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屡创新高,后市风险加剧

2016-03-27 20:57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刘国信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6年6期
关键词:牧原补栏猪价

文/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刘国信



猪价屡创新高,后市风险加剧

文/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刘国信

入夏以来,虽然已进入猪肉消费淡季,但往年在此时猪价下行的规律并没有被复制,相反,仍然延继前期大涨的行情,扶摇直上屡创新高。而在猪价上涨的同时,饲料价格却大幅下跌,使养猪利润进入历史最高的时期。但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尽管养殖者已趋于理性,但市场惯性并不会嘎然而止,新一轮“猪周期”仍会往复而来。那么,后期猪价走势究竟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生产形势,怎样推动产业正常发展,避免产能过热出现大起大落?

猪价淡季高飞,养殖业获利丰厚

按照往常规律,每年“五一”之后,随着炎热天气到来,将逐渐进入猪肉的消费淡季,而猪价在此时必然会如期下行,但2016年却一反常态,前期大涨的猪价不仅没有回落,反而继续高飞,目前全国各地毛猪收购价格普遍达到21.0元/kg左右。缘于猪价大幅上涨、料价不断下跌的双轮驱动,不仅使猪料比、猪粮比刷新多项历史纪录,而且猪价周期顶峰也创下史上最长,养殖获利处于最丰厚时期。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19.84元/kg,猪肉平均价格为30.20元/kg,仔猪平均价格为47.30元/kg。按农贸市场监测口径,4月份猪粮比价平均为10.02∶1,比3月份上升0.76个点。进入5月后涨势不仅没有收缩,反而攀升后居高不下。据芝华监测数据,截至5月24日,芝华猪价指数报21.09点,较上月同期上涨2.8%,与2015年同期相比上涨44%。目前,华南生猪均价为全国最高,达到21.85元/kg,西南地区为21.38元/kg,东北地区为20.83元/kg。较2015年同期均价,目前东北地区上涨52%、华北地区上涨48%、华东地区上涨47%、华中地区上涨45%、西北和西南地区上涨44%、华南地区上涨40%。

市场调查表明,缘于前几年养殖深度亏损,全国生猪产能大幅下降,2016年以来猪源紧缺、供求失衡局面得以充分显现,导致此轮猪周期转入上行通道后,行情反复不大,一直向上攀升。截至5月末,全国活猪价格已经连续5个月上涨,年内累计涨幅为20.8%,与2015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45%以上;猪肉价格也连续5个月上涨,年内累计涨幅为13.1%,与2015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30%左右;同时,仔猪价格从2月份至今连续4个月大幅上涨,年内累计涨幅达60.1%,与2015年同期相比涨幅高达100%。目前猪粮比已突破11∶1,长时间维持在红色预警区域,活猪和猪肉的价格比已经达到0.66∶1的历史最高水平,生猪市场呈现出价格、猪粮比及养殖效益“三高”的现象。

根据现有价格水平测算,目前中小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每头利润至少在900元以上,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单位盈利提升空间更大,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雏鹰农牧等公布的一季度业绩均大幅增长,效率高的企业养殖成本已降至11元/kg以下,差一点的也降至12.5元/kg左右,在21.0元/kg的高位猪价下,头均盈利在1,000元/头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尽管进入夏季猪肉消费淡季,但市场猪源仍显紧张。据了解,受年初低温导致的仔猪高死亡率影响,自3月份以来,中大猪存栏比例显著下降,导致屠宰企业收猪难度增加。同时,在双方不断博弈下,由于饲料价格下跌,压栏成本较低,养殖户看好后市猪价,无仓促出售意向,从而使得生猪定价权已经转移至上游的养猪人手中,收购难的处境促使屠宰企业提价意愿上升,进一步支撑了目前终端猪价的上涨。不过,生猪供应缺口,仍旧是主导生猪价格趋势的最根本因素,不论是天气炎热还是各地区储备肉的投放,亦或是进口肉的增加,短期内都难以对高位运行的生猪价格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预计未来猪价仍有震荡上行的空间。

产能恢复可期,风险隐患如影相随

2016年以来,不断上涨的价格将“二师兄”推在风口浪尖,但好行情往往刺激规模扩张,高利润往往暗含风险隐患,当前生猪产能触底回升,补栏过热迹象已经显现。在第七届中国养猪经济高峰论坛上,中国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在当前生猪疯狂补栏的走势下,产能过剩的局面或将在2018年集中出现,导致生猪进入亏损期,2019年或将出现深度亏损。因此,对于养猪人来说,要汲取教训,理性判断生猪价格未来走势,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从而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合理安排补栏。

长期以来,在我国生猪市场一直存在“猪周期”的循环往复,此轮“猪周期”利好拐点出现后,尽管大部分过来者日趋理性,但市场惯性并不会嘎然而止,一些农民眼看生猪养殖有暴利收获,实在难以抵挡诱惑,补栏积极性高涨起来,目前新养殖户出现增加趋势,市场上不少标准体重母猪已经脱销,有的甚至用自留的肉用母猪来繁育。而母猪补栏增多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当前二元母猪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高;而母猪的稀缺更加剧了仔猪的供应紧张,促使仔猪价格的暴涨。

