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大众化

2016-03-28 15:08祝子翰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精髓求真

祝子翰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大众化

祝子翰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作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意蕴在中国民族化的意旨凝结。毛泽东将实事求是由传统治学态度上升到党的思想路线,阐释了实事求是既“求真”又“求善”的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凝结和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具有大众化的必要性。它包含理论“化”大众和大众“化”理论的双重内容。

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大众化

1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1实事求是概念的历史出典

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景十三王传》。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传记中用“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记载[1]。褒奖了汉景帝十三子刘德通过考察研究古典书籍的历史背景,获得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人生感思的治学风范。唐朝学者颜师古对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1]。意在说明刘德因对古本的真实探究,获取的感思都是对事物真实本质的确凿反映。

实事求是观念在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儒学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蕴含着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取理性认知的思想。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倡导知识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并接受实践检验,反对把知识当作僵化的教条。两者揭示了实事求是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指出:“通儒之学,自实事求是始”[2]。他把实事求是当作一切学问的出发点。晚晴时期的开明人士也曾用实事求是来概括西方人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提法和释义在中华民族的古典书籍和传统思想中源远流长。综合来看,实事求是大多作为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和获取真理的方法而被倡导和弘扬。政治治国层面还未运用,哲学领域的释义也不够明确。

1.2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阐释

毛泽东的阐释实现了实事求是在哲学层面的升华,形成了中国化的唯物主义义认识思想,并把实事求是由治学态度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后期经邓小平总结上升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在提出并阐释实事求是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对实事求是过程逻辑起点(实事)考察的唯物史观态度。1929年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在给林彪的复信中分析了红四军党内的问题并给出指示。全军的一千多名党员中工人、农民、小商人和学生都占一定比例且较为分散。个人出身和教育背景有差异,个人的思想也不同。而正是受个人主义和分权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发生了偏差。毛泽东对此做出指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3]。充分把握党员中每种身份人的思想状况和了解现实情境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我们不仅要从历史出发,更要将历史与现实统一起来考察。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对“实事”辩证分析所应有的态度。

毛泽东正式提出实事求是是在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作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应当在保家卫国和帮助其他国家时发挥自己全部的积极性,中共党员在抗日民族战争中应有积极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共产党员又是学习的模范。只有向民众学习、向环境学习、向友党友军学习,了解他们,才能对于工作实事求是”[4]。毛泽东的阐述明确了中共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上应有的实事求是态度,这是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出语义分析,实现了哲学层面的升华。中共自成立以来出现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上陷入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导致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偏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应从中国问题出发在其理论体系中寻找观点和方法,即理论与实际联系、灵活应用理论。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实事求是在语义学上是指探求事物内部的联系和规律。这是实事求是的具体过程。实事求是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现实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这是实事求是的归宿。毛泽东的阐释揭示了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旨:从实际出发研究现实材料,发现其内在规律并与马列主义结合,探寻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把实事求是提升为党一切工作的思想路线,即思维和工作的方法。1977年邓小平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率先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1978年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又说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6]。

1.3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的阐释说明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中国化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首先,实事求是包含“求真”的内容。实事求是要求在现实的实践中探寻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提出实事求是之前就已经明确了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研究“实事”,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实事出发。而为了获取真理性认识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否则认识不具有真理性。实事求是中探寻真理的“求真”内容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人类实践的合规律性。

其次,实事求是包含“求善”的内容。实事求是还要求在“求真”之后,将反映客观实际的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联系,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探寻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事物的规律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实事求是的目的。而解决问题的实践又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后,还应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中改造人类社会的“求善”内容体现了人类认识的价值性和人类实践的合目的性。求真与求善的统一,说明实事求是既要把握客观现实又要解决现实问题。

2 毛泽东思想精髓大众化概述

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精髓贯穿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具有大众化的必要性。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大众化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大众化。

2.1大众化与群众化、通俗化的概念辨析

“三化”的概念相互区别,但当它们“化”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时,三者又具有一定的联系。“化”作为后缀加在名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7]。大众化和群众化的区别就是大众和群众的区别。大众与小众对应,群众与领导者对应。大众化是指某物的适用范围由小众扩大到大众。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群众化是指某物由领导者之意转为人民群众接受。这是一个由精英到群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群众化本质上一致。因为领导者是小众,群众是大众。马克思主义由小众到大众就是领导者到群众的过程。

