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体验”到“社会效益”: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逻辑演变

2016-03-19 14:04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志愿公益道德

张 林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道德体验”到“社会效益”: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逻辑演变

张 林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道德性是青年志愿服务与生俱来的天然特性,“道德体验”也是早期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最为朴素的精神追求。从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动机或客观效果的演变来看,青年志愿服务萌芽、探索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从追求“道德体验”到追求“社会效益”的发展演变过程。青年公益创业就是青年志愿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益尝试。青年公益创业不仅能繁荣社会企业,扩大社会就业,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治理创新,而且在促进社会公正,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青年志愿服务;道德体验;社会效益;青年公益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和社会的进一步转型,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探索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如果以时间为轴,以标志性事件为枢纽,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大致将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到1986年是萌芽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还没有完全成形,青年的多数志愿行为与主流社会倡导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交织融合在一起;1987年到2007年是探索阶段,从1987年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在广州开通,到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开始走向正轨,组织机构逐步完善,服务范围逐步明晰,其影响力日渐扩大;2008年至今是全面发展阶段,无论是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救灾抢险,还是在北京奥运会中的义务奉献,青年志愿者都是不可忽视的一抹亮色。自此以后,全国开始形成全民参与志愿活动的浪潮,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趋势。当然,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以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这是目前学界比较常用的划分方法。总体来说,这种划分形式以“看得见”的标志性事件为切入点,是能比较直观地对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宏观把握。但如果换一种视角,考察一下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动机或客观效果的演变,我们就会发现,青年志愿服务萌芽、探索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从追求“道德体验”到追求“社会效益”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道德性:青年志愿服务与生俱来的天然特性

“志愿服务”这一概念来自西方,属于舶来品。一般说来,现代意义上的青年志愿服务就脱胎于西方的宗教性慈善活动。早在16世纪,英国就明文规定,地方宗教组织必须为困难民众筹集经费,以便实施救济。随后,德国、法国、美国等地的宗教组织也纷纷成立慈善机构,以开展博爱、互助的慈善活动。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西方社会结构急剧变化,贫富分化、阶级斗争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慈善事业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道德性活动,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和重视。可以说,从20世纪至今,慈善志愿活动在西方社会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全球学者对志愿服务的关注日趋紧密,研究也愈发深入。美国学者肯·艾伦(Ken Allen)在《普遍适用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一文中认为,志愿服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在利他和自愿的基础上,不期望任何立即的物质报酬的所有活动的总称。”[1]我国学者丁元竹、江汛清认为,志愿服务等同于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2]这两种观点在学界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他学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与上述两种观点大同小异,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从志愿服务本身的发展历程和以往学者对志愿服务概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奉献”“利他”“互助”“博爱”“慈善”等都是青年志愿服务的核心主题。可见,青年志愿服务从一开始就头顶着道德的光环,蕴含着强烈的道德追求,有着高度的道德自觉和明显的道德担当。道德性是青年志愿服务蕴含的本质特性,贯穿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受到西方传统慈善博爱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志愿服务的道德性特征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道德基因。当然,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宗。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既倡导“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互助友爱思想,又倡导“泛爱众而亲仁”的博爱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这些思想观念基本奠定了我国主流传统道德文化的基调,与我们今天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在道德内涵上已高度接近。而孟子的“性善”学说,更是从本体论层次论证了“仁者爱人”的人性基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乃“仁”“义”之始端。即同情心、怜悯心、羞耻心都是人求善向善、爱人助人的人性动机。这就从人性的角度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道德支撑。而孟子“仁义”观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思想更是为今天的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当然,除儒家以外,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共利共给”、佛教的“慈悲为怀”等思想都对当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强烈的“互助博爱”“乐善好施”“行善积德”“己他两利”的道德倾向。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青年志愿服务不可避免地会散发着道德的光芒。

二、道德体验:早期青年志愿服务朴素的精神追求

无论中外古今,道德诉求都是影响青年志愿服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精神自律”。[3]同样,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并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要求,而是依赖于青年群体本身“自由自主”的道德自觉。只有在这种自我道德觉醒的基础上,青年群体才可能以积极的姿态去关注和认识志愿服务活动。如果说,道德自觉是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内在的精神前提,那么,道德体验就是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朴素的精神追求。虽然青年志愿服务本身流露出天然的道德期望,但是这种期望不是靠简单的精神“玄想”就能实现的,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青年群体期盼将志愿服务蕴含的道德期望都变成真实的道德体验。道德期望可以看成是青年志愿服务蕴含的静态的精神存在,但道德体验却只能在动态的志愿服务参与中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所谓“道德体验”,就“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4]从哲学本体论看来,每个生命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存在一个纷繁复杂的关系世界中。如何看待这个关系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标准,而不管标准如何,只要是生命个体对关系世界发生了包含价值判断的融通性体验,那么,这种体验就可以看成是一种道德体验。青年群体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对外在世界做出的就是积极向上的价值判断,追求的就是一种“互助友爱、博爱慈善”的道德体验。这种道德体验能让青年群体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一种道德满足。这种满足感会给青年群体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是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收获的最大的精神回馈。虽然影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追求愉悦的道德体验,是广大青年踊跃参与志愿服务最为朴素的精神动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也开始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正是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动,很多社会管理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成熟的市民社会还未形成。虽然青年群体的主体性意识得到空前解放,权利义务观念明显增强。但并未形成成熟的现代人格。同时,由于社会中负面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物欲横流、浮躁不安,人们精神空虚、灵魂苍白,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功利。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必然对这种社会现实有着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和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既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即不满意精神空虚、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现实生活,不满意社会中还有人处于困境之中。他们想要奋起改变,希望通过公益性和利他性的志愿服务来超越现实,进而获得一种健康向上的道德体验。总之,只要青年群体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了愉悦的道德体验,就能进一步激发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持续、深入的发展。

