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2016-03-20 06:05
大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德国职业企业

德国只有8,200万左右人口,其自然资源贫乏,原材料和能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但是其经济实力居于欧洲首位,世界第四。这与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无关系,而在其职业教育体系中,尤其以双元制出名。

一、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介绍

(一)双元制的概念

双元制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在双元制中,受教育者签订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能在企业和学校这两个场所学习,有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这两种身份,能接受学校理论老师与企业实训老师这两种类型老师的指导,有实训和理论两种教材,有国家与企业两种经费来源渠道,接受企业与学校的两种管理,接受实训技能与专业知识两种考试,最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两种证书。这是一种以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二)双元制的种类

双元制有两种,一种是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当于中国的职业高中),它的学制大部分是3.5年,极少数专业3年,这是德国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另一种是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中国的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它的学制一般是3.5年。两种双元制教育都没有寒暑假。本文侧重谈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德国各个州的双元制各有不同,本文主要谈巴伐利亚州的双元制。

(三)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有综合性大学、应用科技大学、高等艺术与音乐学院以及职业学院四类。其中,实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有应用科技大学与职业学院。应用科技大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学院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中,有的是双元制学生,有的是普通学生。如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现有5,500个学生,其中双元制学生有370名。

德国的中学有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与普通中学三种。双元制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文理中学毕业后参加高考,想接受双元制教育的选择成为企业员工,同时向高校提出申请,在应用科技大学或职业学院学习7个学期,毕业后获得两证,即由工商协会(IHK)等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和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另一种是实科中学(相当于职业中学的初中阶段)毕业后,在职工作3年,就有资格同时向企业与高校提出申请,与企业签合同,并接受7个学期的高等教育,毕业后获得职业资格证和高校学士学位证。

表1-1 双元制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时间分配

二、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一)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

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不管是对国家、对企业还是对学生,优势都十分明显。首先,对国家而言,很多经费由企业投入,大大降低了国家的教育投入,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培养出了合格人才。其次,对企业而言,双元制学生不必参加企业职前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节约了培训成本;双元制职业教育毕业生有80%左右留在原企业工作,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成本去劳动力市场招人,大大降低了招聘成本;学生所学理论可以直接应用于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出了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再次,对学生而言,双元制学生知道企业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学习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学习动力足;学习内容直接与企业接轨,可以减少毕业后的磨合期与适应期,帮助学习者实现从学生身份到职场员工身份的转变,从学校到职业生活的过渡;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企业,毕业设计的任务容易完成;企业给学生发放工资,虽然工资一般只有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但毕竟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减轻了个人负担。概括而言,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模式。

(二)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不可否认,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成功的根本模式,而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不少国家在纷纷效仿,或在反思本国职业教育的不足。该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其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职业观念有一定关系。众所周知,“德国制造”的产品耐用、可靠、安全、精密。这些可触摸的特征是德国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外显,而隐含其后的,则是独特的精神文化:专注精神、诚信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在民族性格方面,德国人规矩意识强、严谨、务实、较真、刻板、怀旧、负责、平等、专一、精心做每件事,力求流芳百世,不做“短命工程”,不相信“物美价廉”。在职业观念上,德国人没有职业等级观念,相信职业平等,专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得到同样尊重。

2.德国双元制高校的生源质量与就业有保障。受德国职业观念的影响,德国综合性大学、应用科技大学或者职业学院的区别,主要是在办学定位上,即是水平式的功能与特色分化,呈现出一种分工合作,均衡化发展的局面,不是一流、二流、三流等明显的等级式的质量分化。如进入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50%有进入综合大学的资格,但却选择了应用科技大学。调查表明,一些州成绩最好的中学毕业生更多地选择双元制高校而不是综合大学。这就使得双元制生源的质量有充分的保证。此外,从就业率上说,应用科技大学或者职业学院毫不逊色于综合性大学,甚至更胜一筹。

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的保障。德国早在1969年就颁发了全国统一适用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还相继出台了配套的《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法》《劳动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对学校和企业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

