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金融制度演进过程综述

2016-03-27 18:43王帅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演进

王帅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吉林 长春 130028)



前苏联金融制度演进过程综述

王帅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吉林长春130028)

[摘要]金融制度的基本职能是为经济的运行筹集资金与分配资金。它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立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联系。金融制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无论其产生或是变迁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前苏联的金融制度随着其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变化,并且与之相适应。前苏联七十年间经济制度产生和变迁的路径直接影响了前苏联金融制度的安排。前苏联金融体制实质上是单一的银行制度,其银行是由国家计划严格控制、高度集中的体系。

[关键词]前苏联;金融制度;演进

金融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立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联系。金融制度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已演化成复杂而又脉络清晰的系统。所谓的金融制度是指银行系统及其相应的制度规定。前苏联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的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制度客观上决定了前苏联的金融制度安排。前苏联的金融体制实际上就是单一的银行制度,所以其金融制度其实就是银行体制问题。

一、十月革命后的银行国有化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金融体系的消亡

(一)十月革命后的银行国有化

1917年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立即占领国家银行、国库、造币局以及全部私人银行和信贷机构。1917年12月23日人民委员会为了停止一切内外债支付,下令禁止一切有价证券业务,股份公司实行国有化,有价证券市场也被取缔。1917年12月27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银行国有化法令》。《银行国有化法令》规定,全部私人银行一律收归国有,与国家银行合并,关闭贵族土地银行和农民土地抵押银行以及相互信用公司,取消外国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金银交易和银行业国家垄断。银行国有化以后,原俄国家银行改组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人民银行,原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转入人民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沙皇时期建立的储金局被保留下来,归财政人民委员部管辖。

(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金融体系的消亡

1917年到1922年,由于俄国国内战争的爆发和14国武装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经济关系全面实物化,货币急剧贬值,使用极其有限,全部国民经济活动都服从于统一的预算制度,银行信贷体系的职能、作用大大缩小。1920年1月,人民委员会下令关闭人民银行。自此,全部银行机构交由财政部管理,成为财政部的下属机关,全部信贷关系转化为财政拨款的资金供给制。金融体系一度被取消。[1]

二、新经济政策时期灵活多样的银行信贷体系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余粮征集制向农业税的过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商品流转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非实物化,都要求在全国经济生活各方面广泛地利用商品货币工具。为了完成这些重要的任务,必须组织短期贷款和建立国家调节货币流通的中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1921年10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银行重新组建,并通过了第一个国家银行章程。1923 年6月,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改组为前苏联国家银行。国家银行的职能包括:制定和执行与统一的货币信贷政策有关的各项任务;发放贷款支援工农业的恢复和促进商业流转,动员全国的各种货币资金,调节货币流通,稳定通货,组织国家机关和企业之间的非现金结算;协调各银行的活动、审查各银行的信贷计划、规定存贷款业务利率问题等。新组建的前苏联国家银行仍隶属于财政部,所有的决议案须经财政部批准,财政部的各种拨款是国家银行对国民经济投资的主要来源。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货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商业的恢复和发展迫切要求货币的稳定,从1922年开始,由国家银行主导进行货币改革,[2]一方面继续保留由财政人民委员部发行的苏维埃纸币,一方面发行新的货币。1922年10月11日,人民委员会授权国家银行以黄金和外汇担保发行银行券——切尔文。切尔文直接与黄金挂钩,一个切尔文含纯金7.74234克,等于旧俄10个金卢布。国家银行成为发行中心。1923年和1924年第一季度,切尔文与苏维埃纸币同时流通,国家根据苏维埃纸币贬值的情况定期规定切尔文对苏维埃纸币的牌价。苏维埃纸币逐渐受到排挤,切尔文作为稳定的通货日趋巩固。1924年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决定,完全停止苏维埃纸币的发行。1924年10月又专门颁布法令,规定禁止利用发行国库券来弥补财政赤字。到1924年,货币改革完成,切尔文取代苏维埃纸币,国内货币流通趋于正常,国内战争结束后通货膨胀得到有效制止。货币改革的成功为新信贷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创造了前提。

