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傩事“喊断”研究

2016-03-28 15:08檀新建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傩戏池州

檀新建

(贵池区文联戏剧家协会,安徽池州247000)

池州傩事“喊断”研究

檀新建

(贵池区文联戏剧家协会,安徽池州247000)

在安徽池州傩事活动中,有一种既非“唱”又非“白”的表达形式,十分古老、独特,当地称为“喊断(段)”、“嗷断云”。一般出现在傩仪和傩舞开始或进程中,由傩戏会会首(年首)担任“喊断”人,一呼众应。在傩仪中,“喊断”大多配合五色伞的动作引领礼神;在傩舞(或傩戏中的仪式)中,“喊断”则贯穿始终,起到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作用。

贵池傩;喊断;渊源;功能;艺术

1 “喊断”释义及探源

何谓“喊断”?喊断,也称“喊段”、“嗷断云”(“嗷”,贵池方言,即“喊”的意思,高声朗读也可以叫“嗷”。)、“喧号”、“颂吉祥词”等。即,在傩事活动中,执事人高声朗读或呼喊吉祥赞辞和致语口号。这是一种罕见的,十分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

明嘉靖《池州府志》“时序·逐疫”条载:“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像),或滚球灯、装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盖周礼逐疫遗意”[1]。其中所说的“和以喧号”即指一领众和的“喊断”。从古至今,贵池各傩村傩事活动中,一直较完整地保存着这一独特的形式。

这种形式在现存的其他各类表演艺术中绝无仅有,除了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的傩乡,在中国其他省份现存的傩事活动中,也很鲜见。目前,只在贵州的“撮泰吉”,云南的“关索戏”,广西的“师公戏”,山西、河北的“队戏”中,偶见有类似的表现形式。

如河北武安东通乐村的队戏《开度柳翠》,三人在场上只有肢体语言而无歌无白,简单的七言四句诗,由站立一侧的竹竿子诵念,谓之“开呵”。

竹竿子念道:“回回吃酒回回醉,回回抱着旗杆睡。若问对戏名和姓,月明和尚度柳翠”[2]。

固义队戏首先有一个具有“方相氏”功能的人物——长竹,他负责请神、致礼、介绍段仪程、送神的职能。在固义的《捉黄鬼》中,有掌竹(长竹)开说:“善恶到头终有报,为人何不敬爹娘?若知此戏名和姓,十殿阎君大抽肠”[3]。如此说辞与长竹在请神时念致词,皆似“喊断”。

古代祭礼不但歌与舞分离,诵诗、乐手以及被祭祀的对象,也无不有专人专司其职。“祝”,是古代用语言(诗)沟通神、人的祭祀官员,“祝”专门负责颂辞与嘏辞的念诵。《礼记·礼运》:“修其祝嘏,以降上神。”郑玄注:“祝,祝为主人飨神辞也;嘏,为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也。”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六:“祝者,陈其词于鬼神,又致鬼神之辞于主人之称也。”颂辞,即颂扬祝福之词。

有专家考据,“喊断”源于祭祀仪式的颂赞之辞。后来也用于封建王朝对帝王的礼赞。《诗经》的“大雅”里就有很多礼神的赞辞。这种赞辞,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四言到五言、六言、七言和长短句。唐、五代时遗存在敦煌石窟里的藏卷中也有大量保存。

宋代的“队舞”是“队戏”的前身。“队舞”除了诗歌、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外,又增加了赋格体文学特点的朗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队舞体制与独特的演出程式。“队舞”中有“竹竿”,谓参军色,即队舞中的指挥者。因其手执经过装饰的“竹竿”(疑为后来的“五色伞”),故又称“竹竿子”,由他负责念“致语”,指挥舞队上下场。

宋代,仪式上的赞辞称作“致语”、“口号”。当时的很多文人都写过赞颂皇帝的“口号”,就连文学家苏东坡也不例外。《宋史·乐志》:“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1]

