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视角下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动员机制

2016-03-19 14:04周爱萍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非营利草根眼睛

周爱萍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

社会交换视角下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动员机制

周爱萍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

[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草根环保组织绿眼睛的志愿者动员机制时发现,绿眼睛“自我管理、参与、尊重、平等和友爱”的组织文化是绿眼睛获得认可的前提条件,为加深志愿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是绿眼睛动员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绿眼睛环保活动满足了志愿者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则是其动员机制的核心。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可以借鉴绿眼睛独特的基于社会交换的志愿者动员机制,为组织发展与开展活动提供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社会交换理论;草根环保组织;志愿者;动员机制

绿眼睛环境组织(以下简称“绿眼睛”)是一个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环保社团。绿眼睛从2006年开始发起全国项目,其宗旨强调青少年的发展,其组织目标之一就是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公民社会的理念,积极推动青少年的公众参与,为中国培养未来的草根行动者。绿眼睛一方面通过对环保志愿者的组织、团体提供支持,包括信息提供、培训辅导、人员交流、网络宣传等方式开展公民环境教育,以此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通过推动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的志愿参与,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经过多年发展,绿眼睛已由初创期的13名青少年成立的环保兴趣小组发展成如今的足迹遍布全国五省、有近万人支持的全国性环保网络。其组织的志愿者动员模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绿眼睛的志愿者动员机制,从志愿者动员的角度探寻草根环保组织的发展路径,希望对我国其他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所启发。

一、社会交换理论与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交换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一种兴起并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理解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可以和理解商品的交换行为一样来进行分析,这种交换既包括有形的物物交换,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交换,比如服从、遵从等无形之物。人们在交换中的行为是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选择对自己有吸引力的“商品”进行交换的,也就是在交换行为过程中,互动主体双方是理性的决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交换论就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大师彼得·布劳(以下简称“布劳”)的交换结构论。布劳认为,社会的微观结构(群体)起源于个体由于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各自的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东西。同时,他认为社会交换大致经历 “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冲突)”这样四个阶段。[1](1)吸引。吸引是社会交换的前提条件,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互动中的一方期望与人交往获取报酬,同时能够向期望互动的一方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让对方也愿意同自己交往。如果双方都有交往的倾向,交换行为就会发生。(2)竞争。竞争是社会交换得以实现的途径。在交换关系中,互动各方都尽力显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2](3)分化。随着社会交换当中,人们提供的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种类等的不对等,社会行动者之间就会出现地位分化。那些在交换中占有较多且质量较高资源的社会行动者就容易处在吸引他人、被人尊敬的地位,而另一些人则因为资源的缺乏需要向互动中的另一方以依从作为回报。布劳指出,依从是价值最高的报酬,这样那些在交换中拥有丰富或稀缺资源的人就对没有什么资源作为回报的人就拥有了权力。(4)整合(冲突)。布劳指出,整合和冲突的倾向是由群体中的权力等级结构导致的。权力结构在交往过程中具有整合群体的作用,已经固定下来的权力结构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此时,互动双方只要按照自己的地位角色行事,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有利于竞争和摩擦的减少,进而促进群体整合。[3]但是,一旦出现某些情况,比如群体中的一些成员不需要互动中的另一方提供的资源或者群体本身的报酬结构发生变化,都可能使得某些参与交换的个人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从而逐渐瓦解合法性权威存在的基础。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社会系统当中的一分子,都只有与其他社会主体互动才能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才能实现组织的可持续运作。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同样只有在社会资源的不断输入下才能良性运行。作为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与合法性资源等。从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来看,组织是建立在社会公众无偿奉献的基础上。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在交换过程中,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也需要向社会公众付出“酬劳”,只有在交换双方互惠互利的条件下,非营利组织才能持续获得组织运作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酬劳”更多是无形资源——社会公众精神层面的需要。同时,社会公众的需求也是多样性和有层次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以下简称“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论著中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观点,需求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其中自我超越的灵性成长需求是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样,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社会交换模式便建构起来了。在此交换模式中,环保非营利组织以满足社会公众某种心理与社会需要为“酬劳”与社会公众交换其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合法性等资源。在这个社会交换过程中,草根环保组织非营利组织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即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动员社会公众成为组织的志愿者,为环保工作出钱出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交换实现了多赢的格局:一方面,这种交换满足了社会公众的参与社会和为环保事业做贡献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获得了自身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以及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交换过程中绿眼睛与志愿者的互动建构