1921年重建国家银行时旨在建立单一的银行信用关系,但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致使商业信用发展迅速,再加上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的共存,单一的国家信用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国民经济结构的要求,“一个国家银行在当时条件下不能保证充分动员国营企业、合作社组织、小商品农民和暂时准许存在的私人资本的暂时闲置资金,也不能在信贷方面为各种组织,尤其是无数的农户服务”。[3]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关系的实物化使得银行信贷体系的职能大大缩小。新经济政策初期,由于商业信用关系的广泛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银行票据贷款,都需要成立更多的信用机构。

联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专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信用的补充。专业银行是按照部门原则由各个部门聚集资金组建的,也是股份制银行,国家是其中最大的股东,受国家银行的监督。1922年4月23日,苏维埃俄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东南商业银行成立,股东资本构成中包括了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国家银行在其法定资本中占50%。1922年11月建立的工业贸易银行(工业银行)也是股份制银行,银行固定资本500万金卢布,其中51%的股份属于国家工业贸易联合体。继工业银行之后,前苏联还陆续创办了几家专业银行,如电业银行、中央和共和国农业银行、公用事业银行。

1923年初前苏联建立了一批城市银行。城市银行由地方执行委员会创立,它占有50%的股份,其余的股份在地方国家工业和合作组织中间分配。银行的固定资本按章程规定应该在50万到250万金卢布,城市银行是地方信贷机关,任务是聚集地方经济各领域和管理机关的资金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1922年2月消费合作银行建立,1923年初改组成全俄合作银行,合作银行为消费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提供银行服务。由此,合作信用体系逐渐发展起来。1922年底以后前苏联产生了私人相互信用公司,到1927年10月这样的公司达到296个。此外,前苏联还发展了旨在打击高利贷活动、对劳动人民发放消费信贷的市立典当行。

1924年,前苏联在国家银行理事会下建立了银行事务委员会,负责协调上述银行机构的活动。到1925年,前苏联建成了以国家银行为主导、所有制形式和业务形式多样、灵活交错的银行信贷体系,银行服务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经济领域。这一阶段国家银行体系以及信用关系的发展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以社会主义成分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和商品生产发展的要求,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在信用领域内,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并存,允许商业票据流通。各家银行的业务有专业分工,但没有严格的客户限制,均可对客户办理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银行在保证按国家指标发放贷款之外可以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制定相对独立的利率、吸收各类存款。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商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这一时期的金融结构和活动充满生机,对国内战争之后国家工、农、商业的恢复无疑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4]

三、工业化初期银行信贷体系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斯大林在政治斗争中的胜利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前苏联国家银行的职能和业务活动宗旨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实施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认为目前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和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之间的斗争,因而在动员、集中全国的物资、财力和人力支持工业化的优先方面——大机器等重工业发展的同时,从1926年起又把私人资本看成是一种敌对的力量,重新开始排挤和消灭私人资本。从十月革命以后,前苏联的银行信贷系统一直隶属于国家财政部,支持国家工业化、强化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发展、进行集中分配和再分配的任务主要由国家财政系统来承担,银行信用是财政的附属。比如说,根据“一五计划”的财政计划,预定动员916亿卢布,事实上1929—1932年总共动员了1 201亿卢布,这其中有828亿卢布是通过国家预算分配的。[5]此时,银行信贷系统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一切可能的社会资金用于工业化建设

1927年6月的决议案要求国家预算、储蓄银行、国家机关、社会保险机关以及各专业银行的闲置资金必须存入国家银行,以便于国家动员社会一切可能的资金用于工业化建设,特别是对重工业部门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从1925—1926年度到1928—1929年度,国家银行给予工业的贷款总额增加了2.8倍,而给予重工业的贷款约增加了5倍。工业流动资金的借入资金的比重由57%提高到63%。