三、从“道德体验”到“社会效益”: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向

如果说在青年志愿服务历史发展的萌芽和探索阶段,追求“道德体验”是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重要的内在动机和精神追求。那么随着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全面发展阶段的来临,追求“社会效益”就成了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时代趋向和现实诉求。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从“道德体验”到“社会效益”的逻辑演变过程是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必然。因为随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日趋完善,青年志愿者人数的持续增加,青年志愿的服务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的影响力显著增强。青年志愿服务必然会更加凸显其“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征,从最初的重视“个体性”感受和“局部性”活动发展为更加关注社会整体,更加关注志愿服务对于调整社会关系结构的具体效用。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青年群体对志愿活动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和完整。志愿服务在青年眼中不再局限于对某一对象的一时一地的帮助,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愉悦的道德体验。他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救助对象所处的社会位置,开始从社会的整体性层面思考志愿服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走向。他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参与和整合社会资源,亦如谭建光教授所言:新时期的青年“不论是‘用手投票’、‘用脚投票’还是‘用嘴投票’,都要表达对社会发展与建设的意见”。[5]

其实,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出发,青年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在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中,公民社会多数时候与市民社会、第三部门或非营利性组织等称谓等同,比较强调公民社会在政府和市场以外的第三方作用。在公民社会中,志愿服务不是一个完全的私人领域,它必须要以一定的公共领域为活动舞台,并以此实现自己的公共意愿。朱建刚教授甚至认为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自愿的、不追求经济效益,而且意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6]可见,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是相互交融并互相促进的,两者都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某种公共性服务,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进步。虽然青年志愿服务并不能囊括所有的公共服务,但却是社会公共服务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公共性始终是青年志愿服务的本质特性。可以说,追求社会效益理应是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题中要义。随着青年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青年志愿服务在扶危救困、社区服务、环境保护、促进就业、抢险救灾等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可。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在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功用,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青年志愿服务能有效扩大社会参与。公民踊跃参与社会事务既是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公民社会发达的重要表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之间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治理”更看重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更加支持和强调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而不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政府管控。青年志愿服务作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组织体系,并且对社会成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各类青年群体都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可见,青年志愿服务对扩大社会参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渐成为社会治理创新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第二,青年志愿服务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虽然市场在整合社会资源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虽然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但长期以来“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已经呈现出种种弊端。随着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人们开始关注和寻找除政府和市场以外的“第三种”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青年志愿服务就是这种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青年志愿服务能有效整合社会的人才资源。长期以来,像大学生西部计划和扶贫接力计划等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使得亿万青年奔赴西部最艰苦、最贫困的地区开展志愿服务,这样既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又磨砺和锻炼了志愿青年,有效地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随着志愿服务理念的更新和发展,青年志愿服务不再单纯地局限于救助人,而更加重视发展人,更加重视调动“受助者”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由于青年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和公益性等特征,志愿活动容易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而随着青年志愿服务专业性水平的提升,使得志愿服务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至于使得一些原来的帮扶对象在获得一定的改变后也开始回馈社会,实现了由“服务客体”向“服务主体”的转变。青年志愿服务日趋成为社会资源优化组合的有效形式。

第三,青年志愿服务能有效拓展社会动员。郑永廷认为,社会动员就是一种社会发动,是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影响,“是指人们在某些经常、持久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其态度、价值观与期望值变化发展的过程”。[7]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社会动员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期调动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党和政府自然成为社会动员的绝对主体,其他社会组织没有开展社会动员的权力和能力。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党和政府开始转变社会治理方式,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得各种市场经济主体和民间社会组织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主体形式,而带有民间性和公益性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就是这多元社会动员主体中最具活力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的传媒动员和竞争动员,青年志愿服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参与式动员,也就是通过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活动而进行的动员。这种动员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社会心理发展过程,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由于自愿性和公益性等特征,青年志愿服务在动员社会成员参与应对社会危机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当社会危机出现时,青年志愿服务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最为迅速和高效的动员方式,这一点在“抗击非典”和汶川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已得到了充分验证。可见,青年志愿服务不仅能拓展社会动员的方式,而且能提高社会动员的效率,其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四、青年公益创业:青年志愿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益尝试

