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

  • 宋代科举考试重书考论
    摘 要:宋代科举考试对书法的重视不减唐代,从北宋前期承袭唐制,到北宋中期改革科举,考试上由未弥封和未誊录改为弥封和誊录,但是在具体实施与制度细节上亦为重视书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关键词:宋代 科举考试 重书北宋王安石改革贡举,废除明经、诸科,随后专以进士科取士[1],进士科成为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试。在考试层次上,宋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考试,从低到高依次是解试、省试、殿试。在科举制度的具体实施上,北宋前期科举考试未弥封、未誊录,至北宋中期才开始实施弥封和

    中国书法 2023年5期2023-09-06

  • 科举、出版与学术:科举考试对明代《尚书》著述刊刻与流传之影响
    的科举色彩,科举考试对经学著述的刊刻和流传具有重要影响。以《尚书》著述为例,其中的举业之作居多,主要由坊间刊刻,部分由私人刊刻。部分著述受到科举考试的助力,经由官刻、私刻而至坊刻,实现了流通的扩大化,完成了文本性质从非举业之作向举业之作的转化。明代科举考试实行本经制度,使得某些家族和地域长期奉行单经以应试,造成家族专经著述的流传与续纂、地方专经著述的刊刻与传播以及引入他经以弱化地方专经等文化现象。明代科举考试引导出版和阅读活动的偏向,使得经学举业之作严重挤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2期2023-07-27

  • 《范进中举》文本赏析
    》 吴敬梓 科举考试 讽刺小说鲁迅先生最早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了讽刺小说,这种类型的小说是通过描写某种环境,以及这一情境中出现的人物和发生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揭露现实,针砭时弊。晚清时期,官场黑暗,对内压榨普通百姓,对外割地求和,这样畸形的政治与社会现状激怒了一批觉醒的文人,于是他们选择拿起笔杆,用辛辣,甚至夸张的笔触,去描绘他们眼中的现象,揭露现象之下的可笑现实,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对人的可怕戕害。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如此,用喜剧幽默的黑色笔调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2023-06-04

  • 北塔学校:公园里的“科举考试
    觉回到古时“科举考试”。据了解,这是北塔学校推行的“阅读强基书香满校”活动之一。自2019年建校以来,学校提出“办有厚度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确定了“阅读强基”的培养方向,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阅读与写作便成了师生最热衷的事情之一,每天20分钟的《日有所诵》晨读,午间20分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逐步养成“悦”读的好习惯。尤其是“双减”政策落地后,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每天放学后,我可以在家帮父母干家务活,锻炼一下身体,还可

    科教新报 2022年22期2022-07-02

  • 古人绞尽脑汁,只为写好科考诗
    文/善俊科举考试写诗始于唐代。受制于主题和环境,考场诗少有佳作。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大神”在考场上也可以写出“神作”。盛唐诗人祖咏参加科考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按规定,要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只写了这几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考官看后很震惊,问他怎么回事,祖咏只回了两个字:“意尽。”意思是都写完了。这简直是将前途当儿戏。后来主考官读了祖咏的诗,细品之下,认为这首诗从侧面入手,表现了雪后天气明亮的状态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1年11期2022-01-01

  • 什么叫连中三元
    由来与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有直接的关系。以清朝为例,科举考试是由府、州、县基层到省城再到京城的等级顺序进行的。府、州、县基层的考试叫童生试,应试者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而后才有资格继续参加在省城、京城举行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各省的舉人及国子监的监生皆可应考,中试者为贡士,也叫中试进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须于次月参加殿试。殿试亦名“廷试”,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上策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2期2021-12-08

  • 科举考试不比武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武备人才的方式。在影視作品中,武科举考试往往被描绘为应试者之间擂台比武,以对打获胜者为录取对象。实际上真实的武科举从未设置过应试士子对打环节。武考试诞生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历经唐宋明清四代,考试内容分内外场,其中外场考器械和气力,内场考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理论。在外场考试方面,唐代武科举考试据《唐六典》记载,主要有: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和翘关举重七项。宋代武科举考试据《宋史全文》记载,主要有:弓步射、马射、弩

    文史博览·文史 2021年5期2021-07-27

  • 古代科举考试作弊防范对当前高校防弊措施与考试制度的几点启示
    要: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为国求才、明经取士”为目的,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在民间选拔人才予以任用,这种制度在华夏大地绵延了十三个世纪之久,这自然有着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原因。有人把科举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足以说明科举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力。科举考试以民间选才为主要途径,体现了封建社会勇于革新、追求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本文主要分析了科举考试作弊方法与举措,对科举考试防弊措施与当前高校防范考试作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并就科举考试防弊措施对当代高校考试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7-06