据史载,祭祀萧统(昭明太子)以南宋最为隆重,而祭祀总是伴以歌舞的,于是,南宋盛行的伎艺如“舞二郎神”、“七圣刀”也就成了池州西庙“昭明会”的队舞并保存在池州傩事中。至今仍可看到,贵池各家族在祭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喊断”,类似如宋人所说的“致语”、“口号”。

如在祠堂举行请神仪式时,所念的“请神词”的格式为:

“伏以,神通浩浩,圣德昭昭,每有祷祈,必蒙感应……”①(殷村姚《请阳神词》)

这种格式,与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圣节》记载为皇帝庆寿仪典上的朗诵的基本一致。如:

“伏以,华枢纪节,瑶墀先五日之春;玉历发祥,圣世启千龄之运……”

池州傩事“请神”后立即去社坛“起圣”,在社树下舞动神伞,执事人高呼“社坛伞断”,也就是对社神的诗赞。如,姚村的“社坛断”为:

时际灵辰万象新,恭迎圣驾社坛前。

香烟绕结平安字,合族沾恩戴帝天。

灯烛辉煌一路新,时驱魍魉庆丰亨。

神光高照咸钦仰,古礼年年到处尊。

鼓乐喧哗接嚎啕,执戈扬盾福自朝。

且喜众神齐发驾,万民礼拜乐今朝。①

而上引书《武林旧事·圣节》在致语后,也立即向皇帝敬致口号:

上圣天主自有真,千龄宝运纪休辰。

贯枢瑞彩昭旋象,满室红光袅翠麟。

……[4]

在封建社会,皇帝自命为天子,臣民皆视皇帝为神圣,所以皇宫里的礼仪也用礼神的祝辞。

由于早期的戏剧被视为降神,出于仪式的需要,必须在神降时念致语、口号。这种对神的礼赞,后来演变为戏剧开台的一种吉祥词。宋代的戏曲一直保持着这种形式,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池州傩的古老性。

另外,就是诵赞部分了。在池州傩戏的一些抄本中,出现了“断”、“感”等令人费解的字、词,如,将诵读吉祥词叫“嗷断云”。“嗷”在贵池山区方言中即“喊”的意思,高声朗读也可以叫“嗷”。那么“断云”该作何解释?又如,抄本有“十六日送神诗断”、“社坛断”,都是祭祀或演出时的祝祷诗。又如傩戏《陈州放粮》,不分“出”而分“断”,另,其中的“感”字也很特殊,如抄本:“十五日上庙回来到祠堂感”,有固定格式,似有所承袭。《敦煌遗书论文集》魏建功题为“十二歌”的短文,提到敦煌卷子所出现的“感”字,并引用了《敦煌掇琐》的[皇帝感]。王兆乾先生认为,这个“感”字与池州傩戏抄本“到祠堂感”的意思完全一样,用今日的语言,可作“赞美诗”或者“颂歌”解释。试作比较如下:

敦煌卷子——[皇帝感]

新歌旧曲遍州乡,未闻典籍入歌场;

新合孝经皇帝感,聊读圣经奉贤良。

……

池州傩戏——[到祠堂感]

旗锣铳伞闹喧天,九社齐会各尊先。

今日回銮归圣殿,喜游化日乐尧天。

……[1]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找到很多,前者感皇帝之恩,后者感神祗之恩,二者的体裁、风格十分相近。不难看出,“感”者,乃感恩之词也。而“断”字,在敦煌卷子中就出现得更多了。例如,伯乐《难陀出家缘起》[5]。其歌词部分有“吟”有“断”,“吟”为六言,“断”为七言。而池州傩戏所有称“断”的地方虽然也有四言四句的,但大都是七字句式,似与敦煌写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喊断”在不同傩事中的功能和表现

贵池乡傩的“喊断”,在傩事活动中有着固定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功能,在傩仪、傩舞和部分傩戏表演中不可或缺。

