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生态茶园建设实践与发展对策

2016-03-27 12:57包佐淼郑世炎
茶叶 2016年1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实践

包佐淼 郑世炎 袁 航

(1.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2.渤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景宁 323500)



景宁县生态茶园建设实践与发展对策

包佐淼1郑世炎2袁航1

(1.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2.渤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景宁 323500)

摘要简述了景宁县生态茶园的建设成效和做法,总结了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技术措施,分析了生态茶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景宁生态茶园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景宁县;生态茶园;实践;发展对策

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西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森林覆盖率 77.9%,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98%以上,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位居2348个县前五,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享有“浙江西双版纳”、“华东香格里拉”之美誉,发展茶叶的条件得天独厚。景宁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所产茶叶品质优异,风格独特,为“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华文化名茶”。2015年,茶园面积6.1万亩,其中采摘面积4.5万亩,产茶2456吨,产值3.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39%,茶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1建设成效

2014年以来,景宁县建成生态示范茶园5000余亩,全县6.1万亩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茶以上认证;国家年度抽检合格率100%,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茶园基础设施得以提升。全县30000余亩茶园进行了路面硬化、蓄水池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茶叶初制加工厂改造51家,建成名优茶机械自动化生产线2条,18家企业取得QS认证。2015年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在全县茶企、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推行规范的茶叶种植、肥培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以澄照乡金坵村为试点,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实施主体,把全村所有茶园列入实施范围,统一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采购色板、有机肥,发放给基地业主,施肥等作业由业主完成,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因地制宜推广套种绿肥、放养山鸡等。2015年建成生态茶园2800亩,全村实现茶叶总产量11.28万斤,茶产业总产值1764万元,带动农户223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并建成1000亩省级茶园化肥农药减量控害与生态循环示范点。浙江奇尔茶业有限公司位于澄照乡天堂湖,公司坚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思路,以循环农业和立体生态农业技术控制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确保“茶园到茶杯”的安全和优质,建起了自有生态茶叶基地3000余亩。

2主要做法

2.1政府重视,准确定位

景宁县委、县政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的战略,依托生态环境独特,茶叶品质好的优势,舍得投入,真抓实干,真正把生态作为发展资本、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建生态县,明确产业定位,开展山区生态茶园建设,积极培育生态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茶,全力打造 “生态”金名片。

2.2整合资金,促进产业发展

为了加快景宁茶产业发展,自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制订出台了《景宁县茶产业发展规划》、《景宁县加快惠明茶产业发展试行办法》(景政办发[2008]47号)、《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的通知》(景农发[2014]149号)等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近年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其中,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500万元,省农办山区经济发展项目资金1000万元、特扶项目资金1000万元,省科技厅富民强县项目资金310万元,省农业厅扶持资金150万元,县级财政扶持资金700万元,全力扶持茶产业发展。农民种植绿茶5亩以上每亩补助300元、景宁白茶每亩补助600元;种植面积50亩以上每亩补助600元,景宁白茶每亩补助1200元,标准化景宁白茶种植基地每亩补助1850元。畲族农民在此基础上还可提高补助20%左右。同时,建设生态茶园在安装杀虫灯、插色板、统防统治、套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都有相应的补助政策。出台政策,整合资源、科学使用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全力助推景宁县茶产业朝着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2.3加强科技培训,支撑生态茶园建设

县农业局设立经作站,设立茶叶首席专家岗位,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为茶产业发展进行系统、全方位地服务。此外,政府与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对接,聘请业内权威专家为景宁茶产业发展“把脉开单”,提供产业技术支撑。每年制定培训计划,组织技术骨干对乡镇农技员、茶叶生产主体开展集中和分片分批技术培训,到基地现场操作指导,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素质,培育了一支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的队伍,使生态茶园建设顺利有效推进;鼓励茶农种植推广茶树新品种,推进茶叶品种改良;大力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茶种植等先进种植技术;引导茶企、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开展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

3关键技术措施

3.1以项目形式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县农业局按照“生态、绿色、有机”的生态茶园建设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主体开展生态茶园建设的项目申报,申报的项目由县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内容和资金使用合理性等具体要素进行筛选、评审,然后择优实施。

3.2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措施

3.2.1茶园生态调控在茶园四周及园中适当位置间植绿化树,如桂花、香榧、红豆杉等,既有引鸟留鸟、引蜂、育蛛、涵养水源等作用,对改善茶园生态,美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对茶园杂草提出“不求斩草除根,只求茶草无害共生”的除草原则,保留茶园梯壁上原有的绿草,对梯壁上的杂草由铲锄改为割草,让其多次抽生割刈重复利用;裸露园地实行套种紫云英、三叶草等绿肥,达到“以草抑草”效果;行间杂草采取传统的人工拔草和现代的机器劈草相结合,宜拔则拔,宜劈则劈;将茶园修剪下的枝条、梯堪劈下的草、外运的桔杆等资源进行覆盖,即提高茶园的覆盖率,既有抑制茶园杂草生长,又有保持茶园水、土、肥的作用。

3.2.2科学合理施用肥料严格遵循“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工作,改进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除种植绿肥外,引导茶企广积肥源,茶叶废弃物(茶梗、茶黄片)、菜子饼肥、堆沤禽兽粪便、商品有机肥都是茶园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好肥料。茶园不施除草剂后,蚯蚓大量繁殖,既松土又补充茶园有机质,改进茶叶品质,形成一个通气培肥的立体循环的生态空间。