  • 清朝如何严惩科举考试舞弊
    百姓也纷纷以科举考试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的终极目标。然而,科举考试舞弊现象频繁出现、从未断绝。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历朝严惩科举考试舞弊,尤以清朝为甚。科举考试舞弊方式贿买舞弊。进行这一舞弊必须要家里有关系、有势力和有钱财,分为贿买考官和监考人员两个选项。考官和监考人员有官阶在身,一般人接触不到,不熟悉的人贸然登门贿买,十有八九会被举报抓起来。因为怕政敌找人来陷害自己,所以必须要熟悉的人介绍,相当于一个中间担保人,这样相对来说风险最小。夹带舞弊。这是最没技

    百姓生活 2021年2期2021-05-06

  • 十项全“考”
    ?考“百科”科举考试的内容是什么?是写文章吗?No,No,No,这样说就太低估它了。科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被分为文举和武举。在唐代,除了写文章,文举的科目还包括明法(就是法律)、明算(可以理解为数学)。武举的内容包括举重、骑马、射箭等等。而且为了保证参加武举考试的人不是仅仅四肢发达,宋代规定武举考试还要考《孙子兵法》等兵书上的知识。而日本、韩国等国借鉴了我国的科举制度创设了自己的科举制度后,又给科举添加了新科目,韩国的科举有杂科,杂科主要是为了选拔

    新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21年12期2021-03-14

  • 《聊斋志异》与《池北偶谈》科举考试之神异观比较
    言志怪小说。科举考试自实行之日起就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文人作品中,这两部书对于科举考试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反映。但因蒲松龄和王士禛一生经历大相径庭,前者屡战屡败,穷愁坐馆;后者一生宦达,位列台阁。这使得二者小说中体现的科举考试的神异观有所不同。首先,将从科举考试中神异观的转变探究原因;其次立足于二人对官场黑暗的揭露态度、对科举弊端的认知程度以及科举制度下的人性变化对两部书的思想内容展开比较。关键词:《聊斋志异》;《池北偶谈》;科举考试;神异观《聊斋志异》研究和蒲松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年1期2021-01-25

  • 木mù炭tàn堆duī里li的de杯bēi子zi
    边想着这一年科举考试的事 儿。这时,他的一个远 房侄子前来求见。侄子走进屋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大声说:“伯父呀,我勤奋读书十多年了,请您替我向皇帝说 说好话,让我做个大官吧!”房玄龄虽然身居高位,但为人正直。他心想:科举考试在即,这侄子不发奋读书,却想 找 关系、走后门 儿,可见学问和品行都不佳。于是,房玄龄拿起手边 儿的一只空杯子和一块木炭,扔进煮茶的木炭堆里,用 铲子搅拌了好一阵子,对侄子说:“你能把杯子找出来吗?”侄子不知道房玄龄什么意思,但是,

    红领巾·萌芽 2021年10期2021-01-01

  • 古代科举考试也会延期
    关注。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否也曾经因为某些事情延期举行呢?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来说,最怕遇到的状况估计就是考试延期。毕竟和高考不同,科举考试基本是三年一次,而且是升级式的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台阶。当然,在这之前还有童生资格认定考试,要获得乡试的考试资格,进入乡试才算是真正入门。乡试之后就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成功则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最后一关。殿试是决定三甲进士的最后一关,如果顺利地过了三关,那么就将完成人生的蜕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11期2020-12-14

  • 《论语》在古代科举考试和人才选拔中的发展探赜
    论语》是古代科举考试和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论语》在汉代就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并成为任用官员的考核科目。唐代实行科举取士,《论语》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书目。《论语》在宋代科举考试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但在宋代的党争及科举改革中,又成为被打压或调整的对象。明清时期,《论语》最终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科举考试废止之后,《论语》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升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论语》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一、《论语》在人才选拔中的地

    成才之路 2020年30期2020-11-26

  • 从现存档案看清朝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作用
    在清朝时期,科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八股取士、当时的科举考试早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发展,因此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最终以消亡而告终。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每个时代的考试制度以及人才选拔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有时候也正是由于这些缺陷而导致选拔的人才无法胜任所匹配的岗位,从而给社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基于此,本文主要根据对如今存在的档案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索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才的选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8期2020-11-23

