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爬行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1)——蛙病

2016-03-28 11:07汪建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21期
关键词:牛蛙蝌蚪每千克

汪建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两栖、爬行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1)——蛙病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一、细菌性疾病

1.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

青蛙、牛蛙等蛙类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病蛙以眼膜发白、运动和平衡机能失调为特征。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病原体】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曾称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Fl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或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meningsepticum)。

【流行与危害】病原菌最早分离于患脑膜炎的美国青蛙,我国各地蛙类养殖地区均有本病报道。该菌可感染牛蛙、美国青蛙、虎纹蛙等多种养殖蛙类,也可感染鳖、猫、犬、鼠和人。

该病是近年来对牛蛙养殖业危害极其严重的高传染性和高死亡率的疾病,病菌可在整个养殖场传播,是牛蛙养殖的主要疾病,占牛蛙每年因病死亡中的10%以上。病蛙以外观体表褪色、呈浅黄色,全身浮肿、瘫 软、腹部膨大,双眼呈白内障状,某些个体头歪向一侧,剪开双腿皮肤,可见双腿肌肉呈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为主要症状。

各种规格的牛蛙及蝌蚪均可发病,其危害的主要对象是50g以上的养殖成蛙;发病季节一般为4~11月,流行水温为20℃以上;该病发病急,病程与水温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一般3~7天,温度低时则可延长到15天,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死亡率可达90%以上。

从发病过程看,应为水体接触感染和饵料传播传染。

【症状及病理变化】白内障、歪脖子和腹水是该病常见的典型症状。

病蛙发病后精神不振,头低垂,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摄食;外观体表褪色,呈浅黄色,全身浮肿、瘫软,腹部膨大。大多数个体双眼有一层白膜,呈白内障状;某些个体头歪向一侧,在水中不停地打转;解剖后发现腹部有大量腹水,肝呈青灰色或花斑状;胆囊肿大或缩小,胆汁呈淡绿色甚至无色;膀胱发红、充血,肾肿大,某些个体肝肿大;剪开双腿皮肤,可见双腿肌肉呈淡土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蝌蚪发病后肢及腹部有明显出血点和血斑,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游于水中,最后死亡。

不同患病个体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也有所不同,急性患病个体常常来不及表现白内障和腹水等症状就已死亡,因而只有歪脖子症状;而在慢性患病个体中,3种症状均可表现出来。

肝、肾肿大,肝、肾、肠、膀胱充血,有的肝呈青灰色或花斑状;蝌蚪的后肢及腹部有明显出血点和血斑。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症状、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饲料,泼洒复合光合细菌等有益菌,抑制病原菌,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蛙体抵抗力。

(2)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养殖水传播,所以定期换水、消毒,以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及时扫清食台上残留的饵料,避免腐败的饵料对蛙的危害。

(3)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疫苗通过肌内注射和喷雾法免疫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4)在疾病流行季节,采用适宜的消毒剂全水体均匀泼洒,含氯石灰(漂白粉)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分别为1~1.5g,0.2~0.5g,0.1~0.3g,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1次。

(5)在蛙的饵料中拌药物投喂,可以选择磺胺嘧啶,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蛙第1天为200mg,每天1次,从第2天开始,用药物剂量减半,连用3~5天。

2.蛙红腿病

【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成蛙,幼蛙也十有发生,只不过相对较少。该病我国主要养蛙地区都是有发生的,发病季节为4~10月,以7~9月份为发病高峰时间。当养殖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时,就容易发生这种疾病。

蛙红腿病经常与肠胃炎并发。干法越冬的成蛙在苏醒后,容易发生此病。该病的发生经常呈暴发性,病蛙在受到细菌感染后,可能因厌食或者发生败血症而死亡。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蛙主要表现为后腿红肿,皮下出血,严重时后腿肌肉充血呈紫红色,并全身肌肉充血。病蛙行动迟缓,厌食。

【诊断方法】将病蛙腹部及后腿皮剥离,可以看见肌肉有点状淤血,严重是腹肌及后腿肌肉充血而呈紫红色,即可以判断为红腿病。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新,及时扫清食台上残留的饵料,避免腐败的饵料对蛙的危害。

