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2016-03-23 02:12郭明杰姜小凌
新闻前哨 2016年4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郭明杰 姜小凌

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郭明杰 姜小凌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传媒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应有之义。地方高校受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限制’在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遭遇更大的困难。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 “双师型”队伍’包括双向互聘、专职引进和多元培养。此外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鼓励和敦促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地方高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

2013年6月,由教育部、中宣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对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宏观规划,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成为高校新闻院系实施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高校新闻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的“千人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结合。

那么,针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当前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何?作为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哪些?是否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或途径?这些问题看似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如果深入探讨并成功实践,便可形成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问题,成果具有共享性。本文即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之所以将地方应用型高校纳入本文研究的对象,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2824所本科院校中(源于2015年7月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作者注),绝大多数是应用型高校,同时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限制,在实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供利用的优质资源相对较少,问题或困难也相对集中,更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以保证卓越计划的有效普及。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主要有 “双职称型”(也称为“双资质”型)和“双素质型”(也称为 “双能力型”)两种说法。“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业界的职称,如在副教授职称外还有“高级记者”、“主任播音员”等职称;“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技能。还有的学者将“双师型”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既具有相关技术职务,又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二是 “双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三是“双融合”,既强调持有“双证书”,又强调具有“双能力”。

结合我国新闻传媒环境和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界定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双素质”,既能适应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能适应媒体的业务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双资质”,它是在第一个层次基础上的提升,即同时获得各自领域里的资格认证,以证明教师的业务水准。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对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积极回应。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树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协同创新的关键,就是要促进政产学研用等多主体间的深度融合,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实现价值再创造。[1]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协同创新主体必须深入融合,合作互补,方可实现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更要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营造同区域发展相衔接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只有具备了双素质和双师型,才能适应和胜任这一角色。

2.建设“双师型”队伍是实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社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就在师资。因此,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目标是“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也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内涵。“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千人计划”主要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设,如果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教师本身都不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这个培养目标势必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教师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并进而影响和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优化高校教师结构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哑铃”状年龄结构,即年轻教师和跨专业的老教师比重过大,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积累的中青年教师比重偏小[2];二是在教师的专业背景上,高校合并、专业扩招的后遗症依然存在:多数教师不具有新闻传播专业背景,多是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转型而来,学历结构很不合理。[3]三是在年轻教师培养策略上,存在着培养途径单一、培养效果不佳问题。如为了适应传媒技术变革和高校传媒教育改革,大部分高校新闻传媒都是采取培养策略,帮助现有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但都是通过送出去学习、培训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培养,真正到媒体参加业务实训、与行业企业进行横向合作以服务社会的教师少之又少;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跟踪评估机制,教师的培训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年培训人次成为考核评估的重要数据,而培训质量却无人问津。这种师资建设状况与真正的“双师型”队伍的目标要求距离甚远。

真正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就是要广开渠道,多元培养,既要引进和聘用业界的骨干,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对专职教师进行多途径业务培养。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已经形成了双师制的传统,教师的构成一是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二是具有业界精英的传媒人士,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行分类管理。这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优化教师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从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4]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媒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思路

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湖北文理学院新闻系本着培养途径多元化的原则,融合资源,尝试多种途径建设新的教师队伍,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主要途径包括:

1.双向互聘。

这种措施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地方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实施较多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高校从媒体聘请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和讲座教授,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践指导、教学改革甚至专业建设和项目研发等工作;另一方面,媒体和行业企业聘请高校教师作为业务兼职,如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频道或节目专家顾问、兼职编导等等,参与到媒体业务实践中。互聘兼职有助于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为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2.专职引进。

聘用行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的缺陷在于,一个人“身兼两职”,除非有超强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否则不能胜任兼职。尤其是在媒体压力倍增和高校改革步伐加快的现实环境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机制和薪酬机制作保障,互聘兼职将仅仅流于形式——一纸兼职聘书、一次业务讲座或者一节勉强的授课。因此,有必要采取更有效、更彻底的方式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即从业界引进业务骨干或者专家,作为专职教师。引进人才严格按照“双素质”要求,不仅有对口的专业,丰富的业务经验和技能,还能将经验和技能深入浅出地传达和传授给学生,以适应高校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还有一种引进人才是应届研究生,不仅要求品学兼优,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更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经历和高水平的实践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储备力量。