除功能和特色各异外,池州傩事中的“喊断”还须遵守一定的规矩,不可随意乱喊。例如,在执事者呼喊每段正文的第一句之前,都要先呼“都来!”两个字,在场者全体接着呼应“嗬!”一声,再次第呼出一、二、三、四……句,每呼完一句,参与者都要齐声呼应一声“嗬”。姚村规定,正月十五送神到社坛,只呼四句伞段,不呼“都来”,参与者也不应呼“嗬”。

喊断的功能依附、融入傩事整体功能之中,除了沟通人、神的基本功能外,一般情况下,喊断还具有“礼赞神祗、引领互动、提示内容、寓意吉祥、烘托气氛”等功能。分述如下:

(1)礼赞神祗。前面提到:“由于早期的戏剧被视为降神,出于仪式的需要,必须在神降时念致语口号。”因此,可以说,基于酬神的“礼赞神祗”,是“喊断”在傩事活动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池州傩事,是一个由傩仪、傩舞、傩戏、傩俗等组成的庞大的礼神祭祀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傩仪、傩舞又是极其重要和隆重的单元。

傩事活动从正月初七的“迎神下架”开始,到正月十六的“送神上架”结束,因一直围绕面具(傩神)进行,礼神不断,则“喊断”贯穿始终。

如荡里姚“迎神下架”仪式中,“喊断”的内容为:

年首喊:都来呀!众人应:嗬!

年首:新年上七接神明,众人:嗬!

年首:顶礼躬身品物亨。众人:嗬!

年首:庆贺良辰佳节景(呐),众人:嗬!

年首:名成利就万年春(喽)。众人:嗬!①

荡里姚“社坛起圣”仪式上,念诵“接神词”——

伏以,炮竹除旧,桃符更新,正迎神赛会之日,请神下界之期,至临圣会神期,姚街阖门人等,老者敬立于前,少者世守于后,望在于社令之上,迎接二十四位嚎啕神圣,驾临祠堂之中,播演戏文,伏乞诸神,来降来临,谨此上申,不敢多读。

年首喊:都来呀!众人应:嗬!

社坛起圣到祠堂后,紧接着第一个节目便是“舞伞”,“喊断”词为:

年首:都来呀!众人:嗬!

年首:一进门来亮堂堂,众人:嗬!

年首:四边银柱顶金梁,众人:嗬!

年首:左边青狮来进宝,众人:嗬!

年首:右边白象张乾坤。众人:嗬!①

“社坛起圣”断——

年首:都来哟!众人:嗬!

时际灵辰万象新,恭迎圣驾社坛前。

香烟绕结平安字,合族(村)沾恩戴帝天。

灯烛辉煌一路新,时驱魍魉庆丰亨。

神光高照威钦仰,古历年年到处遵。

鼓乐喧哗接嚎啕,执盾扬戈福自朝。

且喜众神齐发驾,万民礼拜乐今宵①。

上庙“舞伞”断——

年首:都来呀!众人:嗬!

一进门庭独占先,年年朝拜到神前。

丰盈事业钦神力,四海升平戴帝天。

青山紫气自东来,五色祥云绕上台。

且喜上元酬圣德,万民鼓舞乐无涯。

祥开九社福并臻,处处喊歌德化钧。

古礼年年遵此日,大家同庆太平春①。

送神出门“舞伞”断——

年首:都来呀!众人:嗬!

一子登科中状元,荣宗耀祖姓名传。(初七日)

紫诰金花还乡闾,好个刘公福寿全。

神喜人欢大团圆,酬神了愿又一年。(十五日)

四季平安钦神力,家门清吉福无边①。

以上“喊断”诗句多为称颂、赞美之辞,其礼赞神祗之功能显而易见。

(2)引领互动。池州傩事均由男性族人参与,会首是傩神会的总负责人,年首是当年轮值的负责人,一般都由他们来组织和领导各宗族的傩事。参与者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即搬演者(包括锣鼓手、仪仗队、打杂者)和围观者。

