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纯教授从食积论治小儿常见疾病

2016-03-23 14:40崔庆科朱浩宇冯晓纯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食积论治长春

崔庆科,朱浩宇,冯晓纯*

(1.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冯晓纯教授从食积论治小儿常见疾病

崔庆科1,朱浩宇2,冯晓纯2*

(1.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冯晓纯教授认为,食积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脾系疾病,是由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食积可引发多种疾病,儿科疾病亦可多伴有食积症状。如食积而化肺热易产生“食积肺热”,阴阳失衡而多发小儿疾病。临证在治疗感冒、咳嗽、哮咳、哮喘、便秘、紫癜等小儿常见病中,常以“清热化积”为其治疗大法,从食积论治小儿常见疾病,每获良效。

食积;小儿;感冒;咳嗽;冯晓纯

冯晓纯教授师从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烈教授,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儿科主任,吉林省名中医,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项职务。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中医儿科疾病的诊疗有独特的心得体会。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发现导师常从食积论治小儿相关疾病,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导师从食积论治小儿常见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食积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食积日久亦可引发他病,因而也是常见的致病因素。食积又称为积滞,是指乳食内停、凝聚不化,导致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脘腹胀痛、烦躁多啼、大便干燥或便秘等表现的病症。在中医众多书籍中,对食积均有阐述。早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就有“食伤”的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小儿杂病篇章中单列“宿食不消候”“伤饱候”等,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亦有“腹中有食积结粪”“吐泻乳不化,伤食也”的记载。元·曾世荣《活幼心书》提出“积证”,《婴童百问》记载“积滞”的病名。明·鲁伯嗣在《婴童百问·积滞第四十九问》将“积滞”分为“乳积”和“食积”,指出小儿积滞的主要表现为“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复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肠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无禁,粪白酸臭”。从中国历代中医书籍对“食积”“伤食”“积证”“积滞”相关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历代医家均重视小儿脾胃的养护。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记载了脾胃健康对于“五味”形成的重要性。而《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难经·四十九难》“饮食劳倦则伤脾胃”等则说明了饮食不节易导致食积内停,损害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决定了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多,但正如《灵枢·逆顺肥瘦篇》“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的记载,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决定了其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明·万全《育婴家秘》:“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后代据此整理总结小儿五脏特点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肺脏尤娇。而小儿不知节制乳食,饮食不能自控,多宜发生食积。明·薛铠《保婴撮要·食积寒热》:“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则明确的指出小儿食积发生的原因。冯晓纯教授认为,正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食积,食积易助阳化热,变生他病。临床辨证治疗时导师常注重清里退热,通调脾胃,疗效尤佳。

2 从食积论治

2.1 感冒 冯教授深知“有一份内热,便有一分外感”“内无热,外无感”的理论,认为食积内热导致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易外感。小儿脾胃功能较弱,感受外邪后脾胃功能失调而多易挟滞,出现纳差、脘腹胀满、呕吐等感冒挟滞证。《医宗金鉴》中就有“小儿平日饮食无节,内伤食滞,外复为风寒所袭,故成是证也”的记载。导师在临证时,根据“客垢不除,则真元难复”的法则,遇有外感挟滞患儿,多采用表里双解之法,甚至虽有外感但以食积内热为主的患儿,导师则侧重消食导滞、清退里热,外感则可速愈。临证中导师常选用保和丸、五积散加减,酌情加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醒脾,莱菔子、大腹皮、香附、佛手等药以理气,若实热为主而素体不虚则选用枳实、大黄、石膏等药以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2.2 咳嗽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其基本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但咳嗽的发生不单和肺脏相关,还与其他脏腑有关。反之,若脏腑失调,亦可引发咳嗽的发作。《素问·咳论》中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心咳”“肝咳”“脾咳”“胃咳”等记载,可见咳嗽这一症状的发生与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若食积久作,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易生痰化饮,痰火上升引发咳嗽发作。明·秦景明《症因脉治》:“食积咳嗽之症,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此积痰咳嗽之症”。秦景明在本书中明确指出“食积咳嗽”“积热咳嗽”,并提出其原因、脉象及治法方药。明·李梴《医学入门》则提出“食咳”,并指出其痰饮为“因食积生痰,痰气冲胸、腹满”,方药宜选用二陈汤加厚朴、山楂、麦芽。清·《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咳嗽门》也提出“食积咳嗽”“食积生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便溏曲麦二陈治,便燥苏葶滚痰攻。”冯晓纯教授指出,小儿食积易阻滞中焦脾胃运化,痰饮内动而引发咳嗽,此类患儿应注重消积化痰,标本兼治,消积清热导致、宣肺化痰止咳。诚如宋景明所曰“食积成痰,顽痰胶固,痰气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积,而咳自止,不必治肺”。