3.2.3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按照 “不求赶尽杀绝,茶虫和谐共处”的生物调控原理,采取适当植树引鸟吃虫、太阳能杀虫灯杀虫、信息素诱虫板粘虫、养殖山蛙吃虫、茶园养鸡吃食虫草等多种措施,形成“空中、丛间和地面”全方位的生态调控和治理模式,达到农药减量控害目的。同时,成立“景宁县惠明茶园统防统治中心”,“中心”的运营经费采取财政项目补助与农户自筹的办法解决。即财政项目按实施面积给予定额补助,“中心”与农户签订自愿、有偿的服务合同,以年度为单位向茶农收取合理的作业工资。病虫测报以县农业局测报中心提供茶园病虫害测报信息,测报中心与经作站联合制定防治方案,“中心”组织人员开展统一施药工作。

4存在问题

4.1茶农对生态茶园建设认识不到位

由于景宁地处偏远山区和历史等综合因素影响,群众受教育机会不多,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生态茶园的概念、建设要求、建设目的、重要性等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为在适宜种茶的区域建造发展的茶园就是生态茶园,认识模糊,概念不清,要求不高,直接影响了生态茶园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4.2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景宁县涉及茶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的扶持政策有国家级、省级、县级,囊括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方面。但是没有单独扶持生态茶园建设的政策,补助政策较为分散、扶持资金较为零碎、补助标准不高,影响了景宁县生态茶园建设的推进力度。

4.3对生态茶园的管理不到位

通过生态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景宁县茶园面貌得到了改善,茶树生长良好,间种的生态树与茶树和谐共生,茶园内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但仍有部分茶农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茶园精细管理观念不强等问题,部分偏远乡村的茶园存在管理粗放,经营不善的现象,甚至抛荒的情况。

4.4建设主体力量薄弱

至2015年底,全县有茶叶企业1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5家,涉茶家庭农场61家,对景宁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增收。但其中微、小、散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占了90%以上,虽经过多年的发展,资本积累仍然严重不足,且存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管理运行不够规范等问题,投资建设生态茶园的能力有限。

5发展对策

5.1重视产品安全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健康、环保意识与日俱增,选择购买茶叶时不再只是关注其外形、香气、滋味如何,而是更加关心其有无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再加上各国都明显扩增进口茶叶检测农药的种类,提高了农药限量标准[1]。因此,在茶园的建设中,要重视生态、产品安全质量,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组织生产。

5.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一线开展现场咨询、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邀请茶叶专家学者来景为培训班授课,现场指导和科研攻关,解决技术难点等;召开生态茶园建设动员会,加强宣传,落实工作部署,提高茶农对生态茶园建设的认识,营造出生态茶园建设是关系到自身生活质量、经济收入及提高茶叶品质的良好舆论氛围。

5.3科学规划,加强指导

在适宜种茶的地域建设生态茶园,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其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因势利导,减少破坏,尽量保持其原生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对茶园内的山、水、路、渠、池等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不开“光头山”,实施“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保护茶园生物链,维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

5.4统筹实施,建设综合型生态茶园

以重点产茶乡镇、茶叶骨干主体为引领,实行“送技术到基层、到田间”的技术服务制度,从茶园规划、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科学分析,推广应用茶园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鲜叶科学采摘等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建设综合型的生态茶园,全面提升生态茶园的科技含量和茶叶质量。

5.5茶旅结合,带动生态茶园建设,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茶园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是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的潜在市场[2-4]。 调研分析全县茶园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进一步挖掘金奖惠明茶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特别是景宁特有的畲族风情和茶文化的结合文章打造与提升,全面规划建设新的茶旅新景点,助推生态茶园的建设,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

5.6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对景宁县现行的茶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梳理和总结[5-6],顺应生态茶业的发展趋势和目标要求,单独制定符合生态茶园建设的扶持政策;二是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资本来景投资发展生态茶业;三是整合资源,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为景宁县生态茶业提供发展空间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忠艳.浅析同心乡生态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71.

2廖彩虹.安溪县西坪镇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措施.现代农业科学,2013,(17):97-98.

3陈新森. 磐安县生态茶园春意浓. 茶叶, 2015, 41(1): 60-60.

4吴文渔. 尤溪县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 茶叶, 2014, 40(3): 157-159.

5陈红伟,汪云刚.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湖南农业科学,2014,(12):63-65.

6孙利育.新昌县生态茶园建设思考.中国茶叶,2015,(1):4-5.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tea garden in Jingning Count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BAO Zuomiao1,ZHENG Shiyan2,YUAN Hang1

(1.Agricultural Bureau of Jingning She Autonmous County;2.BoHai Town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Jingning 323500,China)

Key wordsJingning County;ecological tea garden;practice;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AbstractPractice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tea garden in Jingning County wasas reviewed,including the key technical 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tea garden. The existing problems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 was analyzed,with proposals relating to th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6-02-22

基金项目:景宁县茶产业培育提升工程资金(生态茶园建设专项)

作者简介:包佐淼(1962年-),男,浙江景宁人,农艺师,长期茶叶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8921(2016)01-043-03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实践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