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风靡原因及影响分析

2016-03-22 07:52李国敏
视听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明星交流

李国敏

表情包风靡原因及影响分析

李国敏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媒体普及,受众逐渐由文字时代进入读图时代,表情包应运而生。网络世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情包成为重要载体,在填补“交流暗示缺失”的同时,还会产生不同年龄层社交传播障碍等问题。

表情包;传播;身份认同

一、表情包发展历程

(一)表情包发展的初级阶段

从书信阶段到电子时代短信传递信息都使用的是纯文字。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用一串ASCII字符“:-)”来表达微笑的情绪,这个表情符号开创了表情包的历史。受法尔曼教授启发,人们充满创意地将电脑键盘上的各种符号(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以及运算符号等)加工组合,这些符号组成表情符号,生动地模拟了人的面部表情,表达了人内心丰富的感情。随后,这些表情符号传入日本,日本民众将倒下的表情扶正,用自己更熟悉的角度来模拟各种生动的表情,也由此发展了独特的“颜文字”。直观且可爱的“颜文字”表情很快在短信文本中传播开来,很多手机的信息操作系统也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颜文字”表情库。[1]

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曾提出公式: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语速(38%)+表情、姿态(55%)+语言内容(7%)。表情包既有表情、姿态,也有语言内容,所以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二)表情包发展的社交媒体阶段

ASCII字符表情包开始是在短信上使用,随着网络的发展,表情包在QQ、微博、论坛上崭露头角。2003年腾讯给QQ定制特有的emoji表情包。QQ黄色小圆脸表情包成为中国第一代表情包,接着兔斯基、老呆和小呆、阿狸等表情包接二连三出现。小黄脸系列表情受到广泛认可。根据腾讯的统计,中国网民2014年通过QQ发送了超过10亿次“呲牙”表情,排名第二的是“发怒”“亲亲”表情排在第三,民间呼声最高的“抠鼻”也杀进前七。

(三)表情包的自制阶段

继腾讯推出默认表情包后,QQ又开发了“另存为表情”这一功能,用户可以自主制作静态图片和动图表情包,素材可以来源于视频截图、图片、动画,并配以文字进行制作。网友通过各种修图软件对表情包进行制作、完善。这大大激发了网友的创作激情,专业表情包团队逐渐形成。

兔斯基、阿狸之后,光头强和熊大熊二、傅园慧等表情包不断翻陈出新。现在表情包结合当下热点事件、当红明星、网络流行语等元素进行创作,这种紧密切合热点的做法满足用户对潮流的追求。当下,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不仅有富含流行元素、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表情包,还有各式各样符合中老年人审美的表情包,各种金光闪闪、五颜六色带着正能量的文字一度成为互联网中老年网友青睐的内容,表情包满足了网民的多样化需求。这一阶段,专业化表情包制作团队迅猛发展,表情包也逐渐成为一项新兴的文化产业。[2]中国网民表情报告显示:表情包的使用倾向凸显不同年代人的审美差异,使用怎样的表情包成为互联网社交中标签自我的重要元素。

近来,从动画、漫画过渡而来的真人表情包异常活跃。一些网友对明星、名人的表情进行再次加工并配上文字,成为新生代表情包。表情包自制阶段,各种秀图软件使自制表情包门槛越来越低,自制表情包阶段是真正的大众参与设计和传播的狂欢。

▲网络表情包

二、表情包风靡背后的原因

(一)媒介是人体的衍生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报纸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睛和耳朵的延伸,计算机是人体中枢神经的延伸。有学者认为,当媒体把人的器官某功能分开强调延伸,人体的某些功能会被强化,而另一些功能则被弱化,对人发展是不利的。计算机的产生,又把视觉、听觉等人的感知觉功能综合了起来,但是在计算机时代,社交软件提供的文本未能延伸人的表情、动作、情绪这些人体感情,表情包于是应运而生了。当人的思想、语言、外貌全部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时,网络延伸的不只是人类某一种功能甚至是中枢神经,网络延伸的就是人类自己,网络将人们虚幻的自己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技术赋予了网络延伸人类自己的可能性。

(二)从心理角度解析

在网络中交流,彼此之间的物理空间很远,纯粹的文字交流很难了解一句话暗含的意思。交流中缺乏表情、动作、体态等辅助交际的手段,也就是传播学中的“交流暗示缺失”现象。人们心理上追求最大化的人际交流真实,表情包的出现又满足了人们追求真实化的寻求,所以客观上让表情包有巨大的市场。