笔者在实地研究中发现,很多志愿者将绿眼睛看作自己的环保家园,对组织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是绿眼睛初创时的十几个人,成长期的100多人,扩张期的5000多人,还是调整期的2000多人,以致目前的近万人,绿眼睛对青少年一直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绿眼睛与志愿者的社会交换过程体现在组织招募、培训志愿者和组织使用志愿者的过程中。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过程理论,本文从吸引、竞争、分化和整合(冲突)四个阶段来分析绿眼睛与志愿者的社会交换过程。

(一)吸引

绿眼睛一般通过去学校宣传教育进行纳新。对于环保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同意,绿眼睛在入场之前,事先做好宣讲的环保挂图、环保教育小册子和纳新表格,宣讲结束后当场向学生发放并开始纳新工作。在此过程中,绿眼睛经常会通过组织的核心志愿者自身参与环保活动的经历向青少年学生宣传环保志愿者的价值所在,这种方式很容易吸引中小学生加入绿眼睛,为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绿眼睛在各个学校每一次的环保讲座都会吸引众多青少年学生参与。绿眼睛一般不会做大规模的纳新宣传(这样做容易遭到学校的干涉),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先在某个学校找到一个核心环保志愿者,通过他(她)去宣传纳新,经过这些核心环保志愿者的宣传,一般一两个月在一个学校就能够发展上百个志愿者。

绿眼睛的宗旨是推广环境与发展教育,赋权青少年参与社会建设,从根本上构建和谐社会。绿眼睛之所以对众多青少年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组织的创始人方明和创办组织时就是一名中学生(方明和创办绿眼睛时只是一个高二的学生)。因此,绿眼睛与这些青少年学生之间没有代沟,组织成员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志愿者大多是基于对环保的兴趣参与进来,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绿眼睛也给志愿者提供了自我管理、信任、尊重、平等和友爱的互动环境以及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和实现自我的空间和平台。无论是初创期的艰难,还是现在的顺利,绿眼睛的周围总有一群坚定的志愿者,即使已经中学毕业,读了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只要有机会,总会来到绿眼睛,参与绿眼睛的活动。到外地的绿眼睛成员,则把绿眼睛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也带到了大学或新的城市,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环保知识和理念,甚至有的成立当地绿眼睛分会的创始人或主要推动者。

绿眼睛的社会吸引还通过具体的激励机制所带来的个人成就、荣誉价值展现出来。志愿者要参加绿眼睛志愿活动,必须用积分来换取参加的机会,积分是志愿者通过招募新成员获得的,每招募到一个新志愿者可以获得2.5个积分。要想成为绿眼睛的志愿者,必须要经常参加绿眼睛的活动。所有申请成为绿眼睛志愿者的人都需要参加绿眼睛组织文化的培训考核,合格过后才能成为绿眼睛的志愿者。同时对那些表现不佳、纪律不严的志愿者采取淘汰制度。不仅如此,绿眼睛还设立了一些奖项,比如“绿眼睛年度人物奖”和“绿眼睛领袖奖”,奖励对组织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通过这些形式,绿眼睛不仅保证了组织中志愿者的质量,也让组织文化和组织宗旨得到了传承,进而提升了志愿者对绿眼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这本身就是对志愿者的一种激励。

