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拉理论的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的形成机理研究

2016-03-24 08:45郑晓利杨高升
工程管理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

郑晓利,杨高升

(河海大学 工程管理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00,E-mail:15850619756@163.com)



基于推拉理论的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的形成机理研究

郑晓利,杨高升

(河海大学 工程管理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00,E-mail:15850619756@163.com)

摘 要: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人员流动频发。为了探究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的形成机理,基于推拉理论和层次分解法厘清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推—拉动因子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ANOVA分析(方差分析)进行个体特征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与发展因素是最为重要的推动机,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拉动机;年龄、家庭劳动力比率、从业年限、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对流动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推拉理论;因子分析;个体特征

我国建筑工程领域是人员流动高发的领域之一。鉴于建筑工程领域一般采用劳务分包的形式,建筑务工人员多形成流动班组,他们籍贯各异且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在各个项目、各个班组、各个施工界面间频繁流动。这种高流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员间沟通与协作效率,进而影响施工安全水平及效率。因此,分析这个特殊群体流动动机的形成机理,并从形成机理出发探究降低建筑务工人员流动性的对策是提高工程安全、效率的有效措施。

在动机和推拉理论的研究方面,D.J.Bogue和Everett.S.Lee(1960)系统地提出了人口迁移“推—拉”理论,认为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导致迁移行为的发生。Jodyanne等[1]基于推拉理论研究了性别对企业人员流动的影响。Zhang 等[2]探究了推拉理论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应用。许恒周等[3]运用推拉理论探究影响农民工城乡迁移与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并建立了推拉框架分析农民工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李强[4]基于中国户籍制度下的特殊推拉模型探究了影响农民工流动的因素。包亚芳[5]把推拉理论应用于研究杭州老年人出游动机中,分析了杭州老年人出游动机的推动因子及拉动因子。在研究人员流动性方面,Hicks[6]基于“非均衡流动模型”的研究认为,导致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差异尤其是工资差异。Faggian 等[7]认为个体在做流动选择时会同时考虑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杜鹏等[8]基于我国城乡二元体的环境,分析了我国人口“梯次流动”模式和原理。吕晓兰等[9]从效用最大化原理出发,认为在自愿主动的流动者的心里衡量下改变工作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由此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职业流动和收入效应的性别差异。孙继德等[10]提出以劳务工人离职率反映其流动率,建立了建筑劳务工人职业流动仿真模型,分析人员流动对工人技术水平的影响机理,并提出技术准入和技术激励两种有效对策。

在人员流动性方面,当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人口流动的模式、原理及经济因素对流动的影响上;在建筑务工人员流动性方面,多集中在探究人员流动对施工安全水平、技术水平的影响上,鲜有从根源上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的形成机理的研究。而推拉理论在国内外较多应用于人口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且在人口迁移动机的研究上应用甚广。因此,本文将推拉理论应用于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形成机理的研究上,应用层次分解法和因子分析有效提取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推动机因子与拉动机因子,旨在分析其流动动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流动行为。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赫伯拉(1938年)、米切尔(1946年)分别提出推拉理论并分析了原住地的推力和迁移地的拉力,认为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导致迁移行为的发生。唐纳德·博格考虑个人因素的影响,首次清楚界定了“推力”和“拉力”的界限,此后推拉理论有效应用于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中。在推拉理论中,“拉力”指的是流入地对移民生活条件起到改善作用的因素,“推力”是指流出地制约移民生活、经济条件的因素。

建筑务工人员的流动是指建筑务工人员在不同地域、不同项目、不同班组、不同作业区间之间的流动,从建筑务工人员的角度出发,其流动带有自发性、主观性、自愿性,而非被动的工作调动。以建筑务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推力”是指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内在动因(推动机),“拉力”是指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外在诱因(拉动机)。其中,流动的推动机是指引起流动的建筑务工人员的自身因素,如心理状况、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等;流动的拉动机是指引起流动的外部因素,如建筑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不佳、工作时间太长、建筑企业管理不当等。

