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沿边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思考

2016-03-17 08:42郝南明谷雨马怀忠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南亚东南亚国际化

郝南明,谷雨,马怀忠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云南沿边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思考

郝南明,谷雨,马怀忠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脉搏,克服“有区位条件但缺实力影响,有社会需求但缺发展措施”等不足,调整教育发展战略,确定学校发展定位,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上体现沿边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云南省沿边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核心发展主题。通过分析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云南沿边高校发展现状,提出沿边高校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思路。

一带一路;沿边高校;教育国际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1]。这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区位上看,云南北上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从陆路上沟通东南亚、南亚,并通过中东连接欧洲、非洲的省区[2]1。“一带一路”新战略的提出为云南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拓展外向型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开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地,作为沿边高校来说,如何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调整战略方向,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上体现沿边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云南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情况

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东南亚各国有着悠久的友好往来传统,在推动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和文化优势。目前,教育对外开放成为推动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已为云南省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从云南省各高校的发展定位分析,各高校基本上将办学定位确立为“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和东南亚”,并结合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实施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化战略定位。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从留学生教育情况来看,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的留学生规模在全省高校中占据前列,并在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和学历学位教育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从境外办学和汉语国际推广方面来看,外交部、教育部委托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设立的“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成为我省教育对外培训的重要平台。云南财经大学、红河学院等高校在越南、泰国等国家开展了境外办学活动。

从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来看,云南民族大学有较强的优势,该校的东南亚语种专业在全省办学时间最长、开办专业数量最多、办学规模最大,该校的南亚学院则是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唯一开设南亚语种的学院。

从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方面来看,一方面各高校都加大了聘请外籍教师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送出去”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云南省人才出国支持项目,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大学攻读学位和进行科研合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国际交往水平。

从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来看,各高校均结合了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广泛的国际交流、密切国际合作。

在打造特色方面,云南高校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学科优势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桥梁和窗口,依托区域、学科和文化优势,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为目标,面向南亚东南亚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文化走出去和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体系。有的高校通过举办“国际日”活动,以“大湄公河次区域高校论坛”“南亚文化月”“澳大利亚学术文化月”等为主题,丰富了校园生活、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助推了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成为颇具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云南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加之云南既有的“桥头堡战略”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的推动,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将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将日益承担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未来云南省高校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发展战略主要有:

创建大学联盟等平台,扩大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鼓励云南高校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高校之间建立大学联盟合作机制,发挥云南高校的抱团效应,全面深化云南高校在对南亚东南亚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合作。

构建留学生培养体系,实施“留学云南”“留学南亚东南亚”双向品牌计划。坚持出国留学和来滇留学并重,促进中外双向留学,统筹推进云南的留学事业发展,力争让云南成为南亚东南亚留学人数最多的省份。

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机制,大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加大南亚东南亚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力度。统筹规划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设置,鼓励云南高校增设南亚东南亚亟需语种专业,优化非通用语种学科专业结构,探索“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南亚东南亚非通用语种人才。

构建学术文化交流体系,丰富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整合搭建云南省与周边国家高等教育领导层磋商、高等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务实合作、教师学生友好往来平台,邀请南亚东南亚的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参加“南亚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等论坛,推进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与新型智库建设紧密结合,构建国别研究体系。依托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云南高校和研究机构优势,加快培养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搭建区域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周边国家及区域政治、经济、人文、社科、环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互联互通、投资贸易、产业发展、能源资源、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机制研究、咨询研究、决策研究,为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的合作共赢提供智力支持,将云南建成全国知名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智库。

三、对云南省沿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一)云南沿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云南各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对照新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关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对比省外其他高校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成就,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差距明显、任重道远。特别是云南省的12所沿边州市高校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综合水平不高等问题,“有区位条件但缺实力影响,有社会需求但缺发展措施”,未能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交互性和辐射性。根据政协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的《“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国门大学建设的调研报告》,从沿边性、交互性、辐射性三个基本维度对云南12所沿边州(市)高校的发展现状分析,这些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沿边优势明显,但整体实力不强。在地理空间布局上,云南沿边12所高校均位于距国境线200公里以内,并通过瑞丽、河口、磨憨、天保、清水河、片马、盈江、章凤等多个陆路口岸与中、老、越三国相交互,与泰国、柬埔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相毗邻,沿边、开放、交互优势极为明显。但就整体实力而言,沿边高校无论是在规模、质量、结构还是效益上,都明显低于国内同类高等学校。

2.外向导向明确,但辐射效果有限。在外向型发展导向上,12所沿边高校均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接壤国的辐射较为明显,而对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新加坡、东帝汶等国几乎没有辐射。

3.发展定位清晰,但交互能力不足。从发展定位上看,12所沿边高校均制定了面向东南亚、南亚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发展思路。从总体上看,云南12所沿边高校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主要以接壤国和柬埔寨、泰国两个毗邻国为主,交互的空间局限,内容单一,除了人员的互访外,在实质性推动高等学校间交互的教学科研合作项目上、学术交流上、以及人员培训上成效相对不大,沿边高校教育国际交互能力总体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4