2.3 哮咳 哮咳一词是由王烈教授在《婴童哮论》中提出的[1],相当于现代医学咳嗽变异性哮喘。导师整理王烈教授经验结合临证经验形成哮咳治疗规范,将哮咳分为咳期(发作期)、痰期(缓解期)、根期(稳定期)三期论证[2]。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发现在稳定期肺脾肾虚证[3]的基础上,常见食积内热证,多表现为神烦、面赤、唇红、手足心热、口臭、大便干等。此证患儿应以清热泻火、消食导滞为原则,药用黄芩、栀子、鸡内金、山楂、厚朴、枳实、莪术、白茅根、芦根等组方成防哮Ⅱ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极大的降低了哮咳的复发率[4]。

2.4 哮喘 痰饮内伏是哮喘发作的主因。而饮食不节,则可诱发哮喘发作。《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的记载,说明了饮食偏嗜造成的哮喘发作状态。明·鲁伯嗣在《婴童百问·喘急》中记载“有食热物毒物,冒触三焦,积热熏蒸清道,肺肝气逆作喘者”,指出饮食热毒之物,容易触动三焦,导致积热上犯清道,气逆而引发喘促。明·秦景明《症因脉治》中有“食积喘逆”的记载,食积喘逆之症为“胸满,胃痛腹痛,恶食饱闷,大便或结或溏,上气喘逆,喘呕嗳气”,引起食积喘逆的原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浓味,日积于中,太阴填塞,不能运化,下降浊恶之气,反上干清道”。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指出了“食积喘逆”的症状、原因、治疗方药。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中提出“食哮”“食喘”,指出“食哮”用“清金丹”“食喘”用“资生丸”的治疗方法。导师冯晓纯教授继承王烈教授“哮喘苗期”及“三期论治”(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5]经验,在治疗小儿哮喘患者时,凡是由食积或兼有食积症状,导师认为通腑泄热、运脾消食即是扶正,临证在王烈教授“三期论治”用药理论基础上,酌加山楂、鸡内金、槟榔、枳实、黄芩、芦荟、茯苓、白术、大腹皮等药,疗效显著。

2.5 便秘 明·龚信《古今医鉴·闭结》载:“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反食辛热浓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明确的指出饮食失调是导致“大便燥结”的重要原因。冯晓纯教授认为,小儿肺、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导致食积而化热,加之肺常不足,感受外邪易入里化热,热邪煎灼阴液,肠燥、阳明腑气不通,则小儿易便秘。正如《血证论·便闭》中记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遗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冯教授认为食积肺热是引起小儿便秘的主要原因,常从肺论治小儿便秘,临证时以清肺导滞、润肠通便为治则,常用黄芩、砂仁、麦冬、山楂、槟榔、杏仁、莱菔子、枳实、鸡内金、火麻仁、莱菔子等药随症加减,加之肛周外用黄连膏(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内外兼治,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疗效[6]。

3 结语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自古至今,历代医家都重视脾胃的调护,金·张子和《儒门事亲》中提出“婴儿之病,伤于饱也”则体现了“饱”对小儿疾病的密切关系。冯晓纯教授认为,一方面,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则决定了脏腑功能相对较弱,尤其以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表现突出。以上两方面导致小儿易发“乳积”“食积”,小儿体属“纯阳”,食积更易助阳化热。冯晓纯教授继承王烈教授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认为此类患儿多伴有以神烦、面赤、唇红、手足心热、口臭、食少或暴饮暴食、易怒、下眼睑色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或指纹紫滞、反复外感为主要表现的“食积肺热”,脏腑失调、阴阳不和而引发感冒、咳嗽、哮咳、哮喘、便秘等多种疾病。小儿疾病,把握病机关键,则药到病除,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所述“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幼幼集成·食积证治》中指出:“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指出“消导”为治疗食积的大法。因此在临证之中,导师冯晓纯教授常以“清热化积”为法治疗食积。

[1]王烈.婴童哮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3.

[2]冯晓纯,孙丽平,王增玲.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三期论治[J].吉林中医药,2006,26(9):34-35.

[3]冯晓纯,孙丽平,原晓风,等.王烈教授哮咳理论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2):100-102.

[4]樊慧,冯晓娜,冯晓纯.防哮Ⅱ方治疗哮咳稳定期(食积内热型)281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2):137-138.

[5]王烈.精治细防根治哮喘[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3):8-11.

[6]段晓征,李良,冯晓纯.冯晓纯教授从肺论治小儿便秘经验拾萃[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5):393-394.

Professor FENG Xiaochun experience on common disease treatment of children from indigestion

CUI Qingke1,ZHU Haoyu2,FENG Xiaochun2*

(1.Graduate School,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to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021,China)

Professor FENG Xiaochun believes that lung heat caused by indigestion will result in the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which is the source of many children diseases.Therefore,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ld,cough,Cough Variant Asthma(CVA),asthma,constipation,purpura and other common diseases in children,Professor FENG adopts the method of “clearing heat and dissipating indigestion” using the indigestion theory,which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indigestion;children;influenza;cough;FENG Xiaochun

10.13463/j.cnki.cczyy.2016.06.022

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15155)。

崔庆科(198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儿科肺系疾病的研究。

R272.4

A

2095-6258(2016)06-1165-03

2016-10-09)

*通信作者:冯晓纯,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电子信箱-778005510@qq.com

猜你喜欢
食积论治长春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初夏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印语长春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
“三因制宜”论治男科病理论探讨
走进长春净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