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拜师学艺经历

2016-03-17 13:01徐永晨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周先生师傅老师

徐永晨

“师傅,这篇课文该教什么嘛?”“师傅,我发了篇文章在你邮箱,抽空给我修改一下哟!”“师傅,给我推荐几本好杂志吧!”……每当一声声“师傅”在我耳边响起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未曾谋面的“导师”来。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杂志上读到了周一贯先生有关“研读”的系列文章,这让迷茫中的我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走出“问读”圈的路径。之后每个月,我都会将杂志借来,抽时间到几公里外的场镇上将文章复印下来,作为资料保存。我每天都反复研读周先生的“研读”文章,仔细领会,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尝试,我的课堂形态因此变化很大。这是我第一次“遇见”周一贯老师,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他的文章,将他当成了心中的师傅。

后来,我给周一贯先生写了一封信,咨询他的专著有哪些。在那个年代,别说村小,即便是中心校,也没有网络。我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山村里,很少走出大山,书信成了唯一能联系周先生的途径。没想到,周先生很快就给我回信了,信中介绍了他的部分专著。我通过邮局先后邮购了周先生的《语文教学优课论》《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小学语文优课精彩片段评点》等专著。周先生的著作深入浅出,好读、好学、好用,我总是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然后实践于自己的课堂,在实践中又生出许多感悟,也试着将它们写出来,学习“笔耕”。

2004年,我从村小考调到了县城一所小学任教。到了县城,视野开阔多了,信息顺畅多了,但我研读周先生的作品和学习“笔耕”的习惯没有变。学校订阅的专业杂志比较多,我是每期必读,只要遇到周先生的文章,读后一定要复印下来进行保存。现在,我的书柜里已有厚厚的几大摞了,这是我的“财富”。在周先生的“指点”下,我的课堂更实在了,我的研究更“语文”了,也有不少“豆腐块”见诸报刊杂志了。我没机会当面聆听周先生的教诲,但我又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他的指导。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导师。周先生的弟子无不颇有建树,名震一方,周先生都不知道还有我这么一个愚笨的编外弟子存在呢。

周先生在绍兴进修校工作时,办了一个名师研修班,没几年,该班的学员都成名成家了。能跟随周先生学习,是我神往的事。2006年,我调到县进修校工作,也想给年轻的教师搭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也想模仿周先生办一个类似的名师研修班。可惜由于自身能力和一些其他原因,此事最终成为泡影,这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和永远的不甘。

虽“遇见”,却“未见”;虽“未见”,却早已“遇见”,周先生的学识、人品、精神无声润泽着我,影响着我。遥祝我心中的导师——周一贯先生身体健康!

我的“男神”师傅

?誙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幸福学校 张丽

我有一个“特殊”的师傅,他把我从迷茫中解救出来,并引领我走上读书、写作之路。他是Internet送到我身边的贵人,是我QQ群里每天都要闪动的小图标,他就是我的“男神”师傅。

那时,我听说晋级的评分标准里有发表文章这一项,我想把这件事先搞定,以备不时之需。于是,我把我写的文章向一些杂志社投稿,可是除了收取“巨额”版面费的以外,都没有回音,我不甘心。一日,我在QQ签名上发出“论文发表不是穷人所能及也”的感慨,有人向我发出了“加好友”申请:“历练需要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我们能想到极度饥饿的人见到面包的情景,但是可能猜测不到想发表文章都快想疯了的人是什么样的。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一样,我瞬间通过了他的申请。

接下来,我把几年来的苦楚用文字的形式全部说给他听。我全然不知对方是什么人物,却把他当成了倾诉的对象。

“好女不愁嫁,好的文章也不愁发表。”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神回复呀。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这段“师徒”缘。师傅让我把写过的文章发给他看,他看后的评价是:“文笔还不错,就是方法有些欠缺,应该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 师傅还发给我几篇他曾发表过的文章,并且推荐我订阅了《黑龙江教育》《意林》和《德育报》。每期杂志和报纸到来我都如获至宝,细细地品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我还翻出遗忘多年的名著来读。读书占据了我多半的业余时间,其余的时间就是写作。《德育报》上有毕业寄语的征稿,我想把QQ空间里写的“送给我可爱的孩子们”的日志投给他们,师傅非常支持我,并且告诉我德育报对文章的要求。我按照他的建议修改后发给了编辑,果不其然,我收到了《德育报》的样报和发表证书,这打破了我文章发表的零记录。我更加信赖我的师傅了。

《黑龙江教育》有一个“教师的寒假计划”的征稿,我把我写的《假期做好两件事》发给师傅看,他不仅帮我修改,还跟我说,以后再写作要注重语言的精练。我按照他的要求修改了几次,最后,这篇文字发表在了《黑龙江教育》上。这是我期盼已久的事,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兴奋得流出了眼泪。师傅是我学习的精神动力,是我成长的奠基石。

后来,在“男神”师傅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教学设计和德育论文等陆续发表在不同的书刊杂志上,并且经常在各种征文活动中拿奖,我这个以前从未崭露头角的小人物在学校里风光了一次又一次。

感谢未曾谋面的“男神”师傅,是他引领我走上了读书、写作之路,让我的教育人生更加丰满,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师傅,您好吗?