据农业部对484个种猪场定点监测,2016年1~4月二元母猪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5.8%,4月份二元母猪销售价格2,106元/头,同比上涨29.8%;目前市场仔猪平均售价超过50元/kg,1头仔猪可以卖到上千元。母猪仔猪价格的非常规上涨,不仅为未来生猪出栏价格的进一步推高埋下了伏笔,而且无形中也大幅抬高了生猪育肥成本,购买仔猪育肥的养殖场户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按目前的仔猪价格测算,仔猪成本约930元,加上饲料等其他费用约1,250元,育肥猪出栏成本价超过18.5元/kg,活猪价格稍有下跌,育肥场户就会出现亏损局面。

调查显示,伴随着这股补栏风潮,持续了近3年的国内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过程基本结束。农业部公布的生猪存栏信息表明,4月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呈现上升。其中,生猪存栏继3月上涨0.9%后,4月再度上涨%,达到37,22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继3月首次止跌后,4月上涨0.3%,达到3,771万头,环比增加11万头,这是能繁母猪存栏连续36个月下降后首次环比增加。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近期能繁母猪存栏回升,并不代表生猪产能供应的恢复,更不能指向生猪价格的见顶,但高利润刺激社会资本大举杀入补栏行列,投资养猪热潮却是不争的事实。据悉,5月19日,正邦集团已推出发展1,000万头生猪项目,近期,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上市公司在内的生猪养殖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再融资扩大生猪产能的计划。以牧原股份为例,公司拟投入19.58亿元用于生猪产能扩张项目,包括通许牧原第一期52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商水牧原第一期45万头项目、西华牧原第一期27.5万头项目、太康牧原第一期25万头项目、闻喜牧原第一期20万头项目、扶沟牧原第一期20万头项目、正阳牧原第一期18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等。

专家分析认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需要1年时间,引进母猪产仔猪,再将仔猪养成商品猪,大约需要2年时间,从生猪的养殖周期看,至少在2016年4季度前,猪价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并且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但同时好行情也意味着生猪市场的危机已经到来。能繁母猪存栏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后备母猪补栏量和能繁母猪淘汰量的差值,存栏量增加必然影响10~11个月后的生猪出栏能力。根据二元母猪的价格来判断,母猪大量补栏已于2016年2月中下旬开启,因此生猪价格下行的时间表或已确定,2017年将会有小幅回调,2018年可能步入新一轮下行周期,如果去产能力度不够,深度亏损则可能在2019年出现。

专家表示,猪周期的真正机会,只存在于猪周期的交替期,猪周期的风险则存在于生猪价格最高的时期。目前生猪价格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时期,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养殖户尤需警惕未来的市场风险。建议养殖户,应理性做好养殖计划,合理补栏,适时出栏,不压栏惜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制定发展规划,多举措“熨平”猪周期

毫无疑问,2016年是实打实的金猪年。但是相比以往的高峰年,2016年猪市有很多新的变化。供需双方市场地位的转变、饲养结构的优化、大企业的扩张布局以及环保政策对猪业的规划和监管,均造成了与以往不同的养殖局面。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推动产业正常发展,防止大起大落,避免恶性循环,亟待业界人士反思。

最近,农业部出台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从生产和市场两方面入手,坚持政府调节和市场调控相结合,实现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具体而言,一是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强监测预警;四是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降低生猪养殖风险,稳定养殖收益,尽量消除猪价大起大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比重仍然偏低,养殖户自产自销仍是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中间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因此,要进一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规模养殖场自动化装备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要完善生猪规模化养殖标准,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高效适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提高母猪繁殖力和仔猪成活率,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只有规模化水平提高了,保障稳定供给的产业基础稳固了,才能更好地避免散养户发展的盲目性,减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

同时,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发展农民营销合作组织等途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衔接。事实上,作为供方的养殖户与流通环节经营者同样抱有各自的无奈:养猪户担心大涨之后会有大跌,也不愿意看到价格暴涨,他们只希望价格平稳;肉商们也坦言,他们是高进高出,“水涨船高”,高价位对他们也不利。其实,一头猪利连城乡,从生产、加工到运销,其间利益链各不相同,蕴含着深刻的民生经济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尊重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方面的作用,增强生产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防止大起大落。

此外,要不断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生猪监测预警体系既要包括国民经济增长、能繁母猪变动、仔猪和饲料价格等关键指标,也要包括生猪疫病早期预报系统和疫情应急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每当GDP增长过快,能繁母猪快速下降时,要密切关注,提前采取措施;同时,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分析,充分发挥信息对生猪产销的引导作用,及时引导养殖场户科学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心理预期,规避市场风险。

最后,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生猪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要加强对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的信贷支持,为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解决养殖户信贷难问题;同时,加强疫病防控,扩大生猪保险范围,降低生猪养殖风险,稳定养殖收益。

总之,只有尊重市场规律,合理制定发展规划,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破解“小养殖”与“大市场”的矛盾,尽量减缓周期性波动,推动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牧原补栏猪价
“南国第一牧原”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猪价见底了吗?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毛鸡补栏高峰将至 鸡苗开启涨价模式
农村生猪补栏注意事项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供大于求,猪价上涨乏力
春节需求即将启动 蛋价上涨可期
牧原股份1-2月累计销售生猪31.9万头
牧原:拟募资19.76亿元用于生猪产能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