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罗慧昭禅师的禅法思想

2016-03-28 15:08蒋九愚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祖新罗禅师

蒋九愚,阙 琪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论新罗慧昭禅师的禅法思想

蒋九愚,阙琪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新罗慧昭先天具有佛教气质,来到唐朝参求佛法近三十年。慧昭禅师提倡“万法皆空”,超越贵贱、尊卑等种种差别,以平等无分别的般若心看待万事万物。慧昭禅师“一心为本”的观念直接来自马祖道一“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的思想。从思想法脉上看,慧昭禅师属于马祖洪州禅一系,但是他禅法思想具有兼收并蓄而多元的特色。

新罗慧昭;马祖洪州禅;万法皆空;以心为本

1

新罗慧昭禅师(公元774—850年),师从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神鉴禅师,是把江西马祖洪州禅法东传新罗的另一位著名弟子。关于新罗慧昭禅师的史料记载,只有新罗时代文豪崔致远的《有唐新罗国故知异山双溪寺教谥真鉴禅师碑铭并序》,而《祖堂集》、《景灯传灯录》等禅宗典籍均无记载。《真鉴禅师碑铭》记载:

禅师法讳慧昭,俗姓崔氏。其先汉族,冠盖山东,隋师征辽,多没骊貊,有降志而为遐甿者。爰及圣唐,囊括四郡,今为全州金马人也。父曰昌元,在家有出家之行。母顾氏,尝昼假寐,梦一梵僧谓之曰:“吾显为阿弥之子。”因以琉璃罂为寄,未几娠禅师焉。生而不啼,乃夙挺销声息言之胜牙也。既龀从戏,必焚叶为香,采花为供,或西向危坐,移晷未尝动容。是知善本固百千劫前所栽植,非可跂而及者[1]。

从上述记载来看,慧昭禅师的祖先是山东籍的汉族人,在隋朝时出征辽国,因战败投降而流落到新罗,至唐朝定居于全州金马。慧昭禅师出生于一个有佛教信仰的家庭,他的父亲有“在家有出家之行”,母亲因感梦而生禅师。慧昭禅师乘菩萨大愿而生,先天具有佛教气质,从小与朋友嬉戏,“必焚叶为香,采花为供”,“善本固百千劫前所栽植”,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慧昭禅师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从小过着清贫的生活,“家无斗储,又无尺壤可盗天时者,口腹之养,惟力是视”[1]卷44。父母去世后,慧昭禅师为了参悟人生哲理而不愿碌碌无为,发大心愿说:“鞠育之恩,聊将力报;希微之旨,盍以心求,吾岂匏瓜,壮龄滞迹?”[1]卷44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2]256慧昭禅师如同先圣孔子,不愿意像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的匏瓜一样,一生碌碌无为。慧昭禅师“遂于贞元廿年”(公元804年),跟随新罗的“岁贡使”,原意“求为榜人,寓足西泛”[1]卷44,以船夫的身份渡船西行来到唐朝参求佛法。他拜见了在唐朝沧州传播禅法的神鉴禅师(嗣马祖道一禅师),“顿受印契,若火沾燥艾,水注卑原然”[1]卷44,被大家誉为“东方圣人”。慧昭禅师容貌平平,且长得比较黑,被大家称作“黑头陀”。虽然慧昭禅师貌不出众,但是他对禅法的领悟及其智慧却超出众人之上,能与东晋时代的佛教领袖道安大师(312—385)相媲美。《真鉴禅师碑铭》记载:“(慧昭)禅师形儿黯然,众不名而目为黑头陀,斯则探元处默,真为漆道人后顾身,岂比夫邑中之黔,能慰众心而已哉!”[1]卷44此处的“漆道人”就是指东晋的道安大师。东晋道安大师“形貌甚陋”、“咸共轻怪”,但是他“神智聪敏”、“笃性精进,斋戒无阙”,受到自己的老师佛图澄(232—384)的赏识。道安大师讲经说法的方式及其精深的佛学思想震惊了当时佛教界,当时流行一句话“漆道人,惊四邻”[3]177。慧昭禅师与东晋道安大师一样,容貌平平,皮肤很黑,但他“探元处默”,深得佛教禅法思想骨髓,故被誉为“漆道人后身”,与东晋道安大师形神并似。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慧昭禅师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受具足戒,受戒后,“复归横海”,即返回沧州神鉴禅师身边。他后与“先访道于华夏”的新罗僧人道义禅师(师从马祖道一的弟子西堂智藏禅师)结伴而行脚参访,“四远参寻,证佛知见”,入终南山而修习止观法门。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慧昭禅师返回新罗,受到了当时兴德大王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将他与道义禅师并称为“二菩萨”。后住锡于雪岳山长柏寺,因参访求道者如云而无法接待,又步至康州知异山传播禅法。数年之后,因“请益者稻麻成列,殆无锥地”,慧昭禅师又迁移到南岭之麓“经始禅庐”,该禅庐初名玉泉寺,后改名双溪寺。慧昭禅师发现此地环境优美,赏心悦目,犹如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所见证的西方极乐世界。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九日,慧昭禅师安详圆寂,享年七十七,僧腊四十一。慧昭禅师被第四十九献康王追谥“真鉴禅师”,并赐塔号“大空灵”。

