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饮业看遂宁“老”茶馆的文化功能

2016-03-16 23:26
文化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茶客遂宁茶馆

米 雨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辨风正俗】

从茶饮业看遂宁“老”茶馆的文化功能

米 雨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时代变迁,茶馆的传统功能有所传承,但更多的被百姓简化。本文结合茶叶的生理功效和心理功效讨论茶叶的社会民众基础,并以遂宁为例,分析封建王朝覆灭至新中国建立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传统“老”茶馆不一样甚至不为人知的文化现象和功能。

生理功效;心理功效;“老”茶馆;文化功能

一、遂宁茶饮业的源流

茶是国人的传统饮料。在《神农本草》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表明,中国远古先民早在上古传说时代已经接触到了茶。《神农本草》还提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说到:“茶治脓血甚效。”可见,在汉代茶的药用功效已经引起了传统医学研究者的关注。此后,东汉华佗《食论》,三国《本草》,晋代张华《博物志》,唐代的《千金方》《食疗本草》,宋代的《政和圣剂总录》,清代的《新修本草》《本草求真》等中都提到了饮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诸如茶可养身健美、提神醒脑、消食利尿、明目解毒、镇痛去火。[1]现代医学对茶进一步研究,证明茶具有丰富的维C、B族维生素、维p、维A、维K、维E、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碱、茶多酚、脂多糖等药用成分,并得出结论:茶叶于人有良好的生理功效。

中国是全世界种茶、饮茶的发祥地,四川则是中国茶的发源地之一。茶学界把四川称为茶的故乡。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故茶学界有“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之说。在四川民间,以茶为礼,以茶为聘,以茶交友,以茶敬客,以茶代酒,以茶养性,以茶消闲的习俗由来已久。[2]这不仅是因为茶有诸多利于生理健康的功效,还因为茶对心理健康也有莫大的作用,如茶可以消愁镇燥,可以因茶结缘增进友情爱情,可以抚慰心灵。所以,在过去,茶是上流阶层的雅好,也是下里巴人最喜爱的饮料。因此,在民间,茶摊、茶担、茶棚、茶亭、茶铺遍布在社会各个角落,见证了世间的变迁。而今,时代飞速发展,茶馆的传统功能被保存了一部分,但越来越被老百姓简化成打麻将的地方。实际上,在封建王朝覆灭新中国建立这段特殊历史阶段,那些“老”茶馆被时代赋予了不一样的特色。

遂宁属巴蜀枢纽,是茶饮业发达的地区。乾隆间《遂宁县志》说:“凡种茶树,必下种。移植则不复生,故古人聘妇,必以茶为礼,取其至性不移,植必以子也。”当时,遂宁地区以茶为礼、以茶为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民国时的遂宁,地处巴蜀交通要冲,涪江船运发达,各码头附近街道茶旅饮食夜市通宵达旦。最早涪江码头、城镇集市卖茶的是茶摊、茶担、茶棚、茶亭等,供过往客商、行人,饮茶止渴,歇脚解乏。后来茶摊、茶担逐渐发展为茶馆,茶饮具有了群体性。这时,茶馆的文化功能就逐步显现出来。

二、遂宁茶饮业的兴盛

涪江流域遂宁段土地均属微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繁殖,故遂宁人喜种茶、饮茶由来已久。清末,随着川中航运业空前快速发展,茶是码头穷人们都能享受到的饮料。遂宁城关码头商旅客贩川流不息,船工纤夫苦力下船上岸来往不停,他们在冷冷雪风中激昂地吼着号子,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码头边上茶棚里的一碗取自涪江水煎制成的粗茶水,虽无所谓色、香、味上的享受,却是大众止渴解乏,生津保暖的要方。入夜,泊船于此的船老板、岸上背纤的、船上摇橹的、南来北往的商贾,都集聚在码头边上的茶摊、茶担、茶馆前,一方矮桌,几条长凳,喝茶打盹,随意交流,或谈论生意事道等。民国时期,涪江码头一带普通百姓聚集之地多为饮茶的茶棚、茶亭、茶馆,遂宁城区内茶馆也比比皆是,那多是富人去的地方。不论身份地位,到茶馆饮茶是遂宁人的一件乐事,此时在遂宁茶馆饮茶不再简单为消渴止乏,而是这些“老”茶馆折射出的文化功能在吸引人们去光顾。好茶者众多,就自然促进了遂宁茶饮业快速发展。