(二)国家利用银行再分配轻工业积累

国家银行还向轻工业、食品工业以及商业部门广泛提供贷款,促使其内部积累通过国家预算的再分配转入基本建设投资。在1926—1929年的三年中,国家预算对重工业的拨款(差额)为12.67亿卢布,而通过国家预算转给重工业的轻工业利润为4.35亿卢布,这个数字足以证明国家利用银行信用来动员和再分配轻工业的积累以利于重工业的发展。前苏联工业化时期的一个政策重点是以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的发展筹集资金,这一政策保证了重工业化的优先发展,但却由此形成了前苏联经济结构“重重轻轻”的结果,而银行信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银行对固定资产的长期贷款投资增加

适应工业化的需要,银行对固定资产的长期贷款投资大大增加。专业银行逐渐成为为基本建设提供长期贷款的中心,长期贷款在各专业银行信用投资中的比重从1926年10月1日的24%增加到1929年同期的81%。整个银行体系资金的大部分都用于加速发展重工业的投资。国家银行除参加工业化的拨款外,还利用信用系统支持农业集体化,对农业信用系统拨款,还对具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农产品订购合同给予贷款。1928年,国家银行对农业长、短期贷款总额为23.2亿卢布,对农产品订购合同的贷款为1.6亿卢布。

1927年6月15日,前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最高国民经济会议作出了关于“信用系统组织原则”的决议案,责成各专业银行将闲置资金全部存入国家银行,并只能向国家银行借款;改组银行实业委员会,为信用机关规定存贷款利率,并设定最高利率限度。1928年2月14日通过的决议案中,将工业银行和电业银行合并,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工业和电业长期贷款银行,其原短期贷款业务移交国家银行。除国家银行外,各专业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也给予部分短期贷款。国家银行主要负责对工业部门提供流动资金的短期贷款,专业银行则主要负责提供基本建设的长期贷款。银行信贷体系开始向两个信贷投资中心——短期信贷中心和长期信贷中心过渡。[6]

四、前苏联银行信贷体制的确立

到1930年,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全苏大工业中的比重已经占到99.1%,在批发商业中占到97.2%,在零售商业中占到86.5%,全国商品粮供应的55%也由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供给,私人资本基本被排除。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绝对优势地位使得国民经济计划化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信用的任务和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用变成了生产和分配社会产品的直接计划的经济杠杆,变成了国家有计划地、集中地分配和再分配全国货币财源的工具。而此时商业信用和间接的票据贴现信用与国家集中信用产生了矛盾,甚至妨碍了国家财政和信用系统直接调动闲置资金与货币后备金。

此时,从银行系统本身来说也具备了进行信用改革的条件:根据国家垄断银行事业和集中领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前苏联银行体系已经发展成拥有众多分支机构的网络,到1929年10月1日全苏银行机构的分支行达1 312个,此外在乡村还有10万个以上农村信用合作社。国家银行的领导作用加强,逐渐发展成短期贷款中心,直接的专用贷款逐渐取代间接的票据信用。银行非现金结算方式进一步发展,至1929年底,工业托拉斯90%以上的结算业务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处理。国家银行接替财政部执行国库预算出纳的任务,扩大了国家银行短期信贷资金的来源。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业务划分,使专业银行成为长期信贷中心。这些都为20世纪30年代的信用改革准备了必要的前提。[7]

1930年1月30日《关于信用改革的决议案》成为30年代信用改革的起点,1932年5月5日政府《关于成立长期贷款和投资拨款银行的决议案》标志着这次信用改革的完成。其具体内容如下:

(1)废除商业信用,实行直接的银行信用,将生产、分配和流通的全部短期贷款集中于国家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合作社银行的短期贷款业务转到国家银行,将作为相互信用公司的一些私人信用机构予以撤销。至1933年初,国家银行集中了全部短期贷款的97.8%。