一般来说,公益与创业是两项截然不同的社会活动。公益活动追求的是无私奉献,而创业追求的是收获财富。但将两者组合为“公益创业”这一整体性概念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却丝毫没有让人感到生硬和别扭,反而有种浑然天成之感。所谓青年公益创业,就是青年群体将公益活动与创业活动创造性地融合。一方面将公益服务作为创业活动的首要追求;另一方面又将创业活动作为公益服务的物质支撑。可见,青年公益创业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双重属性,它既以社会公共效益为价值导向,同时又追求经济效益。因为青年群体要想将公益志愿服务做大做强,想要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更好地改变社会,光靠等和要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要争取做到“自我造血”,才能真正实现自主、自为的发展。经济效益就是青年公益创业发展的物质根基,所以青年公益创业必须要采取商业化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尽可能地在市场运行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但获得的经济收益并不以个人需要为满足,而是为了推动社会公益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可持续运行,以期实现青年公益服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年公益创业就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以后逐渐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视。进入21世纪,青年公益创业才开始进入国人视野。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青年公益创业蓬勃发展,青年公益创业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青年公益创业的全球发展历程来看,青年公益创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志愿服务、慈善组织等非营利性部门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具体到我国而言,青年公益创业产生的社会条件也大致相同,随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志愿组织开始谋求自主发展的道路,公益创业自然成为其首要选择。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创新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开始在社会上扎根,这就为青年公益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由于志愿服务理念的更新,青年群体对公益志愿服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短期的个人帮扶,也不在仅仅满足于个人无私奉献后的“道德体验”,而是更注重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更希望在公益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社会抱负。由此,青年公益创业成为青年志愿服务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益尝试。

青年公益创业不仅可以创造平台锻炼和发展青年,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其带来的“社会效益”至少可以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青年公益创业能繁荣社会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 。“社会企业”顾名思义是以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的组织,这与传统的以营利为目的工商企业有着重要区别。青年公益创业能创建大量的社会企业,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繁荣。与此同时,社会企业的繁荣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据民政部2013年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目前大约有54.7万个社会组织,共容纳了636.6万社会人员就业。可以看出,青年公益创业对解决当前严峻的社会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青年公益创业能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治理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成为青年公益创业的重要工具。一些公益组织从网络起家,在网上有了一定影响力之后开始转向建立实体的公益组织。而一些传统的公益组织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推广,利用网络来拓展业务,以此扩大社会影响。可以说“网络组织实体化”和“实体组织网络化”成为青年公益创业的两种主要发展路径。正是由于青年公益创业具有强大的网络和现实冲击力,才使得政府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个领域,并推动着政府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青年公益创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外部条件。比如在上海、广东等地,很多的青年公益项目都是因为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才得以开展和运行,进而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再次,青年公益创业能推动社会公正。作为一个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伦理范畴,公正的理念早已突破原来的领地,走向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如麦考密克所说:“谁不在争取公正?谁又不受公正问题的影响?”[8]正是由于社会天然地存在着不公正的客观现实,存在着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才有了青年公益创业存在的社会理由。可以说,社会公正一直都是青年公益创业孜孜以求的社会愿望。青年公益创业不仅可以用经济成果去资助弱势群体,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富差距,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而且还能创造一种更加可行的社会参与机制,让底层人员、草根群体也可以有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公平地参与社会事务。

最后,青年公益创业还能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青年公益创业除了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还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被淹没在金钱与利益的漩涡里,而不能自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生疏,唯利是图,贪图享乐,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似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随着青年公益创业的发展壮大,其倡导和表现出来的“慈善公益、互助友爱、博爱奉献”等价值理念,无疑会改变人们对利益追求的片面认识,从而对改善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青年公益创业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理念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精神上的高度契合,青年公益创业本身也可以看成是青年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形式,所以,青年公益创业对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青年公益创业的确是青年志愿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益形式,值得我们关注和推广。目前,我国的青年公益创业才刚刚起步,很大程度上还属于新生事物。虽然最近几年发展较快,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政策法规的不健全、资金困难、人才短缺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应该尽早地采取解决措施。我们只有为青年公益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才能进一步推动青年公益创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1] 肯.艾伦.普遍适用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J].志愿服务论坛,2003(02): 18-21.

[2] 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

[4] 刘惊铎.道德体验引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01): 85-93.

[5] 谭建光.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4.

[6] 朱健刚.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9.

[7] 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J].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0( 02): 21-27.

[8] 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49.

From "Moral Experience" to "Social Benefits"——the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Development

Zhang Lin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ract: Morality is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experience of the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and the most simple spiritual pursuit for early youth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service.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subjective motivation of the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or the objective effect,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germination,explor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re also a process from the pursuit of “moral experience” to the pursuit of“social benefits”. Youth volunteer entrepreneurship is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maximize “social benefits”. Youth entrepreneurship can not only prosper social enterprises, expand employment, promote the reform of social system,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in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improving social atmosphere and so on.

ds: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Moral Experience; Social Benefits; Youth Entrepreneurship

G641

A

1006-1789(2016)03-0005-06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6-02-25

张林,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

猜你喜欢
志愿公益道德
我志愿……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公益
公益
公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