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东至花灯的田野调查报告

2016-03-28 15:08程凯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磨盘花灯文化

程凯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国家非遗东至花灯的田野调查报告

程凯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东至花灯是集民间舞蹈、音乐、手工技艺、美术和宗教信仰、民间村社等诸多文化要素为一体的古老民间民俗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学艺术、宗教、历史和民俗等学术价值。但其历史渊源模糊不清,接续传承也迫在眉睫。文章结合调查,梳理花灯概况,探讨其特征和价值,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国家级非遗;东至花灯;调查报告;传承困境

东至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志记载,设县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解放初期,分设东流、至德两县,1958年底合并,取二县首字得名。地方文化绚丽多彩,有秧田民歌、革命老区的民谣山歌、独具特色的花灯文化。2004年、2005年中央电视台4套《华厦文明》栏目组、央视新闻频道曾多次来东至拍摄“东至花灯”并向海内外传播,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2008年东至花灯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花灯概况

据史料记载,东至旧制地处金陵、武昌之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至花灯”个别灯种在乾隆年间或更早就已形成或传入,旧俗以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赏花灯之期,各乡社、农院都先期准备放灯,商铺也出售各式花灯,是为灯市。东至花灯多数灯种地处偏僻深山,当地民间艺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如竹、木藤、金属等材料制作各色花灯,先是用于张灯结彩,欢庆传统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舞龙灯、玩花灯等形式多样的民间村社娱乐活动。当地广大农村或村组、或家族,都有在年节期间举办灯会的风俗,其时山城、山村,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也叫圆灯),也有的灯要到二月初二圆灯,各灯种习俗各异,农历腊月则是乡土艺人最为繁忙的时候,他们会在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簇拥下,在一阵鞭炮声中,把置放在祠堂上或从屋房梁上的“灯头”非常郑重地“请”下来,接下来的日子,村里人各尽其责,各尽所能,扎篾,糊纸,涂彩等工作有序展开,繁忙中透着欢乐。舞灯初始,是以祭拜各方神灵和祖先为主要内涵,由最初的逐疫去邪、驱鬼、敬神,向敬神、娱神、消灾纳福求平安的方向逐渐演变。

“东至花灯”流传于安徽省东至县,特色花灯有盘磨灯、八仙过海灯、太平灯、六兽灯等,流传于东至县的石城、张溪等乡镇的山村和地方李、洪等大姓家族,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东至尚有60多个自然村从事这种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1985年春节,县文化馆举办牛年花灯大赛,城乡50多位民间艺人制作200多盏花灯参展,有荷花、花篮、花轿、龙头灯、八仙过海等多种式样。近几年来由于年长传承人的先后辞世以及历史原因的影响,流传至今仅有20多个较大的家族开展灯会活动。囿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介绍盘磨灯与八仙灯两种花灯的信息。

1.1磨盘灯

2012年7月3日,课题组一行5人来到张溪镇东田村拜访磨盘灯李姓传承人。

据李描述,该灯种由皖赣边界传入东至县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一直为张溪镇东湖村李氏家族传承。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日出灯,直到二月初二日结束,多在街道、广场、农家庭院表演,表演时有锣鼓开道,燃放烟化爆竹助兴。因灯体罕见,道具重,雕刻装点十分精致,费料、费工,耗资巨大而且要有高超的制作技艺,所以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东湖村这一个灯班。至于是什么原因使得该灯种从江西传入安徽东至,李本人也不清楚,推测是由于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而引进。

磨盘灯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因所用道具形似磨盘而得名。道具主要木制,并附彩绘雕刻其上,有彩绸彩花装点。磨盘灯大体上而言,灯体罕见,中心轴上装有两个木盘,一大一小,两盘平行,形同磨盘,四周用红布遮挡,灯架上扛有五色花鸟、禽兽装饰等物,顶端有四角、凉亭,上盘站着一对少男,下盘伫立四位打扮娇艳、手提灯笼的小姑娘。灯中有两人推动磨盘轻轻转动,灯上的六位少男少女与底下五位骑着五彩大马的姑娘们一唱一答。解放前,磨盘灯最上盘以两个小男孩表演为主,解放后,由于男女平等观念普及,由四个女孩在底下表演。在帷幕遮着的盘内,有四个人推动磨盘灯前进。在以前,磨盘灯上有蜡烛点燃,后因为用电的普及,可用小电灯泡代替蜡烛。