傩事按照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地点举行特定的仪典,需要全体男性族人共同参与,以示对傩神的集体景仰以及集体接受祖先和神灵的福荫。这样,执事人除了用口语示意仪程、步骤外,喊断人以相当规范的方式充当引领互动的角色,如,在“迎神下架”时,一名族人小心打开面具箱,这时,执事的年首手持神伞,一边转动伞柄,让彩纸飘动,一边向上举起、向下收回,状若引接,当人们满怀虔诚之心静默观望时,执事人突然高声呼喊:都来呀!众人异口同声跟着大声呼应:嗬!整个傩事现场的人们一下被“喊断”声带动起来,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自觉参与其中。

荡里姚“社坛起圣”,众人到达社坛前面,半面围住社坛站定,一人蹲身在社坛下面点燃两支红烛,年首持五色伞站在后面,另一个点燃纸马并引燃火把,其他人焚香、燃放鞭炮,持香向社坛三鞠躬,一人开始念诵“接神词”——

伏以,炮竹除旧,桃符更新,正迎神赛会之日,请神下界之期,至临圣会神期,姚街阖门人等,老者敬立于前,少者世守于后,望在于社令之上,迎接二十四位嚎啕神圣,驾临祠堂之中,播演戏文,伏乞诸神,来降来临,谨此上申,不敢多读①。

读完,年首骤然提高声调,呼喊:都来呀!众人异口同声扬起嗓门应道:嗬!

念“接神词”时,年首不时上下舞动神伞,似乎作迎接状。众人“嗬”字音还未落,锣声骤然敲响,在夜空中响彻四方,同时,接神人转身返回,人们在灯笼、火把的引领下,快步返回祠堂。

姚村(山里、山外姚)“社坛起圣”,穿彩衣裤抬龙亭者四人,执伞者一人,旗、锣、灯、篮者若干,组成一列长行队伍。沿途经过的旧庙宇遗址均点烛,陈列三牲,直至到达社坛(即石回头),再次陈列三牲,烧黄表,鸣炮、响铳,停乐器,一人拿彩伞站在指定位置(龙亭仍抬在肩上)开始喊断,每呼一句后,抬者将龙亭上下颠动,并口应“嗬”(其他人同样应“嗬”,锣鼓响应一次)呼完13句(含前面一句“都来”在内)。

起圣完毕,锣鼓不停,往村中祠堂进发,所经人家门口及村庄均烧香纸、鸣炮拜敬“菩萨”。此时,龙亭已抬进祠堂,执伞者先上台(龙亭仍抬着在台下上下波动),龙亭到达指定位置后再停止一切声音,执伞者拿伞一边向上舞动,一边面向外高声喊断,台下台上同时呼应“嗬!”,呼完十三段,龙亭方才落圣(地)。

姚村“送神”中“喊断”的引领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台上还在演出《刘文龙》“团圆”时,会首即组织人员准备送神,众人在台下听到台上:“为人须要存忠厚,自有皇天作主张,万古标姓把名扬”时,执伞者拿伞(对内)高呼:“都来哟!一子登科中状元,荣宗耀祖姓名传。紫浩金光还乡阁,好个刘公福寿全!”每呼一句,送神人员应声“嗬!”。

呼完五句,打火把、提篮子、执伞、鼓、锣、散米者、放铳者等一班人,随即离开祠堂向送神地点走去。

执伞者高呼:“都来!都来!上古庙!”,送者则高声应道:“嗬!嗬!嗬!”。紧接着,锣、鼓“镗、镗、镗!”、“咚、咚、咚!”急促敲响,执伞者待锣最后一声“镗”后,又重复呼喊:“都来,都来!上古庙!”,送神人员呼应:“嗬!嗬!嗬!”,夹杂着锣鼓声,队伍一直抵达指定地点。

荡里姚傩舞《关公登殿》(又名《煞关》)中“喊断”引领参与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在急促的锣鼓声中,演员出场。周仓在前,关平在后,待二人在长凳子上站定后,关公出场,脚步稳健,径直登上桌子,在太师椅上高高坐定。

关公戴红脸长髯面具,戴半脸,红布包头,着彩袍。周仓戴黑脸面具,戴半脸,红布包头,着绣花上衣、红裤,手持长柄大刀。关平戴白脸面具,戴满脸,红布包头,着红袍,手捧红布包裹的正方形官印。

年首喊断:都来呀!众人应和:嗬!

