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层学习理论的中医学专业教学策略改进研究

2016-03-16 18:11王烁马春媚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王烁 马春媚

摘要:目前教育界很多研究者认为现行高等中医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在中医思维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笔者认为,中医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具有注重整体性和关联性、强调辨证思维和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深厚等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建议在深层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医学专业教学策略的设计与优化。

关键词:深层学习法;中医学专业;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49-02

一、深层学习理论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一)内涵和特点

“深层学习”的概念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瑞典教育心理学家Marton等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研究者经过实验发现使用深层次学习法的学生对于学习有更多的内在兴趣,更加重视理解、强调学习的意义,也更能注意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能够系统地陈述问题或做出概念的整体结构假设。在此之后的研究者Ramsden、Gibbs等发展了相关理论,认为深层学习是“学习通过对知识的整合与分析,理解所学内容并形成内化”。在不熟悉的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中,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相结合,通过复杂问题解决与探究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理解。Warren等则认为深层学习是通过共同体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促进知识及元认知发展的学习。

总的来说,深层学习法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学习者对于学习具有内在的兴趣且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意义和乐趣,能够采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学习策略。例如,学习者会把学习内容和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联系起来;对论据和论点既进行联系又加以区分,或者是把掌握的知识和同一门课程中的其他部分内容,或者是其他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因此,深入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深入探究、寻求意义、学以致用和注重反思的学习。学习者批判性的检视事实和概念,在概念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并且把新的概念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并长期记忆概念,使他们可以被用来解决不熟悉情境中的问题。

(二)倡导深层学习法的意义

如前文所述,深层学习是一种意义探寻型学习,是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深入探究,寻求知识的内在意义、以达到彻底解决问题和情感满足。它是一种批判性审视学习材料的学习,并与原有认知结构、生活经历与体验联系起来,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效果,获取高级经验用于理解世界现象和探究本质。因此深层学习具有整体性、探索性特点,可以将其作为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采用深层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变得更感兴趣,能超越课程要求,获得更高水平的学业成就[1]。(2)有利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深层学习法可以发展学生在特殊情境中起作用的条件性知识和反省思维活动本身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建构起更加复杂的、分类清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应用思想知识和概念于新情境的能力。(3)使学生具备担当学科创新与发展的自觉意识。深层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及学科本身的复杂性,使学生熟知其历史和哲学、文化前提,使学生注重提出寻求解释和原因的问题,预测或解决知识的差异性问题和理论化问题。

二、在中医学专业教学中提倡深层学习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中医思维本身具有注重整体性的显著特点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的中医药学理论,其发生与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思维方法的影响。中医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立体的、非线性的传统四通思维。中医学的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发生是不完全的抽象,因此中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常常具有不完全精确的特征。中医概念的模糊性特征对于学习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为学习者提供了较大的理解空间。中医专业学习者的先有经验不同,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感知不同,尤其会影响对专业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内涵理解,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基于中医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科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尤其是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上来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成因,也由此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特点。

(二)中医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深厚的文史哲基础

中医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的认识方法,其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决定着中医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的方向。中医思维的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初始就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广泛吸收了古代文学、哲学和史学以及天文地理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三)中医思维的提升需要学习者从源头认识学科发展

中医药学在构建其理论体系初始之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综合运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法,如司外揣内法、整体思维法、援物比类法、形象思维法和直觉思维法等思维方法,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愈后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步形成以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藏相和经络理论作为基础,以辩证论治和中医思维为显著特点的中医学知识体系[2]。医药学理论体系突出的特点就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哲学基础,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辩证论证和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是符合或者说领先于西方现代医学模式的[3]。以上是对中医思维特点的简要阐述,概括来说就是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且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知识体系渊源深厚。

三、中医学专业教学中倡导深层次学习法的策略选择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从中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主动重复和被动重复两个方面。主动重复是知识的横向分段所导致。如西医课程,由于知识的横向分段和不衔接,在讲授临床课时,往往将前面基础课程内容再重复一遍,从而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再者是教学内容牵连所致,如中医课程基础课阶段,为使学生理解,拿临床的病案作例证;而在临床课程中,又要对其生理和病理,甚至对其理论源流进行分析,其重复的内容就更多[4]。这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学习者自主的知识谱系。

(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采用深层次学习法开展专业学习,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尽可能多的推广基于问题和团队的学习,积极培养自主和独立学习的习惯,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医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以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入手。其中,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简称PBL模式)是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之一。PBL模式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精心挑选的问题来进行,教师一般均会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供学生讨论和学习。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等。

(三)推动评价手段改革

将学生引向深层学习是大势所趋,而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学校的学业评价制度。开展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首先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主体是指除任课教师外,由同学、学习团队成员和学生本人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评价,并把综合的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最终的学业评价结论。团队其他成员等能够了解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贡献和成长,也容易看到除了最终成果以外在学习过程中独立个体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透过团队成员各方评价可以挖掘学习过程学生表露出来的隐性知识和能力,对善于批判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评价和肯定,并将评价结论纳入最终的考核中,必然能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这种深度学习方式,也能带动其他成员效仿和转向深层学习。

(四)注重评价结果反馈

除了改进评价的过程外,更要注重发挥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导向功能,充分落实评价的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功能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分析和应用学习结果反馈对于引导学生采取深层学习方式作用明显。端正评价观,注意发挥评价结果的检验和导向功能。通过分析检验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内容和情境的感知情况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教师应及时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方法选择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在下一阶段的学业指导和教学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考量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真正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服务,切实实现其反馈与导向功能。有反思有反馈的评价,才能再次促进学生持续性地采取深层学习,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6]林银铃,叶信治.论表层学习与深层学习——基于大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1-156.

[2]张登本,郑洪新,皮明钧,等.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

[3]马骏,巨锋.和谐共融——王国强对话欧阳中石[N].中国中医药报,2009-03-11(1).

[4]梁华龙,彭新,高天旭等.中医院校专业课程的整合[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1):68-71.

[5]胡文有.对中医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v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254-256.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