通俗的释义是浅近平易并符合一般的水准[8]。通俗与庸俗对应,一般水准并非平庸粗陋而是普遍标准。通俗化是某物转变为一般的性质或状态。这是一个由高深到浅显的过程。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大众化的起点,深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阐述才能转为大众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包括群众化,因为大众化的转变不仅是形式上的,还要在内容上体现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为人民群众接受并适应他们的发展,因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着通俗化和群众化,通俗化是前提,群众化是归宿。

2.2毛泽东思想精髓大众化的核心意蕴

毛泽东思想精髓大众化的核心意蕴是指体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用人民大众习以为常的质朴语言表述,又融合大众的精神意识和实践经验,最终在大众生活中实现普遍性适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化大众”和大众的实践经验“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过程[9]。即实事求是与人民大众的互动。

2.2.1实事求是“化”大众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指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认识思想由党内走向社会,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结合,由高深理论转化为大众理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事求是是被转化对象,通俗的大众语言形式是转化中介,人民大众是转化对象。作为被转化对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凝结。它说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起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目的,更蕴含着人类求真求善的循环往复过程。作为转化中介,通俗的语言形式可以把这些深奥的认识思想转化到大众的头脑中,成为他们的精神意识。越是质朴的语言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越能清楚明白地阐释这些思想。这是实事求是“化”大众的关键环节。作为转化对象,人民大众是实事求是的影响目标。实事求是需要对他们进行精神塑造,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最终转化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等都是实事求是“化”大众的表现。

2.2.2大众“化”实事求是人类的认识实践不是单向的一次性过程。人民大众掌握实事求是思想之后,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中,经过实践的洗礼产生新经验,经验升华又会丰富实事求是思想。实事求是的大众化还包括大众“化”实事求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众是转化实践的主体,因为大众已经武装了实事求是思想而现实又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众解决问题的实践是转化中介,因为用理论去解决问题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人类“求善”的实践经验。实事求是思想是转化实践的归宿,因为思想的丰富发展离不开大众的实践经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都是大众“化”实事求是的表现。

2.3毛泽东思想精髓大众化的必要性

实事求是凝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构成党一切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成为党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实事求是具有大众化的必要性。

2.3.1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凝结实事求是中的“求真”和“求善”内容说明它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凝结。“求真”要求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自身的条件约束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使得“求真”过程具有无限性。“求善”正是检验所求之“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认识的本质、过程、目的等都凝聚在实事求是思想中。而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本来就是大众的,需要武装大众成为他们的精神武器。大众的实践又会产生新经验,可以充实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实事求是实现大众化才能成为大众的[10]。

2.3.2实事求是是党的生命线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互动结合的结果。所以实事求是构成了党思考、工作及其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它是党思想理论的精髓,更是党的生命线。只有在实事求是的指导下,求真和求善才能实现。它是党及其理论的生命线。因此,实事求是需要从党内走向大众,成为大众想问题、办事情的精神武器。

3 毛泽东思想精髓大众化的当代意义

实事求是由党内的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本质的体现。实现实事求是的大众化具有当代意义。

3.1深化人民大众对党思想路线的认同

实事求是“化”大众可以为人民大众带来通俗易懂又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提升大众的精神世界。同时,人民大众又可以更多层面、更加细化地理解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深化大众对党的信任和党的思想理论的认同。

3.2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大众“化”实事求是可以实现人民大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和优化人类社会。人民大众掌握了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旨,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考察客观世界、解决现实问题,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民大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同时,问题的解决,人类社会可以走出现实的困境,进而实现社会环境的优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事求是可以帮助我们积极面对和妥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的问题。只有实事求是的前进才能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1]班固,颜师古.汉书:第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10.

[2]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22-52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83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7]现代汉语词典[M].4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43.

[8]大辞典: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5:4744.

[9]陈占安.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2(11):31.

[10]唐莉,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22-35.

[责任编辑:余义兵]

10.13420/j.cnki.jczu.2016.05.008

A8

A

1674-1102(2016)05-0037-03

2016-3-24

祝子翰(1990-),女,安徽池州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精髓求真
张锦绣
阎生德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设计为人民服务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缝补Boro items
用国学精髓为企业家“洗心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