  • 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度出发,评价科举考试的优点与弊端。关键词:科举考试;古代制度;选官制度中图分类号:D6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6-0118-01Abstract: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asthemostimportantofficialselectionsysteminancientChinesehistory,haslastedfor1300yearssincetheSuiandTangDyna

    数码设计 2020年6期2020-10-13

  • 浅谈宋朝科举考试制度
    一笔。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有效遏制了官员腐败风气,为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提供了平台。同时,这一制度也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新纪元。分析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及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制度的改革措施,对于历史是一次新的回顾,对现世的考试制度改革也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创建时间在史学界一直存有较大争议。部分史学家认为隋唐时期是科举制度的发端,而另一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9期2020-03-18

  • 宋代图书出版业对科举考试的影响
    摘 要:宋代科举考试与图书出版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对科举考试内容以经义为主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图书出版业的出版科举考试参考书,对当时“时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版业所出售的便于携带的参考书“夹带册”,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图书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力,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关键词:科举考试;图书出版业;经义;时文;夹带册关于研究宋代科举考试与图书出版业的论著较多,但是涉及到图书出版业对科举考试的影响研究较少。目前所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2期2019-09-10

  • 论省试诗中表达科举及第意象的独特运用
    试诗作为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独特产物,与唐代“以诗取士”和“尊儒尚经”的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考生为了达到科举及第的目的,在诗歌中往往引用“迁莺”、“东堂”、“折桂”等意象,用以表达积极入世的意愿。这些意象出自儒家经典,一方面展现了考生深厚的经学底蕴,迎合了唐代“尊儒尚经”的文化政策,另一方面考生用于表达科举及第的渴望,从而给这些意象赋予独特的审美意味。关键词:科举考试;省试试;迁莺;折桂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2019-08-12

  • 武则天发明密封卷
    才为她所用。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主要方式?,“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也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有些读书人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也会走歪门邪道,靠投机取巧来获得功名。后来朝中有耿直的忠臣进言,一些官宦子弟,不学无术,科举考试成績反倒很好,是花了不少银子,走了阅卷人的后门。为了证实臣子的话是否属实,有一次,武则天在洛阳殿亲自策试贡生,果然发现了不少一问三不知的蠢才。武则天当庭大发雷霆,责罚了阅卷人,罚了他们几年的俸禄。为

    做人与处世 2019年11期2019-07-30

  • 官韵文献的发展与流变
    :官韵文献;科举考试;发展;变化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071-02一、唐韵唐代科举进士科考诗赋始于唐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据《唐语林》介绍,考功员外郎刘思立“以进士惟试时务策,恐复伤肤浅,请加试杂文两道,并贴小经”。[1]杂文主要指诗赋。唐代科举考试用当时通行的《切韵》作为考试用书,朝廷以此来作为评判科举考试中士子诗赋用韵的标准。《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分193韵,反映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2期2018-10-13

  • 读书学圣贤
    书学习却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王陽明11岁在当时的京师读书,曾问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私塾老师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并不认同,他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读书学圣贤如何才能实现?王阳明给出的方法是先立志。王阳明曾不厌其烦地向其亲朋好友宣讲立志说。怕他的子侄们学圣贤立志不坚,他在家信《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们把其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抄录下来:“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以钞录一同,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8年4期2018-07-18

  • 浅谈明清时期对科举舞弊的刑事处罚
    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发现优秀人才的选拔制度的出现,为普通读书人提供了一条通过考试跻身仕途的道路。为了得到金榜题名的机会,不少人甘冒风险,通过各种作弊手段以求取功名。从隋唐至清末,历代统治者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禁令来对作弊行为进行处罚,尤以明清时期处罚力度最甚。明代科场的严厉管理较前代更为严密,制度化程度更高,这些都被清代的科举考试管理所吸收同化。清代科举中的许多规定均为对明代规定的沿袭,这也是将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处罚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讨明清时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6期2018-03-10

  • 《儒林外史》关于科举考试的书写
    的小说,关于科举考试的书写随处可见,分析小说关于科举考试的书写对我们全面了解科举制度、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有着重要帮助。一、小说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书写(一)关于考试资格和程序的书写科举考试是明清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是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根据史料可知,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之前还需地方学校进行科举资格考试——童生考试。童生指没有功名的读书人,“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1]3

