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的道德整合社会思想及其启示

2016-03-17 02:40罗春洪
江西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道德

■罗春洪

迪尔凯姆的道德整合社会思想及其启示

■罗春洪

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和治理,关键是把握道德与社会秩序、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迪尔凯姆认为,一致性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团结的基础,社会的团结与秩序在于道德的整合,道德精神维系社会整合,社会整合的基础是促进道德的社会化。迪尔凯姆的道德社会整合思想有重要的现实启示,社会治理需要发挥道德社会整合的功能,凝聚现代社会价值共识,培植社会团结的集体力量,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夯实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

迪尔凯姆;道德整合;社会团结;社会治理;启示

罗春洪,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04)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作涂尔干、迪尔克姆、杜尔克姆),是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其学术地位可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并列。[1](P107)迪尔凯姆研究社会的核心是道德与社会秩序、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为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他致力和关心的是“解释道德的本质和道德的社会作用,以及在表达这些社会的理想时,道德生长和发展的方式”[2](P2)。在迪尔凯姆看来,应对社会失范,防止社会解组,必须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以保证社会分工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有机地团结在一起,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深入分析迪尔凯姆道德社会整合论的思想,对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方式,实现社会有效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对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号召全面深化改革,发挥“道德约束”和“法治”的积极作用,构建“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的社会治理体系的积极回应。

一、道德与社会结构

迪尔凯姆在对道德参与社会整合和治理的理论探讨中,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从社会问题的导源主体即社会和组成社会的个体着手分析,认为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并以此论证了道德在实现社会有效整合和治理,达成社会团结与稳定的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

(一)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的社会结构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由集体而不是个人组成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保持着人对整体的独立性。人的本性是社会的导源,人类有合群本性,因而需要群居,形成共同体。社会结构从功能及社会财富角度而言,是各种社会集体,如粮食生产者、武士、商人、富人、穷人、中等阶级等所组成。亚里士多德把社会结构看成一种整体,并把最小单位视为集体,避免了强调个人或个人行为的“原子论”。这种二元的集体观,一方面强调人的合群本性,另一方面又承认财富在集体成员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 “群体主义”的方法论,与我国古代的荀子把结群看成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与特征一样,是社会问题探索的思维出发点。因此,社会结构的稳定与维系,应从群体伦理性去思考和分析。

而在坚持“社会契约论”的托马斯·霍布斯看来,社会是契约建构的结构。在前社会的自然状态下,不存在社会契约,人们处于不断的战争中。只有通过放弃某些个人权利才有可能形成和平统一的市民社会,即以某种契约义务把个人同某个主权国家联结起来,由国家以成文法的规定保障秩序与和谐。“社会契约论”把社会看成人的产物,而不是神的产物,这是一种进步,但它没有看到契约背后的利益及其一致性与不一致性问题。

在约翰·洛克看来,社会契约的自然状态是和平友善的,但私人财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冲突与利益分歧的发展[3](P5,P10)。洛克看到了契约背后的利益及其所有制基础的问题。

乔巴蒂斯坦·维科认为,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这种结构即是社会制度与人的关系,它们都是人们行动的产物。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动联结起来而形成统一体的过程。这种对社会的认识肯定了人们能动性及其结果,对探讨社会失范问题的精神性本源提供了重要视角。

在孟德斯鸠看来,社会是一个整体结构。他认为,立法者的作用在于使某种“理想的”法规要求,同社会情势或“环境”相协调。同时,孟德斯鸠指出,社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平衡的产物,个人的力量是被动消极的,社会统一得到建构,社会秩序得到维护,这都是由于美德、荣誉和畏惧的作用。孟德斯鸠看到了社会结构内在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人的制约,但把这种制约性强调成纯粹消极被动的状态,显然抹杀了个人结群后能动的一面。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具有等级性结构的特征,这种等级结构由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构成,这些社会“等级”同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它们分别依靠地租、股份和工资取得收入。在人的本性上,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共同利益。经济自由和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的自由,是人的利己本性的体现,是“自然秩序”的规律性的要求。

(二)孔德的社会发展体系及其道德基础

孔德通过静态和动态的视角探讨社会发展及其道德基础,建构了实证主义社会理想,他分析社会的结构,并指出道德在实现社会秩序和进步中的意义和作用,为迪尔凯姆的道德社会整合论思想开拓了研究视域。

孔德指出,从静态角度看,社会同人体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不过社会有机体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人的有机体,因而是更高的有机体。它的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在统一的整体中才能认识。因此,社会问题的研究必须考察各种社会结构的功能及其在社会大联合中的作用。孔德认为,社会是契约的产物,他把社会而不是个人看作最高的现实,社会是以家庭为根基并有确定依从的统一体,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基于社会阶级和结构的平衡,一个社会要存在和进步,首要的是要有秩序和稳定,这就要整合人们的利己和利他的心理,使之平衡。