(2)在疾病流行季节,采用适宜的消毒剂全水体均匀泼洒,含氯石灰(漂白粉),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分别为1~1.5g,0.2~0.5g,0.1~0.3g,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1次。

(3)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用0.5~1.0mL,疾病流行季节,全水体泼洒,每隔15天1次。

(4)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过夜,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用4g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1次。

(5)在蛙的饵料中拌药物投喂,可以选择复方新诺明,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蛙,第1天为50mg,每天1次,从第2天开始,用药物剂量减半,连用3~5天。

(6)选择诺氟沙星(氟哌酸),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蛙,3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4~5天。

(7)对患病的蛙用3%~5%的盐水浸泡30 分钟,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3.爱德华菌病

【病原体】爱德华菌野生型(Edwardsiella tarda,wild type)。

【流行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成蛙,虽然在蛙生长期内均可能发生这种疾病,但是以秋季发病比较多见。该病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病蛙的死亡率比较高。

本病对各种规格的幼蛙、成蛙均可感染,无明显的发病季节,通常水温在25~30℃时较易流行,发病和死亡率可高达95%以上。在调查中发现养殖条件不佳,水源不干净,未严格消毒或水质恶化,导致病原菌带入蛙池,可感染牛蛙发病;有些饵料品种单一或营养不全面,导致牛蛙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管理不完善,在发病初期,有的养殖业者未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发现病情,一旦蛙发病了,滥用一些药物,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采用不当剂量,重复使用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而且治疗较困难。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初期,外观病蛙一般全身肿胀,腹部膨大,随后口腔内黏液增多,肛门流出淡红色黏液。部分病蛙腹部或四肢皮肤局限性发红,常可见到有突出于皮肤的针尖状绿豆大小的红点。解剖可见,多数病蛙的腹壁与肝脏发生纤维素性黏连,腹腔积液,肝肿大,有点状或块状出血。少数慢性病例,肝、肾有坏死灶或化脓灶。胆囊胀大,胆汁浓稠。心外膜有时见出血灶。肺淤血,脾肿大,呈暗红色,胃肠膨大,内有少量内容物,或无内容物,但有多量黏液。部分病蛙肠道充血或出血,膀胱充盈;肌肉水肿,淡黄色。

多种脏器的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其中,肝、肾和心的病变最为严重。早期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症,以后则为渗出性炎症,大多数病蛙还有纤维素性炎症,致使腹壁与肝脏粘连。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外观有突出于皮肤的针尖状绿豆大小的红点。解剖可见,多数病蛙的腹壁与肝脏发生纤维素性黏连,以及肝、肾等多种脏器的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有坏死灶或化脓灶,可做初步诊断,确诊需实验室中细菌学方法。

【防治方法】

(1)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及时扫清食台上残留的饵料,避免腐败的饵料对蛙的危害。

(2)在疾病流行季节,采用适宜的消毒剂全水体均匀泼洒,含氯石灰(漂白粉)、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分别为1~1.5g,0.2~0.5g,0.1~0.3g,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1次。

(3)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过夜,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用4g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1次。

(4)在蛙的饵料中拌药物投喂,可以选择甲砜霉素粉,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蛙30~50mg,或者在蛙饲料中拌入氟苯尼考粉每千克牛蛙体重20~30mg投喂,均每天1次,连用5~7天。

(5)选择土霉素,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蛙25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5~7天。

【治疗方法】本病的治疗需内服和外用相结合。

4.链球菌病

【病原体】链球菌。

【流行与危害】该病主要发生在南方养蛙地区,幼蛙与成蛙均可发病。此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呈暴发性,有发病面广、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因此,一旦发发生可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以30℃以上高温季节发病为特点,一般每年的6~9月为流行季节。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的群体中外观看不出病蛙,摄食正常,但约1~2小时又可见濒死蛙。濒死个体经常可见抽搐、甚至发出怪叫、死亡前很痛苦状。濒死个体外观正常,解剖后可见内脏也大多正常,胃肠内没有食物,仅有少量黏液,部分牛蛙肝脏呈青紫色,可见胃下端肠缩入胃内,或肠下段缩入肠上段成套叠现象。

