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同质化研究

2016-03-21 06:33苗黎明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222
产权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同质化理财产品收益率

◎苗黎明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22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同质化研究

◎苗黎明(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222)

【内容摘要】

从数量上来看,近十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突飞猛进,而从质量上来看,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本文根据理财产品的五个要素阐述同质化的表现,分析同质化的影响,从商业银行自身和监管机构揭示同质化的原因,最后主要从商业银行自身提出摆脱同质化的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同质化

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的表现

1.1 期限结构一致

大多数银行集中发行1—3个月的理财产品。中国证券报的数据表明,2013年发行期限在1—3个月的占比为59.61%,3—6个月的占比为21.91%。中国经济网发布的数据中,银行理财产品在2014年第一季度1—3个月期产品发行数量占比为57.45%,可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期限集中在短期。而随着存款偏离度的出台,银行的理财产品开始集体拉长期限,从2014年中开始3个月以上的产品持续上涨。

1.2 收益方式相似

按照收益方式划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收益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收益型理财产品。非保本收益型理财产品又分为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据中国证券报数据,2013年银行共发行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13284个;非保本型31208个,占比70.14%。可以看出,各家银行都在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

1.3 预期收益率趋同

从图1中2014年1月到3月的收益率分布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集中在4%~6%。同时2014 年11月银率网发布的在售银行理财产品共124款,其中预期收益率在4%~6%的产品数量为115款,预期收益率低于4%的产品有4款,预期收益率高于6%的产品有5款。收益率处于4%~6%的产品占比达到92.7%,说明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差别较小,呈现出高度收敛于中等收益率的趋势。

图1.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来源: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

1.4 投资标的趋同

2013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96%投向于本币资产,仅有4%投资外币。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银行可投资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集中于少数品种,相似度高。 2013 年债券投资的比例高达 48.74%,2014年第一季度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发行数量占比为49.14%,组合投资类产品发行数量占比为44.78%。这两类产品继续保持着绝对的市场份额,而融资类产品的发行依然较低,2014年第一季度的发行数量仅为75款。在 2013 年相对萎缩,仅仅占比 0.13%,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局限于货币与债券,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存在较大的同质性。

1.5 设计理念相同

理财产品应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并营销达到资产管理的目的。与国外的理财产品不同,我国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完全是出于规避央行的贷存比例限制,采取增大分母——“揽储”的手段为月末、季末冲时点从而达到一定量的存款额。

在此基础上,导致各银行营销手段雷同,均以产品为导向来宣传。即以预取收益率为中心,因此理财人员在销售产品时往往夸大预期收益率、弱化风险,误导投资者理财产品均是保本的。银率网发布,2013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为41643款,其中未披露12935款,达31.1%。

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的影响

2.1 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居民储蓄率已达52%,远远超过全球平均储蓄率——19.7%。同时通货膨涨吞噬着居民的财产,广大居民迫切想要通过投资保持财产的保值增值。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青年时期很少有人储蓄超过5万,而理财产品绝大多数以5—10万起始,造成这部分人缺乏购买力。但这并不代表这部分人没有理财的需求。截至2014年1月15日,天弘基金余额宝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客户数超过4900万户。余额宝用户主要集中在20至29岁之间,占比为44.5%。青年群体表现出强大的理财需求,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严重同质化,并未抓到这一需求进行产品创新。

(数据来源:速途研究院)

2.2 降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声誉

按照豪泰林模型,假设只有两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差异化程度相当于距离。则随着这两家银行理财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增加,理财产品的可替代性下降,客户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下降,则银行定价越高,获得的利润越大。反之,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完全可替代,竞争力下降,投资者将仅关注价格,同时各商业银行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从而银行的利润大大减少。

此外,理财产品是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但理财产品的同质化,使得投资者识别度不高而盲目选择,造成投资者流失。商业银行一味吹高预期收益率吸引客户,然而,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一旦出现兑付危机,银行就失去客户的信任。且随着2013年余额宝业务的推出,随后,活期宝、百度“百发”、天天基金等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3 不利于我国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

首先,我国金融业逐渐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和私人银行纷纷进入,很可能占领国内理财市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业应该充分重视对理财产品的差异化开发。

其次,一旦国有银行率先开发出差异化的理财产品,中小股份制银行很难与国有银行竞争。国有银行凭借其绝对优势挤占市场份额,使中小股份制银行无法维持经营,直至退出金融业。垄断的市场将会抑制理财产品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的原因

