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课题研究历程

2016-03-27 07:39曹建恩
草原文物 2016年2期
关键词:墓地课题组考古

曹建恩 党 郁

(“河套先秦两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 内蒙古地区课题组)

内蒙古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课题研究历程

曹建恩 党 郁

(“河套先秦两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 内蒙古地区课题组)

图一 2006年河套课题项目组成员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合影

2006年夏秋之际,张忠培先生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这一研究项目的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并联合陕西、山西课题组成员召开了项目阶段性验收总结会,对三省(区)以往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部署了若干年内的工作战略(图一)。转眼间已过十年,因种种原因,先生当年针对河套项目阶段性成果总结与学术任务的讲话才经先生亲自修改、校正得以在《草原文物》发表(图二)。本文在先生讲稿正式发表之际,梳理内蒙古河套项目工作历程,总结以往工作的学术成果,以飨读者。

图二 2006年张忠培先生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讲座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作为构建内蒙古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重要区域之一,自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即已开展了大量的考古调查、试掘发掘工作,一大批考古工作者为该地区考古学研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逐渐建立了这一地区较为完善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文化谱系、生业、环境等考古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2000年,张忠培先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对河套项目的工作任务、方向、方法进行了总体规划,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分别成立课题组,开始进行课题研究工作,自2001年至今已十五年,各省区课题组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一批诸如神木新华、石峁、柳林高红、清水河西岔等遗址的重大发现与学术成就。内蒙古课题组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工作,大体完成了张忠培先生既定的“一处大型遗址发掘、一片区域考古调查、一组序列遗址试掘”的学术任务。

第一阶段:2001年 ~2006年,为项目筹备野外工作阶段。河套项目2001年正式启动,在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图三)、准格尔旗西麻青墓地(图四),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等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内蒙古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及目的更趋明确。2003年始持续对岱海地区忻州窑子、小双古城、水泉、草号沟等几处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且年代基本早晚相互衔接的墓地进行了发掘与研究,通过对墓葬形制、葬俗、殉牲、人骨等的鉴定、分析与研究,探索了该区域内游牧文化社会结构及文化源流关系,了解了这一区域内该时代墓地的分布规律。

图三 张先生与曹建恩所长探讨西岔文化陶器

图四 西麻青遗存陶器的探讨

自课题组成立以来,如何完善、构建本地区文化序列即成为课题组首要任务,为此课题组在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文化分布较为密集的浑河下游区域及南流黄河的部分地带划定一片约28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地毯式的区域性考古调查。调查区域内因分布有黄河、浑河、清水河及其他一系列季节性河流,故自然环境较为优越,丰富的水源和发育完好的黄土资源孕育了丰富的人类文明,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古代文化分布极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此课题组于2004~2005年,利用两年的时间对上述区域开展了一次拉网式的全面调查,课题组成员用双脚踏遍了调查区域内所有的河谷,并利用1:50000地形图、卫星影像图、GPS、数码相机等工具,为每个调查所获遗址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图五)。其中文字记录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地形描述、分布范围、面积及文化内涵,甚至通过断面对其地层堆积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图像记录包括草绘地形图、地图标注、图示遗址地理位置及分布范围、地形及重要遗迹或遗物照片等。此外,课题组对每个遗址点均采集了其所包含的各个阶段的遗物标本,并确认其文化内涵。此次调查计发现仰韶文化早期至汉代遗址367处,通过对不同时期遗址的数量、文化交替海拔高度、遗址面积、自然环境、容量估算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分析,课题组对调查区域内不同时期人类文化的分布规律、文化序列、人群更迭、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变化等多方面均有了较为宏观的多维度认识。

图五 2005年浑河流域区域性考古调查

2005~2006年间,课题组的工作主要集中于调查所获诸多代表性遗址的分析试掘与研究。一方面对初查时根据遗址文化内涵、面积及保存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认定为A级的遗址点进行复查,并完成遗址的全方位测绘与局部航拍工作。另一方面启动针对龙山时代石城的专项研究工作,并对城咀、大路圪旦、下脑包一号及二号石城、下塔(图六)、后城咀等石城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试掘工作。其中对城咀及大路圪旦石城仅开展了测绘和复查工作,并对部分城垣墙体进行了解剖;对下脑包一号、二号石城城墙、马面及城内房址、灰坑与墓葬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试掘工作;相比而言,对下塔石城的发掘则较为全面,即通过对石城内、外两道城垣的解剖及对分布于城墙上的马面、城门、角楼等遗存的发掘,基本辨明了下塔古城的文化内涵、布局特征与营建工艺,尤其是对外城墙上两座城门及几处马面的发掘,了解了早期瓮城的最初形态,为本地区龙山时代石城建筑、文化内涵、文明程度等多方面研究都提供了重要证据,为深入探讨龙山时代聚落群构成与等级划分,辨析“方国”概念与组成方式提供了崭新的材料。此外,课题组通过对清水河庄窝坪遗址、姑姑庵遗址及清水河阳畔墓地、西咀墓地等一批重要遗址或墓地的发掘,填补了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的一些空白,为探索本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生业环境变化、早期游牧业源流、人种迁徙等问题提供了可能。