    武陵学刊 2018年1期2018-03-08

  • 试分析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析。关键词:科举考试;历史发展;利与弊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4-0184-0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113考试,对于我国进行人才的选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举考试就扮演着对于人才进行选拔的重要角色。科举制度从一方面来说,具有公平公正的原则,其不仅是当时非常具有权威的测试,同时也是寒门学子走向仕途的唯一机会,同

    学周刊 2018年4期2018-01-15

  • 浅谈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
    子使用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狭义上指的是科举考试范文、教授作文技法及应试技巧的书籍等。本文尝试性地通过列举部分此类存世书籍,说明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的特点及影响。关键词: 福建建阳书坊 参考书籍 科举考试一古代福建建阳书坊以雕刻、出版图书而闻名天下,主要指的是今天的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书坊镇(历史上也叫崇化),《八闽通志》①卷25《食货·土产·建宁府·货之属·书籍》记载:“建阳县麻沙、崇化二坊,旧俱产书,号为图书之府。麻沙书坊元

    文教资料 2017年19期2017-10-21

  • 明代科举并非全以理学为宗
    文年间,虽然科举考试首场的七篇经义文章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但并未规定必须以程朱理学为宗,程朱传注仅是参考之一。此外,当时八股文尚未定型,对文章形式上的要求不太严格。故此,士子答题时仍有一些发挥余地。永乐年间,为强化思想控制,朝廷组织编纂《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并颁示全国,规定答题时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准则,且须“代古人语气为之”。这进一步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剥夺了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正德、嘉靖年间,随着阳明心学的兴起,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6期2017-09-11

  • 科举考试对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影响
    佳【摘要】: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中存在约1300多年,经历了大力提倡到改革再到废止的命运。当今有关学者对科举考试进行了许多研究并证明了其存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对科举考试的发展以及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影响及启示做出简单概述。【关键词】:科举考试;公务员考试制度;影响;启示1、科举考试与现行公务员考试发展概况自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各州就规定被举荐的文人必须通过考试才能予以录用,科举制的帷幕由此拉开。隋炀帝继以在许多科目中又设“明经”、“进士”二科,通过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8期2017-09-01

  • 科举VS高考:哪一个更容易考?
    便想起从前的科举考试。彼时,也是有无数读书人的命运被科举改变。彼时,参加科考的士子们,需要面对的压力远大于今日考生。他们都熬过来了,你还焦虑什么呢?1、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高考。科考与高考,哪一个更容易一些?答:从考试的程序来说,科举考试显然比今日高考更不容易。高考是每一个高三学生都有资格参加,但古人如果想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却需要先通过选拔试。唐宋时期的科考相对容易一些,选拔试只有一道关卡,叫“发

    南都周刊 2017年12期2017-07-29

  • 教子不就举
    即将举行全国科举考试。在伊川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尹敦前去参加应试。当尹敦进入考场打开试卷后,他一看“策问”题目,其中有一道题为《诛元佑诸臣议》。“元佑”是当朝皇帝宋哲宗的年号。试题是想要考生责备、评论宋哲宗的诸位大臣。尹敦感到出這样“策问”题目的人不仅荒唐,而且还用心不良。最后,他愤愤地离开了考场,没在试卷上写下一个字。从考场出来后,尹敦找到老师伊川先生,他有些抱歉地说道:“先生,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了!”伊川先生觉得读书人不参加科举考试,这可是

    做人与处世 2017年9期2017-07-27

  • “出恭”一词从何而来
    这要从明代的科举考试说起。明朝盛行的科举考试,除了监考是朝中的大臣外,光从皇帝亲自巡视考场这项看,它的意义就非同寻常,重视程度可想而知。由于考试时间过长,考生需要方便的事在所难免。为了便于管理,考场设置了“出恭入敬牌”。凡需要出去方便者,要申请此牌,托于胸前,到指定地點去解决,速战速决,回来后交牌归位。从这个牌的字面上看,“出恭入敬”,就是出入要恭敬,要遵守纪律,轻去轻回,不得喧哗吵闹,干扰他人。这也体现了对皇上殿试的尊重和恭敬。虽然这个牌子是表示出去进来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1期2017-03-01

  •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迫切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改变寄人篱下的命运。关键词:蒲松龄;塾师;尊师重教;科举考试作者简介:许学宁(1979.12-),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 就职于沈阳广播电视大学,主攻明清文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02在《聊斋志异》中,有多篇作品写到了教书先生的题材,如《褚生》《娇娜》等,其中有一篇作品很有特点,耐人寻味,那就是《爱奴》。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即能看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9期2016-11-23