在人的本性上,每个人都会表现利己的一面,但由于人是群居动物,群居就要合作,因此,人都有利他的思想,都有利他心,都有同情心。他认为,利己、利他对社会都是必要的,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利己心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人人为自己对社会有好处,实业家为自己发展企业,工人为自己拼命工作,科学家为名誉而研究,等等,这些对社会都有利。

同时,利他心也是必要的。人是群居动物,群体可以促进社会的相互合作,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孔德的实证主义要实现的理想就是以利他克制利己,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

孔德认为,利己和利他的意志与和谐,这并非空想,家庭和国家就是达到两者和谐的组织形式。社会是家庭的总和,家庭的关系由家长来调节,社会的关系则由政府来调节。在家庭成员中,彼此有合作互爱的精神,即达到子女之孝、兄弟之友、父母之慈、夫妻之情。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各个阶级的人们之间彼此也要相互友爱、相互同情,平民应当服从领袖、服从政府规定的社会秩序。这样,人们就可以从爱己提高到普遍的“慈爱”,达到利他主义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孔德还建构了一种动态的 “实证的社会进步论”,考察社会的变换、趋势及其动因。他把爱、同情等当作社会起源、社会性质的决定因素,这样,社会的进化、变迁也由这些思想意识、情感的东西来决定。他还指出:“人类的进步实质上就是人类所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质的进化。”[1](P28)由于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而智力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孔德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主要包括“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1](P28)。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过程完全相适应,因此,人类社会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科学普及、利他主义战胜利己主义、社会感的增长、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保障了生活日益轻松愉快,保证了公正与和平。

在孔德看来,“爱、秩序、进步”是社会自发秩序和自然进步的核心内容,即 “以仁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通过仁爱的宣传,求得在资本主义秩序内的进步。孔德通过道德的内在整合力,期望达成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的目的。

正是基于以上论证基础,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在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上的一致性,对社会的区别和比较就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区别和比较,研究一个社会的结构状况,也要研究调节社会成员的欲望和行为的那些基本道德规范,而为一个陷入危机或濒于解体的社会寻找出路,最关键的是帮助它重整处于混乱状态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的社会调节作用。

二、道德与社会整合

不管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的社会结构分析,还是孔德的社会发展体系论证,道德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因此,研究社会问题需要从道德的内在规律上探讨。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稳定的纽带丧失,贫富差距加深,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迪尔凯姆从社会事实出发,通过对社会团结的内在事实分析,指出社会的伦理道德对社会秩序、社会整合以及在维护社会团结和防止社会破坏(社会解组、失范及越轨)等方面的作用,阐述了社会整合与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系列真知灼见。

(一)社会秩序在于道德整合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是以集体意识为基础的客观存在,研究和把握社会问题,应关注道德对社会的影响与功能,社会学问题要结合伦理学的考量才能解决。社会之所以会出现失范,是因为原先的社会道德规范、价值理念和宗教信念发生溃塌,而现代工业社会发展需要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体系并未真正形成。他反对和批判那些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运行与道德无关、有市场不需要道德控制的观点。实质上,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往往是由于自由的发展方式而强化的社会竞争和欺骗所致。

经济的力量虽然无处不在,但道德的社会影响不能可有可无,道德的力量不能因为经济力量的强势而受到削弱,对一个社会而言,经济和道德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人们没有认识到关于产生财产权、契约和劳动等等道德戒律的经济原因的话,就不能理解这些戒律;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忽视干预经济发展的道德原因的话,也将得出一个十分错误的经济发展观。”[4]在经济实践的各个领域里,没有道德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引导,各经济主体之间必然会有矛盾争执,最终将危及经济发展。因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用道德加以规范和指导。“倘若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任何社会活动形式都不会存在。”[4]

道德纪律是一种社会体系,能使个人在心灵上铭记社会利益,迫使个人尊重它们,“因为所有道德纪律都是为个体制定的规则,个体必须循此而行,不得损害集体利益,只有这样,才不会破坏他本人也参与构成的社会”[5](P13)。这些道德纪律能约束个人的行为,为个人标出界线,警示其认识到与人交往的关系应该怎样,为何会引起不正当的侵害行为,维护共同体应该担负何种责任等。因此,道德规范对经济发展的秩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社会秩序需要以柔性的道德为主的方式来维持而刚性的强制力量必须高度收缩。无论是非常态下的社会秩序建构,或是平稳阶段的社会秩序生长,都需要有非制度化的道德作为基础性的力量加以整合,道德整合是社会秩序建构与生成的必然基础。”[6]