磨盘灯最辉煌的时候曾于1982、1984年在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新春灯会活动中,分别获得优秀灯种、优秀组织奖以及灯舞表演奖。2004年时,CCTV《华夏文明》栏目曾请李先生进行磨盘灯表演,2005年再次被新闻频道采访。

受“文革”与“左倾”的影响,磨盘灯表演曾中断,后在乡间表演人员的努力下,重新恢复表演。这一批乡间表演人员不想看到花灯失传,无报酬义务性地进行磨盘灯表演。当然进行花灯表演是他们的爱好之一,更是他们已对磨盘灯倾注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不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目睹灯种的消失。并且在那个年代乡村灯种之间有时会产生摩擦,会花灯表演也是一技之长。

访谈中,我们得知磨盘灯在传承过程中因资金困难,而且受制于表演人员、场地等因素(磨盘灯表演需要几十余人,并且需要大而平的场地,正式演出前不厌其烦的排练),所以磨盘灯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东田村,以前只有一个老木匠会打造磨盘灯中的大小磨盘,老木匠去世后,他的儿子子承父业也会打造,其余的便再也找不到了,现在村中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乡村里组织、表演花灯的人力资源匮乏。

1.2“八仙灯”

“八仙灯”又名“八仙过海灯”,始创于1935年,系东至县张溪镇胡姓家族传承。1935年,当地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业歉收。当年的张溪镇陈湖村除年长者在家以树皮、草根等充饥以维持生命外,其余携带妻小逃荒到徽州。为了养活妻小,有的以打夹板为生,有的以打连枪糊口,有的靠唱民间小调、小曲向人乞讨。当时,在徽州逃荒的具有纸扎技艺的胡姓和陈姓两位已故老人在祁门县闪里扎了五匹彩马,并自编词曲,安排五个男孩排演“五马跑朝”的灯艺,以此挨村挨户行乞。因乞讨方式独特,第一天就收获百斤大米、玉米等食物。从此,他们每天跑每天讨,嘴里吟唱着“天旱数月不下雨,田间秧苗变黄秧。村民饿得无法想,骑着马儿来逃荒”的曲调。次年,当地风调雨顺,农业喜获丰收,春节期间两位扎匠艺人为了教育孩子们不忘外出逃荒的饥苦岁月,又扎了五匹彩马要孩子们表演“五马跑朝”来欢度新春佳节。自此后,晚辈们为了不忘长辈们在徽州逃荒时的饥苦情景,每隔一两年,就在春节期间娱乐一次,直到1949年解放,又由几位老艺人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原先的扎五匹马增加到扎八匹马,庆祝人民分得土地,从此当家作主,可以各自创业,取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美意。

花灯表演中,八位仙人(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曹国舅、汉钟离、蓝彩荷、铁拐李、荷仙姑)分别骑着八种颜色的马,吟唱祝福之类唱词,在本村及临村进行演艺活动。

2 花灯基本特征

2.1内容丰富,观赏性强

“东至花灯”包括“磨盘灯”、“八仙过海灯”、“六兽灯”、“五猖太平灯”等十余种灯种,内容丰富,文化元素和而不同,极具观赏性。其中最具特色的还数“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等。他们多以家族为表演单位,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平安为目的。

2.2舞蹈动作古朴粗犷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不择日进行活动。起灯和圆灯择日,即每年正月初二发灯,二月二“龙抬头”圆灯。各班花灯均伴有类似于一般戏曲中的舞蹈动作,伴有民歌、山歌、戏文、自由起舞。东至花灯汇蓄和累积了数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元素与信息,仍保有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东至广大乡村最重要的一种民俗活动。

2.3具有特色品牌效应

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华厦文明》栏目组拍摄了东至的“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并于7月7日播出。2005年,农历正月初六,中央电视台又对“东至花灯”进行了拍摄并于正月初九在新闻频道播出,进一步推动了东至花灯这一特色文化品牌的发展。