3.自我培养。

相比前面的两种途径,“自我培养”是通过各种渠道,锻炼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打破专职教师专业背景不对口、实践经验欠缺、专业技能匮乏的现状,让“学院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转型,这是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除了作为媒体兼职偶尔参与媒体业务活动外,还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利用寒暑假或空挡学期到媒体参加阶段性实训,一般在一个月以上。实训期间,全天候参与媒体业务活动,发表或刊播若干实训作品,以此锻炼业务能力,并将业务经验融入后来的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是鼓励教师或联手或独立作业,产生有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践创新作品。如拿出某个时间段(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承办地方台某档电视节目(最好是周播,以保证质量);创办校园网络电视,模拟地方电视台,进行校园新闻播报;与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电影或者微电影,在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播放,并进行分账合作。如湖北文理学院青年教师李韬创办的自媒体栏目《李韬爆笑生活》,每周上传一期原创短片到视频网站,目前已经上传100多集,有几千万的用户订阅,同时《李韬爆笑生活》还与其他地方台的生活频道签订合作协议,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2014年,由湖北文理学院官博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蔡青导演的新媒体电影《爱谁谁》由中央6套CCTV《爱电影》栏目及武汉亚格光健康营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于2015年年底的贺岁档全网上线,在爱奇艺上线当天点击率达54万,位居商业电影点播榜前列。

三是鼓励教师与媒体进行科研合作和项目研发,在研发过程中锻炼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如与襄阳广播电视台合作调研项目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改革创新的策略与路径》,对电视台的王牌节目“今日播报”的收视率进行跟踪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教师走出校门,充分接触与了解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真正提升高校教师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局限,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是客观原因所致,有的是主观因素造成。

首先是教师队伍的结构与质量先天不足。除了前文所讲的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先天性失衡外,还存在学历和职称偏低、优质师资匮乏的问题。所谓优质师资是指迫切需要引进、能够胜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师。相对于传统专业而言,新闻传播类专业比较年轻,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相对较少;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差异,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宁愿到一线城市的高职高专或私立高校任教,也不愿意选择三线城市的普通本科高校,导致地方高校多年来人才引进情况不尽理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结构性失衡。

其次是可利用的地方优质资源有限。以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为例,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实践的环境大多在地方广播电视台。而绝大多数地方台囿于自身规模和层次,在设备和技术等方面难以企及省台和国家台,高校教师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实训,其质量和规格难以达到高水准。同样,一个地方电视台业务骨干的素养一般与更高级别媒体的业务骨干素养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地方高校无论作为兼职还是全职引进,在某种程度上都无法真正实现优质师资。

再次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缺乏。双师型队伍建设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才能够让建设措施落在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如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甚至敦促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发展,规定时间和比例敦促新闻院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双师”素养;通过制定教师职称晋升与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分类评审和综合考核评价;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双师型教师办公室”,有序规划和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

但现实中,以上保障机制和措施在地方高校中几乎没有:学校没有相应的政策敦促教师进行实训,也没有对应的文件核算实训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工作量,更没有相应的经费解决教师实训过程中的开支。几乎所有老师都迫于完成学校规定的年度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而成为上课机器,写一些毫无实践价值和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保障机制的匮乏,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当然,也有的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师的业务实训,能够充分利用地方优质资源进行多元化培养;也比较重视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但是却缺乏对教师实训成效和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体系,存在注重过程却轻视结果的问题,这种仅仅依靠个人自律自觉的“培养”状态势必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水平,教师的品质决定了学生的规格。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这个角度上讲,作为新闻传媒人才的制造工厂,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建立,首在师资”[5]。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好几年,但是成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并不多见。一个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观念的转变、方式的创新、力度的加大和政策的支持等。针对地方性高校而言,由于受地理位置、办学层次和媒体资源的限制,新闻传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

[1]陈劲:《协同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贺萍:《探析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知识经济》2016年第3期

[3]姜小凌:《湖北省省属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分析》’《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4]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3期.

[5]张昆:《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新闻教育改革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郭明杰:湖北文理学院讲师;姜小凌: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2015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校企协同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38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