展、甚至国家利益都受到译语话语权的影响。任何政权的发展都需要以话语权为支撑。一个国家要想走向世界舞台,并获得发言的机会,就必须重视话语权。

福柯指出话语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1]。如果话语被垄断,那么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声音都将失去发言的机会,其诉求就会被忽视甚至掩盖[2]。那么,为了话语不被其他国家所垄断,中国必须谋求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在当今国际背景下,话语权以其辐射性的发展态势,迅速反映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话语权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声音展示自身诉求,控制舆论导向[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传承悠久。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只有掌握了话语权才能自信的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发出自己的声音,奠定我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假如我们失掉了译语活动中的话语权,那么中国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对世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可能不被认同,所有带有中国文化烙印的东西也可能被忽略抹杀。中国将会失去展示自我并且向世界发声的机会,从而沦落为一个被定义、利用和观照的对象。因此可见,抢占译语话语权,有效地构建起本国本民族的国际话语权十分必要[4]。

二、译语话语权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话语权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我国在对外交流中话语权缺失的现象需要辩证的分析。下面从4个方面分析我国译语话语权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某些专业化领域中,国际化英译的研究不足导致话语权缺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道家思想、中医草药、伦理纲常等古文化更是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这些专业化领域中,其国际化英译往往有着研究不足的情况[5]。以中医研究为例,在2013-2015 年CNKI 中 15 种外语类核心期刊 (2005-2015年所发表的) 上发表的论文中,共有127篇是有关术语翻译研究的,其中涉及医学术语翻译的只有9篇,仅占论文总数的 7. 06%。虽然近几年来,相关论文的数量略有增长,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方法与技巧以及翻译理论下术语英译的评析上,而这些文章中涉及话语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文化传承乃国家发展的根基,文化发展需要建立更加枝繁叶茂的体系,更加准确地进行专业研究。英译的专业研究不足,缺少创新能力,那么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时就面临着困境,在继承中国古代译论和借鉴西方译论之间举棋不定。要想实现古代译论的现代转型,在外宣翻译中获得译语话语权就必须实现多专业多领域的专业化研究。由此可见,在我国,专业化领域中国际化英译的研究不足是导致话语权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6]。

(二)外宣翻译中文化脱节导致话语权的缺失

在国际化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传播本国文化,以期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在英译过程中,一些名词或术语常因为语义缺失和文化误读,使得译语丧失了自身应有的话语主导权[6]。因此,对于一些术语和名词的英译来说,不但要忠实于语义的传递还要考虑到目的语受众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习惯,从而确保相关术语的文化内涵能够传达出来。这样的译文易于为目的语受众所接受,从而达到中国特色文化在国外的广泛传播。当然,对于某些富于中国特色的汉语,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甚至创造性的翻译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真实地传达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例如中国的神话故事中的“女娲”“后羿”“玉皇大帝”这些人物形象在英译时,不能简单的去寻求英语国家神话人物的形象对应。如将“玉皇大帝”翻译成了“god”,就完全失去了中国的文化内涵,这样下去,我们的文化传递不出去,反而西方的文化渐渐渗入到我们文化当中去了。当然,如果一味为了追求中国特色,而忽视了语意的传达那也是达不到交际目的的。如将“女娲”直接音译为“Nvwa”,那么外国人在看到时一定会感到迷惑不解,因此,译者可以在音译词后加上注释对语意加以说明,力求既保有本国特色又保证语意与文化的传达,这样既能保证本国的话语权又能避免话语权的滥用。

(三)原作者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导致译语话语权的缺失

通常来说,在国际化交流过程中,译者一般是隐形的。虽然随着近几年来翻译地位的不断提高,译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直接站在了观众的面前,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是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韦努蒂指出,“译者的隐身既是一种民众教化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又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暴力。它通过归化策略让人们觉得他们所读的不是译著,而是外国作者的思想的再现。”[7]在这种全球话语霸权的语境之下,当代西方的意识形态的扩张,加上大量引进的西方翻译论著及观点,使得译者的创作或翻译活动受到影响,翻译囿于西方套路,缺少了原创性的话语建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往往因为原作者的强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而多选择译语的固有话语模式,不敢对译语话语进行创新,译语的产出受到影响。译语的弱势地位就表现为没有话语权,译语长期处于被利用、被控制状态,得不到国际世界的广泛认可,长此以往,在国际化交流中就失去了话语权,失去了向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

(四)文化软实力的不足导致译语话语权的缺失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思想语言的权力,是控制舆论的影响力[8]。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实行的国家政策等都是文化软实力中的权力资源要素,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际世界的舆论走向。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它能够渗透到任何领域,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因素。但对于中国来说,国家实力与国际话语权错位是目前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状[9]。因此基于话语权的理论基础上,中国的译语话语就无法通过语言文字的转换和话语活动的进行而进行正确的文化输出,从而丧失了文化舆论制高点,丧失了很多向世界发声的机会。针对我国话语权缺失的现状,必须着力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充实文化内涵,发扬优良传统,展示文化魅力,跨越国家的疆界被更多的国家接受,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更加有力地宣传中国特色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良好形象,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主动,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赢得国家话语权。