(二)竞争

在初创时期,绿眼睛主要通过朋友间的友情方式来维持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成员主要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进入绿眼睛,共同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但随着组织志愿者人数的增加,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通过亲密的友情关系来管理组织就存在很多问题。而且,随着绿眼睛的名气越来越大,外界对绿眼睛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一些领队能力不足,尤其是活动策划能力不足,开展的环保活动数量减少,质量不高,引起了志愿者的不满。绿眼睛进行了反思,开始关注志愿者的能力建设和组织改革,取消所有志愿者自然成为会员的机制,提升会员的门槛,设立旗舰团、分团、大队、中队、小队建制;同时,改变以前仅是方明和与极少数核心成员管理志愿者的状况,对志愿者的管理权进行下放。此外,绿眼睛首次将选举制度引入到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中。比如,对于志愿者领队的人选,开展竞选活动,领队候选人在竞选中必须上台演讲,然后由志愿者投票选举决定,而不再是组织领导人自己任命领队。通过这样的方式,那些对绿眼睛贡献较多、能力较强的志愿者就会成为绿眼睛的骨干分子。而那些投入不足、贡献较少的志愿者,有的选择脱离绿眼睛,有的选择偶尔参与活动。另外,绿眼睛对志愿者阶梯式的激励机制是志愿者之间竞争的直接推动因素。绿眼睛在选拔各级志愿者领队的时候,志愿者对组织的投入程度和对组织的贡献是决定性的考核指标,选拔出来的优秀志愿者将成为各级领队,并对他们委以重任。由此,组织的志愿者之间慢慢地就具备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最终那些认同组织宗旨和组织文化,愿意和能够为组织做出更多奉献的志愿者就在竞争中胜出,成为组织创建者的得力助手。

(三)分化

志愿者之间的竞争肯定会引起志愿者内部的分化。当绿眼睛的各级领队竞选出来,那些优秀的、为组织付出较多的志愿者胜出的时候,志愿者之间的分化就开始出现了。绿眼睛志愿者的分化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般志愿者、核心志愿者、会员和各级领队。在绿眼睛的志愿者队伍中,每个班级的实际领导者往往都是招募时期的核心志愿者。

(四)整合(冲突)

在绿眼睛与志愿者的社会交换过程中,处于组织领导地位的是那些认同绿眼睛组织文化、经常参与志愿活动和能力出众的志愿者。但是,自下而上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权力结构中的领导关系,倒不如说是环保志愿服务组织中的分工关系。担任绿眼睛各级志愿者服务体系的领队,就意味着要发挥绿眼睛志愿者动员和管理的作用,这些核心志愿者对于绿眼睛的发展壮大尤为关键。在这种竞争、分化和整合的社会交换中,绿眼睛在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可是,随着青少年志愿者去别的地方上学以及自身学业的压力,志愿者的流动性增强。当现实条件不允许志愿者继续参与绿眼睛环保活动时,他们就有可能脱离绿眼睛。此时,志愿者之间就出现了“冲突”,那些脱离人员就跟绿眼睛没有任何的关系。因此,绿眼睛和志愿者之间最多是一种疏离的关系,这与布劳所提出的社会交换中的“冲突”是有区别的。不过,这种志愿者的流动性使得绿眼睛面临如何留住志愿者和组织宗旨如何传承给新加入志愿者的问题。在这种等级体系下,绿眼睛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始终保证组织有一批稳定的骨干志愿者,保障了组织开展环保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三、社会交换过程中志愿者在绿眼睛获得的“酬劳”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能够进行并持续下去是基于互动双方相互给予对方期待的“酬劳”。在绿眼睛和志愿者的社会交换中,志愿者主要是奉献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绿眼睛,而绿眼睛也需要一些“酬劳”给志愿者。绿眼睛给予志愿者的“酬劳”主要包括“自我管理、参与、尊重、平等和友爱”的交往环境,以及志愿者在参与绿眼睛开展的各种活动和服务中所得到的个人能力的提升。此外,绿眼睛给予志愿者的“酬劳”是多样的,不同需求的绿眼睛志愿者,都能在组织中得到需求满足。