所以,应对社会道德失范,消弭社会危机,需从道德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要积极构建一套道德规则应用于社会控制,形成社会道德共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道德精神维系社会整合

社会的稳定和整合是最大的社会利益,道德的功能是社会的整合。“道德功能是把个人与一个或几个社会群体联结起来,而且道德是以这种依恋关系为前提的。道德是为了社会而被制定出来的。”[7](P85)如果道德不能满足这个功能,社会就必须变革道德。迪尔凯姆指出,道德是从社会集体生活和社会理想中产生的,他从实证主义的传统出发,赞同“孔德坚持在现代工业社会里,社会内聚力产生于道德和理性力量,而非产生于军事或经济力量,只有道德力量才能为经济活动提供充分的调节,只有道德才能维系社会和谐”[4]。

不过,迪尔凯姆认为,用道德精神来维系社会整合,必须制定社会普遍化的道德规范,建立社会“法人团体”即职业群体,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建立社会分工基础上的有机团结的秩序发展的社会。要建构普遍化的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各个部分、各成员之间达到和谐发展,就要形成一个自发产生的有共同利益和共同兴趣的道德联合体,在社会上产生凝聚力。

道德具有规范性,能有效实现社会的整合,道德规范在社会集体中是一种共识的道德权威,是集体赋予个人美好品性的前提和条件。这样,个体对集体采取敬畏态度的同时,也会产生仰慕情结,就有可能自觉、自主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去行动。因此,道德的本质因素可以保证道德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个人主义也会蔓延,利己主义倾向也会增长,要达到维持社会整合的目的,就要发挥道德的积极调节作用,使道德有效调节人的行为,以道德干预来实现社会整合,构建社会安定团结。这需要制定系列的道德规范体系,并在全社会加强道德教育,敬畏道德,维护道德权威,使道德精神的力量内化于个人情感和行为中,这样就会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促进道德社会化,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不会自动实现,在过渡转型时期,社会充满各种紧张和危机,“社会解组”的可能性较大。迪尔凯姆认为,造成这种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联结纽带出现了松弛和断裂。[1](P122)因此,社会要促进个人的道德社会化,使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要塑造和尊崇社会道德的权威,确保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能积极有效发挥,进而维护和实现社会的整合与稳定。为此,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应实施道德教育,促成道德社会化。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系统化的社会化经历和经验,其中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教育的目的在于有系统地使青年一代社会化”[8](P102)。在人的诸多社会化经历中,人的道德社会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人道德内化的过程,是把道德规范、社会风俗、道德理想等转化个人道德品质、道德的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社会成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感情,实现社会团结。[8](P102)人的道德社会化重要工作就是要培养人们的道德纪律观念,并按照一定的道德纪律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纪律是道德内化的基础,其功能在于能使个体行为合乎道德规则,同时给予各种行为以一个确定的目的,并使行为限制在目的限定的范围内。实现社会团结,化解社会解组的风险,就要道德内化促成社会整合的这个目的,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使个体真正内化道德价值,外化行为习惯。

三、现实启示

迪尔凯姆道德整合论思想虽然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中的社会治理为基础的探讨,但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其内在的主导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有重要的裨益和现实启发。

(一)重视道德的社会整合功能,建构社会团结的凝聚力根基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由于跟人的紧密关系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的能动作用是全面且深入的。道德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其发挥形式和作用方式能在社会中形成特有的生活整合机制,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这在实现社会有效治理上,是重要的治理方式创新。

迪尔凯姆十分强调道德规范在预防和矫治社会解组风险时的积极作用,认为社会道德规范不仅是一种外在于个人、具有普遍期待性和一定制裁手段的强制力量,而且也是一种得到个体认可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存在于个体之内的带有自愿倾向的普遍的共同心理状态。社会失范导致社会解组的原因是,个人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蜕变成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1](P121)。现存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因为人的欲望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控制和调节,个人通过社会道德的调教,能有效抑制自身的不良欲望和行为,积极引导个体的现实欲望以及内心的冲动,倡导一种良善的、合乎规范的方式和手段,达到特定的目的,从而切断各种非分之想,进而消除生活困扰,获得一种相对的满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治理不同于管理,社会问题的源头有效解决,就根本上达到了“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局面。[9](P116-117)

道德用其独有的善恶评价标准引领社会价值导向,在这种价值引领中,人们对新的制度产生伦理认同和内心的自觉接纳,而对旧制度则会采取破旧迎新、挞伐抵制的态度。同时,社会生活要正常进行,人类社会要不断地发展,就需要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一定的道德都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为着某种生活秩序,引导人们这样做,规劝人们不要那样做。道德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行为准则,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一个社会的生活秩序良性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在道德规范的作用下,人的行为才可能出现模式化倾向,社会才会团结稳定。

