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少即是多”的本源与传承

2016-03-17 20:02李静刘显成
安徽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本源现代主义设计

李静,刘显成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浅探“少即是多”的本源与传承

李静,刘显成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现代主义设计在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诸多设计未能体会“少即是多”真正意境而造成的弊端开始慢慢体现。文章对自古以来设计的各种风格进行罗列表述,得出设计元素的“多”或“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拨开诸多设计对极简主义错误理解的迷雾,从而探索出少即是多的本源以及其在设计过程中是如何传承的。

少即是多;大道至简;本源传承

1 少即是多与道家本源探索

“少即是多”的设计口号最早脱胎于现代建筑运动,但大道至简的原则并非密斯首创。早在2000余年前的中国,老子就曾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著名论点,这里的“道生一”可谓之“有”生于“无”,“二”、“三”谓之万物,整个生长过程其实就是从无到有,再到“多”的过程的升华[1]。虽说密斯终其一生都未曾在自己的设计作品和学术生涯中对中国为首的东方文化表露出太大的热情,但其作品中一面运用高新科技,一面回归自然之道的属性异常强烈,这与道法自然的道家至高真理同宗同源且一样耐人寻味。时至今日,现代建筑运动所留下的诸多作品已经成为设计界尤其是建筑领域的座座丰碑,但曾经现代主义建筑师引以为傲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新型建筑技术早已普及,“少即是多”如何在新的设计时代中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延续辉煌,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2 设计风格由简至繁、由繁化简的螺旋式交替

在整个西方的设计发展史中,早期的设计风格以古希腊、古罗马风格为主,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其设计作品都是以公共产品为主,并且刻意追求极致奢华,这与其强悍的中央集权是分不开的。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欧洲陷入漫长的中世纪,连年战乱,期间西欧各国无论是国力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唯有少数封建领主有能力追求奢华,他们所建造的既是住所,又是壁垒的城堡并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设计导向。此时的设计风格回归简单,由“多”变“少”,以趋近自然的风格为主。中世纪后期,建筑界兴起了以教堂为主要代表的哥特式风格,其对神权的极度崇拜和渲染使得每一处哥特式建筑都对细节精益求精,极尽繁复奢华。这一时期,由于中世纪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神权对人权的绝对碾压,使得即使社会生活困苦不堪,教堂仍以一种庞然大物的姿态存在着,此时的设计也形成了“多”与“少”共存的状况。随之而来的文艺复兴驱散了中世纪的黑暗,也带来了社会大众对中世纪的厌恶。此时的社会重新回归对古希腊、古罗马设计风格的崇拜,但同时又因为新的阶级对于理性主义的屈从,使得古典主义的设计作品并不像早期古希腊古罗马的作品那般讲究奢华,设计上多了一些简约之感。文艺复兴后期,因为古典主义过于理性的局限性,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古典主义最终被追求繁复夸耀、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巴洛克风格所取代。再往后,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少,亦或是现代设计运动中正式提出少即是多的原则,此间设计界的风格轮转无不遵循着由简至繁、由繁化简的螺旋式交替的设计特征,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设计风格“多”还是“少”与经济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少即是多在设计中的传承转换其实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设计元素是多或是少亦在社会的更替中反复较量着。

3 源于功能至上的少即是多

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要求形式遵循功能。正是在这样的设计基础之下,催生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1919年包豪斯成立,现代主义设计迎来发展良机,彼时正值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大部分国家受到战争影响,百废待兴,此时国家和民众最为需要的都是基础的居所以及生活用品,至于设计形式是否美观新颖,风格是否别致多不在考虑范围之列。生产生活中的一切设计回归简单、实用、物美价廉,功能至上的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推崇。此时此刻,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还未被发挥到极致,相关设计师也还未曾进阶到在满足设计产品的功能之后追求设计产品形式极致简约的阶段。

4 少即是多的双刃剑作用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真正发挥出巨大影响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在战后之所以能盛行的原因与其一战后受到推崇的原因如出一辙。整个世界在战后的百废待兴让少即是多为设计理念的现代主义设计被诸多亟待复兴的国家所接受并运用推广。正是因为少即是多的理念与战后各国快速复兴的要求相契合,现代主义才能大行其道,诸多战后国家也才能有机会在一个正确的原则指导之下快速复兴。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产品虽说“少”,但并未就是“简陋”,它们在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在形式上给予使用者一定的心灵抚慰。