吾观姚街气象新,嗬!

衣冠整整共迎神。嗬!

满村吉庆从天降,嗬!

福寿康宁乐太平。嗬!

关公白:本爵大汉汉寿亭侯是也,今乃新正上七,云头观见姚街村中香烟已久,灯烛辉煌,周将!(周白)有!(关白)汝可向前,驱邪逐疫,共享清平。(周白)得令!①

急促的锣鼓声中,周仓从凳子上下来,右手提刀,左手掌竖在胸前,大步圆场,两圈,至舞台左后方向,虚砍三下,每一刀砍下,均有锣声配合。然后,经圆场过渡,分别在舞台右后、右前、左前重复砍杀动作。

四方砍杀毕,至舞台中央,舞刀花,锣鼓渐快催促,同时众人“殴——殴——殴”呐喊助威。

快舞一段,圆场至桌前站立,年首再次喊断:

都来呀!……众人应和:嗬!

关公生得面面红,嗬!

三牙美髯白松松。嗬!

胜如君王龙虎斗,嗬!

当与赵公战一场。嗬!①

乐声奏起,一戴独角鬼怪面具者入场,右手执钢鞭,左手持古钱模型作盾,周仓持刀追杀,在舞台五个方位砍杀五次,每次各砍三刀。

最后周仓大刀砍在鬼怪手中的盾上定型。年首又喊断,众人应和:

都来呀!嗬!

关公春秋重仁义,嗬!

至今仁义赛乾坤。嗬!

手执青龙长又吼,嗬!

黎民永乐太平春。嗬!①

独角鬼退至场左后蹲下,又一头长双角鬼怪持双刀入场,周仓持刀追杀,在舞台五个方位砍杀五次,每次各砍三刀。最后,周仓大刀砍下,鬼怪用双刀架住定型。

年首再次喊断:

都来呀!众人应和:嗬!

关公忠义赛乾坤,嗬!

至今赫赫显威灵。嗬!

驱邪逐疫皆吉庆,嗬!

斩尽妖魔鬼怪精。嗬!①

此时,双角鬼怪退至独角鬼处并排蹲下,乐声再起,周仓舞刀,朝舞台四角方向砍杀各三次,在台中站定,舞刀花,乐声渐快催促,众人“殴——殴——殴”呼喊助威,刀越舞越快,几近癫狂。

之后,乐声停住,周仓放慢舞蹈速度,年首再次喊断,众人应和:

都来呀!嗬!

关公生得耍,嗬!

手拿钢刀一把。嗬!

天下妖精都斩尽,嗬!

当把余娘子剁成渣。嗬!①

乐声再起,周仓用刀在余娘子面具上砍杀一下,放下大刀,拿起面具,跳下舞台,此时,呼喊声四起,鞭炮大作,三位“神仙”一齐冲出祠堂,驱送独角鬼怪、双角鬼怪、余娘子……

(3)提示内容。一种是告知观众剧目内容,包括故事和人物。

如茶溪汪的《报场》:

正月元宵是上元,家家户户庆新年。

人人说道风光好,我说风花雪月天。

且喜三阳开泰,时逢佳节元宵。

嚎啕戏会趣还高,保佑人财多吉兆。

刘公无主听谗言,媳妇萧女颇良言。

做保为媒罗氏女,堂上逼嫁是刘公。

章文选带妻赴选,鲁皇亲平地风波。

包文正阴间断鬼,百花女死里还魂。

刘文龙求官第一,官清二十年不还乡。

伽蓝土地去圆梦,归家见父合团圆。

范杞梁途中有喜,秦始皇北筑长城。

崔金龙山寨赠嫂,孟姜女白日飞升②。

如刘村傩戏《孟姜女》“开台”:

