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6-03-23 23:57李凌寒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宣城242000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宣城市宣城经济

李凌寒,凤 艳(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宣城 242000)

宣城市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李凌寒,凤 艳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宣城242000)

宣城市位于皖南地区,地理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农业、矿产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集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区域一体化影响越来越明显。但同时,也面临城市核心竞争力低、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以及产业集群化转移受限等劣势和挑战。对此,宣城市应当利用好自身优势资源,有选择地接受产业转移,并着重优化工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以此促进宣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产业措施

宣城市作为安徽南部地区重要城市,近几年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宣城经济发展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瓶颈。尤其在产业集群化、质量效益及核心竞争力培育等方面。如何在产业集群化中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最终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成为摆在宣城经济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学术界,对于产业集群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唐杰在城市群经济和集聚效应的研究中,对城市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进行关注,提出集聚经济的含义和分类。而在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方面,学者倪鹏飞针对我国城市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模型,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从而建立了分析我国城市竞争力的框架。吕玉印在《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中,阐述了城市经济运行和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1]。这些研究成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优化和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这些理论大多关注经济发展速度,注重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提出政策和指导思想,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研究缺失,缺乏具体措施。鉴于此,本文以宣城市为例,从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等方面探讨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 宣城市经济发展优势

宣城地区作为安徽南部城市带一员,将在国家规划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把安徽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大环境下。必将迎来其发展经济的新机遇[2]。

(一)地理交通区域优势

宣城市位于安徽东南,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地处苏浙皖三省交汇区域,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东临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临安市,南倚黄山市,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马鞍山市及江苏省高淳县、溧阳市、宜兴市接壤。市区距合肥190公里,距南京150公里、距杭州230公里、距上海29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辖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代管县级宁国市。宣城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快速成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在新一轮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中,途经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铁、黄(山)杭(州)城铁、商(丘)杭(州)城铁、皖赣铁路扩能双线等多条高速铁路陆续开工。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使宣城成为长三角地区连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

(二)经济基础优势

截至2015年,宣城全年生产总值(GDP)97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从各个产业构成分析来看,第一产业增长121.3亿元;第二产业增长486.3亿元;第三产业增长363.8亿元。按年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7610元(折合6038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9∶51.4∶35.7变化为12.5∶50.0∶37.5,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1.农业方面:宣城2015年粮食总产量126.62万吨,油料产量11.5万吨,棉花产量0.75万吨,烟叶产量1.64万吨,茶叶产量3.39万吨。2015年,全市省级龙头企业9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9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52家。可见,宣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2.工业和建筑业方面:截至201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38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6.7亿元。共有12个行业的增加值过10亿元,共达334.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0.4%,其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最大,达60.5亿元。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77.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6.4亿元,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增长最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73.1。

(三)资源优势

1.农业资源:宣城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随着商品粮基地建设和粮食工程的实施,以及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推进,宣城已成为粮食、畜牧和水产大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宣城已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种植基地,优质粮、生猪养殖、水产品生产、名优茶等产业基地,2015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32.4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49.3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7.4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7.4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7.4千公顷。

2.劳动力资源:管辖县镇等区域面积大,2015年常住人口279.9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3.矿产资源:宣城市地下矿产储藏量大,种类繁多。其中,非金属矿种类多,以水泥用灰岩资源最为丰富。

(四)区域集聚型发展局面初步形成

宣城市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15年全年生产总值达971.5亿元,物流、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产业体系全面性提到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集聚效应得到进一步体现,在2015年底,34个大类行业中25个同比实现增长,在这其中,有近20个个行业经济增加值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增长11.1%,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5.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6%。全市十三家开发区已建成面积103.2平方公里,增长5.1%;企业个数4629个,增长9%,城市竞争力和产业集聚度得到提高,对宣城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加强。

二 宣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核心竞争力低

宣城市作为皖南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相对不多,引进的各类企业及本地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为主,其市场竞争力较弱,且基本以纺织业、建材等加工行业为重点,企业类型单一。在生产技术人才方面,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保有数远远低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三线城市,其传统产业在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等方面还远落后于发达城市。同时,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因素使其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在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发展引擎主要依靠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效应来发展自身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二)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在土地综合利用过程中,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脱节,引进企业与所缺产业脱节,且政府在土地占用和土地置换等方面未形成合理机制,补偿机制等具有人为性,失地农民与企业、政府之间的矛盾加剧。区域政府部门自身也会出现为完成目标考核等任务而发生的短期引资行为,不能很好地将引进企业与本地经济发展相关联,也未能很好地考虑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甚至出现诸如“茶府”等跑路企业。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引资将无法带动经济长期和集约式的发展。

(三)产业集群化转移受限

由于行政隶属、财政收入、就业等原因,周边政府部门出于地方考虑,一般鼓励相关产业在省内区域内进行承接转移,从而带来长三角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存在产业梯度状况。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很难对宣城地区形成集群化转移,往往呈现“碎片化”转移。而宣城自身在承接过程中,一味注重产业转移“数字化”指标,较少关注产业转移的质量,从而造成“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格局。同时,在劳动力和产业“双向”转移中,也出现不配比现象。城市格局、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也成为承接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瓶颈。