3.1 金融监管的限制

自1993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以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就受到诸多约束,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在理财产品设计中,一般采用将普通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品组合的方式构建产品。

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利率差。面对企业的大量融资需求,加之商业银行逐利的本质,商业银行尽可能多的放出贷款。存贷款利率管制就要求商业银行要么减少贷款要么增加存款。这就滋生了大量为月末、季末冲时点的理财产品。这种在期限上、数量上、目标上都相同的需求形成相同的设计理念,必然导致相同的理财产品问世。

3.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对口”

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都是由总行统一设计,分支行直接销售。这一模式造成了理财产品的定位与客户需求间的脱节。总行只抓住了所有投资者最基本的需求设计理财产品。由于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是多样的,一种理财产品在甲地区十分畅销,但是在乙地区并不适合,由总行设计的理财产品不具有适应性。而对于投资者的需求最了解的当属分支行的一线销售人员,他们与投资者直接接触,在销售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投资者的需求。但其没有权利设计理财产品,不能将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转化为产品。

我国只有部分银行做过小范围产品需求调查,多数银行仍缺少详实的一手资料。反观外资银行,及时跟踪并反馈客户的需求,如花旗银行公布的“财商”调查,开发的理财产品更具有适用性、现时性。而我国商业银行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在结构期限、预期收益率等指标相似,对客户信息深入挖掘力度不够、信息更新不及时。因此理财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低,可复制性强。

3.3 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理财产品的发展仅10年左右的时间,基础薄弱人才短缺。2012年上海一共830万户人家,在上海理财人员大概23万;香港一共700万户人家,大概40万理财人员;纽约700万人口,却有80万理财人员,差距显而易见。由于我国银行业的体制原因,一直以来银行忽视了个人业务人才的培养,使得理财产品的创新力不足。

3.4 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独立的定价系统,尤其是对收益率较高的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是借鉴外国的产品定价体系从而导致了“撞衫”。在当前理财产品趋同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定价能力不足导致理财产品种类单一,根本不能满足多元化投资者的需求,更不利于市场份额的扩展。

4 对策建议

4.1 细分客户市场

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是以“效益”为中心展开的,面对不同价值的客户必须采取不同方式的服务内容来满足客户需求。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投资者数量庞大且由于投资者的知识、风险承受力以及财产状况的不同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全部满足所有投资者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应定位自身的目标客户,根据细分的市场结构设计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例如,民生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招商银行的个人业务,花旗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汇丰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

根据二八定律,将焦点和资源集中在少数有价值的客户上,提高中高端客户的利润贡献度,为客户“量体裁衣”。对于大众客户,提供多样化、系列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般客户,在营业网点前台保持较好的服务效率。通过社会活动加强对小城市居民的知识普及。

4.2 树立品牌形象

理财销售人员应主动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的风险,披露产品的投向、运用和收益等信息,树立专业形象。银行可利用短信平台、多样化的媒体宣传形成差异的定位,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信任。银行作为服务业应该增强服务的理念,可借鉴海底捞的企业文化模式,时刻以客户为中心,注重细节。

4.3 注重培养人才

我国的金融企业特别是个人理财市场的理财经理在量和质上均远远不能匹配市场的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向国际标准看齐,充分挖掘员工的积极性和想象力,从根本上改革人力机制。一方面吸引高端人才,重视具有国际实战经验的专家。尤其是产品研发、电子信息、数理分析、国际金融等领域。另一方面,提高人才激励制度。鼓励人才,以此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内部竞争环境。

另外,未来各行业的发展都与互联网相融合,即“互联网+ ”。而互联网+金融则是最具潜力的创新方式,因此银行的发展必须要注重培养金融的IT人才。

参考文献:

[1] 翟璐.我国商业银行同质化与差异化的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

[2] 王增武.2012 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运行报告[J].银行家,2013(3):22- 123.

[3] 宋慧英.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2.6

[4] 朱亚明.理财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中国零售银行峰会,2011年.

[5] 侯明.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发展趋势与发展对策[D].山东大学,2011.4.

猜你喜欢
同质化理财产品收益率
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现象之反思
2016年10月债券平均久期、凸性及到期收益率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债券平均久期、凸性及到期收益率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浅析产品同质化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