昨日诸家子弟,胸藏锦绣,词涌河川,把千里故事,移在眼前,休笑村歌社舞,但看妇节夫贤,诸家子弟,一声齐喝彩,便作儿戏观③。

另一种是交代事件背景和情节演进,如荡里姚傩舞《打赤鸟》:

锣鼓声中,两位舞者上台,一人戴黑脸长须面具,红布包头,穿彩色绣衣,手持一弓,弦开满月,搭箭欲射,另一人戴白脸面具,红布包头,着红衣,手持飞鸟模型。二人在舞台对角对峙,持箭者追逐赤鸟,持鸟人躲避,二人在台心擦肩而过,换位,重复动作。共舞四段,间以喊断,最后把赤鸟打下,持箭人把鸟模型挂在箭上。整个舞持续约五分钟。

此舞的喊断方法同前,四次“喊断”的断词分别是:

都来呀!嗬!

我是官人小侍人,嗬!

官人差我放飞禽,嗬!

放了飞禽回家去,嗬!

回家见我大官人。嗬!

都来呀!嗬!

二十年前小后生,嗬!

手拿弹弓沿路行,嗬!

见了飞禽就要打,嗬!

打死鹦哥见主人。嗬!

都来呀!嗬!

家有千口,嗬!

全靠弹弓一手,嗬!

昨天打了一百,嗬!

今天打了九十九。嗬!

都来呀!嗬!

赤鸟,赤鸟,嗬!

年年下来害我禾苗,嗬!

今日穿心一箭,嗬!