三 宣城市地方经济转型优化对策

在中小城市发展方向上,我们要考量周边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也要考虑自身优势资源的运用和发挥,有选择地接受产业转移。既要与区域内的中小城市竞争,更要加强合作。宣城需要把握国际、国内难得的机遇,以省会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承接载体,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承接方式,大规模承接产业、产能和各类要素。而转型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升级,促进宣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表现是拥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先进的产业组织,以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从宣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正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投资起点高,规模效益显著。第三产业的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宣城需要在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新兴服务业。

(一)构筑工业三大体系

一个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能够在城市内部实现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达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3]。根据宣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所处的阶段,从战略高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优化宣城的布局、产业和组织体系,促进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大变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有影响力的品牌,发展有带动力的集群,建设有辐射力的组团,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

1.优化空间布局体系:“轴线带状”发展模式是城市从中心向外沿交通线扩展,形成城市发展走廊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城市沿轴线发展,可集中力量建设,发挥交通设施的优势,获得较高的建设效益。根据宣城工业发展的现有基础、区位优势和布局现状,构筑以“轴线”为产业布局脉络,促进宣城工业发展。

2.构筑产业支撑体系:宣城市应该以“聚集、集群、组团、支柱”为产业发展方向,构筑以产业基地为基础、优势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后劲、创立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支撑体系。走集群化道路,做长做宽产业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精心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宣城现有产业基础,走“做大、做实、扶强、扶优”之路,发展优势产业。利用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广阔、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争取将宣城市初步建成安徽重要的新兴产业承接和发展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创立产业。根据目前的资源现状、产业基础以及交通条件,有针对性地引进或创立一批宣城市产业链断裂和薄弱的产业,还可以利用沿海发达地区大型企业产能转移、基地转移的机会,争取一批大型企业将产能转移到宣城,建设大型生产基地。

3.构筑产业组织体系:组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的效果和效率。未来,宣城市以“大企业、大品牌、大集群”为发展方向,构筑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强化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和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大力扶持本地中小企业融资、技能人才培训、创业指导等。

(二)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从总体上属于低效率产业,短时间内还很难改变其“弱势地位”,加上农业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相结合,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未来的几年,是宣城工业化由第一阶段向第二和第三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农业资源支撑工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农业产业化的巨大贡献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中土地,加强农业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农业发展素质;加强农业技术投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提升第三产业功能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围绕宣城商贸流通业建设目标,建设双桥物流园区和商贸物流园区,促进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培育大型综合市场、物流基地,争取打造出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和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商贸业的建设重点是发展商业街、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专业店和高等级宾馆、休闲场馆。支持发展商务服务、中小型商贸、餐饮连锁便利店、特色连锁专卖店和农村超市。在拓展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商业网点的基础上,加快商贸流通业对外开放。推广以城区市场为中心,县域市场为骨干,乡镇村集贸市场为网络的现代化商品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大型商贸、大型市场的新型商贸流通格局,把宣城市打造成区域商贸中心。

2.加速发展特色旅游业。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A级以上景点达到60家,诸如绩溪龙川风景区是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敬亭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太极洞素有“东南第一洞”的美誉,鳄鱼湖是中国最大的扬子鳄保护基地,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城人文气息浓郁,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其宣纸、宣笔、徽墨闻于世,同时宣城也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其中绩溪的徽菜和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最具独特和最有魅力的一部分[4]。同时,注重开发互动性、休闲性、体验性旅游新产品,加快旅游景区道路通达性、快捷性、悦目性和舒适性建设,精心打造若干条特色旅游线路,努力探索与周边区域实现无障碍旅游模式,着力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5]。

3.加快金融保险业发展。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在宣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探索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加快宣城市与省会经济圈城市的金融同城建设;鼓励帮助大型企业上市融资;提升保险业的服务水平,强化农业保险、投资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和组合保险服务;培育担保、信托、征信、基金、贷款公司等金融衍生行业,逐步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确保担保资金规模大幅度提升。

4.加大房地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吸引周边区域消费群体向宣城集聚为目的,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壮大房地产企业规模和实力,加强宣城对周边城市消费群体的集聚效应。逐步完善和规范经济适用房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对贫困居民住房的扶持政策,培育和扶持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城市发展为大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劳动力、物流辅助等配套服务。因此,加大对中小城市经济扶持,注重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对于促进我国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袁新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与评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马英俊.宣城市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定位研究[J].知识经济,2013,(11).

[3]闫涛.我国超大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4]宣城市统计局.宣城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宣城日报,2016-03-31.

[5]杨萍.安徽宣城发展服务经济的对策与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

(责任编校:陈婷)

The Pres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uancheng

LI Linghan,FENG Yan
(Xuan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uancheng Anhui 242000,China)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erve important functions in supporting services and ancillary for the surrounding citi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hus,their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Xuanche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with superi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raffic conditions,abundant agricultural,mineral resources and labor resources. Regional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preliminary formed and influenc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However,at the same time,it also faces the low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system is not perfect,a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the transfer are limited.In this regard,Xuancheng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its own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There is a choice to accept the industry transfer and focu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modern agriculture,and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characteristic tourism to promote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Ultimately,Xuancheng will realize sound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y layout;industrial measure

F127

A

1008-4681(2016)04-0026-04

2016-05-22

宣城市经济普查重点课题“宣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编号:JP201505。

李凌寒(1983—),男,安徽合肥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统计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凤艳(1984—),女,安徽泾县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宣城市宣城经济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生如夏花之绚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宣城小镇》
关于宣城市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定期检查的几点认识
基于GIS的宣城市地质灾害等级预报预警系统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宣城以外看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