2

从禅法思想法脉来看,慧昭禅师主要继承了属于六祖慧能南宗禅一系的马祖洪州禅的精神理念,提倡“万法皆空”、“一心为本”的禅法思想。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九日,慧昭禅师圆寂时告诫门人说:“万法皆空,吾将行矣,一心为本,汝等勉之,无以塔藏形,无以铭纪迹。”[1]卷44佛教的理论特质及其精神是缘起性空的观念,“万法皆空”集中体现了佛教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佛教中国化最彻底的慧能一系南宗禅,也自然会坚持“万法皆空”的佛教基本观念。《增壹阿含经》说:“一切诸行皆空、皆寂,起者、灭者皆是幻化,无有真实。”[4]742尤其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所要阐述的基本思想就是“一切法无不皆空,究竟推征不可得故”[5]542,如大乘般若类经典代表《金刚经》强调“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金刚经》的“万法皆空思想”,恰恰是六祖慧能一系南宗禅的重要理论基础。六祖慧能说: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6]351。

从慧昭禅师圆寂时所要求的“无以塔藏形,无以铭纪迹”的遗命来看,他在行动上自觉贯彻了“万法皆空”的大乘般若性空思想,有形的“塔”、有形的“铭”都不是恒久不变的,实际上是“空”的。正因为在“万法皆空”的思想指导下,慧昭禅师超越了贵贱、尊卑等种种差别,以平等无分别的般若心看待万事万物。《真鉴禅师碑铭》记载:

或有以胡香为赠者,则以瓦载煻灰,不为丸而焫之,曰:“吾不识是何臭,虔心而已。”复有以汉茗为供者,则以新爨石釜不为屑而煮之,曰:“吾不识是何味,濡腹而已”[1]卷44。

在慧昭禅师看来,无论“胡香”还是“汉茗”,其实都是“空的”,点“胡香”仅仅表示“虔心而已”,饮“汉茗”也不过是“濡腹而已”,而俗人以分别心去把“胡香”、“汉茗”看做尊贵的东西。《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六祖慧能禅法不仅主张“万法皆空”的般若性空思想,同时主张“佛性本有”的思想,把大乘佛教的“空”与佛性“有”融合起来,统一于众生当下的一念之心上,强调从当下“自心”、“自性”上顿悟成佛,主张更彻底的唯心论。六祖慧能禅师说:“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6]351。”继承六祖慧能禅法思想的马祖道一禅师说:

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7]3。

由此看来,慧昭禅师“一心为本”的思想主要继承了马祖道一的“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的思想。如何理解慧昭禅师“一心为本”中的“心”的涵义?禅宗是以解脱论为核心,解脱的实质就是“心”的解脱。慧能一系南宗禅对“心”的理解并不完全同于传统佛教以及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关于慧能一系南宗禅对“心”的涵义,既不能简单地仅仅理解为“虚妄心”,也不能简单地仅仅理解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真如心),它实际上是指众生当下现实之心,是性空实相论与涅槃真心论相结合的产物。当下现实之人心处于无念、无住时,即为“真心”;起念、有著之时,即是“妄心”。作为“真心”(真如心),是解脱成佛的依据;作为“妄心”,是系缚、烦恼的的根源。真心与妄心之间,不是体用关系,真心不是“体”,妄心不是“用”,真心不是妄心之外的客观独立存在;真心、妄心是即真即妄的关系,统一于众生当下的现实自心(人心)之中,是现实自心(人心)所展现出来的迷、悟两种状态,自心迷即众生,自心悟即成佛。马祖道一的洪州禅法继承并发展了六祖慧能心性论,特别提倡即真即妄的“自心”论思想,反对去妄存真、起心断恶修道的传统修行法门。根据唐代圭峰宗密禅师(780—841)的研究、总结,马祖洪州禅的禅修精神与特点是:“洪洲意者,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8]33。“所修行,理宜顺此,而乃不起心断恶,亦不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无法可据,无佛可作,犹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何以故?心性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故但任心即为修也”[8]33。据《真鉴禅师碑铭》记载,慧昭禅师“屈指法胤,则禅师乃曹溪之玄孙,是用建六祖影堂,彩饰粉墉”。由此看来,慧昭禅师非常礼敬六祖慧能,传播与弘扬的主要是六祖慧能的曹溪禅法脉。从法脉上看,慧昭禅师属于慧能南宗禅洪州一系,但是他禅法思想具有兼收并蓄而多元的特色。据《真鉴禅师碑铭》,慧昭禅师在唐朝生活学习了长达近三十年(804—830)的时间,他“四远参寻”,广泛到各地参访苦修,他曾到终南山修学天台止观法门三年。上述迹象表明,慧昭禅师完全有可能接触到中国佛教不同宗派、禅宗内部不同思想的深刻影响。