  •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子们为了“金榜题名”,于是谒拜文昌帝君的神佑以及折桂夺冠,这既是他们的现实需要,也是心理诉求,更是人生最大愿望。关键词:科举考试;文昌;神性空间信仰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50-01在中国的帝制时代,科举考试与功名富贵息息相关,对个人命运影响极大。在科举选士的“华山一条路”、“千军万马过独木”的激烈竞争中,读书人考中入选的仅有少数幸运者,而

    人间 2016年28期2016-11-10

  • 唐朝严控“官二代”入仕考试
    /李东胜对于科举考试,从唐武德五年开始,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唐朝的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官员子弟、平民子弟一视同仁,不以出身作为评判标准。“官二代”要想进入仕途,必须严格遵守科举考试的规定。如果在科举考试中有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等暗箱操作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处罚是极为严厉的。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是由吏部侍郎宋遥、苗晋卿作为主考官主持进行的。但是,宋遥和苗晋卿身为主考官,肩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不是公正地主持这次科举考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18期2016-10-11

  • 雅思考试与科举考试之比较
    】雅思考试与科举考试这两种考试制度是有其相比较的基础的,深究后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方面。【关键词】雅思考试 科举考试 相似一、雅思考试与科举考试比较的基础1.从宏观层面来看。第一,两者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中国古老的科举考试是为国求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选取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为国所用,它的存在,既适应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要求,又与儒家文化思想的选官制度相契合。雅思考试则是为世界范围内的学子欲走出国门、跨国学习或发展的需要所设置的语言测试。因目前英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11期2016-07-04

  • 过河拆桥
    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太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人很多。诏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16年5期2016-06-29

  • 什么是“连中三元”
    用来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这种说法大约出现在宋代。宋代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首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得“秀才”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接下来,首先是参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举行的“乡试”,因为在秋天举行,俗称“秋闱”。此考连考三场,每场三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16年7期2016-06-29

  • 科举考试促成唐诗繁荣
    展。关键词:科举考试    促进    唐诗繁荣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203科举制始于隋文帝十八年(公元583年),止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前后绵延1400多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极为重要的文官选拔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科举制度选拔出了一大批才华卓越的优秀人才,建立起了文官治国的原则,促进了中国文化、古代文学的丰富和发展。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唐代的科举考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3期2016-05-30

  • 浅议雅思考试与科举考试
    】雅思考试与科举考试这两种考试制度是有其相比较的基础的,深究后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方面。【关键词】雅思考试 科举考试 比较 相似 不同据可考文献记载,16世纪以来,欧美一些外交官和来过中国的许多传教士都曾称赞和推崇科举制度。据此可以说,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国家文官选拔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助力了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基于此,我们把当今风靡全球的语言测试——雅思考试与中国的科举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也就具有现实意义。一

    商情 2016年41期2016-05-14

  • 明清时期鹤庆科举史研究
    鹤庆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级,通过考试者依次被称为秀才、举人、进士。明清时期,鹤庆甸南一带一共出了1个翰林、9个进士、26个举人。本文旨在研究明清时期鹤庆甸南科举考试历史。研究表明,明清时期鹤庆甸南文人科举兴盛的根源在于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家族遗传,甸南文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关键词:明清时期;鹤庆;甸南;科举考试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144-02鹤庆历史悠久,文

    学理论·下 2016年4期2016-05-14

  •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词]八股文,科举考试,朱元璋[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1-0065-0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目叙述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如下第一,改革行政机构,第二,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第三,八股取士。学界对前两个措施多无异议,但是八股取士是否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就值得商榷了。教材中讲八股取士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原因之一是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格式已经固化,“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6年1期2016-03-23

  • 科举考试与语文高考的比较研究
    要实施方式是科举考试。而高考语文则是指字195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中的语文考试。同样作为考试制度,二者存在怎样的关联?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从二者考试的性质、形式和内容、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辩证地看待科举考试对语文高考的意义。【关键词】科举考试 语文高考 比较研究 意义【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33-02历时1300年的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期2016-03-15