建筑务工人员在推动机与拉动机这两条路径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其流动动机,进而影响其流动行为。本文在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形成机理的分析中,以推动机、拉动机这两条路径为方向,通过对建筑务工人员对流动的态度分析、建筑务工人员的各推拉因子的重要度分析及建筑务工人员的个体特征对各推拉因子影响的分析厘清其流动动机的形成机理。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的形式,1分代表非常不喜欢/非常不重要/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非常喜欢/非常重要/完全同意。整个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旨在调查建筑务工人员对流动所持有的态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通过文献阅读、现场调查及层次分解法提取出了影响建筑务工人员流动性的内在动因(推动机因子)和外在诱因(拉动机因子),问卷的第四部分旨在收集问卷调查人员的人口学特征。

在进行研究前,为了确保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首先对建筑务工人员对流动的态度及影响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推动机和拉动机进行信度检验。检验发现,其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91(大于0.9),而任何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在0.9以上,则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甚佳。

2.2 基于层次分解法的推拉因子识别

针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Biagi等[11]认为能自由流动的理性个体做流动决策是出于经济效用和非经济效用两方面的考虑,周大鸣等[12]对建筑工人的工资、社交、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孙继德等[13]通过对建筑劳务人员的个体特征及流动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且发现劳务人员的流动频率与年龄、工作年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杨鹏等[14]基于DE-MATEL和行为心理学方法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引入安全沟通与安全参与这两个中介变量分析工人流动性对施工安全水平的影响机理。梁雄军等[15]认为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是由于健康、与同事关系、收入因素、政府关怀程度、培训需要等因素的影响。

建筑务工人员的流动行为是由推动因子(内在动因)与拉动因子(外在诱因)合力作用的结果。把建筑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利用层次分解法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行为进行分析,故研究对象-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影响因素为第一层。以建筑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其流动的推动因子是建筑务工人员自身的内部因素,其流动的拉动因子是外部环境、建筑企业的管理等外部因素,因此基于层次分解法在第二层中把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影响因素分为推动因子、拉动因子。

结合文献研究法,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推动因子(内部因素)可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的客观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心理因素是建筑务工人员的工作压力所致,生理因素是建筑务工人员身体状况所决定的,而导致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其自身客观条件则应从其经济条件不佳及工作发展受限等方面考虑。其中,经济因素又具有一定复杂性,可从“家庭贫困状况”和“收入不满足自身期望”两方面来考虑。因此,在层次分解法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影响因素的因子识别中,把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经济与发展因素定为第三层,而对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经济与发展因素的具体因素分析定为第四层。基于经济因素的复杂性,把对经济因素中家庭贫困状况和收入不满足自身期望的分析定为第五层。

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拉动因子(外部因素)中,客观环境因素与建筑企业的管理因素为第三层。结合文献研究法,把客观环境因素分为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把建筑企业的管理因素分为公司培训投入不够、公司对建筑务工人员的信任度不够、工作时间过长,该层为第四层。基于层级分解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影响因素的因子识别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推拉因子识别

2.3 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主要应用于探讨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对可观察变量起支配作用的潜在因子的一种多元变量统计方法。在因子分析中,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维度相关性的大小进行分组,同一组内维度间的相关性强,不同组维度间相关性弱。

因子分析模型在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对其流动的推动因子分析和拉动因子分析上。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推动因子和拉动因子见表1。

表1 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推、拉动因子

其中推动因子中的F1(经济与发展因素)、F2(心理因素)、F3(生理因素)为主因子,(X11、X12、X13)与(X21)、(X31)为可观测的随机向量。拉动因子中的F1(环境因素)、F2(管理因素)为主因子,(X11、X12、X13)与(X21、X22、X23)为可观测的随机向量。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武汉市长青建设位于青山区某还建房项目上的建筑务工人员,调查对象包括了普通工人、基层管理人员等,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问卷450份,有效问卷为430份。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SPSS分析,设显著性水平为0.05,本文将使用描述性分析、t值检验、ANOVA分析(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其中针对推动机因子和拉动机因子的因子分析是重点。