4.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工程类人才紧缺有一定关系。德国制造业发达,但工程类人才紧缺。所以德国的企业很主动找高校合作,很乐意为高校人才培养出钱出力。

5.德国企业愿意主动找高校合作,很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能从与高校的合作中明显地得到诸多益处。如:德国实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师资水平高,能带着学生研发与解决企业碰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这样的高校当然会得到企业的欢迎。如果企业与高校双方不能从合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企业的人才再紧缺,企业也不会有合作的持续动力。

6.构建了畅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德国公民不管接受的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学制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也不管接受的是中职、大专、本科,还是硕士、博士等哪一个层次的教育,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之间都已形成了相互沟通、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是“立交桥”而不是“独木桥”。德国学生即使是中学就去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也不等于将来一定只能当专业技术工人,他们同样有机会接受本科、硕士、博士等高等教育,身份也可以由最初的学徒工到专业技术工人,再到师傅或者获得更高的技术职称,成为高级人才。可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不是死胡同,学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7.建立了统一的职业标准并严格执行标准。德国有93个职业大类,共371个职业。德国是个重“标准”的国家,371个职业的职业标准全国统一,覆盖全国2万多个职业岗位群,保证了职业教育培养的“质量有准”。也就是说,如果你参加某企业的职业教育并获得了职业资格证,毕业后不想在该企业就业,别的企业也能认可原企业的培训质量与水平。

8.成立了IHK工商行会、手工行会等“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是一个独立于学校与企业之外的监督调节机构。这些机构负责教育企业的资格认定、教育合同的履行管理、考试考核的命题主持、资格证书的制定发放等事项。双元制毕业生拿到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是通过行业协会考试后获得的。这些“行业协会”的运作保证了德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公平公正与高含金量。它是政府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9.德国建立了与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招生考试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等,保证了双元制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教学管理上,企业有专门的部门在负责与双元制学生的对接、沟通,具体安排学生何时在学校,何时在企业,学校也有专门的机构即就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会经常召开沟通会或酒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分别建立了招聘双元制学校理论老师与实践老师的不同标准,要求理论教师至少要有十个月企业的实践经验,实践老师必须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在考核评价方面,建立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评价双元制学生的标准。这一系列制度与标准的建立与实施保证了双元制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我国实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应具备的条件

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强调“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我国试图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建立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学徒制,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如果我国要实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与德国有何异同?要具备哪些条件?笔者认为,我国要实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营造一个有利于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良好氛围

中国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深远,择业上歧视职业教育。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职业文化偏见有: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是“很重要,离不开,看不起”。甚至连老师自己都没有自信,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院校。虽然一些职业院校的就业率甚至高过综合性大学,但人们在选择高校时无疑是优先选择综合性大学,无奈之下才会选择职业院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虽然要改变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观念有相当的难度,但我们还是要经过长期艰辛的努力进行职业文化重构、职业文化再造,进行国民性改造。要树立以下职业观念: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相信职业平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只是不同的教育类型,不是不同的教育层次;崇尚劳动,尊重、重视技术,尊重专业技术工人,提高专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逐步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把有志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吸纳到职教队伍中来。

(二)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营造企业有义务有职责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法规环境

“双元制”下的德国职业教育,企业严格遵守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双方职责明确,各得其所,各司其职。我国只在2015年新修订的《教育法》第四十八条原则性规定了企业有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的义务,在1996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法》第六条原则性规定了企业有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第二十八条规定了企业应承担对本单位职工和准备录用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以上规定对企业在与高校合作育人方面的责任几乎没有涉及。为此,我国应尽快出台诸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办法》等可操作强的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企业与学校各自在校企合作育人中的责任,尤其要规定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办学主体,规定校企合作育人也是企业的法定责任,明确企业从经费到人员,到场地、设备,再到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具体职责,以保证校企合作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政府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企业乐于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