打它回去过元宵。嗬!②

(4)寓意吉祥。“伞舞”是迎神祈福的傩舞。一根竹竿贯穿伞顶,正是众神上下之通途;天有五云之色,预示着人间的吉凶、丰歉,故伞五色呈披靡状。

“伞舞”是明代的称谓,宋时称“竹竿拂子”,隋代称“拂舞”,汉代称“灵星舞”,先秦称“绂”舞,为祭祀土地之舞蹈,古朴稚拙,寓意天神降临、吉祥如意。

池州傩中的“伞舞”,几乎皆伴有“喊断(段)”,多为喜庆、吉祥之语(故亦称“吉祥词”)。

如茶溪汪《启圣归来》——

一进门来便是厅,珍珠琉璃点红灯。

左边青狮来进宝,右边白象至田庄。

一进门来亮堂堂,满堂神圣放豪光。

迎得二郎多欢乐,周年四季保安康。

一进门来绿沉沉,去年接圣到今正。

保佑五谷多丰熟,十倍全收满仓陈。

迎神接圣到厅堂,但愿今年降吉祥。

国泰民安皆有仰,风调雨顺庆无疆。

一进门来便是厅,去年接圣到今正。

田地丰收生意盛,老者安康少者宁。

一进门来亮堂堂,满堂神圣放豪光。

发福生财从此起,堆金积玉荫平阳②。

如茶溪汪《朝青山庙》——

黄金四目掌周官,逐疫驱邪送岁寒。

特见旌旗朝帝子,一时歌舞庆同欢。

巍巍庙貌镇平阳,彩耀星临降吉祥。

此日纷纷夸盛会,调来玉烛庆无疆。

驱邪祝圣仰威灵,歌舞扬来闹早春。

节届上元欢告庙,云修赐福万年新②。

如茶溪汪《舞伞》——

皮鞋踢踏响,步步踹金阶。

四边人开路,舞出伞儿来。

伞儿舞的好,身穿红绿袄。

日日要招财,时时要进宝。

伞儿舞的得人喜,可惜腰酸舞不的。

好酒拿来吃三碗,舞个黄龙抓上壁。

伞儿原是紫竹笠,一番舞起一番新。

旧岁舞在延州过,又转池阳定太平。

伞儿舞的好跷蹊,四边都是纸儿飞。

闲时不敢胡乱动,今朝上七接来嬉。

伞儿舞的白不白,边是日头边是月。

今日舞在汪门过,官非火盗尽消灭。

……

伞儿舞的团团转,惹得许多人来看。

上有三千诸佛,下有十八罗汉。

伞儿舞的九个圈,上面红绿满半边。

宽心耍个元宵节,轻轻托起去朝天。

伞儿舞得团,里方外圆。

上有八个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舞伞已毕,开台唱戏。

人人来耍,万事大吉②。

如缟溪曹“朝社树”之《舞伞钱》——

古老钱来古老钱,里面方来外面圆。

高山不见前山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古老钱,古老钱,带在腰间十八年。

今日庙堂舞三转,官、非、口舌尽消灭。

伞儿圆圆,人喜神欢,家门清吉,人口平安。

……④

(5)烘托气氛。池州傩事中的喊断词,多质朴、文雅、清丽、隽永且朗朗上口,被执事人高声朗读,显得昂扬、犷放,抑扬顿挫,极富煽动性和感染力。不同的内容运用于不同的场合,既能通俗而又准确地表达和诠释内涵,又能生动而又有力地烘托气氛。

池州傩事无论简单或繁杂,皆有特定的程式和功能,由于强调祖先和神灵的在场感,氛围往往是肃穆、庄严的,尤其是进行各种傩仪活动时,参与者的虔诚心理极易受现场气氛感染,每当仪式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执事人喊断声随之响起,高亢、激越,充满神威。

喊断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年首或执事人呼喊,参与者齐声应和;二是由傩舞中的角色亲自喊断,众人应和。喊断前后一般配以锣鼓敲击或间以鞭炮响铳烘托。

在傩仪中,喊断多制造虔诚、肃穆的气氛,如,姚村进门《舞伞》:

年首:都来呀!众人:嗬!

灯蜡辉煌照四方,恭迎圣驾到华堂。

貌相端居新世界,神通转放玉豪光。

五色香烟结彩云,虔诚供奉表殷勤。

光明普照平生乐,一门庇佑赖威灵。

三牲酒礼献神前,来餐来歆见格先。

祈保满门多吉庆,三多喜气福绵绵。①

而在傩舞中,旁边执事者适时喊断,使现场气氛更加热烈,起助兴、助威的作用,如,茶溪汪《伞舞》:

……

上打咚咚鼓,下打鼓咚咚。

两边齐打起,中间剪芙蓉。

伞儿舞的凑地拖,前传后代子孙多。

迎神接圣舞的好,一年四季宝安和。

伞儿舞的喜洋洋,满堂神圣放豪光。

保佑汪门多富贵,家家户户乐安康。

伞儿舞的节节高,四边风水都来朝。

左边青龙来顾祖,右边白象护荫豪。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伞儿舞的这等迟,洛阳桥上等多时。

等得大家来相会,相会自有相会时②。

若是傩舞中角色(傩神)暂停肢体动作,自己站立喊断时,更起到控制全场气氛的作用,令观者感觉仿佛神灵真的降临,神圣不可侵犯,如,荡里姚《舞财神》:

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财神头戴黑色面具,红布裹头,着红衣,右手执鞭,左手作勒缰状,垫步小跑登台。从右后经右前、前台、左后,至舞台后部中央,转身站定,亲自喊断:

都来呀!(众)嗬!

脚踏祥云五色开,(众)嗬!吾神今日下蓬莱,(众)嗬!

手执金鞭多进宝,(众)嗬!身骑黑虎广招财。(众)嗬!