3.1 建筑务工人员对流动的态度分析

根据理性行为理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16]。并且,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7]。因此,建筑务工人员对流动的态度是他们对流动行为的心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流动动机并有效预测他们的流动行为。

通过问卷调查,40%的被调查人员对流动持“完全同意”的态度,23.7%的被调查人员对流动持“大部分同意”的态度,15.6%持“基本同意”的态度,7.3%持“少部分同意”的态度,13.4%持“完全不同意”的态度。可见建筑务工人员对流动普遍持有包容、赞同的态度,这一方面是由建筑行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建筑务工人员高流动性的现状相符合。

3.2 流动动机的重要性分析

在对影响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推拉因子的重要性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在建筑务工人员看来最为重要;身体状况、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也比较重要;而工作发展机会、自身职业规划在他们看来重要性最低,这与建筑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社会背景相符合。并且,推动机因子的重要性平均水平低于拉动机因子的重要性平均水平,这说明在建筑务工人员流动中拉动机所起的作用要大于推动机,见表2。

3.3 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推-拉动机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首先对影响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11个项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以验证这11个项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计算发现,KMO(Kaiser-Meyer-Olkin)值为0.803,大于推荐值0.6;经Bartlett球度检验,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首先对推拉动因子的各个项目提取公因子并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提取推、拉动因子的公因子并命名。其中,推动机的公因子为经济因素与个人发展、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拉动机的公因子为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收入与发展因素。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的推拉动因子分析如表3和表4所示。

表2 推-拉动因子的重要性分析

表3 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推动机因子分析表

表4 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拉动机因子分析表

因子负荷说明了各项目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推、拉动机11个项目的因子负荷均高于0.5,说明这些项目与各公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推动机公因子的ɑ信度系数在0.811~0.876,拉动机公因子的ɑ信度系数在0812~0.876,说明推动机和拉动机的测量表信度较高。

推动机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57.5%,表明推动机3个公因子可以概括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原始变量所包含信息的57.5%,其中“经济与发展因素”是最主要的,它解释流动动机原始变量所包含信息的34.8%。拉动机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69%,其中“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

从推动机因子分析表和拉动机因子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在推动机的3个公因子中,经济与发展因素是最为重要的推动机(均值4.09),其次是生理状态(均值3.94),心理状态是最不重要的推动机(均值3.92)。在拉动机的3个公因子中,收入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拉动机(均值4.32),管理因素是最不重要的拉动机(均值3.89)。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外在的拉动因素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的影响要大于内在的推动因素的影响,且建筑务工人员流动时主要考虑的是增加劳动报酬以期改善家庭贫困状况、缩小与预期收入的差距,同时环境因素、自身身体状况也是在“流动”的主要考虑因素。

3.4 个体特征对建筑务工人员流动动机影响分析

通过文献收集整理[7,18,19],对建筑务工人员的个体特征的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历)、年龄、家庭劳动力比率、性别、从业年限等方面,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如表5所示。

表5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建筑务工人员以男性为主,年龄多集中于30~50岁间,且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负担也都较重,从业年限则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工作的熟练程度。ANOVA分析(方差分析)主要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从而确定可控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力的大小。用SPSS进行t值检验和ANOVA分析建筑务工人员的这些人口学特征对他们的流动动机的影响如表6所示。

表6 人口学特征对流动动机的影响分析

分析发现,建筑务工人员人口学特征对推动机的影响结论如下:年龄在30~50岁与经济和个人发展、生理状态存在极大相关性,即30~50岁的人更容易受经济与个人发展的因素影响而流动,他们的身体状态也随年龄增长有了一些变化。家庭劳动力比率低于平均水平、受教育程度低时,经济与个人发展因素是影响他们流动的重要因素,并且家庭劳动力比率低于平均水平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

