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群众中去才能赢得民心

2016-03-19 14:06陈行甲
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心精准群众

○陈行甲



到群众中去才能赢得民心

○陈行甲

自开展以“务实、清廉、为民”为核心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任务就是为人民谋福祉,生存根基就是人民群众,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到群众中去,才能赢得民心。

一、到群众中去是党建的基础工程

(一)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创业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近平总书记讲:“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我们党的党员人数,放在人民中间还是少数。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之不易,民心疏离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要贴近民心,唯有深入到群众中去,不断地改进作风,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本,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不断夯实我们的群众基础。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委政府的全部活动之中。

(二)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责任

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的讲话是民心的浓缩,是我们治国理政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实践的核心就是服务民心,直面人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紧贴人民最热切的期盼,为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特别是以扶贫攻坚纾民生之困、以反腐倡廉平民心之愤、以依法治国解民心之忧,重拾了人民对党的信心,坚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党执政是代表人民执政,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到群众中去才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方面,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不断满足人民的期盼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根本方法。“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四)检验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必须深入人民群众

我们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最本质的就是照着中央的要求去做,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深刻把握他的民生情怀。从正定岁月、闽浙往事到中央历程,习近平念念不忘的就是“民心”二字。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做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他给湖南出题: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湖南就此成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引领全面小康进入冲刺时间。仅仅过了20天,习近平又来到山东临沂革命老区,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他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还有什么困难?听老人说家里的生活有了改善,习近平很高兴。他叮嘱当地干部,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三年多来,凝聚民心、贴近民心、契合民心,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了然。八项规定出台、群众路线教育的开展、三严三实的教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都体现了他的民生情怀。

二、到群众中去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求真务实明方向

一是要在“知实情”上舍得下功夫。这些年,上访的群众比较多,民间怨气比较大,积累的矛盾比较复杂,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我们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官僚习气养成了,没有在知实情上下大功夫。以精准扶贫为例,在精准识别这一个环节上存在多少问题?那么多的硬伤户,你叫百姓怎么服气?我们探索了“屋场院子会”模式,直接由群众参加评定,精准的程度大幅度提高。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六分多钟,实际上央视看重的不是开会的地点,而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内容,特别是对群众的尊重。我们讲实事求是,前提就是要知实情,不知实情,起点错了,后面不可能对。“有的放矢”,箭射的方向错了,怎么可以中“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些年我们在知实情上打的折扣太多,欠的帐太多,所以一定要补课。知实情,就是要准确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准确把握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存在的困难、心中的困惑委屈,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否公平落实、是否收到应有效果,基层正义是否得到维护和保障,准确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准确了解农村矛盾的症结和形成原因。

二是要在“办实事”上舍得花力气。习总书记列举的人民群众“十个期盼”,每个方面都是党和政府要全力办好的实事。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每一个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急需我们去努力。办实事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我们付诸爱心、坚持不懈。有人说只要想办的事就总有办法,不想办的事总有原因,这里面有工作方法问题更有感情问题。当前最大的实事就是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敢啃硬骨头,敢攻坚拔寨。既立足当前又着力长远,把“一有两不愁四保障”放在突出位置,把致富奔小康作为基础工作加以强化,把“五个一批”政策研究好、实施好、巩固好。

三是要在“求实效”上科学立标准。每一项工作或者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要切切实实给人民带来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利益,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让人民群众能共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明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汲取标语横幅挂多了、鲜花红毯用多了、迎送场面搞大了,民心就疏远了的教训;要有表面功夫下多了、官样文章做多了、奢靡享乐成风了、民怨就强烈了的警钟意识。

