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个维度,提升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2016-03-19 03:02江苏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225300栾秋荣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条件年龄

江苏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225300)栾秋荣



抓好三个维度,提升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江苏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225300)栾秋荣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策略教学是苏教版教材独有的编排,教材的目的并非单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从而提升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实践入手,针对策略教学的三个维度——必要性、优越性、广泛性展开探究。

[关键词]策略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解决问题

苏教版教材编排了独特的策略教学内容,其目的并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建立策略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策略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策略意识,提升数学能力呢?可以从策略的必要性、优越性、广泛性这三个维度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凸显策略的必要性

苏教版教材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展开分析探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因而,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运用比较和对比,唤醒学生的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策略的必要性,从而建构解决问题的数学策略。

例如,教学“倒推的策略”时,为了让学生领会“倒推”这一问题策略的必要性,我根据学生最关心的年龄问题,创设了问题情境。先提问一个学生:“你今年几岁?”然后追问:“我的年龄除以2再减4正好和你的年龄相等。猜猜我的年龄是多少?”学生听了都跃跃欲试:要算出老师的年龄,就要先从学生的年龄开始倒过来想;条件中是老师的年龄减去4,这时候就要加上4,条件中老师的年龄要除以2,这时候就要乘2;这样就应该是学生的年龄加上4再乘2……

教师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特定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环节,学生调动起已有认知,通过分析,体验到“倒着推想”是问题的关键,由此认识到“倒推策略”在解决问题时的必要性。

二、引导优化,体验策略的优越性

策略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体验到策略运用的必要性,还要让学生感悟到策略运用的优越性,深刻认识策略运用的重要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等形式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运用问题策略的能力。

例如,教学“问题解决的策略——列表整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列表整理的优越性,我从教材的情境图展开,让学生梳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学生得到信息“小刚买了2盒彩笔;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一共花了18元;小军花了42元买笔记本”。此时我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针对这个问题,我继续引导:“这么多已知条件,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如何解答?”有学生认为“小刚买了2盒彩笔这个条件是没有用的,可以忽略。要求小华用了多少钱,就要求出笔记本的单价”;有学生提出,采用列表的方法(如右图),可以清晰地看到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我让学生进行比对:“哪一个方法更简单直接?”显然,列表格的方法更有条理性,更简洁。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列表这一问题策略有了深刻认知,体会到运用这一策略的必要性,从而树立了优选问题策略的意识。

三、加强反思,拓展策略的延伸性

策略教学的本质,是要学生建构策略意识。因而,教师要加强反思的引导,帮助学生挖掘策略的实效性,使策略运用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当学生明确了要应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之后,我展开了反思引导:“你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条件?”学生重新审视整个解题过程,认为不管是把大杯换成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目的是要把不同量转化成同一种量来思考,从而深入理解了替换策略的本质。此时我给出拓展题“鸡兔同笼,头有20只,脚有48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很快得出“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鸡脚的个数应该是鸡头的2倍,多出来的脚就是兔比鸡多出来的。由此,可以推论,将多出来的脚的数量除以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的数量,就可以得到兔子的数量,列式为20×2=40(只),48-40=8(只),4-2=2(只)。兔子的数量为8÷2=4(只),鸡的数量为20-4=16(只)”。

显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反思,深入理解了解决问题的本质——要将已知的条件和未知的条件进行替换,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策略教学的三个维度,让学生体会策略的必要性、优越性、延展性,帮助学生建构策略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童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1-089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条件年龄
变小的年龄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年龄歧视
算年龄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