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法”在《农作学》课程中的应用

2016-03-16 18:41朱波易丽霞刘章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法教学改革

朱波 易丽霞 刘章勇

摘要:《农作学》是高校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农作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调查-分析法”,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农作学;“调查-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61-02

《农作学》,有的高校亦称之为《耕作学》,是我国涉农高高等学校本科和专科大学农学专业的三大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研究农作制或者农作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其研究内容是农作制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演变规律、调控方略与技术体系[1],通过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提高土地与农作物的生产力、提高各类农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作学》定位于农业生产系统农田作物综合生产管理技术和农业生产规划布局的宏观决策[2],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和指导性。除了知识本身,该课程还将着重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社会担当。在当前我国农业粮食产量可持续性增长潜力下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食品安全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丛生的社会大背景下,《农作学》以其宏观战略性、多学科综合性和实际应用性等特点必将在新形势下有所作为。但是,农科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三农”问题缺乏关注、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学生普遍对于从事农业各项工作缺乏热情等问题。因此,推进《农作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适应当代“三农”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农业人才至关重要。

一、“调查-分析法”的实施目标

(一)增强学生对学农的兴趣

农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学农、知农、爱农的社会担当,而且对于立志于今后从事农业方面的各项工作应该充满向往和热情。但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投身发展我国“三农”事业具有充分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具备努力学习农业知识,解决现实农业问题的动力,才会积极关注和专研“三农”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学农兴趣和爱农情怀是《农作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农作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综合性课程,既要求学生学习农作系统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农作制度的人工系统开放性、农作系统的能量加速逸散原理、农作系统物质循环的非闭合流动原理等,又要求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分析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技术和农作制度。加之农业系统自身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和农作制度类型(如作物布局、区域规划、种植制度类型等)也是千差万别。有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具有价值性的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农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准确分析,提出问题也很重要。因此,《农作学》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运用所学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农业生产实践中实际发生的现象、提出存在的问题。

(三)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作学》的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农田作物综合生产管理技术和规划布局的宏观决策。其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4],例如如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设计合理的种植制度、施肥制度、灌溉制度以及养地制度;如何与农民进行顺利的沟通交流等。《农作学》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如何锻炼学生将所学的课程知识转化为解决农业实践中的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切实为“三农”服务是《农作学》课程教学需要着重思考的[5]。

二、“调查-分析法”的实施过程

(一)问卷调查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结合课堂授课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授课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一系列的调查问卷。每次问卷包括十道选择题,问卷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及其对所在家乡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对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机遇以及挑战和今后发展趋势的认识程度和态度,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认知度等。

在课间或者上课之前利用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发放问卷(每人一份)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作答并签名(问卷的签名信息就是本次课学生的考勤情况)。

将上课的所有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每次问卷调查的整个过程由其中一个小组负责实施,包括问卷发放、问卷回收整理、问卷统计分析和课上报告。

(二)问卷分析

由负责问卷调查的小组同学回收问卷,在课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制作PPT材料并在下次上课开始时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班同学报告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

(三)课堂讨论

负责小组用PPT介绍小组成员组成及问卷调查的分工情况,汇报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汇报完毕后所有同学针对报告中的话题展开讨论,讨论过程由负责小组的同学来主持,讨论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参与,但讨论的主体仍然是学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析,对负责小组的表现和成绩予以评定并记录到课程成绩之中。

三、“调查-分析法”的实践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调查-分析法”的实施主体是学生、调查研究的对象也是学生自己,每个环节包括问卷调查的内容都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使班上每位同学都参与到问卷的回答和讨论之中,较好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论是负责调查的小组同学还是被调查的其他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增强,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明显增加。通过“调查-分析法”的实施,同学在课后与教师关于《农作学》课程内容交流的次数明显增加了。实施通过问卷的强化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农业的了解和对服务“三农”的热情,起到了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作用。此外,由于问卷调查采用了实名制,问卷调查的实施仅存在于课堂之上,如果学生缺勤将无法完成问卷调查,所以统计问卷的同时还无形之中起到了“点名”的作用,课堂出勤率也明显提升了。

(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分析法”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在问卷调查环节,同学们在问卷作答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卷中设计的问题;②负责调查的小组同学在问卷的统计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认真消化课堂知识,还要在课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积极思考问卷中涉及到的内容和呈现出来的信息;③在全班同学的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加思考,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中呈现出的信息及其意义。在这些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使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调查-分析法”在问卷调查结果汇报和集体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这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这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中是难以实现的。负责调查的小组同学在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主持讨论的整个过程都要主动思考问卷中涉及到农业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讨论环节所有同学都会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调查结果中隐含的问题,在这些活动过程总促进了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改变学生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教学效果的掌握程度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课程教学效果是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调查-分析法”在《农作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表明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使教师更加准确的掌握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报告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和讨论环节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这些信息将在教师评价《耕作学》课堂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参考。

四、总结

通过“调查-分析法”使传统的《农作学》课程学习过程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对学农的兴趣,培养了其学农、爱农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调查-分析法”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背景和《农作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情况,实现了“教学相长”。但是在课时和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完善“调查-分析法”的一些实施细节(如打印调查问卷浪费了纸张,可否设计电子问卷)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巽浩.农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曹敏建.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熊淑萍,赵鹏,马新民,等.农业高等院校《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97-199.

[4]赵洪颜,李艳茹,朴仁哲,等.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课程中应用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57-58.

[5]王志强,梁威威,辛泽毓,等.“三结合”教学法在高等农业院校耕作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9):10416-10417.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法教学改革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