?誙富裕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管静

师傅,您好吗?您现在是孙儿绕膝,还是吟诗写文,亦或侃谈教育?语言依旧简洁生动吧?您的徒儿如今也可以指导别人,偶尔也可以侃谈语文教学了,这都离不开您的悉心教诲。

还记得我上完第一节课,您送了我一份五字评语——形散神也散。这五个字如同重磅炸弹,瞬间轰晕了我。要知道那可是我精心准备了半个月的第一节课啊,我垒砌的自信轰然倒塌。

您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讲教学目标、考纲考点、教学常规,还给我分析语文界的领军人物钱梦龙、于漪的教学风格,末了扔下一句:“从明天开始,听老教师们的课!”

我自然首选您的课来听,记得您讲的是《劝学》,您儒雅的风范,深入浅出的教法,娴熟的教育技巧让我深深折服。学吧!我亦步亦趋起来。您“手把手”帮我设计的公开课《风景谈》,在新教师岗位练兵大赛上排名第四,导语用的是卞之琳的诗。一些老师说我的课有您的影子。师徒嘛,一定有相像之处!

教学上,我遵规守矩一段时间后,开始不安分起来,总想制造点波澜。那次,我排了5分钟的课本剧:《包身工》的片段,学生乐翻天,同事啧啧称赞,而您却当头喝棒:“教学不能靠花哨,学生不能当猴耍!”我暗自愤慨,也只能继续循规蹈矩。那段时间,我故意疏远您,与其他教师嘻嘻哈哈。您依旧像往日一样为我指点,我表面应允,背地里却想着怎么出花样儿,开始秘密策划擂台赛式的单元复习课。

记得那次课我设计了三个板块:图画猜字、知识问答、场景说话。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小组积分打擂决胜负。我故意在师傅您上课的时段,请同组的其他教师去听我的课。课堂环节紧凑,学生十分活跃,赢得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创意的欢喜冲淡了没请您的歉疚。我着实陶醉了一阵子。直到县进修学校的语文教研员来我校教研时,您汇报我的创新复习课,极言我的课设计新颖、课容量大、学生参与率高,还建议县级观摩。我羞愧难当。事后,您建议我把图画猜字再丰富些,知识问答缩减点,用说话练习补充理论指导。我使劲点头,脑子里反复着一个问题:您对我的课怎么这么清楚?后来,同事告诉我,您把我的课每个细节都问得清清楚楚,还一一做了记录。师傅啊,我对不住您了!

从那以后,我沉静了许多,每天都看师傅给我推荐的书,偶尔也搞点教学创新,但每次都与师傅商讨,师傅每次都会给我建议。谢谢您,师傅!

师傅如今退休好多年了,随女儿去了南方小镇,那里的文化氛围更适合师傅的儒雅博学。

师傅,您若安好,便是晴天!

严师·慈母

?誙同江市第二中学 王丽影

学生时代的我,由于自身成绩的优异,总是漠视老师的关心和呵护;参加工作的我,由于工作阅历浅薄,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助。在我从教的道路上,幸好遇到了她——张晓燕老师,她就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从有记忆开始,真正让自己钦佩的人并不多,而张老师教学上的严谨却让我佩服。摊开她的教案,随手翻到任何一页,都会让你惊讶:两个学期、四本教案的内容全部那么工整!字的大小一样,字与字的间距一样,每一课的课文内容、板书、反思、时间……样样不落。更让人惊叹的是,教案里没有一处勾抹,页面整洁、清新。每个人都有懒惰的时候,但张老师的教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却让我找不到丝毫松懈的痕迹,不给人挑错的机会,更不给人纠错的缝隙,这正是她严谨作风的体现。

多年的从教生涯,也给傲然的她带来了很多身体上的顽疾,偶尔也能听到她的牢骚。但当你走入她的课堂,却永远不会看到她会因膝盖的疼痛而坐视学生不管;也不会在学生的作业里找到没批改的空白。当大家都在巧妙地运用电脑等多媒体工具走入课堂时,她却更加悉心地伏案备课,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在纸上抄写着要给学生讲评的六、七百字的作文。模板抄写完毕,再去印刷出来,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别人因多媒体的介入,变得轻松了,而她却更加疲惫了。可不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的她,在课程的进度、学生知识上升的速度等方面,永远不会被别人甩下。

还记得上学期我在讲校内公开课时,从定课、析课到最后的评课。课前的每一样准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课件中的每一个图案颜色的选择,无不经过她严格地审查,最终才获得通过的资格。公开课结束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都给予我高度的评价、一致的好评。我庆幸自己成了她的弟子。跟随着她的步伐,让我学会了严谨。每当自己想偷懒时,一想到她那工工整整的犹如印刷版的教案,便会自责,于是,卸下惰性,奋然前行!