由于“交流暗示缺失”,文字表达可能造成僵硬、生疏的感觉,使用网络表情有助于缓解这种情况。《Emoticons and Impression Formation》中表明使用网络表情的用户比不使用表情的人被认为是更开朗更加友好的。对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表情包更容易被用作“斗图”这种娱乐的作用,而现实生活中不熟悉的人,表情包提供更好的聊天环境,使聊天能够更顺畅地进行下去。人们利用象形的手段来描摹事物,以求在非面对面的网络交际中让对方能更好、更形象地感知到自己的表达。在追求更好的交流质量的需求下,表情包满足了这种需求。

据CNNIC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 2132万人。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 30.4%,10—19 岁、30—39 岁群体占比分别为 20.1%、24.2%。

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偏小,而青年人追新立异,不同的表情包对青少年展现自我风格有一定的作用,自制表情包对拥有丰富想象力的青年人创作激情有很大激发作用。

消费明星的心理导向作用。表情包利用当下热点、当红明星、网红等元素制作,借助网络的平台进行传播,很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引发关注,进而提高话题讨论度。第一,网友消费明星的现象突出,不像以前明星在大银幕上漂亮地摆pose就会收获大票影迷。现在技术发达,观众不满足于在影视剧里看明星,而更愿意看明星在真人秀或生活中真实的表现,也对当红明星、热点抱有一种调侃、幽默的态度,审美或审丑,以达到网民宣泄情绪的功效。在表情包制作与传播过程中,网民参与了讨论、收藏、转发等网络互动,表情包所包含的诙谐搞笑元素让网民获得了乐趣。在高压的生活节奏下,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减压阀,发挥想象,夸张、恶搞一些明星,影视剧表情制作与传播表情包是网民摆脱现实压力的方式之一。

三、表情包风靡的社会影响

(一)话语壁垒交流隔阂

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话语壁垒会造成共通意义空间的缩减。在人际传播中,表情包为符合各个年龄层次人的需求,分层次推出青年人款与中年人款表情包。而90后、00后又是网络表情包制作、使用的主力军,年轻一代同长辈聊天会惊叹父辈的表情包审美。而长辈又不懂年轻人表情包的深层含义,把微信里似笑非笑的微笑当作打招呼的礼貌表情,把哭笑不得当作伤心大哭,甚至把一些自制明星表情解读成明星的新闻。越来越视觉主导的社会交往使得青年和中老年的共通意义空间进一步缩小,甚至导致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和长辈之间交流代沟客观存在,表情包如占据了年轻人交流的核心地位,代沟会越来越大。表情包的制作基于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群体,由“帝吧出征”可见台湾民众对我们表情包表达的含义把握不是很准确,表情包不能成为一种大众的交流符号去使用,其广泛传播很可能分化交流空间。

(二)涉及侵权行为

明星的图像被人用作表情包出现在与明星八竿子打不着的对话当中,尤其是一些被加工后丑化、夸大后的表情在网络上流传。《还珠格格》里尔康,一张放大鼻孔、增高额骨并配上“紫薇,你别走!”字样被网友玩坏了的表情包,饰演尔康的周杰表示对这样的丑化感到很生气,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这种草根立场的表情包戏谑、讽刺、恶搞的叙事甚至污名化的现象会给大众产生影响,对明星的某个特点固化从而带来不良影响。

一些表情包制作团队会制作一系列某个名人表情包,借着网络热点或明星效益而牟利。

(三)低俗化

由于目前对图片的监控在技术上还较难实现,因此,这个相对原生态的表达中缺乏一定的价值边界,侵权、暴力现象不少见,还有低俗化、污名化现象,比如“帝吧出征”的例子里有人身攻击表情的复制粘贴,也有很多污言秽语和攻击性语句,比如“劳资”“装逼”“隔着屏幕,我也能感受到你的丑”等;在抢红包大战中,“老板,请让我给你生孩子”“尽情地拿红包侮辱我吧”等相关内容的表情包也很常见。往往表情包使用者会无意识地把这种行为轻描淡写为开玩笑,而表情包会在这种“玩笑”伪装下尺度越来越大。现在网络的接触人群又呈现年轻化的态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甚至未成年人接触低俗表情包的几率大大增加。

(四)网络谣言

表情包还可能带来网络暴力并夹杂和伴生网络谣言,网络谣言随着网络的产生就滋生了,并不能完全归罪于表情包,可是表情包可能带来新的谣言。演员李勤勤在《颜值大作战》中讲到她一天发现微信圈多张“葛优躺”的图片,作为和葛优老师搭档过的演员,当时的反应便是葛老师怎么生病了?看到多张傅园慧的照片,错觉这女孩是怎么了(什么病)?表情包产生的共同意义空间缩小让有些人不能理解你所要传达的含义,由此可能导致谣言或误解的产生。

注释:

[1]鲁瑶,吴佳妮. 网络表情的传播现状及成因探究[J].经济视角,2009(11).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明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明星猝死背后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交流&イベント
交流&イベント
谁是大明星
明星搞怪sho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