三、遂宁茶饮业的文化功能

(一)休闲娱乐功能

自古以来,遂宁扼川中水咽喉,沿涪江岸边茶馆盛名已久。它们既为往来的商旅、船工、行人提供解渴止乏的茶水,也是遂宁当地人娱乐的好去处。无论身份高低、职业贵贱,都可进门吃茶;且茶资低廉,即使是在时代的碾压下苦苦讨生活的普通民众,也有“坐”茶馆的习惯。坐茶馆并非单为品茶,茶馆内三教九流,文雅人,草莽汉,各有各的兴趣。看书、打牌、逗鸟、下棋,娱乐活动多种多样。茶座满了,卖小吃的也会过来,有闲钱的人会点几样,茶客边吃边喝边聊,家事国事天下事,古事今事新鲜事,事事可谈。在困苦的时光中,茶客们唾沫横飞,渲染铺排,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存在感和满足感。这就是老茶馆的魅力之一。

老茶馆几乎每晚都有说书的。堂内醒目处搭一台,高约半米,一米多见方。台上一桌一凳,桌上堂木一方,由茶馆请艺人上台说书。其人执扇而谈,口若悬河,抑扬顿挫,手舞足蹈。每到最精彩处则“请听下回分解”,明晚再来。听书人急不可待,每晚必到,茶堂满座,桌椅摆到门外街上,尚有其外站立听书者不计其数。茶馆同时还是茶客下棋、打牌、赌钱、吸水烟的地方。吸水烟则有水烟娃持一特制响水烟杆,烟杆嘴两尺余,到桌旁将烟杆嘴递近吃茶人嘴边,如茶客愿意吸烟,则用口衔住烟嘴,遂点火于烟杆锅,客人吸之,以吸烟次数计价,若客人不愿吸烟,则摇头或用手将递拢口边的烟杆嘴推开,水烟娃则另找他人。[3]在文化娱乐活动极其匮乏时代,茶馆不失为一休闲娱乐场所。

(二)排解调和功能

人们如若产生了纠纷,小到邻里街角、田间地头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到码头帮派袍哥兄弟之间的地盘争斗,或者商贾贩卒因生意利益发生争执,民众认为没必要与官家扯上关系,就会选择约定时间前往茶馆说事评理。一般来说,他们既可以选择邀请德高望重者或同行中的人一同前往茶馆去当众评议,调解纠纷。茶馆里随时聚集着热心而又乐于主持正义的茶客,吃着茶,听着争执双方各自陈述纠纷始末,看着各种声嘶力竭据理力争指天立誓的表现,茶客们时常插科打诨,让整个评议过程像琴弦时紧时弛,最后再由同行人士或德高望重者斡旋协商,调解双方经过周旋后,一般能和好解决。故民间有谚语称“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这其实也是说茶馆具有排解调和的功能。

(三)联络应酬功能

茶馆开放,通宵达旦,三教九流、各怀心思的人皆汇于此,美其为吃茶,实为借之联络感情、应酬事项。如经商者以吃茶为名谈生意,拉顾主,销货物,赚取钱财;为官的以吃茶相聚表明心意,沟通误会,策划事项,图谋升迁;江湖人借吃茶打探消息,访友寻人;老百姓借吃茶看儿媳,选女婿;亲朋好友借吃茶发泄不平,交流思想,增进情谊。找雇工的、请帮忙的、喊打手的、拜师的、学艺的、生事的以及造谣的,都来这里觅机会。社会三六九道行商走贩、求生计、寻门道、忙活买卖的人,大多也在此等茶馆进行。固然,纯粹自己吃茶的也有,但绝对是少数。在当时的遂宁,有的行帮和豪坤为了谋划联络方便和秘密等原因,还有固定的茶馆为吃茶聚集地点,贫穷人家也有自己经常爱去的地方。由此看来,这时的茶馆已成了人们的“社交所”了。

(四)信息集散功能

作为巴蜀枢纽遂宁的各茶馆,来自四面八方的茶客带来了大量的各种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国家的、团体的、个人的,国内的、国外的、地区的,青帮的、红帮的、黑帮的;真的、假的,好的、坏的,应有尽有。人们要打听什么消息,了解什么事情,都喜欢在茶馆中听;好事者有什么流言要传播开去,也多在茶馆中讲;要给远方的朋友、外地的亲人传话,也可去茶馆托人;人们要了解时政,抨击时事,茶馆是个不二选地。有的胆小茶馆老板怕惹事,还要挂出“休谈国事”的字牌,但是,茶客们不管这些,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大事小事隐密事,事事关心。在信息闭塞时代,茶馆就这样成为人们收集和传播信息之地,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今天,随着时代变革社会的进步,那些属于文化中的糟粕陋习带着它特殊的时代气息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而遂宁茶馆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必将以新的时代特征展现茶文化的教化熏陶功能。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1.

[2]王金星.遂州文化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204.

[3]遂宁县志编纂委员会.遂宁县志[Z].刻本,1929.417.

【责任编辑:王 崇】

G05

A

1673-7725(2016)04-0065-03

2016-02-25

米雨(1981-),女,四川遂宁人,讲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茶客遂宁茶馆
《茶馆》
老茶客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遂宁地区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PLR参考区间的建立
遂宁高新区
小茶客
清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