3

慧昭禅师道心坚固,“归心佛陀,根熟菩萨”,“色空双泯,定慧俱圆”[1]卷44。他严守戒律,生活俭朴,“服暖缊黂,食甘糠麦,茅菽杂糅”[1]卷44,不贪念名闻利养,不谄媚权贵,虽有君王征召,却“岳立不移其志”。《真鉴禅师碑铭》记载:

禅师性不散朴,言不由机,服暖缊黂,食甘糠麦,茅菽杂糅,蔬佐无二,贵达时至,曾不异馔。门人以口腹进难,则曰:“有心至此,虽粝何害。”尊卑耋稚,接之如一。每有王人乘驷传命,遥祈法力,则曰:“凡居王土而戴佛日者,孰不倾心获念,为君贮福,亦何必远污纶言于枯木朽株。传乘之饥不得龁,渴不得饮,吁可念也。”

慧昭禅师“善梵呗”,把在唐朝学习的佛教鱼山梵呗带回新罗,创造了符合韩国民族特点的佛教梵呗音乐,为开创并发展韩国佛教音乐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真鉴禅师碑铭》记载:

(慧昭禅师)善梵呗,金玉其音,侧调飞声,爽快哀婉,能使诸天欢喜,永于远地流传。学者满堂,诲之不倦,至今东国习鱼山之妙者,竞知掩鼻效玉泉余响,岂非以声闻度之之化乎!

慧昭禅师“善梵呗”的音乐艺术才华,与他师从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神鉴禅师是分不开的。神鉴禅师出身于一个佛教家庭,他的父亲是齐安的小官吏,“归心释氏”,爱好佛教梵呗,神鉴禅师因为年少喜欢听佛教梵呗而发心出家。据《宋高僧传·神鉴传》记载:

释神鉴,姓韩氏,浔阳(今江西九江市)人也。稚岁淳静,而不杂群童。父为齐安掾,且归心释氏。尝于廨署陈像设,命僧徒赞呗扬音,法乐俱作。鉴(神鉴)则喜色盈颜,随僧不舍求愿出家,父母无计阻之。潜投东林寺贞素律师下修学,后讲通大涅槃经义。乃南格豫章(今江西南昌),参大寂禅师(马祖道一)[9]526。

虽然没有更详细的史料明确证明,但是从上述记载来看,可以推定神鉴禅师应该是一位非常喜欢并且提倡佛教梵呗音乐的高僧。佛教认为,诵听梵呗能有知佛德深远、令舌根清净、处众不慌、长命无病等种种殊胜功德。中国佛教的渔山梵呗,起源于三国时代陈思王曹植。据记载,曹植每读佛经,辄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他曾经游渔山(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城南)闻空中梵天之响,乃模仿其音节,撰文制音,写为梵呗,传为后式。受神鉴禅师的影响,慧昭禅师“善梵呗”,注重梵呗之声在度化众生中的作用,是很自然的。

[1]陆心源.唐文拾遗[O].清朝刻印本.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释慧皎.高僧传[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4]增壹阿含经[M]//大正藏:第2册.僧伽提婆,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

[5]大般若波罗密多经[M]//大正藏:第7册.玄奘,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

[6]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M]//大正藏:第4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

[7]马祖道一禅师语录[M]//卍新续藏经:第6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

[8]圭峰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M]//卍新续藏经:第6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

[9]释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责任编辑:余义兵]

10.13420/j.cnki.jczu.2016.05.014

B920

A

1674-1102(2016)05-0065-03

2016-04-21

蒋九愚(1972—),男,湖南邵阳人,江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马祖新罗禅师
敬业绘就“最美”人生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星云禅话》选读:野鸭子
大无畏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