(一)“自我管理、参与、尊重、平等和友爱”的组织文化

有学者(2007)依据大型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材料,分析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青少年需求变化,提出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公平发展意识增强、学习成才需求强烈、社会参与愿望提升、休闲娱乐需求增长、安全保障需求突出,就是六个青少年需求变化的新趋势[5]。其中,“社会参与”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重要需要之一。绿眼睛的志愿者主要是青少年群体,他们的需求总体上出现多样化的特征。绿眼睛“自我管理、参与、尊重、平等和友爱”的组织文化获得了青少年的高度认同。绿眼睛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招募到大量志愿者,就是因为绿眼睛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参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空间。

(二)为志愿者开展各种活动

绿眼睛不仅开展各种环保活动,也注重志愿者队伍素质的提高。绿眼睛给志愿者提供的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他们的环保知识,还为了加深志愿者之间的情谊。这是绿眼睛志愿者获得的重要“酬劳”。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一方面增强了绿眼睛对志愿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申请加入,另一方面也给志愿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环保活动,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绿眼睛的志愿者活动不仅包括生态环保公益活动、野生动物保护救助,还提供公众参与、培训辅导、咨询服务等。在这些活动中,志愿者可以分享自己的环保体验,也可以交流学习生活烦恼,加深了组织成员之间的情谊,大大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在此吸引下,很多班级的全班学生都成为绿眼睛志愿者,参与环保活动成为班级的一个常规项目。通过参加绿眼睛的互动,加深了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情谊,这成为绿眼睛志愿者获得除环保服务之外的又一种“报酬”。

(三)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笔者在绿眼睛参加活动和做深度访谈时,发现绿眼睛不同的志愿者群体,他们的“学习需求”是多元化的。而绿眼睛正是满足了不同志愿者的需求,才吸引众多志愿者参与其中。

1.给志愿者提供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环保知识、做社会公益的平台

绿眼睛志愿者个案1:YQ,女,苍南县龙港高级中学,初三。主要负责野生动物的救助。在访谈中,她这样讲述自己参加绿眼睛的初衷和收获:我从小特别喜欢动物和花草,当绿眼睛来我们学校做宣传后,(我)就申请加入绿眼睛环境组织。我现在因为学习的关系参加绿眼睛的活动少了,但我只要一有空就会来办公室(苍南县绿眼睛青少年环境文化中心)帮助照看救助的动物。我在这里看过很多环保方面的书籍,学到很多环保知识。

绿眼睛志愿者个案2:LH,男,苍南县龙港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主要负责护养流浪狗。在访谈中,他这样讲述自己参加绿眼睛的初衷和收获:“我是2013年加入绿眼睛,当时绿眼睛正在开展领养流浪狗的活动,我就报名参加了。在救助站见到了很多救助的动物,成为志愿者后经常到基地帮助照顾流浪狗。绿眼睛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这里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环保知识,也改变了我内向的性格。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绿眼睛,希望将来能从事环保工作。我想我会一直在绿眼睛做下去的,也会经常向周围同学宣传绿眼睛,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2.丰富志愿者社会经验、给志愿者提供自我完善的机会

绿眼睛志愿者个案3:CXF,女,苍南县龙港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苍南县龙港第二高级中学绿眼睛的志愿者领队。在访谈中,他这样讲述自己参加绿眼睛的初衷和收获:“当初我是怀着好奇和兴趣加入绿眼睛,投身到这个以青少年赋权为宗旨的环保组织中。我觉得绿眼睛所有的行为与目的竟和我平生的追求和挚爱是如此的吻合,我现在每天都充满激情地生活。我的工作能力在绿眼睛这个平台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的理想也将在这里得以实现。我想哪怕只剩下我一个人,我还是会把绿眼睛的工作做下去。”