“孤身一人独闯天涯”的苦涩滋味,从来到同江那一天起,我就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品尝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容给了陌生的我莫名的恐惧和不安。如果没有张老师业务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呵护,我想: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儿子或许也都不会属于我,此时的我或许早已不知又要漂向哪个陌生的环境了。我认定的这位恩师,也是值得我一辈子去珍惜、去感恩的慈母!

初为人师,师傅相伴

?誙富裕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陈长华

2000年8月的一天,沐浴着盛夏初升的朝阳,迈着轻盈的脚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我去学校报到。简陋的校舍,薄弱的师资,让我原本兴奋的心情降到了冰点。我,一个生物专业的毕业生竞教起了英语。面对陌生的专业、陌生的讲台,和一群厌学的中职生,我该怎样上我初为人师的第一课?

坐在我对面的静老师鼓励我:“就当台下是大白菜,你只管讲就是了。”我们都笑了。

静老师告诉我:“备课要先备学生。”我常利用闲暇时间听静老师的课,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困惑。逐渐地,我懂得了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一切似乎游刃有余,然而——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我明显感到一些学生并不买我的账。尽管我很努力地把课备好上好,仍然走不到有些学生的内心!一天,一名女生随意在课堂上走动,无视我的存在,我被彻底激怒了,我与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我心中充满怨气与失落:为什么我把一颗心全掏给了学生,却并未赢得他们足够的尊敬?我的满腔热情换来的却是尴尬与无助?

这时候,静老师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膀,招呼我去校园里走走。我们并肩走在铺满落叶的甬路上,静老师轻声地说:“来职教的学生都有一部学习的残缺史、心灵的冷落史,学生很渴望老师的理解与鼓励。”“我管他们有错吗?”“当然没错,但得讲究方式方法。”接着静老师给我讲了拉封丹寓言《南风与北风的故事》:“从前啊,南风与北风比赛,看谁更有力量。北风说,你看,路上有一个行人,谁能让他脱掉身上的大衣,就算谁赢。南风笑了笑,同意了。于是,北风立即呼啸而起,让行人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可是,行人不仅没有脱掉大衣,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北风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达到目的,只好无奈地退了回去。而南风呢,开始轻柔地吹拂行人的脸庞。行人感到越来越暖和,不由自主地解开了纽扣,最后脱掉了大衣。南风赢得了比赛。”静老师轻柔的声音萦绕在我耳畔,我懂了教育学生的真谛。

静老师特别喜欢读书学习,我也被潜移默化,像《爱的教育》《做最好的老师》都是那时读的。静老师的语文课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得学生的喜欢。她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我,我学会了赏识教育,也学会了等待,等待学生慢慢成长。我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学生,以理性的思维去看待职业教育。

静老师是我成长路上的贵人,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君子动手不动口

?誙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 张家海

“别讲话了!别讲话了!”上午第一节课,刚走进教学楼,从楼道两边的教室里就传来了科任老师课前制止讲话的声音。这是常常出现的场景。

记得大学毕业后在一所学校实习时,谈到如何处理课前少数学生喋喋不休的小说小动问题时,指导老师传授给我一个“妙招”——他让我遇到学生小说小动时,先扫视教室四周,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似真非真地说:“还有一个人在讲话!”课堂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走上三尺讲台,自然经常遇到类似的热闹场景,我照着他的方法试过很多次,确实,每一次都会收到奇特的效果。我感激我的指导老师传授给了我一个“教育真经”。

课改中的我,好东西总爱和同伴分享。今年学校新招录了几名教师,其中几位还当上了班主任。和他们在一起闲聊时,再次谈到了“课堂上如何应对小说小动的学生”的话题。80后的新人单纯直爽、快人快语:“不停讲话的学生,我就让他站起来听!”……我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同时说出了我的这个“秘籍”,让他们试试看。

一周后,在食堂就餐时,一位新来的老师告诉我:“张老师,您说的那个方法真的很灵!而且,课堂上有人开小差的情况也管用!”