(2)废除旧经济组织之间的商业票据流通,通过辛迪加的相互结算方式,使国家银行成为企业非现金结算的唯一机构,加强国家银行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能。至1931年底,国内各经济部门的货币资金更多地集中于国家银行的结算账户上,结算户存款占短期贷款资金来源的73%。[8]为了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和防止银行垫款,1931年的改革决议案规定了国家银行三种主要的结算方式:承兑方式、信用证方式、特种账户方式,其中承兑方式是主要的非现金结算方式。

(3)建立流动资金定额管理制度,实行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分口管理。明确划分社会主义经济企业流动资金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消除国家银行对经济组织流动资金的无偿划拨和“计划担保”,规定银行贷款的直接性和计划性、定期偿还性和专用性的原则。废除统一的往来账户,企业在国家银行分别开立结算账户和借入账户,对存贷款实行了分户管理,对不同的部门规定不同的贷款方式。

(4)完成银行系统职能的划分,把各专业银行改组成长期贷款和投资拨款银行。经过这次改组,前苏联银行系统划分为两个职责分明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前苏联国家银行,它是统一的发行银行、国民经济短期贷款中心、全国结算和出纳中心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货币监督机关。第二个环节是执行对基本建设进行拨款和长期贷款任务、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监督的4个长期投资专业银行:工业银行、农业银行、全俄合作社银行、中央公用事业银行,由财政部管理。

信用改革的完成标志着适应指令性计划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需求的前苏联银行信贷体制模式的正式确立。前苏联金融制度实际上就是单一的银行制度,一个国家银行加上少数几家专业银行,囊括了全国的金融信贷业务,而且银行附属于财政,大财政、小银行的格局基本形成。银行体系在宏观上无法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在微观上也不能对企业起引导作用。银行成为国家计划分配资金的渠道,实际上成为财政的出纳和簿记机关。

1954年以后前苏联银行逐步实行差别贷款制,对经营好坏不同的企业在提供贷款的宽严上有所区别。1965年以后又改进差别贷款制,规定银行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原定利率上下一定幅度内调整利率,并将企业利息支出从记入产品成本改为从企业利润中支付,以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但由于整个经济管理体制仍然囿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银行信贷体制的这几项改革也都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9]

总体上说,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的结构安排和主要特征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仍然以国家计划为基础,企业资金预算软约束,银行基本上仍然是财政的出纳机关,前苏联财政、金融体制仍呈“大财政、小银行”的格局。前苏联金融体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各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接受和效仿,成为完全不同于市场金融制度的一种新的金融制度模式。

参考文献:

[1][5][6][7][9]徐向梅.俄罗斯银行制度转轨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前苏联金融七十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3][4][苏]阿特拉斯.前苏联信用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1955.

[8]江其务.前苏联东欧银行信贷体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ASummary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Financial System

WANG Shuai
(Department of Finance,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130028,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to raise funds and allocate funds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economy. It is a country with the legal form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ystem of various types of banks and non 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mutual contact.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formation of a certain system, whether it is produced or changes are a certain reason.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ith its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and change, and to adapt, path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seventy years of economic system directly affect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Financial and financial system is essentially a single bank system, the bank is strictly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plan, a highly centralized system.

Key words:Soviet Union; financial system; evolution

[作者简介]王帅(1984-),女,吉林白山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讲师。

[基金项目]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项目[2016JZ002]

[收稿日期]2016-01-26

[文章编号]1671-6671(2016)02-0060-05

[中图分类号]F832.9

[文献标识码]A

[责任编辑:杨晓丹]

猜你喜欢
演进
浅谈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演进与创新
成本的内涵、结构及其演进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星系的形成与演进和宇宙的膨胀现象及暗物质与暗能量
物流通道研究综述
澳大利亚精英体育政策的演进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