绿眼睛志愿者个案4:LXX,男,苍南县勤奋高中高三的学生。在访谈中,他这样讲述自己参加绿眼睛的初衷和收获: “我是无意中知道了绿眼睛,后来读高中后,在学校里听到了更多关于绿眼睛的新闻和报道,后来就主动申请加入,我现在只要学习不紧张就参加绿眼睛的活动。我在绿眼睛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懵懵懂懂走向成熟。我们学校开展的活动比较单调,要求也多,同学们参与积极性不高,而绿眼睛的活动丰富多彩,更贴近我们的需要。在绿眼睛做领队的时候,给我很多的锻炼。我学会了赋权和合作,明白了很多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完成,如何了如何做规划来完成任务。我现在已经把绿眼睛当成了自己的家,绿眼睛的其他成员就像家人一样。”

3.拓宽人际交往圈子,获得他人的认知和赞许

绿眼睛志愿者个案5:QMC,男,苍南县灵溪镇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在访谈中,他这样讲述自己参加绿眼睛的初衷和收获: “我最初是从我们学校团委那里了解到绿眼睛的,后来我知道我的很多同学和朋友也参加了,自己也就想加进来。我现在是动物抚养组组长,主要负责动物救助工作。在这里最大的改变是,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成熟,想问题比较全面,做事比较有计划性了。而且在这里,我交到了更多兴趣爱好各方面比较投缘的朋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绿眼睛强大的凝聚力正是建立在组织提供的多样化“酬劳”基础之上,这使得绿眼睛开展的各种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在活动中能够尽心尽力地投入,这正是绿眼睛志愿者动员中最为关键的地方。

绿眼睛之所以能够从初创期的13人发展为现在的近万人的全国性环保网络,不仅需要创始人方明和个人对环保事业的投入、执著、坚持,更需要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支持和努力。像绿眼睛这样的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肯定是离不开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所以,如何保证志愿者能够参与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保障组织人力资源的供给就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绿眼睛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赢得志愿者的青睐和持续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其志愿者动员机制发挥着关键作用,这种动员机制的核心或关键就是绿眼睛“自我管理、参与、尊重、平等和友爱”的组织文化容易得到青少年志愿者的认同,组织开展的各种志愿者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谊,方明和的人格魅力和参与绿眼睛环保活动使得志愿者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得到了满足。

非营利组织在动员志愿者时,需要考虑如何持续有效的动员志愿者参与活动,不能只顾眼前,忽略组织长远的发展。而这方面,绿眼睛为我国同类组织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即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强调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也要考虑志愿者有何需求,以及如何能够让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给他们需要的“酬劳”。因此,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要求志愿者一直无偿奉献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要为志愿者自身的发展提供机会,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非营利组织满足了志愿者的需要,组织才能吸引和留住志愿者,保证组织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最终有利于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

[1]侯均生.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90-205.

[2]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1-142.

[3][5]郭玉辉.社会交换视角下佛教慈善组织志愿者动员机制分析——以台湾慈济基金会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54.

[4]董海军、倪赤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J].理论界,2003(06):138-139.

Analysis of the Volunteers’ Mobilization Mechanism of Grassroot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hange

Zhou Aiping
(Depart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Fujian Jiangxia College)

rac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green-eye unique volunteer mobilization mechanism from 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 self-management, participation, respect,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which are the culture of Green-eye, are agreed by the volunteers. Various activities organized for the volunteers, which deepens the friendship among the volunte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Green-eye mobilization mechanism, and participating in Green-ey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mobilization mechanism, meets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volunteers’ diversity. At present, the other grass-root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an learn from the unique volunteer mobilization mechanism of Green-eyes to provide the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rds: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Volunteer; Mobilization Mechanism

D632.9

A

1006-1789(2016)03-0017-06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6-03-2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村庄关系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集体行动困境破解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BGL178;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A类“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AS150622。

周爱萍,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社会学。

猜你喜欢
非营利草根眼睛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校园“三剑客”
草根艺术家
草根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草根论调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