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农学专业“三田实习”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16 17:43徐正华刘立军蔡明历陈国兴袁金展王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学实践

徐正华 刘立军 蔡明历 陈国兴 袁金展 王芳

摘要:华中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的农业人才不仅仅要“上天”,更要“下地”,华中农业大学围绕农业特色和学科优势,逐步探索了“三早”+“三田”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本文主要系统介绍三田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考核指标,提出三田实践存在的问题。建议对“三田实习”进行课程时间调整、田间布局合理规划、田间集中备课、试验设置、调查指标及考核指标标准化等一系列改革。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学;三田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83-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各大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华中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的农业人才不仅仅要“上天”,更要“下地”,所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直被重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中农业大学围绕农业特色和学科优势,逐步探索了“三早”+“三田”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2]。本文主要对“三田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一、三田实践模式介绍

自20世纪50年代起,农学专业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在“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进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方面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俗称“种三田”,并将相关实习实践环节称为“三田实习”。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以“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对原专业劳动、课程实习周、“三田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内容整合优化,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的全程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形成新“三田”模式(认知田、实验田、试验田)[2]。

新“三田”模式要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试验地进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践训练,参与种、管、收全过程,从查阅资料到实验设计、田间观察记载、数据分析总结,从而系统掌握稻、麦、棉、油四大作物种植管理的基本技术,了解四大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动态,了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更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3]。

二、农学专业的“三田实习”课程设置及考核指标

1.课程内容设置:(1)每个班级种植一定面积的早稻、小麦、棉花、油菜,安排有关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对比试验;(2)建立4种作物的田间档案,定点观察记载作物生育动态,及时调查病、虫、杂草、品种纯度及其他生产问题,取样考种、测定实际产量;(3)采用调查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完成18项试验内容,掌握作物的植物学形态和栽培学形态特征,了解不同作物主要形态器官建成与田间管理的关系。

2.教学组织形式:成立三田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相关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职责如下:(1)新学年前1个月制定种植作物种类、品种、种植方式,制定相应产量目标、试验内容及主要栽培技术规程;(2)制定三田实习周教学进程表;(3)在关键生育时期组织检查评比,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考试考核方法。学生成绩考核分4项进行。作物种植管理部分占30%(每一种作物在苗期、中期和后期各测评一次,4种作物共12次,求平均成绩);实验报告8份占25%;实习总结报告4份占25%;出勤率20%[4]。

三、三田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时间安排问题。农学专业“三田实习”课程从大二上学期开始,一直延续至大三上学期,总计292学时。大二上学期17周,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大二下学期17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大三上学期11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从时间安排上来说,课程量较饱满,基本能满足学生全程参与实践。但是考虑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寒暑假期间没有课程安排,尤其是暑假期间正是棉花、中稻等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导致学生很难现场管理、观测和调查;二、大二上学期主要涉及到油菜、小麦的播种、育苗及苗期观察,每周一次课程量有些偏少;三、大三上学期主要工作是棉花后期调查与收获,每周两次课程量偏大。

2.作物田间布局问题。农学专业(包括植科专业)总共7个班级,人数较多导致小组面积偏小,比如水稻面积受到限制,难以开展合理的试验;田间布局没有合理及长远的规划,导致不同作物的种植临时规划而且各个班级种植区域、种植面积不完全一致,没有形成整体效应;没有设置完整的标本园,导致三大油菜、四大麦类、麻类及小杂粮种植不全,学生难以田间现场学习。

3.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三田实习课程的总体规划及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各个班级的时间安排、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并不一致。每个班级的课程安排仍然以授课老师为主,导致播种时间差异大,田间长势不一致,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不够统一,不同班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有差异。

4.考核标准问题。不同班级的考核标准不一致,任课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中的考试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并且现有的考试考核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一些调整。

四、对三田课程改革的建议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议三田教学实习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合理调整课程时间。首先要增加第一学期课程安排,建议一周一次课程增加为一周两次,让学生在播种、育苗初期有更多的参与度;其次,增加暑期“三田实习”课程,近2年经过三田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小组与教务处协商,已经开始安排学生在暑假前十天与后十天参与三田实习,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后还需加大力度;再次,由于期末备考等原因,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到第17周截止,导致放假前长达一个多月时间田间管理出现“空窗期”,建议合理安排如每周一次课程减少田间管理空白。

2.合理规划田间布局。“三田实习”作为一项常态化的教学任务,合理的田间布局非常重要。由于历史原因和建设需要,近些年作物种植面积不稳定,种植区域调整频繁,导致“三田实习”的整体效应、规模效应没有显现,同时标本园的缺失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建议借助当前实习基地建设的契机,合理规划田间布局,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三田模式,如稻油、棉油、棉麦轮作模式。同时建立稳定的标本园,种植三大油菜(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四大麦类(大麦、小麦、燕麦、黑麦)、麻类(苎麻、红麻、黄麻、亚麻、剑麻)、小杂粮(蚕豆、豌豆、红薯等),供学生田间识别和系统了解。

3.加强教师交流,形成稳定的现场集中备课制度。“三田实习”课程同其他课程有所区别,所有课程应该根据田间作物种类及生长状况合理安排。授课教师间加强沟通交流,依据田间作物长势统一安排田间操作及试验,保证了各个班级课程进度的一致性。同时,现场集中备课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田间作物种植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稳定的现场集中备课模式不仅仅是对学生及课堂的尊重,也是对任课教师特别是新加入教师的能力锻炼。同时建议建立“三田实习”教学指导小组网络交流群,实时沟通讨论实际问题。

4.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标准化。在三田教学指导中安排了总计18项试验内容,基本能够指导学生充分学习了解4大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但是目前各个班级存在试验设置不充分、随意性大、调查指标差异大等问题,这样导致同年级各个班级学习内容差异大,学生甚至质疑该门课程的严肃性,而通过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标准化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5.考核指标标准化。“三田实习”的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标准化的考核指标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建议对考核指标进行一些调整,同时各个班级统一标准,增加课程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建议考核分6项进行:出勤率20%、田间现场评比20%(4次)、试验记载本检查15%(3次)、个人表现10%、ppt汇报5%、实习总结报告30%。相比于传统的考核办法,将平时实验报告与实习总结报告合并起来,锻炼学生综合写作的能力;通过增加试验记载本的检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通过增加ppt汇报等内容,锻炼学生制作幻灯片及演讲的能力。同时加入老师对学生个人表现的评比,以此增加学生在平时实践中的积极性。

6.加强学生与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联系。学生除了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基本技术及试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与生产接轨,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利用学校校内1600亩试验基地与大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在基地的参观学习中完成从“实验地”到“试验地”的升级。

“三田实习”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特色课程,在特色育人模式中起到重要作用。加强“三田实习”特色理念,丰富“三田实习”内容。对“三田实习”进行课程时间调整、田间布局合理规划、田间集中备课、试验设置、调查指标及考核指标标准化等一系列改革,有助于该课程走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丁克勇,马华力,孙绪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0-82.

[2]李崇光,江珩,郑学刚.“三早”+“三田”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7):10-12.

[3]朱芬,蔡明历,王小平,周兴苗,雷朝亮.农林高校植保专业开设“三田”教学实习课程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173.

[4]王小平,周兴苗,朱芬,黄求应,蔡明历,杨毅,雷朝亮.植物保护专业作物生产教学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7-99,117.

[5]程华东.建立有农林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998,(5):44-47.

猜你喜欢
农学实践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新形势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