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传承与发展遇到的问题

2016-03-17 12:21陈钙群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西医中药

陈钙群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广东潮州521041)



浅谈中医传承与发展遇到的问题

陈钙群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广东潮州521041)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有关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利好政策,然而在当今以西医为主流医学的医疗环境中,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是什么问题呢?笔者将结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医传承发展问题

中医治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然而,在当今以西医为主流医学的医疗环境中,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没有正视并及时加以解决,中医的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那么,中医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将结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中医人才培养“畸形”

众所周知,当代的中医教育采取的是院校式教育。然而,从中医院校临床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中却有相当大部分并没有从事中医的临床工作或者只是“挂中医之名,而行西医之实”,甚至有些还会对中医治病的理论进行反驳和抨击。中医人才的培养为何如此“畸形”?笔者认为:

首先,跟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关。现行的中医院校教育模式基本是借鉴了西方医学的教育运行机制,将中医教学按照西医的教学模式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习三个模块进行教学。显然,这种模式不适合中医人才的培养。因为中医的理论特点跟西医不同,很难从中划分出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专业知识,而且理论跟临床实践也是同时或交替进行,不能像西医一样划分得那么清楚。西医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可以在实验室对着尸体或动物进行,而中医不行,面对的必须是活的人体,那就是患者。所以将临床实习放在最后一年,对中医教学来讲,是极不合理的。自古以来,中医人才的培养,无论是自学还是师带徒都是在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临床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另外,跟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现在的中医院校教育,其课程设置中,几乎无一例外同时开设西医课程。这不仅占用了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时间,让本该精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沦为选读甚至选修,对一些中药的专业课如《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也未曾涉足,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医的思维。因为中医跟西医两套理论由于产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对人体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容易混淆。而且由于西医的理论更接近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所以很多学生最终接受的是西医的理论。

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如何来继承中医的大业?

2 群众认知存在误区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除了要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医人才外,当然还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失去了群众基础,再好的中医也无用武之地。然而,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群众对中医的认知普遍是存在误区的。

比如,一些人认为,有病应该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才能够得到“正确”的治疗,找中医只是想调理调理;或者认为中医只是“慢郎中”,因其治起病来疗效慢而不屑一顾;甚至有些人因为一两次找了“中医”看病而疗效不佳,便一竿子否定中医的疗效,因而从此不愿再找中医看病。这些都是源于群众对中医治病的方法和特点不了解。

首先,中医治病靠的是医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有关的疾病信息,然后按照中医的理论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来辨证论治的,而不是靠什么仪器检查。医院里的各种检查设备都是以西医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完成的。其应用目的是为西医的诊疗服务的,跟中医无关。

其次,中医治病是重在辨证,以寻求治疗疾病的本质,很多时候并没有像“见痛止痛”、“见烧退烧”这些只针对表面症状的方法来得“快”。但也不能认为中医就是“慢郎中”。因为在临床实践及很多经典医籍文献中,那些“立竿见影”、“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医案也不乏其数。

另外,不管任何行业,从业者的技术水平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况且由于当今培养模式的原因,很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最终沦为了不伦不类的“伪中医”者不在少数。这些人,怎么能够代表中医的水平?

所以,如果人民群众对中医认知的这些误区无法得以纠正,那么中医将失去真正能够施展拳脚的空间。这样连检验理论的机会都没有,还谈什么传承和发展呢?因此,只有正真认识到中医治病的特点和优势的群众越来越多,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的群众越来越多,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希望。

3 中药市场乱象丛生

中医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当然跟疗效密切相关。然而,不管是医生也好,患者也罢,很多都只意识到,只要医生医术高明,就能药到病除。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影响中医疗效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药的质量。有人说过,“中医将亡于药”,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

因为,当今社会的中药市场确实是乱象丛生。不少药商、药贩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各种掺杂掺假的行为层出不穷,比如:不按要求除去药材的非药用部位和杂质,不按要求干燥药物,随意简化炮制工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等,造成劣药、假药充斥市场。而患者抓药也只是以价格“货比三家”,认为便宜就好。殊不知,便宜没好货,最终因服用这些劣药、假药无效而返找医生。部分医生也因为对中药市场的乱象不了解,一味地怀疑自己开出的处方,甚至怀疑中医古籍记载的内容是否真实有效,进而怀疑中医的理论。

由此可见,如果中药市场这些乱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消除,中医治病在很多时候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没有真枪实弹,怎么能够杀敌制胜?如果照这样下去,让以经典著作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摇篮的中医如何传承和发展下去?

4 研究方法出现偏差

由于清朝末年挨打的事实,加上现代科学在世界文化里的某些领域里取得的胜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五四”洋务运动给否定了。又因西医在中国的兴起,中医因此被迫着为了去迎合西医的“科学”观,开展了一系列所谓“中西结合”的科研课题。从脏腑到经络从中药到方剂等都试图着用现代科学或者西医的理论来证实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想以此来“发展”中医。结果,很多研究是无疾而终,或者牵强附会,让中医理论的整体性显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前面,我们讲过,中医跟西医由于其产生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不同,造成两者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在对人的研究上,中医重视的是宏观、整体、功能这些外在的表现,而西医则是重视人体微观、局部、器质的结构变化。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总是拿西医的那套标准来衡量中医的医疗,这无异于用英语的语法来限制中文的使用,结局肯定让人啼笑皆非。

同样,在对中药方剂的研究上,中医讲究的是气味归经、功效配伍这些天然、宏观的特征,其应用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而西医对中药的认识则是像西药一样,从化学成分入手,依赖现代的仪器设备,提取所谓的有效成分。实际上,从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其过程已经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了,只能为西医的理论服务,所以不能再归属于中药的范畴。这样的研究结果对于中医用药的指导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中医要正统地传承下去,决不能让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掺杂进来,干扰学习者的思维;中医要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符合中医理论的思维和方法,决不能好高骛远异想天开。否则,最终只能是南辕北辙,与真正的中医理论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影响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因素甚多。但归根结底,大多是由现代人当中包括学中医的人里面大部分无法正确认识中医治病的理论、思维和方法特点所造成的。而出现这样的局面,恰恰是跟现代人长期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有关。因为,传统文化才是孕育中医的沃土。因此,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医学中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成为像现代医学一样的“科普”知识,才能够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扫清障碍,让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真正步入坦途。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西医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