三、译语话语权的建构

在国际化交流过程中,国际话语权的获得必然离不开翻译活动。译语话语的传播就是通过翻译活动将本国语言转换成受众语言进行交流。当然,译语话语要尊重译入语受众的语言规范并且通过正确的译语表达方式以及话语形式来展开。为了传达国家的政治诉求,外宣翻译要展现出本国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的尊重,获取话语主导权。译语的话语形式主要涉及具体翻译活动中的译语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就是译语语权的构建[4]。

(一)注重对外传播以展示中国风采

话语权的获得与外宣翻译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然而话语权的获得不具有强制性与自发性,一个国家绝不会因为国力的强盛而自发地获得话语权。因此,要想在国际化交流过程中获得话语权必然也离不开恰当的对外传播,即通过语言符号的转换将中国特色文化传达给译入语受众,向受众表述自身诉求,达到扩大译语话语中中国元素在世界的影响力。汉语拼音作为中国文字的书面语符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例如,直接将饺子译为“jiaozi”的中国词汇已为西方世界熟知并接受。拼音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标志,它与汉语言文字密不可分,中国际话语权的获得也必然离不开拼音文化的推广。又如,中国孔子文化学院在各国的建成,必将推动中国经典文化的推广。据统计, 从2004 年开始,中国开始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现在已遍及66 个国家和地区,共有 227 所[10]。这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世界性传播,推动各国了解中国文化。当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入研究译语话语特点,构建译语话语体系,达到对外传播的目的,助力中国获得话语权。

(二)创造中国式话语传播的话语平台和语言环境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有效地提升了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然而,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意识:汉语的使用群体分布范围和族群种类相对单一[11]。而我国的九年义务教学中英语也早已成为必读科目,甚至高考中英语也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的国学推广虽然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国际性的传播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中文成为国际化语言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英语为主导的国际化语言中,中国面临着语言和价值观的双重束缚。要想有效的打破这种大国的“话语垄断”状态,必须构建良好的话语传播的语言环境。因此,构建话语平台,应该重视中国英文媒体的发展,依托英语的媒介,传播中国自己的声音。就国际环境而言,我们可以使用多种话语平台来凸显国际话语权[12]。在对外传播中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传播信息的中国化和中国视角,二是用英语传播的信息的中国特色[13]。译语语言必须考虑到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的不同,在信息筛选、意义传达、传播价值方面多加考量,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中国的国际诉求,获得国际话语权。

(三)抵制话语霸权

在国际社会中,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掌握话语霸权的国家常常排斥和压制其他国家的话语[9]。然而,随着其他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新兴国家也在寻求自己的话语权。拿中国来说,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正在发挥其独特作用,逐步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趋势,对拥有国际话语霸权的欧美国家形成挑战。像美国英国这些传统大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利用其在军事、政治上的优势来强制性地对别国的价值观进行“规范”, 对别国发展进行软遏制。除此之外,西方大国还在不断进行文化输出、语言输出,不断地影响着渗透到别国文化中,改变输入国的文化价值观。例如,美国的快餐文化、节日文化都是具有其文化承载性的商品文化价值输出。小到语言输出,大到政治压制,西方大国对国际话语权的把控实际上就是文化霸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声音很难走出去,得到国际社会的倾听。因此,中国必须联合其他弱势国家一起抵制这种话语霸权的行为,努力在国际社会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主导能力与影响力。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必须站在国际高度上看问题,用国际话语权的视野来进行社会文化活动,准确清晰地定位我国话语权现状,总结我国所占话语权份额比例少的现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译者来说,我们更应该做好外宣翻译争取话语权。认清现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客观现实发展状况,认识当下翻译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大力推行“中国风尚”,解构知识霸权和话语垄断[14]。当然,中国能够构建话语权的最佳状态是西方言论的“中国化”,并以中国的学术规范来吸收利用中国传统式言说范式。