德国的劳动力不足,每年死亡率高于出生率。而中国的劳动力过剩,企业不缺少人才或者虽然缺少人才,但难以从高校获得满足他们要求的人才。所以中国企业对校企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不高,是高校求企业合作而不是企业求高校合作。应该明确,企业是实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场所,要改变企业被动应付的局面,调动他们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政府从税收、场地、设备设施、经费、人员等方面出台激励企业乐意主动与高校合作育人的优惠政策。如:福建省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加快现代学徒制的推进,2015年出台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对于纳入省级项目库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在校生,由企业给予生活补助,政府从就业专项安排经费补助企业;鼓励校企双方协商建立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合理确定“双师”工作量、报酬等,推进校企之间人员互派互聘;对于列为国家级试点项目和省级示范性项目的院校,在招生政策、贯通培养试点、重点项目安排等予以倾斜支持。

2.高校培养出能真正满足企业需求,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政府出台激励校企合作育人的优惠政策固然重要,但要让企业主动、自愿参与人才培养,关键还在于要让企业从内心真正认可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感受到自己参与培养的人才好用,才会乐意出钱出力。为此,参与双元制人才培养的高校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反思为什么校企合作中的企业热情不高,出现学校“一头热”现象?为什么企业会把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看作是负担?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满足企业需求了吗?为此,高校应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

(四)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交叉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的理念,开展中职、专科、本科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的培养试点,这样,双元制学生就有了学习提升通道;建立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交叉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即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可以到普通教育体系中就读,普通教育体系学生也可以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就读,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双元制学生就不会有后顾之忧。

(五)要有一个比较稳定、全国统一、科学规范的职业标准并严格执行标准,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与含金量

首先,要有一个比较稳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标准,这样,在不同企业接受的双元制教育的质量才会有保证。其次,职业标准要科学规范。我国目前要么没有职业标准,要么职业标准不科学、不规范。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有什么样的标准?德国要求教师要有在企业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中国则是除了教师资格证书外再考个职业资格证书即可,中国的标准显得不够科学。再次,还要严格执行标准。中国人善变通、较灵活,执行力不强。所以一些规定得好好的标准执行起来变味,如:要获得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本来应该有很多实操内容的考试,但现实往往是背书就能获得资格证书,这就失去了这些资格证书的本来意义,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与含金量就大打折扣。

(六)要成立一个独立于高校与企业之外,与企业、高校、政府都没有利害关系的类似于德国“行业协会”这样的一个监督调节机构

这一机构负责双元制学生招生入学时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测试,入学后教育合同的履行与管理,考试考核的命题主持,资格证书的制定发放等事项;负责全国统一的职业标准的制定、对参与合作培养双元制学生的企业进行资质认定与考核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双元制学生的质量。

(七)要建立与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招生考试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等,以保证双元制学生的培养质量

具体而言,在招生制度方面,实施双元制的高校既可以招收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也可以招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或职业高中毕业生。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课程的比重,减少理论课程的比重。在教材建设方面,要有与理论教材相配套的实训教材,理论教材要打破知识原有体系,重构以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为主导的教材体系,要“围绕实践教知识”,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问题;实践教材则应侧重向学生传授“如何做”的知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家要建立双元制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不同任职标准,理论教师要求理论水平高,又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了解行业企业实际;实践老师要求实践能力强,一般由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他们要先接受“行业协会”相应培训与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要经常与企业沟通合作,双方都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学生,高校的教学管理要相对宽松与灵活,以满足双元制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要在企业实践的特殊需求。在考核评价方面,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考核评价学生的标准,双方对学生的考核各占一定比重。通过上述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保证双元制学生的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在我国要实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具备文化、理念、政策、制度、法规、经费等方方面面的条件,这些条件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而在上述诸多条件中,让企业有兴趣、有动力、有内在需求与高校合作培养双元制人才是根本条件。这一内在动力如果不足,其他外在条件的实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保证。

猜你喜欢
德国职业企业
德国豹2号
企业
企业
企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职业写作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