……①

3 “喊断”艺术赏析

池州傩乡各村的“喊断”大同小异,因规程、词句、嗓音等的异同而各具特色。在特定场景中,“喊断”作为沟通“人、神”的功能更加凸显。在锣鼓、土铳、烟花、鞭炮的喧染、助威下,“喊断”在引领观者深度参与的同时,配合各项仪典和舞目的呈现,更给予人们前所未有的神秘体验和丰富而强烈的视听享受及心灵震撼。

从现存的池州傩事“喊断”看,大多为格律诗或词,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长短句,其中七言最多。它有如下艺术特点——

(1)文辞优美。许多喊断词意境优雅,韵味丰盈。有的着墨细致,用词考究,颇具诗情画意,堪称佳构。如《报台》:

新年吉日接神明,顶礼躬身品物亨。

庆贺良辰佳节景,名成利就万万春。

三杯御酒敬神灵,保佑姚村日日新。

堂上众神齐会集,驱邪逐疫保安宁①。

有的语句通俗,妙趣横生。如《舞伞》:

尧天舜日日初长,自古傩神戏在乡。

喜笑颜开欢乐吉,笑看玩耍戏儿郎③。

有的用词清丽,文采斐然。如《魁星点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

泥金喜帖报春帏,都道皇州得意回。

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

(2)音韵悠长。格律是对诗的声调、音韵、节拍、结构的要求,是形式上的规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仄声律和用韵;二是句式结构和章节结构。充分利用汉字、汉语的音乐效应,通过平仄声调的搭配,充分发挥文字的音乐美,便于吟诵,在音韵、声调、节奏、乐感等方面,激发情怀,传达美感。许多喊断词平实、浅显、整齐、押韵、婉约、绵长。执事人在呼喊时,往往适当运用感叹词,如,呀,喽,嗬,哦……以调节节奏,舒缓气氛,吸引注意,鼓舞激情。如刘村《伞舞》:

都来呀!嗬!

神伞初出台,四围人列开。

大家齐喝彩(呀!),舞转吉祥来(哟!)。

都来呀!嗬!

伞儿舞得乐悠悠,喜看今年好兆头。

人财迪吉千般好(哦!),秋来五谷大丰收(喽!)①。

(3)高亢激昂。喊断的声音雄浑、厚重,铿锵有力,犹如来自祖先灵魂的呐喊。如,太和章《醉胡腾》:

……

回子生得胆气豪,传杯饮酒乐滔滔。

君王有道民安乐(呀!),海偃河清风雨调(哦!)⑤。

(4)律动张扬。池州傩事中的喊断词大多文采斐然,特色鲜明。有的形象逼真,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堪称佳作;有的想象奇特,气势非凡,词性、平仄皆对仗得体,无懈可击;有的着墨凝重,遣词精当,内涵深厚,律动张扬。

这些喊断词,或浓墨重彩,或简约精当,或平静舒缓,或气势磅礴。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具有一定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注释:

①引自贵池梅街姚姓家族《傩戏剧本》手抄本。

②引自贵池梅街汪姓家族《傩戏剧本》手抄本。

③引自贵池梅街刘姓家族《傩戏剧本》手抄本。

④引自贵池梅街曹姓家族《傩戏剧本》手抄本

⑤引自贵池梅街太和章《傩戏剧本》手抄本。

[1]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麻国钧.分别与交流——戏曲与祭祀仪式剧异同论[C]//古傩新论-中国贵州道真首届仡佬族傩文化艺术节暨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

[3]张午时,孔祥峰.戏曲肇自乡傩[C]//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4]王兆乾,等.傩戏,中国戏曲之活化石——全国首届傩戏研讨会论文集[C].合肥:黄山书社,1992.

[5]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责任编辑:钱果长]

A Study of “Handuan”in Chizhou Nuo

Tan Xinjian
(Dramatists’Association of Guichi Literary Federation,Chizhou Anhui 247000)

In Chizhou Nuo,Handuan is an ancient expression form,which generally appears at the beginning or in the process of Nuo ceremony and Nuo dance.The head of Nuo opera association acts as the person of Handuan.In Nuo ceremony,Handuan is accompanied with five color umbrella action to worship divinity;Handuan go throughout Nuo dance to supplement each other,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it.

Guichi Nuo;Handuan;Origin;Function;Arts

10.13420/j.cnki.jczu.2016.05.002

G122

A

1674-1102(2016)05-0011-07

2016-09-21

檀新建(1965-),男,安徽贵池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池州市贵池区文联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傩戏池州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论傩戏剧本的现存状况、类型与价值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