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释放论在易燃易爆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16-03-19 14:13合肥市消防支队庐阳大队安徽合肥230000
安徽建筑 2016年6期
关键词:易燃易爆易燃化学品

王 瑶 (合肥市消防支队庐阳大队,安徽 合肥 230000)

能量释放论在易燃易爆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王 瑶 (合肥市消防支队庐阳大队,安徽 合肥 230000)

易燃品、易爆品都具有很大的破坏能量,如果在各个环节上,一旦发生燃烧和爆炸,将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章运用事故致因论中的“能量释放理论”,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提出防范措施和应急对策。

易燃易爆品;能量释放;事前措施;应急对策

1 概述

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农药、医药等企业其产品或半成品,使用的原料大都属于危险化学品的范畴;其他行业如:冶炼、电子机械等也不同程度的使用了危险化学品,以及人们燃放的烟花炮竹、生活中使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汽油等多为社会生产、生活中大量流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化学品的生产和消费确实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危险化学品其所固有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特性也给我们的安全带来了威胁和伤害。特别是易燃易爆品能瞬间发生突变、释放出的能量很大、破坏力很强。当发生火灾爆炸时,释放的能量越大,则危害就越大,损失也就越大。如1993年8月5日深圳市安贸危险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的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爆炸引起大火,1h后着火区又发生第二次强烈爆炸,造成更大范围的火灾,这起事故导致15人死亡,20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人民币。所以本文运用能量释放理论,提出预防易燃易爆品能量意外释放的安全管理措施以及事故发生后控制能量作用程度的应急对策,防止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和事故的扩大。

2 能量释放理论

能量释放理论最早由吉布森(Gibson)于1961年提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进一步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了“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利用能量做功来实现生产目的,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作功,按照设计好的能量转移渠道控制其移动,使能量受到约束和限制,正常情况下的能量和危险物质是在有效的屏蔽中做有序的流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对能量的控制,就会发生能量的意外释放或转移,当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人体和设备等其他的物体时,作用超过了其承受的能力,则将会造成人员的伤害及财产的损失。能量释放理论提出的观点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能量的意外释放和转移所造成的,它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和过程,为预防事故及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易燃品、易爆品的危险特性

3.1 易燃品的分类及危险特性

①易燃液体是在常温下极易着火燃烧的液态物质,如汽油、乙醇、笨等。这些物质大都是有机化合物,容易与氧反应,其闪点、燃点低,极易着火而持续燃烧。由于易燃液体挥发性大,发生泄漏时,易燃蒸汽扩散到空间,与空气混合,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火源即能引起爆炸。另外易燃液体还具有流动扩散性、受热膨胀性和毒性等特点。

②易燃固体的主要危险特性是容易被氧化,受热易分解,遇高温、火花会引起燃烧。易燃固体对摩擦、撞击、振动敏感,如赤磷、闪光粉等受到摩擦、撞击、振动时能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很多易燃固体燃烧后的产物还具有毒性和腐蚀性。

③自燃物品具有容易氧化、分解的性质,燃点较低,在未发生自燃前,一般都经过缓慢的氧化过程,当产生的温度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时便会着火燃烧。

④遇湿易燃物品与水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易燃气体和热量与空气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导致危险。遇湿易燃物品与酸反应比与水反应更加剧烈,极易引起燃烧和爆炸。此外,一些遇湿易燃物品还具有腐蚀性和毒性。

3.2 易爆品的危险特性

易爆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外因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生成大量气体和温度,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升高并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易爆品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决定了其爆炸性强的特点,但没有必要的外界作用,爆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任何一种易爆品发生的爆炸都需要外部提供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为起爆能。不同的易爆品所需的起爆能是不同的,起爆能越小,敏感度就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决定易爆品敏感度的内在因素是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影响敏感度的外来因素有温度、摩擦、撞击、火花等。

易爆品除上述的爆炸性强和敏感度高的特性外,有些易爆品还具有一定的毒性,某些易爆品与一些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生成物其敏感度更高,有些易爆品受光照易于分解等。