【诊断方法】根据发病症状及高温季节流行等特点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可做细菌分离、检查,镜检见革兰阳性球菌即可确诊。

【预防措施】除了同红腿病相同的预防工作外,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是最为重要的。保持水质清新,在水面上可养殖一些水生植物,但所占水面数量不宜过大。

【治疗方法】本病的治疗需内服和外用相结合。

外用药:泼洒0.3mg/L的三氯异氰脲酸溶液进行消毒,每天1次。食台、蛙池沿岸、四周陆地和围网等,用浓度l0mg/L三氯异氰脲酸溶液喷雾消毒。

内服药:①在蛙饲料中拌入复方磺胺甲嗯唑粉投喂,每千克牛蛙体重第1天用80~150mg,第2~7天药量减半。②饲料中拌入氟苯尼考粉,每天千克牛蛙体重6~8mg,连用5~7天。

5.产气单胞菌病

【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A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产气单胞菌(A.sobria)。前者导致的症状主要是腹水,而后者主要是导致蝌蚪暴发出血性败血症。

【流行及危害】全国养殖蛙的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华东地区为甚,该病的传染性很强,从蝌蚪到成蛙均可以发生,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通常在40%~70%,最高的可以达到100%。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蛙体虚乏力,行动缓慢,没有食欲,腹部膨大。蝌蚪发病时,可见眼眶出血,腹部有斑点状出血。解剖后可见肠胃内有大量腹水,肠道充血,严重时呈紫红色或者土黄色,见肠道内没有食物,多黏液,肠胃内壁有炎症。

【诊断方法】将病蛙解剖后可见内脏器官充血。从肝、脾脏等组织可以分离到病原菌。通过目测方式判断:病蛙体色暗淡,伏于食台附近,丧失食欲。

【防治方法】

(1)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和比较深的水位,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及时扫清食台上残留的饵料,避免腐败的饵料对蛙的危害。

(2)在疾病流行季节,采用适宜的消毒剂全水体均匀泼洒,含氯石灰(漂白粉)、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分别为1~1.5g、0.2~0.5g、0.1~0.3g,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1次。

(3)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过夜,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用4g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1次。

(4)在蛙的饵料中拌药物投喂,可以选择甲砜霉素粉,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蛙30mg,每天1次,连用5~6天。

(5)选择金霉素,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蛙5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4~5天。

(6)用诺氟沙星粉,每天每千克牛蛙体重20~30mg;或氟苯尼考粉每天每千克牛蛙体重6~8mg;或恩诺沙星粉,每天每千克牛蛙体重5~8mg,混饲投喂,连用5~7天。

6.蛙肠胃炎病

【病原体】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romonas punctata f. intestinalis)。饲养管理措施不当,池水水质恶化,投喂了腐败变质的饵料等,都是诱发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流行及危害】该病从蝌蚪到成蛙均有发生。该病我国主要养蛙地区都是有发生的,发病季节为5~9月,常与“蛙红腿病”并发。病蛙可能因厌食或者乏力摄食而死亡。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蛙体虚乏力,行动缓慢,没有食欲,缩头弓背。解剖见肠道内没有食物,多黏液,肠胃内壁有炎症。

【诊断方法】将病蛙解剖后可见肠胃黏膜充血,其他内脏器官基本上没有什么异常症状。也可以根据病蛙的外观症状,通过目测方式判断:病蛙体色暗淡,伏于食台附近,弓背,即可以判断为肠胃炎病。

【防治方法】

(1)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及时扫清食台上残留的饵料,避免腐败的饵料对蛙的危害。

(2)在疾病流行季节,采用适宜的消毒剂全水体均匀泼洒,含氯石灰(漂白粉)、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分别为1~1.5g、0.2~0.5g、0.1~0.3g,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1次。

(3)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过夜,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用4g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1次。

