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27 21:40万芙蓉范晓璐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132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金坛培育农民

万芙蓉 范晓璐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213200)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万芙蓉 范晓璐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213200)

常州市金坛区在总结以往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环境、途径等方面出发,总结了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供参考。

新型职业农民;意义;培训途径

农业是我国的一项弱势产业,农业的落后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2012年底,农业部启动了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常州市金坛区于2013年被列为江苏省13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之一,在总结以往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笔者长期奋战在农民教育培训第一线,进行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相关实践,现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环境、途径等方面出发,对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相关思考,以期供同行参考借鉴。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当下农村的现实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凸显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迫在眉睫。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农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相当比例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或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素质相对较低的妇女和中老年人(戏称“3860”部队)。如金坛区在近10年内,农业人口下降了30%,农村劳动力由2006年的8.3万人下降到2013年底的4.05万人,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强力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呈加速态势。目前金坛区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30-45周岁占10%、46-59周岁占55%、60岁以上占3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和在家务农劳动力的老龄化、文化偏低等现实已严重制约金坛区农业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对于“无人种田”的思考,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的问题,只有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让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中青年劳动力重新回到广阔的农村,让他们真正发展成为有作为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环境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的内在需求,营造了新型职业农民良好的培育环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起,连续十多年以“三农”作为核心内容进行论述和政策安排。江苏省作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领头羊,从“十一五”开局之初开始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每年拿出相当的资金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地方各级政府也配套相应的培训资金,这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农民对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的内在需求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强大动力,无论是在集中培训的课堂,还是在现场指导的田间地头,或是在“农民之声”广播电台的空中讲堂,到处都有农民如饥似渴的身影。与此同时,农业新科技也给农业带来了新的经济效益,不断拓展了农民的增收空间,例如,金坛区小麦每667 m2产量从原先的300多kg到如今的500多kg,水稻每667 m2产量从最初的500多kg到如今的650多kg,河蟹每667 m2效益从原先的两、三千元到如今的上万元,这些突破性的增长无不归功于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归功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应体现出“新型”和“职业”,即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在当下,新型职业农民还应有超前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生态意识和互联网意识,引领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引领示范先进农业科技装备,引领推动农产品质量建设。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的培训职业农民不同,首先体现了“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其次体现了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服务等,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创新性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制订科学规划;必须以市场调控为基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具体培育途径如下。

3.1 筛选好培育对象

农村的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头人或主力成员、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农校学生、城市居民及农民植保员、经纪人、农机大户、防疫员、信息员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他们不受户籍、地域或部门所限,一心一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这项职业,他们应该都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主体。为此,2014年底,金坛区对全区农业生产企业主、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学生村官、种植(养殖)大户等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形成了有新型职业农民潜质的人才库,这为今后新型职业农业培育锁定了对象、提供了依据。

3.2 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1)强化社会舆论引导,树立农民职业平等的观念。(2)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3)制订出台激励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等,让大家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

3.3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3.3.1 在已开展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利用和发展现有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3.3.2 充分发挥农广校、就近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力争构建形式多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组织体系。

3.3.3 对现有的培育模式进行创新性拓展,拟定在全区范围内创建15个涵盖农业四大主要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具体要求为:(1)要求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产品产量、产品质量要做到行业领先,在本产业中具有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科研、生产等社会服务性功能。(2)要求基地有可容纳30-50人的培训教室,并配备基本的教学设备,有可提供给学员现场观摩、动手操作和生产实习的场所。(3)要求基地拥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土专家和行业能手。实训基地在通过考核验收合格后发文认定、挂牌,并正式承载全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续参观、实践等功能。

3.4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

3.4.1 做好服务

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主要做好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

3.4.2 项目支持

各级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在各类农业项目的规划安排上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真正需要,通过项目带动,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性、组织性实施。

3.4.3 资金支持

主要是在财政、金融、保险等方面提供支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规范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各种资金、政策保障,确保让职业农民轻装上阵、顺势发展。

4 结 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惠泽千秋的“民心工程”,事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和方向,具有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循序渐进地创新,这样才能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成长,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一定会在“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三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5-11-25

猜你喜欢
金坛培育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走“乐道金坛” 访“绿野仙踪”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2017金坛秋季旅游产品
金坛茶叶 香飘海内外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