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状元”

2016-03-16 16:50陈虎
关键词:翰林科举考试太平天国

陈虎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一开始就被授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而明、清时期的翰林社会地位又特别高,担任宰相者一般都有翰林学士的头衔,所以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比较容易接近皇帝,所以升迁的机会比同榜的其他进士要快得多。考中状元者,若有幸被哪个皇帝招为驸马,顿时会身价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比现在的那些所谓的“款儿”“腕儿”“星儿”神气多了!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历代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的郭元振,他们当时年龄都不满十八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他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几十次,直到70多岁时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却很少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女状元。只有清朝太平天国时期20岁的女子傅善祥,参加太平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而成为了“女状元”。

古代考中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鸣金、骑马游街、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旧时一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中状元前后的境遇: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翰林科举考试太平天国
浅析新沂市博物馆馆藏两件清代晚期文物
来的都是客
“科举考试”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孤独的骆驼
太平天国也说“国”
方寸中的太平天国钱
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