(二)对策与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给云南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我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边高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顺应形势和时代的新要求,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培育沿边交互开放的优势,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云南省沿边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核心发展主题。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明定位,谋长远,科学制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教育对外开放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云南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以“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欧美”为总体大战略,统筹规划,整合全省教育资源,发挥区域特色,认真落实云南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避免出现单打独斗和教育国际化同质性现象。特别是各沿边高校应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特色资源,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上体现沿边高校的优势及特色,突显沿边高校地缘区位的“沿边性”、发展互动的“交互性”、辐射交流的“窗口性”、对外宣传的“示范性”。要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学科专业品牌;提供优质多样的社会服务,创出优质技术服务体系,充分体现“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服务能力。

2.整资源,优合作,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交流

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学校应积极与省州(市)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联系,合作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的策划、申报、实施,努力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二是加强高校联盟,抱团协同发展。云南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借助高校优势资源,拓宽学校办学层次,拓展办学途径,扩大办学规模。

三是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深化国际交流内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发展的推进学校各项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高校范围、合作深度和广度。

3.拓渠道,扩规模,开展好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

一是多举措扩大留学生规模。继续巩固现有的国际合作项目,扩大本科层次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外学校的学分互认、师生互换、学位互授等形式,根据周边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招收国外艺术、农业、冶金、食品工程等专业的留学生,扩大国际交流外延。

二是加大留学宣传力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各高校应切实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宣传,提高留学生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升云南省高校在国外特别是在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同时,设立专项奖学金,改善留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提升云南高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在南亚东南亚国家高校建立孔子学院的形式,可在条件成熟时,开设中国文学、音乐、美术、艺术设计、舞蹈等专业,弘扬中华文化。同时开展以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为目的的跨国和跨文化的国际教育活动。通过与国外政府、组织、高校合作开办专业人员短期语言培训班,采取来校培训和送教入国等形式,灵活开展中短期汉语推广项目,逐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培养境外国际型专业人才,提升云南高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4.多层次,重实效,抓好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设置“2+1+1”“2+1+N”“2+2”“4+2”等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不断扩大外派留学生的规模。

二是采取“语言+专业”“专业+语言”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实现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和专业+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跨国就业能力。

三是广泛宣传,推介国际文化交流项目。重点面向在校大学生和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介绍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推荐和选派到国外进行语言、技能以及学历培训。同时,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各年龄段的东南亚国际文化夏令营,体验和学习东南亚文化,增强对对象国的了解,宣传留学项目,扩大学校在地方的影响力。

5.夯基础,促能力,加强师资、管理队伍国际化建设

一是强化引智工程,加大外国专家的聘任力度。保证每学年聘请外国文教专家任教数量逐年增长,聘请外籍教师担任除外语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弥补教师资源短缺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是实施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落实国外博士生培养项目和一线教师培训项目的力度,提高学校教师学历及教育水平;选派教师到国外合作高校攻读学位、访学、教学、学术及文化交流,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鼓励各专业教师参与“汉办志愿者”项目,在教授汉语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语言能力。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管理人员学习培训。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招聘具有国际背景的专业人才,增强学校国际合作交流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学校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外事专项培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人员视野,提升国际合作交流能力,为学校国际交流工作储备人才。

6.建载体,育品牌,优化国际交流合作环境

一是整合高校资源,加强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民族、历史、文化等研究,邀请国外高校教授、企业专家、技术专家、民间艺人、传统手工艺人到云南高校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技术交流、传统文化学习等。举办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中越泰跨境民族研究、东南亚铜鼓文化研究、东南亚民族工艺品制作研讨等国际会议和国际论坛,并有重点地培育特色、亮点论坛,成为云南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二是开展科研合作,依托云南少数民族资源、地方资源,开展科研合作。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农副产品开发、矿产加工、手工艺品开发销售,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是开展留学服务和国际化人才培训。一方面做好针对在校生和有留学意向人员开展留学咨询、语言培训、考前培训服务。另一方面结合云南涉外企事业单位需求,提供口笔头翻译和涉外活动服务,开设中短期培训班,提升地方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

7.强组织,细职责,保障教育国际化经费投入

通过教育“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和区域合作,推进云南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既是云南教育对外开放的内在需求,也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现实需要。在科学制定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制定详实行动计划的同时,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细化工作职责,配强、配齐人员,科学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保障教育国际化的经费投入,大幅度提高对外交流合作的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1]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6-04-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04/ 29/c_1118775049.htm.

[2] 2014年9月政协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国门大学建设的调研报告[R].

(责任编辑 杨爱民)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Yunnan’s Frontier Local Universities

HAO Nanming, GU Yu, MA Huaizhong
(Wenshan Univi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how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 of “have regional condition but lack real infl uence, have social requirement but lack development measures”, adjus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etermin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embody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in schooling concept and mode is the key topic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how to face the new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and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integrate into 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frontier local universities’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ne Belt and One Road; frontier local universitie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G648.9

A

1674-9200(2016)04-0080-04

2016-06-14

郝南明,男,山西高平人,文山学院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谷雨,女,云南腾冲人,文山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马怀忠,男,云南富宁人,文山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等研究。

猜你喜欢
南亚东南亚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南亚》教学设计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