4 火灾爆炸事故的安全防范对策

4.1 事前的安全防范措施

4.1.1 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在针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和单位都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定执行,要从法律、管理、教育、培训、技术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从源头上及时消除存在的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4.1.2 消除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物质条件

限制能量,以燃爆危险性小的物质替代危险性大的物质,降低风险。设备及容器要尽量密闭化,防止燃爆物泄露。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现场要采用良好的通风除尘设施,防止空气中的可燃物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对易燃易爆品要根据其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措施,防止产生撞击、挤压、摩擦等。

4.1.3 消除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能量条件

火源是引发火灾爆炸的条件,隔绝可燃物、氧化剂与点火(引爆)能源结合的机会,是防火防爆的重要措施。因此,危险化学品现场要消除和控制火花、高温的产生。

4.1.4 消除雷电破坏,加强完善避雷设施。雷击可产生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所产生的火花温度可以熔化金属,雷电的感应火花足以将存在缺陷的防雷装置击穿,引发危化品火灾爆炸事故,一般损失都十分惨重,防雷工作要高度重视。

4.1.5 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及可燃气监测报警器

火灾报警系统能对火灾初期的信息迅速报警,并能与自动消防设施联锁,使初期火灾能够得到及时最快的扑救。可燃气监测报警器,可以用于测量空气中各种可燃气的浓度,一旦可燃气浓度达到报警浓度,报警器会及时报警。因此,火灾报警系统及可燃气监测报警器可以大大提高避免事故发生的行动响应速度,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

4.2 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对策

4.2.1 加强事故应急管理

易燃易爆品一旦发生火灾爆炸,若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现场的局面或采取的措施不当,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加强事故应急管理,制定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演练,使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都熟悉和掌握易燃易爆品的危险特性和相应的施救方法,一旦事故发生就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平时在危化品场所要配置合适的灭火剂和消防设施,一旦发生险情就能及时投用。控制事故的扩大。

4.2.2 危险化学品火灾的扑救要点

①在火灾现场的扑救人员应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佩戴空气呼吸器、隔热服等,防止有毒物质中毒和热辐射灼伤等。

②迅速查明燃烧物、范围及周边情况等,选择最适合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进行扑救。

③由于易爆品的爆炸是瞬间发生,危险性、破坏性极大,首先要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在此前提下,采取一切可能的救援措施,缩小能量释放的范围和降低能量释放的程度。

④做好受灾人员的紧急疏导,尽快逃离爆炸现场,撤离到安全区域。同时,迅速组织人员疏散清理火场附近周围的易燃易爆品,在火灾爆炸区域周边形成隔离带。

⑤救援人员要尽可能利用事故现场的有利地形或采取卧姿开展行动,做好自我保护。一旦有发生再次爆炸的预兆和危险时,指挥员要立即做出正确判断,果断下达命令,迅速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⑥加强事故处置过程中的信息沟通,统一指挥,保证协同作战,共同进退,避免因信息不畅,在出现重大险情时,抢险人员不清楚现场情况,未及时撤离,造成人员的伤亡。

5 结束语

能量的意外释放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特别是许多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特性的化学品,其活性和能量都很强,只有熟悉和掌握它们的危险特性和变化规律,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就能将火灾爆炸事故的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蒋雅君,等.基于能量释放事故致因模型的地铁火灾防治思路[J].现代隧道技术,2006,43(5).

[2]黄郑华.油品装卸作业中的火灾分析与预防[J].油气储运,2003,22 (11).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文件标准[S].

TU892

B

1007-7359(2016)06-0149-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6.057

王瑶(1982-),女,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消防防火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易燃易爆易燃化学品
送你一个秋天
易燃液体管道泄漏火灾事故风险防控策略分析
点开全文,我有话跟你说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践与探索
关于埋地易燃易爆介质管道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
休斯敦火箭 易燃易爆 HOUSTON ROCKETS
幸福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危险化学品事故为何多发?
易燃易爆介质安全阀在线校验技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