  • 清代科场案屡禁不止
    本富科场案是科举考试的伴生物。清代之前,统治者虽也重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但对科场案的处置总体而言比较轻,往往给予革职、流放等惩罚,处斩的情形并不多见。到了清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科举是“抡才大典”,关系到官僚队伍的素质、统治效能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科场案深恶痛绝。乾隆帝曾说:“夫国家之所以重士者,谓其品行端方,足备异日公卿之选。若苟且侥幸于日前,而始进不正,贻诮终身,尚安望其受爵服官,克自树立,为朝廷有用之材乎?”而对于屡

    工会信息 2016年8期2016-03-15

  • 孙中山缘何提出考试权之独立
    呢?笔者想从科举考试制度的相关内容中寻找孙中山关于提出考试权独立的原因。关键词:考试权;科举考试;文官制度。中图分类号:D6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88-02考试是为国选才的必要手段,然而把考试权从宪法层面独立出来,与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并列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中也是实施乏力的。考试的目的是为政府选拔人才,而所需人才的数量、专业都需要行政机关提供,考试后人才的录用也离不开行政机关的配合,

    学理论·中 2015年9期2015-05-30

  • 通过考试是谁?朱熹答……
    不多。中国的科举考试虽说源于隋唐,但在唐代,科举仅是出身的一个途径,当时的考试制度并不完备,德才兼具也成了一个虚无的标准,众多士子仅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为目标,甚至不乏写传奇小说献给主考官混个脸熟,美其名曰“温卷”的,这样的制度之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想而知。到了五代时期,因为战乱,科举时有时无,人才培养更是无从谈起,直至宋代,科举考试,才日渐严格。有宋一代,人才迭出,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有着很高关联度的。唐代的科举,是一年一次的,

    大学生 2015年5期2015-05-30

  • 科举考试与“倒楣”
    没有旧时代的科举考试,就没有“倒楣”一词的由来。据顾公燮《消夏闲记摘钞》卷上载:“明季科举甚难,得取者门首竖棋(旗)杆一根,不中,则撤去,为之倒楣。”楣,本来是指屋檐口椽端的横板,倘若哪家住户连这个横板都不在了,那也确实是霉到头了。后来,江浙一带把“倒楣”演变成了自己的方言,意即事不顺或运气差。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在《花边文学·清明时节》里就用过“倒楣”一词:“他掘开宋陵,要把人骨和猪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茅盾在《子夜》中也有一句:“别项生意碰到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4年2期2014-01-27

  • 中国科举考试与古代文学
    【主持人语】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既长,其于各方面之影响复广。本栏目刊发的三篇文章,即体现了在不同时期,科举考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杨亿力的文章解决了一个看似琐屑,其实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问题,即唐代科举考试中鹿鸣宴与乡饮酒礼的关系,证明随着唐代科举的兴盛,乡饮酒礼中宾贤的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后逐渐剥离出来成为鹿鸣宴。辽、西夏、金、元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征服王朝,都曾采行过科举制度,但因文献缺失的缘故,对于许多问题不甚明了,其中尤以西夏科举考试的情形最难掌握,

    华中学术 2011年1期2011-04-11

  •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
    白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李白自己说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参加考试的?果真如此么?唐代的一个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你本来就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顾。万一你不是这个出身,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太大。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都跟考进士有关。像王维那样一考就中的,诗肯定雍容华贵。诗写得苦大仇深,要么是没考上,要么起码八年抗

    中外文摘 2009年18期2009-09-30

  •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
    [摘 要] 科举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创建于清代,是指乡、会试发榜后,对已经中式的举人、 贡 士进行的再次考试,其实质是对录取工作的再次认定。复试制度的建立可以分为乡试复试制 度的建立与会试复试制度的建立,其时间与过程是不同的。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建立的 原因是保证取士公平、笼络士心、查明实际情况及维护科举制度,这也是科举复试制度的作 用所在。科举复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慎重选拔的原则,同时保证了取士 质量;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复试制度不可能根除科场的弊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6期2008-01-13

  •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的特色
    生著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在科举考试制度方面研究的空白。商先生是清朝最后一榜探花,他从童年至壮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历生员、举人、进士各级”、“层累而进,悉所身亲”。这为他撰写本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此书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全书共分八章。前七章详细叙述了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网罗荟萃,巨细兼赅,约已详尽”。第八章“科场案件与轶闻”,搜集了正史野纪中有关科场铁闻的记载,读之令人解颐。此书文笔流畅,叙事简洁,并配置照片绘图多幅,加以扼要说明,嘉

    读书 1984年1期198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