“真的?”我想听她继续说。 “嗯,我还可以说‘还有一个人没有记笔记‘还有一个人还没静下来……”我暗暗点头,也暗暗为她高兴,看得出,她不仅在实践经验,还在发展经验。她是用“心”在做教育。

“还有一个人在讲话。”想起指导老师的这一招,我依然心存感激。想一想今天的我,身上还真的留有“师傅”的“影子”。如今我本人也正在当“师傅”。其实,经验这东西,不能总依靠别人的传授,不能“拿来”就用,也不能总靠“临床”总结,贵在从师傅的经验中悟出那份属于自己的方法,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我是教授生物学科的,经常会做一些实验或者开展一些动手方面的活动。我发现,初中的学生只要一动起手来就爱讲话,该讲的不该讲的都讲,课堂就像在鸦雀窝里捣了一棍子似的。

有一次,我给学生分发实验器材,一些学生领着领着器材就讲起话来。那时候,我脑海里完全被“动手”“动口”“听话”这几个关键词充斥着。突然间,生活中人们说的“君子动手不动口”这句玩笑话一下子跃入我的口边。于是,我大声对孩子们说:“君子动手不动口!怎么还讲话呀?”

“哈哈,老师您说错了,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下面出现一个天真无邪的声音。

“哎呀,这都不懂?张老师故意反过来念的嘛,就是叫你只动手,不要讲话!”一个脑子灵通的学生一下子点醒了众多学生,我会意地笑了。一时间,叽叽喳喳的课堂马上安静下来了。这一招既幽默,又避免了说教,我后来又用在了多种场合,比如,分发试卷时,独立作业时。

“师傅请进门,修行靠个人”。拜师学艺, 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师傅教我要舍得

?誙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康松

尹主任一到学校就给初四全体教师做报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于教学中“舍得”二字的提法,他说:“在中考复习中要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要舍得放弃难题,要舍得把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尹主任听我的课,我自我感觉很精彩,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我当时是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又是市级教学能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还是很自信的。但课后尹主任只是淡淡一笑,说:“你不用讲那么多的。”我听了真的不服气,心想,我讲了学生都不一定会,要是不讲还不更麻烦?当然这些话嘴上是不能说的,还是要向尹主任表示谢意。

尹主任再来听课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讲一整节课了,给学生留下了十几分钟消化吸收的时间。但尹主任听完还是淡淡一笑,说我讲的还是有点儿多。我说:“时间再少,就讲不完了。”尹主任说:“不是每道题都须要讲的。”我心想,谁知道中考会考到哪个题?应该强调的如果强调不到位,万一中考时学生遇到了不会怎么办?

一天,有几个数学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来找我,他们对我说:“老师,您上课的时候还是少讲点儿吧,太影响我们学习了。”我奇怪地问:“我不是告诉过你们,我讲题的时候你们可以不听,自己安排复习就行了吗?”他们说:“我们是按自己的计划复习的,可是您的声音太洪亮了,我们刚有点儿思路,就被打断了。”

学生的说法让我很尴尬,觉得应该试着少讲点儿,毕竟牺牲尖子生的复习效率是我不能接受的。正好尹主任又来听我的课,这一节课我直接交给了学生,把试题的答案也发下去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先自己看答案,看不懂的查书,然后自发求助同学讨论交流,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一起问我。下课前十几分钟,我把大家都不太理解的一道题讲了讲。我想这样的课尹主任应该满意了吧。可他还是淡淡一笑,说:“最后那道题,其实没必要讲的,一是这样的试题肯定不会再考了,二是你讲了之后,也不会有几个学生会做。”从此以后,如果是全班学生都不会做的题目,而且答案也没人能看得懂,我就会跟学生说:“放弃了吧。”

经过几次尝试,我问学生更喜欢哪种复习方式,出乎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感觉自主复习效率更高。虽然我还是有所担心,但既然学生和尹主任有同样的想法,我决定咬牙坚持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比如一份学案分两次发放,学生做完第一份学案后自行到教师处领取第二份学案,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我又强调每道题的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速度意识。在课堂上我也更多地去关注全体,不忙于回答个人提出的个别问题。我的职责首先是管理学生、关注学生,帮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指导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事做;其次是对学生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提供复习建议,不再随意干扰学生的复习进度。我还强调错题或不会做的题目要用红笔做好标记,或是整理到专用的错题本上,为二次复习积累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错题就相当于自己的存款,考试前几天就可以提取出来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确感觉学生的复习状态越来越好,但对于最终的成绩心中还是惴惴不安。中考结束了,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我们学校这级初四共八个班级,前10名中我班占了5个,前20名里我班有8个,而且不及格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我这才真正相信了尹主任对我的教导:“学生已经会了的不用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用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用讲。要相信学生,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可能不需要教师教,他们也能学好。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不教而教”了: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猜你喜欢
周先生师傅老师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岁月如歌,师恩难忘—纪念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细腻不等于多情
六·一放假么
礼必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