图六 张先生参观清水河县下塔石城

第二阶段:2006年~2012年,资料整理、汇总与深入研究阶段。共同对调查区域开展了一次全方位的航空考古工作。

首先,河套课题组对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资料开展了系统的整理工作。对调查所获全部文字记录、测绘图纸及标本进行了基础整理,并通过对所有遗址点、采集标本年代及文化属性的判定,建立起一套该区域内自身的文化序列(如调查区域内不见大口二期文化、西岔文化等)。此外,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课题组成功申报了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其次,课题组对岱海地区忻州窑子墓地、小双古城墓地及水泉墓地发掘材料进行了集中整理与报告编写工作,整理过程中除了广泛运用传统考古学方法外,还积极引入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学、青铜器的金相学、GIS技术测定等新手段、新方法,对这一地区早期游牧阶段人类生业的转变与人群的迁徙、人种的构成及早期游牧经济中的家畜的饲养、繁殖等方面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通过对凉城县忻州窑子、小双古城墓地殉牲古绵羊DNA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绵羊3个不同的母系起源,其中因中国古绵羊群体与现代绵羊群体遗传距离最近且两者遗传结构极为相似等原因,借以表明2500年以来中国绵羊的遗传结构趋于稳定并对现代绵羊的基因起着重要的贡献作用;从体质人类学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对墓地中北亚人种占主导地位且殉牲较多的现象分析,推测游(畜)牧业是北亚人群南下而带来的一种全新生业方式,而非本地人群适应环境而进行生业的转变结果。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家博物馆遥感考古中心对浑河调查区域开展了一次全方位的航拍工作,首次运用无人机低空航测遥感系统更为细致、全面、精确地采集了航拍区域信息,并综合运用3D成像、等距测绘、数字化地图生成、点面系统测量等新技术、新成果,获得了一批最新、最为全面的研究资料。此次航测突破了以往对大型城址、聚落或陵墓等单个遗址拍摄的局限性,通过数道航线及扫描式飞行拍摄,将调查区域信息进行全面采集、系统整理与数据处理,利用航空影像区域立体快速解译系统,成功实现调查区域内多航带立体模型整体拼接及1:2000数字航空成图,并建立了连接立体模型的观测解译系统。2011年3~5月,课题组将拍摄所得航片全部拼接完成后,与地面调查资料进行了校对、核实并对遗址进行标注和进一步的分析与汇总,挑选典型遗址航片进行观察、分析,寻找新迹象、完善地面踏查缺憾与不足,并利用3D成像技术对遗址的面积、高差、坡度、承载体积等信息进行复核,综合分析了遗址群分布规律、等级关系、不同时期遗址的更迭概率。此外,课题组还将本区域20世纪70年代的卫星照片与本次航拍重点遗址进行详细比对研究,分析遗址的变化情况,借以辨明人为或自然因素对遗址本体的破坏力与时间周期。通过上述比对和分析,更加明确了这一区域内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2012年,《浑河下游航空摄影考古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第三阶段:2012年以后至今。

这一阶段由于诸多的因素,课题组科研工作曾一度停滞不前。一方面由于自2009年始,课题组考古工作重心由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转至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赤峰市,先后发掘了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赤峰市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等遗址。另一方面自2012年之后,课题组部分成员工作发生调动,故能投入项目研究的时间与人力大幅减少。2013年,随着“和林格尔新店子东周墓地综合研究” 及“浑河下游地区区域性考古调查综合研究”被国家社科规划办成功立项,河套项目的研究工作才又重新全面启动,新店子墓地和浑河下游考古试掘材料随即正式进入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阶段。2016年,《岱海地区东周墓群发掘报告》与《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即将相继出版,添列此一阶段工作的成果。

“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的考古学研究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多学科、多层次开展的综合性课题,经过十余年的调查、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发现了诸多新的、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课题组未来的长期研究目标。

接处有一道用青砖平铺而成的门弦。长甬道券门顶部用薄砖平铺而成,券门正中央和两侧为勾云纹的砖雕(图五)。甬道长1.6、宽1.25、高1.7米。甬道两壁平砌1米后内收成拱形顶,拱形顶内壁用楔形砖错缝竖砌而成。

猜你喜欢
墓地课题组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三星堆考古解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考古”测一测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最大坟场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