四、基于话语权视角的译文翻译策略

(一)中式词的“音译 + 释译”的译法

中国文化历经千年,拥有其独特的文化色彩,中国文化要想走向世界,这些“中式词”的翻译务必要彰显译语的话语特色,最大限度地获得国际话语主动权。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中式词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对译文进行适度的注释,采用“音译 + 释译”的译法,使得译文既忠实于原语文化又能在保持语言风格的基础上传达文化意象,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推介中国文化。当然,为了向西方展示中华文化的优越性,获得译语话语权,采用“直译/音译 + 释译/诠释”的译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翻译方法实际上是以直译或音译为主夯实汉语语言特色,又以释译或诠释的翻译方式为辅避免语言暴力。对比纯粹的意译法或者释意法,“音译 + 释译”的译法既传达了原语方言的真实含义又保持了原语语言的方言魅力,更加有助于获得译语话语权。例如中国传统的“仁”“ 义”“信”等哲学术语通过“音译 + 诠释”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融合中西哲学观点,传达文化思想,促进东西方哲学体系发展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当然,这种特色的翻译话语在对外宣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反复的、接触式的话语互动交流,才能保证信息能够传达出去并且能够被读者所理解领悟。

(二)翻译过程中原文的差异性保留

任何一种语言在进入另一种语言领域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是文化差异性的基本特征。然而随着国际社会生活中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多地获得译语话语权,我国的翻译应该更加倾向于保留原文的差异性,以便更大限度地利用英汉语言的翻译度,促进文化传播,展示文化特色。中国文化独具特色,内涵深厚。在翻译这些作品时,就可以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型的差异性保留。例如,理雅各(James Legge)《中国经典》当中对《论语》的翻译独具特色,它紧扣原著,语言朴素,风格贴切,是汉英翻译中原文差异保留的成功典范。如:

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I have been the whole day without eating, and the whole night without sleeping: occupied with thinking…[15]

为了保留原作的句式,句序等差异,译者宁愿在此牺牲行文的流畅。其实,译文通顺的翻译并不是译者做不到,而是意在反映经文的特色,不随便进行添加、解释等处理,从而贴切地再现《论语》风格,传递文本所承载的文化[16]。译者的这种做法在能让外国读者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让他们领略中国先秦散文的魅力,使之对这种新鲜的文风产生兴趣。读者能很好地接受文本就为中华文化在他们脑海当中扎根,植入英语的话语圈,为取得话语权创造了条件。

在国际社会生活中,针对话语权的斗争实际上就是国家实力的比拼。而文化实力与话语权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促进,要想获得话语权必须进行自身的文化建设。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占领国际话语高地,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展示文化魅力。在进行文化传播中,国际间的沟通离不开翻译活动的进行,那么为了获得译语话语权,就必须建立起自身的译语话语体系,通过恰当的译语翻译策略和译语话语形式建立译语形式体系以研究如何在强势的西方英文话语体系下保留中文话语体系,让西方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特色,感受中国文化传统的美丽,那么简单的套用西方话语形式或西化中国文化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译语话语体系,尤其是外宣翻译中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发出自己的声音。

总而言之,不管使用哪种译语话语,译语语言都要贴近读者并且通过恰当的译语语言处理和合理的文化转换将蕴含在中国词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来。通过翻译活动,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读者去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提高受众的汉语言能力,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对于译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将译语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保留原味,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外宣翻译中,自信地展示中国文化,从译语话语中传达出中国的诉求,争取国际话语权份额,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杨波怡.福柯话语权简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王习胜.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45.

[3]竹立家.中国话语要让世界听得懂——当代“中国话语”及话语权构[J].人民论坛,2013(5) : 64.

[4]熊欣.对外传播中的“译语话语权”[J].湖南社会科学,2015(4):209.

[5]陈智淦,王育烽.中国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与文学术语翻译研究的缺失[J].当代外语研究,2013( 3) : 59-67 .

[6]熊欣.译语话语权研究——中医药英译现状与国际化[J].中国科技翻译,2015(2):12-13.

[7]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n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4:60 .

[8]蒋新卫.论国际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1):21.

[9]彭飞.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理论、现状与发展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110.

[11]翟石磊.中国式话语与国际话语权:以外宣翻译中的中国特色词为例[J].西方媒体中国专栏的中国观研究国际关系评论,2013:109.

[12]Kachru,B.B.,Asian English:Beyond the Canon[M].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

[13]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

[14]程少武.译者话语权的重要性及其建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3.

[15]王辉.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 中国翻译,2005(3).

[16]方宏亮.从文化话语权角度看汉英外宣翻译中原文差异性保留[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出版社,2012:84.

(责任编辑:高 坚)

Right of Speech in the Target Language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s

Zhou Liuqin1, Kang Xinyue2

(1.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 545000, China)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in today’s society, every country is striving for its own national interests. In such context, right of speech begin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every country. Whether a country has the right of spee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its own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o hold “the right of speech in target language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s in order to spread a country’s own culture and realize its own appeal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ranslators’ right of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Translation; Right and target language; Construction of right of speech

2016-04-28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XW052)系列论文之一

H315

[文章编号]1673-8535(2016)04-0042-06

周柳琴(1970-),女,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教学与研究。

亢新月(1992-),女,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翻译。

猜你喜欢
译语话语权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英文摘要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