(二)凝聚社会现代价值共识,培植社会团结的集体力量

在迪尔凯姆看来,在简单社会结构里,社会同质化、一致性的价值意识和道德规范是一种强大的集体意识力量,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但随着社会分工的推进,职业群体的封闭性和自利化,社会最高层次的共同价值付诸阙如,在利益纷争的评判中缺乏整体性的调节规则,各群体之间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减弱甚至消失,社会稳定的基础难以维系。要避免分裂和无休止的内部冲突,维持社会的统一,必须加强全社会的统一道德,建立共同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发展复杂社会的共同集体意识。

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人们在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上趋于多样性、多元性和多变性。在众多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形成一个主导的价值引领,引导社会价值的发展走向,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实现国家社会发展的安定团结,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凝聚的共同价值意识和价值体系,这种在社会最高层次的共同价值共识,可以为社会整合以及秩序的稳定起到精神维系和价值引领作用。

首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是全国各族、各阶层共同的道德基础和伦理共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表达和内在规定。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精神纽带,是维系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团结力和凝聚力的最高层次的价值意识。

其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基本的价值观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党全民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9](P9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共三个层面,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三个方面加以引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提供了基本遵循,为社会成员生活明确了基本的价值导向。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危机在本质上是道德危机,为了预防和治疗对有机团结的破坏,他主张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倡导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多层次的价值体系,保证日益复杂社会分工体系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进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有效整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群众言之于口、践之于行、刻之于心的价值认同,引领主体道德行为及选择,在社会成员间形成一个牢固的有机联结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具有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和兴国之魂的独特意义和价值”[10],是社会共同价值意识和价值规范的引领导向和评判之基。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整合和秩序稳定的最高的集体的道德力量。

(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夯实社会有机团结的精神基础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有机团结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社会分工过度发展导致的社会共同的道德集体意识欠缺,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和社会强制性分工状态下的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正进入全面改革的转型中,社会分工走向职业化、精细化,而且趋势日益突出。同时,个人利益的意识日益增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形势日益复杂化,进一步增加了社会走向失范状态的可能,也增强了国家社会治理的难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防止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社会过度分工和强制分工而产生的社会失范甚至是社会动荡,就要从根本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夯实社会有机团结的精神基础。

首先,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树立牢固的全社会共有的道德意识。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就要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精神;积极倡导和践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积极传承和践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要求[11];积极提高和践行个人明荣辱、知是非的个人品德素养,使社会主义的公德精神、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要求以及个人品德素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团结凝聚社会各个层次成员的价值规范、道德力量和集体意识。在国家社会治理的实践中,通过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全社会整体共同的价值规范、价值理想和价值信仰,在社会利益不断分化、社会分工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形成一种团结凝聚的精神纽带。这样,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就会形成牢靠的联结,为社会整合以及为社会的有机团结打下牢固的精神基础。

其次,全面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精神,确保社会最大范围的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全党、全社会要贯彻执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发展,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以及全新的理论意义,在推进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团结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伦理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社会成员,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是实现社会有机团结的动力支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使社会成员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起点、过程以致结果的公平,这是实现社会有机团结的制度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一个纪律严明、勤政廉洁、为民务实的党性与德性相统一的政党,是实现社会有效整合,规避社会解组风险,确保社会团结的政治保障。全面落实“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是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政策导向,是各级党政组织及其干部的理论共识和实践指针,更是全社会成员凝心聚力的精神指引。只有全面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法)爱弥儿·涂尔干.社会学与哲学[M].梁栋,译.渠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英)艾伦·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M].陈玮,冯克利,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4]崔建明.杜尔凯姆的道德整合论[J].学术月刊,1996,(5).

[5](法)爱弥儿·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陶建钟.转型社会的道德秩序及其整合[J].伦理学研究,2014,(3).

[7](法)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0]王泽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的开拓创新[J].伦理学研究,2013,(1).

[1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Z].2001-09-20.

【责任编辑:赵 伟】

B565.5

A

1004-518X(2016)05-0018-0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道德社会影响力研究”(11BZX066)、江西省高校人文项目“心性秩序的建构——道德敬畏论研究”(MKS1536)、江西省高校党建项目“习近平总书记道德敬畏思想研究”(JXGXDJKT.QN-201536)、江西中医药大学课题“新常态下的医药院校党风廉政建设研究”(RW2014001)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及职能探析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作为掌握和改造现实之方法的道德和法律1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