(4)在蛙的饵料中拌药物投喂,可以选择复方新诺明,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蛙,第1天为50mg,每天1次,从第2天开始,用药物剂量减半,连用3~5天。

(5)选择诺氟沙星粉(氟哌酸),一次量,每千克体重蛙3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4~5天。

二、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

【病原体】多种水霉(Saprolegnia sp.)。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导致蛙的体表受伤后,由水生真菌的寄生而引起。

【流行与危害】本病危害对象主要是蝌蚪,多发生于春、秋两季。蛙体受伤是发病的诱因,扦捕、运输等均可导致发病,通常被视人为操作的技术决定,大多都是散在性发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蛙体表附着有大量的白色或者灰白色的棉絮状物。病蛙行动迟缓,焦躁不安,食欲减退,觅食困难,最后可能瘦弱死亡。

【预防方法】扦捕、运输中特别小心,避免受伤是预防水霉病发生的主要方法。在蝌蚪入池前用2.0%~5.0%的食盐溶液浸洗鱼5~10分钟,可预防此病发生。

【治疗方法】

(1)食盐(每立方米水体400g)+ 小苏打(碳酸氢钠,每立方米水体400g)合剂,浸浴病蛙蝌蚪1天,也可用此浓度全池遍洒。

(2)采用二氧化氯,每立方米水体用0.3g全池遍洒。

三、寄生虫性疾病

1.蛙车轮虫病

【病原体】车轮虫(Trichodina spp.)。当蝌蚪的放养密度过高,养殖池塘水质恶化时,就容易发生这种疾病。

【流行与危害】 蛙车轮虫病流行的高峰季节是4~6月,对蛙的蝌蚪阶段容易造成危害。一般在池塘面积小、水较浅而又不易换水、水质较差、有机质含量较高且放养密度又较大的池塘中,容易造成此病的流行。发病的蝌蚪呼吸困难,全身布满车轮虫,腹部膨大充血。疾病严重时可以造成全部蝌蚪死亡。

【症状及病理变化】本病主要危害蝌蚪。一旦车轮虫大量寄生在蝌蚪的体表,并且深入组织,就可以导致体表出现黏膜发白的症状。严重时可以造成蝌蚪尾部被腐蚀,蝌蚪行动缓慢,呆滞于水面而死亡。

【预防方法】

(1)饲养鱼苗之前,应注意彻底清塘,以杀灭水中及底泥中的病原。

(2)合理放养密度,尽量做到稀养和及时分池。

(3)蝌蚪在入池前用8mg/L硫酸铜或3%食盐溶液浸洗20分钟。

【治疗方法】

(1)可用0.7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粉全池遍洒。

(2)可用硫酸锌溶解后全池遍洒,使池水中的药物浓度达到0.6mg/L。

注意:蝌蚪对福尔马林敏感,因此在预防蝌蚪的车轮虫病时,应该避免使用福尔马林。

2.纤毛虫病

【病原体】舌杯虫(Apiosoma spp.)及其他纤毛虫类。由于放养密度过高,养殖池塘水质恶化时,就容易发生这种疾病。

【流行与危害】蛙纤毛虫病主要发生在春夏交替时节,水质、水温适宜时,该病可能呈暴发性发生。危害对象主要是4 cm以下的蝌蚪,患病蝌蚪死亡率很高。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蝌蚪一旦被大量纤毛虫寄生,行动缓慢,呆滞于水面而死亡。肉眼可见体表及尾部附着毛状物,形似水霉,故该病容易被误认为水霉病。镜检可见舌杯虫口部一张一合,最后停食死亡。

【防治方法】同蛙车轮虫病。

(未完待续)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猜你喜欢
牛蛙蝌蚪每千克
海里的巨头蝌蚪
不同牛蛙饲料诱食、保健及饲喂效果对比
价格涨超13元/斤!今年牛蛙产量或增长50%,这一波价格还能飞多久?
未标明每千克体质量用量时应如何换算
价格或涨!最火爆时18元/斤,如今跌至4.3元/斤,禁养潮后的牛蛙是否能逆风翻盘?
从蝌蚪到青蛙
卖 葱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
信徒与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