历史发展规律显示,盛极必衰。现代主义设计一方面为战后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指向,另一方面却又使得本该琳琅满目的设计产品趋向同一,其简化到极致的设计形式在经济萧条时可以满足消费者,但一旦消费者具备了更高的消费能力之后,现代主义印刷似的产品输出,仅简单注重功能而忽略形式的设计产品势必将会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现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遍地火柴盒式的混凝土建筑,正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盛行的结果。当然,这类现象究其根本,也并不能完全归罪于现代主义设计,因为现代主义并不是平庸的代名词,毕竟在现代风格设计史上,无论是密斯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赖特的流水别墅,亦或是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即使时至今日也仍然是建筑界的座座丰碑[2]。国际风格的盛行虽说受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追溯其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后世的诸多设计者未能透彻理解“少即是多”的真正含义所导致的,很多设计作品都一味追求简洁而忽略了人和环境的作用。一个设计者不能真正领悟少即是多的精华,却又一味标榜现代设计风格,当然也就不能对这个理念进行很好的传承。

5 简约=简单?

所谓大道至简,悟道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生修行的过程,诸多古之名士穷其一生也未能真正悟得道的本真!设计过程亦如悟道,虽不至于那样深奥,但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元素的归纳、总结、提炼、运用也都是一个极具哲理性的思辨过程,真正能将少即是多运用自如的设计者寥寥无几。否则也不会出现现代主义设计在二战后盛行世界,而蜚声国际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却终究只有寥寥数人。包括很多年轻教师在内的诸多设计人员,言包豪斯必谈“少即是多”,常常将简约风格同”少即是多”画上等号。设计教育者在谈到少即是多原则时,尚不能很好的悟出其精华之道,后来者自然更难窥得真知。笔者在对少即是多的理念和众多作品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少即是多未必就是简约,精简到极致的设计绝非简约二字就可以轻松概括,真正成功的现代设计作品表面透出的简单背后多蕴藏着不简单。而深谙此道理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除了现代主义运动的引导者,后继者能称得上大师的真的太少。

6 现代主义设计如何在中国传承思变

现代主义设计流行的后几十年间,最主要的设计作品产出正是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这些简单复制的设计产品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而言是符合其消费需求的,同时也着实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不是所有简单廉价,模印复制的产品都是现代主义的设计。现代设计过程中,很多毫无设计感的作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设计者烙上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标签,意图用“无”去替代“有”,而推波助澜帮助其混淆视听的正是“少即是多”这几个金字挡箭牌。普通受众随着审美能力的提升,对那些“现代主义设计作品”虽有诸多不满,却也并不能真正理解“少即是多”谓之何意,但看到这些所谓的现代主义设计者貌似都引经据典、论出有据,也就无法兴起强有力的讨伐了。

其实较之于西方,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东方大国对于少即是多的概念理解起来应该是更为容易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少即是多”带有个人怡情色彩,众多国画大师在创造作品意境时使用的大片留白即是这种东方悠哉情感的体现[3]。如今的中国,一方面在谋求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又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二者在设计领域一次次的激烈交锋,留下的是一堆不伦不类的设计残渣。过去几年,我们发现了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根本转变:设计不再只追求视觉的愉悦和产品的优质耐用,而是更多的去关注生态环境、关注地球资源、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4]。在我们这样一个环境特殊的国家中进行“少即是多”现代设计本源的探索,需要更多地回归自然,以自然为师,在自然中寻找可以被利用的设计元素,与此同时,回归传统,立足根本,从原始的传统文化中觅得“少即是多”的真谛!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谢建华.理性的胜利——德国gmp建筑事务所作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3]张亚敏,曹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艺术设计的关系——道家“道法自然”与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关系商榷[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3).

[4]Ralph Wiegmann.少即是多:2011国际设计趋势[J].艾诗怡,译.设计,2011(1).

TU-021

A

1007-7359(2016)04-0023-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4.008

李静(1990-),男,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本源现代主义设计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