3 主要价值

3.1东至花灯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东至花灯”灯种繁多,蕴含丰富的工艺美术、戏剧、舞蹈、音乐、民歌、武术表演等文化信息,是乡民借助合法途径表达质朴的民间宗教信仰与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有效方式,在传统的学徒式技艺传承中,既传承了手工技艺,又流传了祖辈优良的精神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载体。

3.2东至花灯制作工艺精美

“磨盘灯”、“八仙灯”等制作工艺考究,是几百年来当地村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通过花灯表演,如龙灯、狮子灯等,既可以使人们欣赏到高超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又可以使一些古老的民间戏剧艺术,如文南词、目连戏的部分情节获得重现的机会。

3.3东至花灯蕴含厚重的学术价值

“东至花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乡土文化、皖南民俗文化信息,是古老民间文化的活体化符码,也是民间活动集会、结社、娱乐、表达朴素乡土情感的有效途径,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宗教、历史和民俗等学术价值。

4 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4.1资源普查

加大“东至花灯”各灯种保存现状的调研力度,建立并完善各灯种主要传承人信息档案,运用文字纪录、录音和录像的方式全面搜集资料和相关实物,建立“东至花灯”文化遗产资料库。

4.2挖掘整理与研究

在普查的基础上,做好“东至花灯”挖掘整理的研究工作,主要做法包括:(1)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东至花灯”开展学术梳理与研究;(2)分期编辑出版“东至花灯”各灯种文化遗产资料集;(3)编辑出版“东至花灯文化”专著、电子出版物等;(4)在调查的基础上,恢复散佚别处的花灯种类;(5)成立“东至花灯文化研究会”等。

4.3人力资源保护与培训

(1)采取发放生活补贴的方式,扶持东至花灯文化主要传承者;(2)采取奖励等机制,鼓励东至花灯传、帮、带,对贡献突出者给予更多奖励;(2)采取培训等方式,建立一支东至花灯保护传承队伍和保护传承门户网站。

4.4建立“东至花灯”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村庄

对东至张溪镇土桥村陈胡自然村、张溪镇东湖村东田自然村、石城新溪村李溪自然组、高山金塔村胡村自然村等地,建立花灯原生态保护区。保护区设立后,既要做好人文环境的保护,又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人文方面,采取扶持等办法,激励各灯队自觉保护传承花灯,建立花灯演出专项经费使用机制,保障花灯表演与传承,妥善保存现有的花灯道具、灯具、服饰等实物。

4.5改进表演方式

结合民风民俗,春节期间积极组织各灯队开展活动,让“东至花灯”原汁原味地展示独有的花灯文化魅力。

4.6加大“东至花灯”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

如在东至境内主要交通要道上建立“东至花灯”文化遗产大型宣传牌;合理利用网络等媒体资源定期刊出“东至花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信息、“东至花灯”文化研究成果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情况。

5 结论与反思

发轫于300多年前的东至花灯是集民间舞蹈、音乐等诸多文化要素为一体的古老民间民俗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学艺术、宗教、历史和民俗等学术价值。2008年6月,东至花灯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池州市继池州傩、青阳腔之后又一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项目。作为花灯家族中一个重要种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在政府成功申遗后,学术上无人跟进,无一篇学术论文面世,更与池州傩与青阳腔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刺眼的对比。作为国家级非遗,东至花灯“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留物,也是可以用于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建造未来新的文化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不仅与人类过去的生活,也与人类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2]因此,对东至花灯展开学术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

[1]科大卫(David Faure).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J].程美宝,译.民俗研究,2016(2):24-27.

[2]方李莉.走向田野的学术生涯[J].民族艺术,2013(1):5-10.

[责任编辑:钱果长]

10.13420/j.cnki.jczu.2016.05.005

G122

A

1674-1102(2016)05-0027-03

2016-10-09

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187)。

程凯(1979-),男,安徽贵池人,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磨盘花灯文化
看花灯
磨盘混合器研磨性能数值模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挂花灯
让磨盘碰着磨扇——理论学习要往实里走
做花灯
闹花灯
谁远谁近?
磨盘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