建筑务工人员人口学特征对拉动机的影响结论如下: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容易因为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而流动;家庭劳动力比率与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无显著相关性;建筑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会更容易因为管理因素而流动;从业年限代表了他们的技术熟练程度,从业年限短、技术熟练程度低的人更容易因为环境因素而流动。

4 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建筑务工人员对流动普遍持有包容、赞同的态度;从重要性看来,经济因素与个人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推动机,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拉动机,身体状况、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在他们看来较为重要。

从建筑务工人员的个体特征对流动的影响分析发现看,年龄越大(30~50岁)、家庭劳动力比率低于平均水平、受教育程度低会使建筑务工人员更容易受经济与个人发展的因素影响而流动。年龄在30~50岁的建筑务工人员家庭经济压力相对较大,且家庭劳动力比率低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家庭经济状况,因此他们会更易因期望改变经济不佳的状况而流动,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此外,家庭劳动力比率低于平均水平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年轻比年长的建筑务工人员更容易因为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而流动,而从业年限短、技术熟练程度低的建筑务工人员更容易因为环境因素而流动。

参考文献:

[1] Jodyanne Kirkwood.Motivational factors in a push-pull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J].Gender 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24(5):76-81.

[2] Zhang Z,Zhang T,Zhang Q.The push-pull theory of mig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1997,9(3):255-263.

[3] 许恒周,殷红春,石淑芹.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乡城迁移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75-80.

[4]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125-136.

[5] 包亚芳.基于“推—拉”理论的杭州老年人出游动机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11):47-52.

[6] J.R.Hicks.Theory of Wages[M].New York:Macmillan.1932.

[7] A.Faggian,V.Royuela.Migration Flo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etropolitan Area:the Case of Barcelona-Spain[J].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2010,5(3):241-259.

[8] 杜 鹏,张文娟.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理论思考[J].人口学刊,2010(3):25-29.

[9] 吕晓兰,姚先国.农民工职业流动类型与收入效应的性别差异分析[J].经济学家,2013(6):57-68.

[10] 孙继德,王立里.建筑业劳务工人职业流动对工人技术水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4,31(1):72-76.

[11] B.Biagi,A.Faggian,P.McCann.Long and Short Distance Migration in Italy:The Role of Economics,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J].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1,6(1):111-131.

[12] 周大鸣,周建新.建筑散工的群体特征研究—中国东南沿海散工典型个案研究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28-30.

[13] 孙继德,王海鸥.建筑项目劳务人员特征及对流动行为的影响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4,12(2):115-118.

[14] 杨 鹏,杨高升,李长春,张光宇.建筑工人流动性影响因子分析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5,32(2):91-95.

[15] 梁雄军,林 云,邵丹萍.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浙、闽、津三地外来务工者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3-28.

[16] 和占琼,何 民.环境态度对交通行为影响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5(1):97-101.

[17] 陈幼平,高艳玲.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J].社会发展,2011,18(35):71-72.

[18] 王友华.“推拉”理论视野下的农村居民流动意愿研究[J].岭南学刊(社会版),2012,3(12):115-120.

[19] 王春超.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就业调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2):50-57.

郑晓利(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安全与风险管理;

杨高升(1966-),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安全与风险管理。

Flow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ZHENG Xiao-li,YANG Gao-she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E-mail:15850619756@163.com)

Abstract:Construction workers’ flow is frequently in the construction area. To explore the flow mechanism of the motivation of construction workers,push-pull theory and Hierarchical Analyze are used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external causes;factor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ush-pull factor of motivation on construction workers’ flow;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ANOVA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motivation on construction workers’ flow which is caused by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factor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re most important among all the push factors,while environment factor is the most important among all the pull factors. In addition,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like age,ratio of household labor force,years of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level influence the flow notably.

Keywords:construction workers;flow motivation;push-pull theory;factor analysis;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5-11-03.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59(2016)01-012-06

DOI:10.13991/j.cnki.jem.2016.01.003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
基于GPS数据的旅游时空行为评价研究
中国创业板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中国各地区主要空气污染物结构的因子分析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京津冀一体化下物流网络节点城市选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