(二)锤炼党性转作风

党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共产党员为了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英勇奋斗、忘我牺牲、开拓进取、勇于实践的内心修炼和外在体现。党性强则动力强、工作实、形象好。党性好不好只能在实践中证明,只能靠人民群众来评判。党性的体现就是工作作风、办事态度和对人民的感情,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全体党员干部要做到,情况在群众中掌握,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决策在群众中形成,上联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这根“天线”,下接本地工作实际和群众所需所盼这一“地气”;问题在群众面前解决,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影响转型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在一线;作风在服务群众中转变,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感情在群众中培养,厚植亲民爱民的鱼水情怀;能力在群众工作中提升,拜群众为师,不断提高破解工作难题的本领;形象在群众中树立,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赢得人民群众的肯定。

(三)强基固本牢基础

基层组织中的核心是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我们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就是把干部的选任权交给村民;推进民主决策,就是把重大村务的决定权交给村民;加强民主管理,就是把日常村务的参与权交给村民;严格民主监督,就是把对村干部的评议权和村务的知情权交给村民。村级成为农村管理的前沿阵地。要把村里事办好,关键要把村民委员会建设好,首要的是把党支部建设好,使之成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从工作实践看,哪个村党支部强,各项工作就做得好;哪个村支部弱,各项工作就难以推进,国家惠民政策就得不到公平落实,人民怨气就大。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大家都心有同感。所以一定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于支部软弱涣散的村,乡镇党委要派出第一书记,不是去协助工作,而是去主持工作。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其他组织,都必须完善健全,能履责、会履责。精准脱贫是一场硬仗,而在前率队的不能身先士卒、不能有效指挥,这仗怎能打赢!

(四)脱贫攻坚压重担

现在正值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一系列政策相继要推进落实。如果我们准备不充分,组织不得力,成了夹生饭,那就上愧于党、下愧于民,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为官乱为是错,为官不为也是错,占着位子不干事是历史罪人,因为你不干,又没把岗位让给别人干,你耽误得起,老百姓等不起。精准扶贫是军令状,精准脱贫是倒计时。领导要率先带头,做好示范;部门要落实到人,硬性考核;乡镇党委要全力以赴,视之为压倒一切的工作;村级要主动作为,夜以继日。

三、到群众中去,才能赢得民心

近几年来,巴东一直强力推动干部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赢得了民心。一是大力转变作风得到群众点赞。巴东先后推出了“五个严禁”、“四个不准”、“四个不允许,三个一律”、“六个从严”措施,逐步建成了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二是密切党群关系,理顺了民众情绪。2012年初开展了“干部结穷亲”活动,结穷亲1422对,解决了许多问题,给了人民群众持续的温暖。2013年开始实施“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这个项目作为首创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4年5月中央领导批示媒体宣传,中央媒体组团报道,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同时播出,并成为中国农村创新模式的湖北智慧。2015年升级“农民办事不出村”,推进“信息赶集”,契合了国家要求,先于国家行动,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中是非常成功的尝试,有力消除农村的数字鸿沟,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先一公里”和“农村购物最后一公里”。截止目前,共举办了九届农村信息赶集,近2万群众参加,电商平台交易3000多万元,销售农产品700多万元,旅游门票14.2万元,免费发放经济苗木10万多株,科技读本1万多本,现场提供法律援助40多人次,送戏下乡10场次。三是推进“三项改革”,提高了行政效能。通过“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免责清单,干部能下”,优化了政务环境,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和办事成本贵问题。截止2016年2月底,林业部门共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1952件(采伐蓄积量3943立方米),退回85件。食药监局部门受理食品经营许可487件,已发证478个,9件正在办理中。住建部门受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40项,批准开工面积23.23万平方米;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7项,批准预售面积15.25万平方米、2407套。国土部门受理农村宅基地审批1319宗(下放前1206宗,下放后113宗),登记发证149宗地(下放前81宗,下放后65宗),设施农用地备案6宗地。所有许可事项均按时办结,未发生一起超时默认事项,未接到一起投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要也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坚持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才能无往而不胜。

(作者系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周吟吟)

猜你喜欢
民心精准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党心民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精准的打铁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