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2016-03-17 07:33冯娅楠
学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进程课程改革现状

冯娅楠

摘 要:1997年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揭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程改革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文章对新课改之前的历史、目前的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分析造成新问题的原因,并对新课改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进程;现状;原因;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23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0.062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新课改之前的历史

语文,作为母语性的学科,在教育体系中一路走来,步履艰辛。20世纪初,“语文”便开始单独设科,但在20世纪前半世纪经济落后与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关于课程改革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提高上都拘泥不前。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改革。

20世纪50年代初,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文见解。进而,我国确立了中小学教育体系,确定了学制,“红领巾”教学开始引领课堂。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实施汉语与文学课分开教学。分科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大大促进了教师业务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广大教师边教边学,学习和钻研业务的劲头很高;另一方面文学教材分量过重,大纲对学生掌握的作品及文学史知识要求也偏高,学生学习得费劲,教师也教得困难,脱离了中学教学的实际。因此,这一政策实施了仅3年时间,后又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劳动”的论断,将教育领向生产。于是出现了政语课、政文课,语文成了政治的附庸,课程被砍掉了三分之一……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使得经济建设得以恢复,我国教育事业也开始缓慢前行,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指引下,语文教学挣脱了多重精神枷锁,在传承“文道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双基”教学。国家设立重点中学和大学,又颁发了《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障了语文课程的健康发展。语文思想理论才逐步脱离长期以来被政治绑架的束缚,真正地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二)新课改的前奏和发展

1997年,中学语文教师王丽的《中国语文教学手记》、剧作家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大学中文系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当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时间,诸多媒体纷纷转载评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直指语文教育思想的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僵化、教材单一、考试制度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引起了人们对新课改的要求和关注,语文也从工具性和思想性回归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这使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有了实质性进展。

从新课改的历程上来看,大致可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念启蒙阶段。这个阶段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普及到教育队伍中。第二阶段,模式探索阶段。即理念透过怎样一种模式来贯彻执行。于是各地各校都纷纷做研究课、观摩课等各种各样的课,探索新课改理念实施的载体。第三阶段,增强效能的阶段。对课改大家开始进行反思,反思课改这么多年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还没解决,哪些问题更严重了。

二、改革的现状及原因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使社会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各地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学生为本;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多元解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中多了自主、合作、探究;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融入大量的素材,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火如荼的改革也不免存在弊病:形式主义过多,遮掩了“语文味儿”;有的语文课预设性过强,被拆解的阅读失去了原有的美感;语文课堂人文性与生活脱离,变成索然无味的说教;应试教育下,语文学科被模板化、套路化,作文教学的前途更是堪忧。究其原因,我国的语文教育状况,就如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先天不足,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标,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因校制宜。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只重视教学工作,却忽视课程评价,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三是应试教育对课改的冲击。高考制度的不变革,让很多学生和教师仍旧只要成绩不要过程,关于“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应试教育、升学率面前显得不足为重。

三、对语文课改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加大教育考试改革力度,改变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切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个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发展。

第二,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应通过加强自我培训和自我反思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学校要组织教师培训,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加强交流学习,多听一些课改较为成功的学校的课。各级教研部门也要多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模式。

第三,注重并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结合,同时,注重多元知识的渗透、学科间的交融。让学生自主组织文学、创造发明小活动,在办刊、策划、商议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关心身边的时事热点,拓宽眼界,增长见闻,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体现主体性与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多加以指导,创新发展。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让学生真正将语文学习用于生活,实践是根本途径。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即多读)。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即多写)。读和写这些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回归到语文学习方法最根本之处,足够的输入才会有适量的输出。

第四,在多媒体、多元性知识渗透的同时,勿忘“本”。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可偏废。要让学生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人”的教育。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在落实语言因素的同时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语言的赏析,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领悟人文性。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Suggestions on the Present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FENG Ya-nan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Abstract:  A great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opened the prelud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1997. There are many breakthroughs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evitably. This article generally analyzes the history befor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scusses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progress; current situation;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 责任编辑 张敬亚 ]

猜你喜欢
进程课程改革现状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
Linux僵死进程的产生与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